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歷史 打開塵封的記憶

2021-01-10 小李遊記文化

素有「文化孤島」之稱的涼山彝族地區,因地勢險要,交通閉塞,自古與外界交往甚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叫少,故完整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樣式很多,絢麗多彩且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彝族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彝族的傳統服飾,流傳至今的種類高達300多種。如此豐富的服飾文化,在中國其他各民族中實屬罕見。而四川省昭覺縣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也曾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由於這裡匯集了彝語北部方言的「依諾」、「聖扎」、「所地」三大土語,因此,這裡的彝族服飾,便帶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徵。 昭覺彝族服飾,繼承了先民服飾的種類繁多,色彩紛呈的風格特徵。不僅有性別、年齡、盛裝、便裝的區別,還有婚服、喪服、祭司服、戰服等專用服飾。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它集中體現了昭覺彝族的社會特點、歷史文化、生活環境、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態內容,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像其他文化現象一樣,彝族服飾文化的產生、演變、傳承,也有它的理由和特點。 彝族歷史上,在祖先們一次又一次的遷徙途中,需要開山闢路、經過鏖戰熊羆的艱險,都需要勇士,那些驍勇善戰的勇士一次又一次地打敗了敵人,挽救了族人的生命,成為部落和族人的精神和生命支柱,日久天長,他們理所當然就成為族人崇拜的偶像。加之涼山彝族歷史上沒有建立過統一的政權,長期處在家支林立、家支械鬥的環境中,因此,彝族婦女便巧手製作了形態各異精美絕倫的武士服裝,保留至今。 涼山彝族女孩長到十六、七歲,就要舉行成人儀式――俗稱「成丁禮」。這一天,她的髮型、服飾都會發生巨大變化。受禮的姑娘要將原來梳在腦後的單辮梳結到前面,從正中分開,在耳後梳成雙辮,再戴上「哈帕」方帕,顯得端莊秀麗,再將單形耳環換成帶穗耳環。尤為重要的是,還要讓她把褲子換成美麗的百褶裙。這些變化,意味著這個女孩已長大成人,從此可以正式參加社交,甚至談情說愛了。

屬高寒山區的涼山彝族地區,適應農牧業的發展,也有著較為豐富的毛、麻製品。由於受高山氣候的影響,這裡的人們喜歡披禦寒又美觀的披氈和查爾瓦。男子頭飾英雄結,表現的文化內涵是崇武尚勇和歷史遷徙;婦女頭飾的審美特徵,則體現了彝族的智慧和文化。根據當地海拔高、日照長、輻射強的特點,涼山彝族婦女創造性的應用了既能遮光擋日,又有美飾作用的各種盤狀頭飾,多以「蓋盤帽」、「竹架帽」為主。並且,多數婦女的頭飾以黑布為質地,符合尚黑的民族審美情趣,再加上造型各異的形狀,往往給人一種神秘莫測之感,增添了女性的魅力。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凝固的歷史,是穿在身上的歷史,它代表著某個特定社會時期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審美情趣,是研究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也是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某些服飾傳承到今天,它所積澱的文化功能,似乎已漸漸遠離我們現在的生活,但在涼山彝族地區,我們不僅看見在節慶、婚喪嫁娶等重大人生禮儀儀式中,盛裝出場的人群,還發現穿著彝族傳統服飾在村前屋後勞動的彝族同胞。 尚可在彝家女的一針一線中窺視出彝族傳統服飾文化的點滴原貌。透視那深藏的彝族服飾文化內涵,洪荒宇宙,長河落日。歷史的塵煙徐徐消失在時空中,多少後人為追尋它的遺蹟苦苦思索,多少智者為探究它的容顏而遺撼不已。迷茫中的你不訪跟隨記者的鏡頭到橫斷山麓、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來了解生活在這裡的彝族人,來欣賞他們創造的美麗,來了解他們的過去和現在。打開塵封的記憶――職業服飾與文物圖片 勇者尚武,勇者無畏,勇者受崇。提起武士,就會使人聯想起戰場上震天的廝殺聲,寒風中揚蹄飛馳的戰馬,勇士間直指生死的的刀光劍影。 彝族也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彝族武士擁有較高的地位。彝族歷史上部落間頻繁發生的衝突與戰爭,祖先遷徙途中的開山闢路,鏖戰熊羆的艱難險阻都需要勇敢者。那些驍勇善戰的勇士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敵人,挽救族人的生命,成為部落和族人的精神支柱。日久天長,理所當然地成為族人崇拜的對象。加上近代涼山彝族歷史上沒有建立過完全統一的政權,長期處在眾多家支的分割統治狀態。這些家支之間為了爭奪財富奴隸或復仇,經常發生械鬥。頻繁的戰爭使人們漸漸養成了崇勇尚武的精神,並沿襲至今。那些驍勇善戰的「惹科」(勇士)們很受人尊重,為了生存、為了鼓勵和保護勇士們在戰鬥中不受傷害,並不寬裕的人們想盡辦法給他們做了戰袍、護腿、掩膊、披風、護腿等形式各異的精美武士服裝。這些在械鬥戰爭時穿的服裝,用料講究,做工精細,棉戰袍面料通常用氆氌或毛織品鑲拼,內鋪一層皮棉,通體密納成行;護腿和掩膊一般都用氈製成,戰服厚重堅固,足以抵擋刀、箭、矛的進攻;披風多為綢緞縫製,為頭人出徵作戰時所穿。鎧甲、頭盔、護手筒、護腕則一般用大象皮、犀牛皮、牛皮等多種皮料製成;彩漆鎧甲則用多塊硬皮組成,下部由幾百塊長條形小皮塊綴聯而成,形似短裙;彩漆紋飾多寓意防矛避箭,保佑平安。

