素有「文化孤島」之稱的涼山彝族地區,因地勢險要,交通閉塞,自古與外界交往甚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叫少,故完整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樣式很多,絢麗多彩且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彝族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彝族的傳統服飾,流傳至今的種類高達300多種。如此豐富的服飾文化,在中國其他各民族中實屬罕見。而四川省昭覺縣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也曾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由於這裡匯集了彝語北部方言的「依諾」、「聖扎」、「所地」三大土語,因此,這裡的彝族服飾,便帶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徵。 昭覺彝族服飾,繼承了先民服飾的種類繁多,色彩紛呈的風格特徵。不僅有性別、年齡、盛裝、便裝的區別,還有婚服、喪服、祭司服、戰服等專用服飾。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它集中體現了昭覺彝族的社會特點、歷史文化、生活環境、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態內容,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像其他文化現象一樣,彝族服飾文化的產生、演變、傳承,也有它的理由和特點。 彝族歷史上,在祖先們一次又一次的遷徙途中,需要開山闢路、經過鏖戰熊羆的艱險,都需要勇士,那些驍勇善戰的勇士一次又一次地打敗了敵人,挽救了族人的生命,成為部落和族人的精神和生命支柱,日久天長,他們理所當然就成為族人崇拜的偶像。加之涼山彝族歷史上沒有建立過統一的政權,長期處在家支林立、家支械鬥的環境中,因此,彝族婦女便巧手製作了形態各異精美絕倫的武士服裝,保留至今。 涼山彝族女孩長到十六、七歲,就要舉行成人儀式――俗稱「成丁禮」。這一天,她的髮型、服飾都會發生巨大變化。受禮的姑娘要將原來梳在腦後的單辮梳結到前面,從正中分開,在耳後梳成雙辮,再戴上「哈帕」方帕,顯得端莊秀麗,再將單形耳環換成帶穗耳環。尤為重要的是,還要讓她把褲子換成美麗的百褶裙。這些變化,意味著這個女孩已長大成人,從此可以正式參加社交,甚至談情說愛了。
屬高寒山區的涼山彝族地區,適應農牧業的發展,也有著較為豐富的毛、麻製品。由於受高山氣候的影響,這裡的人們喜歡披禦寒又美觀的披氈和查爾瓦。男子頭飾英雄結,表現的文化內涵是崇武尚勇和歷史遷徙;婦女頭飾的審美特徵,則體現了彝族的智慧和文化。根據當地海拔高、日照長、輻射強的特點,涼山彝族婦女創造性的應用了既能遮光擋日,又有美飾作用的各種盤狀頭飾,多以「蓋盤帽」、「竹架帽」為主。並且,多數婦女的頭飾以黑布為質地,符合尚黑的民族審美情趣,再加上造型各異的形狀,往往給人一種神秘莫測之感,增添了女性的魅力。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凝固的歷史,是穿在身上的歷史,它代表著某個特定社會時期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審美情趣,是研究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也是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某些服飾傳承到今天,它所積澱的文化功能,似乎已漸漸遠離我們現在的生活,但在涼山彝族地區,我們不僅看見在節慶、婚喪嫁娶等重大人生禮儀儀式中,盛裝出場的人群,還發現穿著彝族傳統服飾在村前屋後勞動的彝族同胞。 尚可在彝家女的一針一線中窺視出彝族傳統服飾文化的點滴原貌。透視那深藏的彝族服飾文化內涵,洪荒宇宙,長河落日。歷史的塵煙徐徐消失在時空中,多少後人為追尋它的遺蹟苦苦思索,多少智者為探究它的容顏而遺撼不已。迷茫中的你不訪跟隨記者的鏡頭到橫斷山麓、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來了解生活在這裡的彝族人,來欣賞他們創造的美麗,來了解他們的過去和現在。打開塵封的記憶――職業服飾與文物圖片 勇者尚武,勇者無畏,勇者受崇。提起武士,就會使人聯想起戰場上震天的廝殺聲,寒風中揚蹄飛馳的戰馬,勇士間直指生死的的刀光劍影。 彝族也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彝族武士擁有較高的地位。彝族歷史上部落間頻繁發生的衝突與戰爭,祖先遷徙途中的開山闢路,鏖戰熊羆的艱難險阻都需要勇敢者。那些驍勇善戰的勇士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敵人,挽救族人的生命,成為部落和族人的精神支柱。日久天長,理所當然地成為族人崇拜的對象。加上近代涼山彝族歷史上沒有建立過完全統一的政權,長期處在眾多家支的分割統治狀態。這些家支之間為了爭奪財富奴隸或復仇,經常發生械鬥。頻繁的戰爭使人們漸漸養成了崇勇尚武的精神,並沿襲至今。那些驍勇善戰的「惹科」(勇士)們很受人尊重,為了生存、為了鼓勵和保護勇士們在戰鬥中不受傷害,並不寬裕的人們想盡辦法給他們做了戰袍、護腿、掩膊、披風、護腿等形式各異的精美武士服裝。這些在械鬥戰爭時穿的服裝,用料講究,做工精細,棉戰袍面料通常用氆氌或毛織品鑲拼,內鋪一層皮棉,通體密納成行;護腿和掩膊一般都用氈製成,戰服厚重堅固,足以抵擋刀、箭、矛的進攻;披風多為綢緞縫製,為頭人出徵作戰時所穿。鎧甲、頭盔、護手筒、護腕則一般用大象皮、犀牛皮、牛皮等多種皮料製成;彩漆鎧甲則用多塊硬皮組成,下部由幾百塊長條形小皮塊綴聯而成,形似短裙;彩漆紋飾多寓意防矛避箭,保佑平安。
穿在身上的歷史――服飾用途與節日習俗彝族服飾是彝族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是物質化的精神產品,是活態的文化。穿在身上的服飾凝固了每個特定時期的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生活環境、傳統工藝、心理素質、審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等。昭覺縣至今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彝族原生文化,僅從節慶、婚喪嫁娶等現實生活的重大人生禮俗儀式中就可窺見其原貌:小孩呱呱墜地時父母親人要為他們行隆重的穿衣儀式;女孩到十六、七歲時,開始加入成年人的行列,這就意味著她可以參加社交、甚至談情說愛了。屆時父母要擇一吉日,召集村中姐妹,殺豬宰羊舉行隆重的成人禮,姑娘的髮型、著裝都有相應地變化。成人禮一般在秋末、冬春舉行,只邀女性參加。儀式上還請一個漂亮、能幹、屬相和家庭背景好的婦女,給受禮的姑娘梳頭、戴頭帕。將原來梳在腦後的單辮梳結到前面,從正中分開,在耳後梳成雙辮,再戴上「哈帕」(方帕)。還把單形耳環換成帶穗耳環,搖晃擺動,更襯託出少女的嫵媚動人,顯得端莊秀麗。這種儀式一般都在晚上舉行,受禮後的姑娘不再參加家裡舉行的各種民間宗教信仰活動。
彝族男子傳統髮型要蓄髮於頭頂,稱「字爾」或「字木」「側布」。小男孩從小就在頭前頂留塊方形的頭髮,長大後挽成髮髻。視其為天神代表,靈魂的居所,能主宰吉兇禍福,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觸摸、戲弄,這就是漢族人所說的「天菩薩」。
彝族成年男子標誌的「茲體」(英雄結)的纏法與纏髻者年齡都有一定的講究。青年人多將英雄結紮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纏髻方法一般從右纏到左(除死者),而「茲體」的尖須也有偏左與偏右之分,據說這與涼山彝族先民的遷徙路線有關。據彝文文獻和家譜記載:涼山彝族的先民是從雲南的「洛宜山」(會澤)遷到大、小涼山的。遷徙時有古侯、曲涅兩個支系,一支從左邊渡過金沙江、進入涼山腹地昭覺、美姑地區,另一支從右而入。在此分道,古侯在東(右),曲涅在(左),沿著不同的方向在涼山定居下來,因此不同支系後裔的「茲體」偏向也不同。現居住在涼山東部的依諾方言區古侯後裔英雄結尖錐偏右,居住在涼山西部聖扎方言區曲涅後裔的英雄結尖錐偏左。一般成人男子才能纏「茲體」,而德高望重、能言善辯者更須纏此頭飾,否則會被人取笑而降低他們的社會威望。昭覺彝族頭飾多以黑色、青色為主,這主要與彝族尚黑習俗有關。 彝族人好賽裝,每逢婚喪嫁娶、趕集、集會都要比一比穿戴。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是賽裝高潮期,期間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幼穿戴整齊,雲集在節日的娛樂場上,這裡便形成了五彩斑斕的瓦狀帽、竹架帽、方帕、「助挺」的比賽場。