穿在身上的歷史――服飾用途與節日習俗彝族服飾是彝族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是物質化的精神產品,是活態的文化。穿在身上的服飾凝固了每個特定時期的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生活環境、傳統工藝、心理素質、審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等。昭覺縣至今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彝族原生文化,僅從節慶、婚喪嫁娶等現實生活的重大人生禮俗儀式中就可窺見其原貌:小孩呱呱墜地時父母親人要為他們行隆重的穿衣儀式;女孩到十六、七歲時,開始加入成年人的行列,這就意味著她可以參加社交、甚至談情說愛了。屆時父母要擇一吉日,召集村中姐妹,殺豬宰羊舉行隆重的成人禮,姑娘的髮型、著裝都有相應地變化。成人禮一般在秋末、冬春舉行,只邀女性參加。儀式上還請一個漂亮、能幹、屬相和家庭背景好的婦女,給受禮的姑娘梳頭、戴頭帕。將原來梳在腦後的單辮梳結到前面,從正中分開,在耳後梳成雙辮,再戴上「哈帕」(方帕)。還把單形耳環換成帶穗耳環,搖晃擺動,更襯託出少女的嫵媚動人,顯得端莊秀麗。這種儀式一般都在晚上舉行,受禮後的姑娘不再參加家裡舉行的各種民間宗教信仰活動。

彝族男子傳統髮型要蓄髮於頭頂,稱「字爾」或「字木」「側布」。小男孩從小就在頭前頂留塊方形的頭髮,長大後挽成髮髻。視其為天神代表,靈魂的居所,能主宰吉兇禍福,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觸摸、戲弄,這就是漢族人所說的「天菩薩」。