每個姑娘精美的頭飾都是她心靈手巧的見證,而小夥兒的俊勇則體現在他的「茲體」和密蠟珠上。賽裝場上歡聲不斷,年輕的彝族男女在喧鬧嬉戲,暗中他們卻在尋找著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髻」和「竹架帽」。因此,火把節也被人稱作是「眼睛的節日」。 隨著交通、信息的日益發達,近代彝族方言區之間、以及與外界交往的機率逐漸多起來。特別是與漢區比鄰的彝區,經常購買綢緞等原料,縫製出有別於傳統的彝族服飾,使彝族服飾更加多姿多彩。 山水賦予的靈感――文化生態和地域特徵的表現 依山而居就有了山的剛毅,依水而逐就有了水的靈氣。昭覺彝族服飾隨著不同地域、生態和方言而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勞動創造的美麗――紡織工具和織布擀氈方法美是強烈的視覺衝擊,美是心靈深處的愉悅,美是對未來生活的嚮往。昭覺彝族在走過漫漫歷史的歲月中,不僅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而且也傳承了美倫美煥、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飾。 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社會發展的進度,也決定了手工業技術。在上個世紀初,昭覺地區彝族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後,部分地區還處在粗放性的生產階段。紡織用具基本上是自製的木製工具,手工紡織是獲得服裝原料的主要途徑,過去彝族所穿的服裝主要以綿羊毛製品和野生蕁麻製品為主。 織「布」過程簡單又繁瑣,如麻製品的紡織先把蕁麻砍下曬乾,再用木棰打碎麻杆,理出麻線,然後用墜子捻成細線,把多根線搓成股,拿到紡織機上去織;羊毛製品的紡織過程也大致相同,把剪下的羊毛彈成棉花一樣鬆軟,捻成細線,拿到紡織機上去織。屋簷下、村前、屋後寬曠平整的地方都可以成為織布的場所。釘一個小碗粗的木樁,把布的經線一頭排在織布機上,一頭拴在木樁上,人坐在織機前,用一條寬腰帶系在腰上,雙手左右穿梭緯線,邊穿梭邊用「依莫」(壓板)按壓。「察爾瓦」和百褶裙都是以這樣織出的布為原料做成的。
披氈的擀制方法要用竹做的羊毛彈弓「哈莫」。選一塊背風的平地,把羊毛鋪放在擀氈席「什體」上,根據披氈的大小、形狀、把彈松的羊毛均勻放在上面,然後用水噴灑在羊毛上,將擀氈席「什體」和鋪於其上的羊毛卷一捆來回滾動,使「什體」內的羊毛擠壓而成氈。一般在領口內穿一根繩收攏,把氈捲成筒用腳蹬踩,然後用水衝洗乾淨曬乾就成厚氈了。 彝族男女都喜歡披「察爾瓦」和披氈。「察爾瓦」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成布縫製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七八釐米,以聖乍地區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眾多長穗。披氈用羊毛擀制而成,薄如毛毯,折以6釐米寬的皺摺.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歷史上彝族人腳上要穿用麻繩或草繩編織的草鞋,內穿羊毛織成的形似靴子的氈襪,或裹棉、毛綁腿以護腳和禦寒。 歲月刻下的印痕――飾物特徵與圖紋內容 時光如梭,歲月流淌,歷史的印痕被昭覺彝族深深地刻在了服飾上。昭覺彝族的飾物以頭飾,耳飾,頸飾,胸飾為最多,尤以頭飾最為豐富。彝族婦女以針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為胸飾。腰際佩掛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襯以不同包布縫成,上端開口,下綴五色飄帶,掛於左方腰際,實用又美觀。腕飾以金、銀、銅、玉、石質手鐲,戴金銀或石料鑲金銀馬鞍形、貓眼形戒指。還佩戴金、銀、銅質鏈、鎖、墜等頭、胸、背飾。 飾物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同,如女孩未成年前,耳上掛紅綠珠,系紅色棉線穿於耳際。成年後梳雙辮,戴耳環。耳環一般為珊瑚、銀泡、石料耳珠,玉、貝、銀耳牌等,以銀或銅質的圓星形居多。