彝族成年男子標誌的「茲體」(英雄結)的纏法與纏髻者年齡都有一定的講究。青年人多將英雄結紮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纏髻方法一般從右纏到左(除死者),而「茲體」的尖須也有偏左與偏右之分,據說這與涼山彝族先民的遷徙路線有關。據彝文文獻和家譜記載:涼山彝族的先民是從雲南的「洛宜山」(會澤)遷到大、小涼山的。遷徙時有古侯、曲涅兩個支系,一支從左邊渡過金沙江、進入涼山腹地昭覺、美姑地區,另一支從右而入。在此分道,古侯在東(右),曲涅在(左),沿著不同的方向在涼山定居下來,因此不同支系後裔的「茲體」偏向也不同。現居住在涼山東部的依諾方言區古侯後裔英雄結尖錐偏右,居住在涼山西部聖扎方言區曲涅後裔的英雄結尖錐偏左。一般成人男子才能纏「茲體」,而德高望重、能言善辯者更須纏此頭飾,否則會被人取笑而降低他們的社會威望。昭覺彝族頭飾多以黑色、青色為主,這主要與彝族尚黑習俗有關。 彝族人好賽裝,每逢婚喪嫁娶、趕集、集會都要比一比穿戴。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是賽裝高潮期,期間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幼穿戴整齊,雲集在節日的娛樂場上,這裡便形成了五彩斑斕的瓦狀帽、竹架帽、方帕、「助挺」的比賽場。每個姑娘精美的頭飾都是她心靈手巧的見證,而小夥兒的俊勇則體現在他的「茲體」和密蠟珠上。賽裝場上歡聲不斷,年輕的彝族男女在喧鬧嬉戲,暗中他們卻在尋找著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髻」和「竹架帽」。因此,火把節也被人稱作是「眼睛的節日」。 隨著交通、信息的日益發達,近代彝族方言區之間、以及與外界交往的機率逐漸多起來。特別是與漢區比鄰的彝區,經常購買綢緞等原料,縫製出有別於傳統的彝族服飾,使彝族服飾更加多姿多彩。 山水賦予的靈感――文化生態和地域特徵的表現 依山而居就有了山的剛毅,依水而逐就有了水的靈氣。昭覺彝族服飾隨著不同地域、生態和方言而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勞動創造的美麗――紡織工具和織布擀氈方法美是強烈的視覺衝擊,美是心靈深處的愉悅,美是對未來生活的嚮往。昭覺彝族在走過漫漫歷史的歲月中,不僅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而且也傳承了美倫美煥、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飾。 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社會發展的進度,也決定了手工業技術。在上個世紀初,昭覺地區彝族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後,部分地區還處在粗放性的生產階段。紡織用具基本上是自製的木製工具,手工紡織是獲得服裝原料的主要途徑,過去彝族所穿的服裝主要以綿羊毛製品和野生蕁麻製品為主。 織「布」過程簡單又繁瑣,如麻製品的紡織先把蕁麻砍下曬乾,再用木棰打碎麻杆,理出麻線,然後用墜子捻成細線,把多根線搓成股,拿到紡織機上去織;羊毛製品的紡織過程也大致相同,把剪下的羊毛彈成棉花一樣鬆軟,捻成細線,拿到紡織機上去織。屋簷下、村前、屋後寬曠平整的地方都可以成為織布的場所。釘一個小碗粗的木樁,把布的經線一頭排在織布機上,一頭拴在木樁上,人坐在織機前,用一條寬腰帶系在腰上,雙手左右穿梭緯線,邊穿梭邊用「依莫」(壓板)按壓。「察爾瓦」和百褶裙都是以這樣織出的布為原料做成的。