過去有錢人家婦女還經常佩帶一種叫「責責夫」的大型佩飾,它用銀質的各種部件相連而成。戴在頸部垂直掛在胸前,飾品就到膝部,走起路來,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婦女的衣領是單獨的一條,不和上衣相連,上綴有銀苞泡花,前面正中扣連處有一長方或梅花形領牌。裝飾品美麗莊重、色彩鮮明,花樣繁多。多以金、銀、銅、玉、石、骨等為原料,鑄造、打制、壓制、鑲嵌、雕刻部分為本地手工工匠製作。 彝族服裝的花紋、花邊,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最常見的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紋,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髮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精美的線條、圖紋,巧妙的色彩搭配,生活中極為普通的動植都成為彝族婦女創作的源泉,並被升華為藝術品味。 婦女上衣毛、棉、絲製、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彩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
青年男子外出時多挎方布包,用於盛物,包面及背帶多飾刺繡;中老年男子則多於腰前系一麂皮腰包。男子還喜佩飾短刀、銀香盒及麝香包。 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 腕戴銀鐲或銅鐲,手指飾有銀質戒指。最具有男人氣質的還屬斜挎在腰、肩之間那條俗稱「英雄帶」的玉帶,它與頭上的「英雄結」和腰挎的短刀相輝映,盡顯英雄本色。 昭覺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長期以來,聖乍、依諾、所地、阿都等方言區的彝族人民匯聚在這裡,創造出了古樸醇厚的彝族文化。素有「涼山彝族文化走廊」、「了解涼山的窗口」、「彝族服飾之鄉」等諸多美譽。如果筆者的介紹不夠深入,您不妨親自前往昭覺,去觀賞、去了解彝族人民所創造的美麗! 昭覺屬高寒山區,氣候垂直差異較大,適應農牧業的發展,有豐富的毛制和麻制服裝。居住在山裡的彝族人喜歡披既禦寒又美觀的披氈和擦爾瓦,善於做麻、毛製品服裝,所穿服飾顏色鮮豔、質地厚重;生活在河谷地帶的人們能做棉和絲織品服裝,喜歡穿戴輕暖色調的服裝。由於長期從事農牧業,服裝上的飾紋力圖案都與動植物有關。高原遊牧民族後裔的彝族人,還留有喜歡穿毛製品的習慣。若說昭覺彝族男子頭飾表現的文化內涵是崇武尚勇和歷史遷徙故事,那婦女頭飾的審美特徵,則集中體現了彝族人的聰明智慧和獨特的文化生態。根據當地海拔高、日照長、輻射強的特點,彝族婦女創造性的應用了既能遮光擋日,又有美飾作用的各種盤狀頭飾,多以「蓋盤帽」、「竹架帽」為主。以黑布為質地的頭飾,再加造型各異的形狀,經常給人一種神秘莫測之感覺,使女性魅力增加不少。依諾方言區的青年女子頭頂多層瓦狀方形青布頭帕,髮辮盤系或參雜青線於內,足有臂粗,生育後換成荷葉形帽。聖乍方言區的婦女則頭戴繡花方帕遮額;有的方帕翻翹一窄條,紅裡露外,用辮系扎;有的戴方形頭帕,四角向兩耳於額前,在腦後對壓;四角遮耳掩額,生育後換戴八角形夾層帕,乍看似傘,確有避光遮陽的作用,帽頂貼一銀牌,有的繡有一條似箭花紋;所地方言區婦女頭頂青布繡花巾於額或系一毛巾、彩巾於頭,生育後換成竹架高額大盤帽,酷似清朝慈禧帽。雖然不同方言區婦女頭飾在形狀上呈現差異,但其帽形都趨於傘狀和瓦盤狀,這與昭覺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因而它一直沿襲到今天。而頭飾多以象徵山、水、花、鳥及種子等物的圖紋相配,這則是山地民族農耕文化的反映。 武士裝只能是蒼海一粟,彝族服飾中還有異彩紛呈的各種職業裝。如:蘇尼裝、獵手裝、旗手裝等。其中,從事民間信仰工作的「畢摩」,就有自己獨特的妝扮。古代彝族社會有茲、莫、畢、格、卓五個階層,其中畢摩的社會地位明顯高于格、卓兩個勞動階層,他們的穿著也很講究。如涼山彝族英雄結的傳統髻式有三種,其中畢摩的畢髻為一種,它用頭巾纏繞成螺狀,然後盤在額上,髻尖下垂。畢摩們在做法事時還要戴法帽,法帽分為竹編鬥笠和氈帖黑色鬥笠。此外,彝族地區最高統治者土司和解決民間糾紛的高手「德古」都有自己階層的傳統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