披氈的擀制方法要用竹做的羊毛彈弓「哈莫」。選一塊背風的平地,把羊毛鋪放在擀氈席「什體」上,根據披氈的大小、形狀、把彈松的羊毛均勻放在上面,然後用水噴灑在羊毛上,將擀氈席「什體」和鋪於其上的羊毛卷一捆來回滾動,使「什體」內的羊毛擠壓而成氈。一般在領口內穿一根繩收攏,把氈捲成筒用腳蹬踩,然後用水衝洗乾淨曬乾就成厚氈了。 彝族男女都喜歡披「察爾瓦」和披氈。「察爾瓦」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成布縫製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七八釐米,以聖乍地區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眾多長穗。披氈用羊毛擀制而成,薄如毛毯,折以6釐米寬的皺摺.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歷史上彝族人腳上要穿用麻繩或草繩編織的草鞋,內穿羊毛織成的形似靴子的氈襪,或裹棉、毛綁腿以護腳和禦寒。 歲月刻下的印痕――飾物特徵與圖紋內容 時光如梭,歲月流淌,歷史的印痕被昭覺彝族深深地刻在了服飾上。昭覺彝族的飾物以頭飾,耳飾,頸飾,胸飾為最多,尤以頭飾最為豐富。彝族婦女以針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為胸飾。腰際佩掛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襯以不同包布縫成,上端開口,下綴五色飄帶,掛於左方腰際,實用又美觀。腕飾以金、銀、銅、玉、石質手鐲,戴金銀或石料鑲金銀馬鞍形、貓眼形戒指。還佩戴金、銀、銅質鏈、鎖、墜等頭、胸、背飾。 飾物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同,如女孩未成年前,耳上掛紅綠珠,系紅色棉線穿於耳際。成年後梳雙辮,戴耳環。耳環一般為珊瑚、銀泡、石料耳珠,玉、貝、銀耳牌等,以銀或銅質的圓星形居多。過去有錢人家婦女還經常佩帶一種叫「責責夫」的大型佩飾,它用銀質的各種部件相連而成。戴在頸部垂直掛在胸前,飾品就到膝部,走起路來,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婦女的衣領是單獨的一條,不和上衣相連,上綴有銀苞泡花,前面正中扣連處有一長方或梅花形領牌。裝飾品美麗莊重、色彩鮮明,花樣繁多。多以金、銀、銅、玉、石、骨等為原料,鑄造、打制、壓制、鑲嵌、雕刻部分為本地手工工匠製作。 彝族服裝的花紋、花邊,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最常見的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紋,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髮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精美的線條、圖紋,巧妙的色彩搭配,生活中極為普通的動植都成為彝族婦女創作的源泉,並被升華為藝術品味。 婦女上衣毛、棉、絲製、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彩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

青年男子外出時多挎方布包,用於盛物,包面及背帶多飾刺繡;中老年男子則多於腰前系一麂皮腰包。男子還喜佩飾短刀、銀香盒及麝香包。 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 腕戴銀鐲或銅鐲,手指飾有銀質戒指。最具有男人氣質的還屬斜挎在腰、肩之間那條俗稱「英雄帶」的玉帶,它與頭上的「英雄結」和腰挎的短刀相輝映,盡顯英雄本色。 昭覺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長期以來,聖乍、依諾、所地、阿都等方言區的彝族人民匯聚在這裡,創造出了古樸醇厚的彝族文化。素有「涼山彝族文化走廊」、「了解涼山的窗口」、「彝族服飾之鄉」等諸多美譽。如果筆者的介紹不夠深入,您不妨親自前往昭覺,去觀賞、去了解彝族人民所創造的美麗! 昭覺屬高寒山區,氣候垂直差異較大,適應農牧業的發展,有豐富的毛制和麻制服裝。居住在山裡的彝族人喜歡披既禦寒又美觀的披氈和擦爾瓦,善於做麻、毛製品服裝,所穿服飾顏色鮮豔、質地厚重;生活在河谷地帶的人們能做棉和絲織品服裝,喜歡穿戴輕暖色調的服裝。由於長期從事農牧業,服裝上的飾紋力圖案都與動植物有關。高原遊牧民族後裔的彝族人,還留有喜歡穿毛製品的習慣。若說昭覺彝族男子頭飾表現的文化內涵是崇武尚勇和歷史遷徙故事,那婦女頭飾的審美特徵,則集中體現了彝族人的聰明智慧和獨特的文化生態。根據當地海拔高、日照長、輻射強的特點,彝族婦女創造性的應用了既能遮光擋日,又有美飾作用的各種盤狀頭飾,多以「蓋盤帽」、「竹架帽」為主。以黑布為質地的頭飾,再加造型各異的形狀,經常給人一種神秘莫測之感覺,使女性魅力增加不少。依諾方言區的青年女子頭頂多層瓦狀方形青布頭帕,髮辮盤系或參雜青線於內,足有臂粗,生育後換成荷葉形帽。聖乍方言區的婦女則頭戴繡花方帕遮額;有的方帕翻翹一窄條,紅裡露外,用辮系扎;有的戴方形頭帕,四角向兩耳於額前,在腦後對壓;四角遮耳掩額,生育後換戴八角形夾層帕,乍看似傘,確有避光遮陽的作用,帽頂貼一銀牌,有的繡有一條似箭花紋;所地方言區婦女頭頂青布繡花巾於額或系一毛巾、彩巾於頭,生育後換成竹架高額大盤帽,酷似清朝慈禧帽。雖然不同方言區婦女頭飾在形狀上呈現差異,但其帽形都趨於傘狀和瓦盤狀,這與昭覺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因而它一直沿襲到今天。而頭飾多以象徵山、水、花、鳥及種子等物的圖紋相配,這則是山地民族農耕文化的反映。 武士裝只能是蒼海一粟,彝族服飾中還有異彩紛呈的各種職業裝。如:蘇尼裝、獵手裝、旗手裝等。其中,從事民間信仰工作的「畢摩」,就有自己獨特的妝扮。古代彝族社會有茲、莫、畢、格、卓五個階層,其中畢摩的社會地位明顯高于格、卓兩個勞動階層,他們的穿著也很講究。如涼山彝族英雄結的傳統髻式有三種,其中畢摩的畢髻為一種,它用頭巾纏繞成螺狀,然後盤在額上,髻尖下垂。畢摩們在做法事時還要戴法帽,法帽分為竹編鬥笠和氈帖黑色鬥笠。此外,彝族地區最高統治者土司和解決民間糾紛的高手「德古」都有自己階層的傳統服飾。

相關焦點

  • 歷史地理學視域下彝族密岔支系服飾的出現分布及文化衍生
    歷史地理學視域下彝族密岔支系服飾的出現分布及文化衍生 商宇宏男一頭纏藍布,上身穿右衽淡藍色上衣,系藍色腰帶,下身著灰色褲至膝,赤足,手執標槍;男二頭纏藍布,穿灰色上衣,下身著白色短褲至膝,赤足,身披米黃色毛氈,手執弩,赤足;男三頭纏藍布,上身穿灰色上衣,系藍色腰帶,下身著淡藍色短褲至膝,赤足,手執標槍。從《摩察圖》所描繪的圖像資料中可以看出清代彝族密岔支系男子服飾與彝族其它支系相似,都保持著纏頭、披氈和赤足的特點。
  • 聚焦丨彝族新人峇里島結婚照走紅網絡(附涼山多對新人美豔彝族服飾結婚照!)
    ,這組婚紗照身著彝族服飾,在峇里島所拍。今年初,他們到峇里島拍攝婚紗照,與其他新人不同,這組照片裡,兩人都身著傳統彝族服飾,漫步在峇里島石廟前,十指相扣幸福凝望。 「我們都是彝族,很喜歡我們的彝族服飾,所以拍結婚照時,就決定拍攝一組穿著我們傳統民族服飾的照片。」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和乃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摘要:雲南省武定縣是彝族重要聚居區,彝族服飾類型多樣,特點明顯,內涵豐富。20世紀80年代的服飾較為常見,但清代至民國的服飾則很少。經調查,對清代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專題系統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對清代彝族服飾專題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
  • 黃聖依挑戰彝族傳統服飾,色彩繽紛溫柔動人,手持樂器笑容燦爛
    隨著現在「國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文化走到了大家的面前,像是一些人文習俗、傳統服飾、以及歌舞傳承等等,都是值得大家去欣賞的,大家不僅可以從紀錄片中認識一些少數民族,還可以從一些綜藝節目了解到。近日,黃聖依就在某綜藝節目上換上了彝族的傳統服飾,色彩繽紛十分地鮮豔醒目,各種高飽和度的紅色系都堆砌在了黃聖依的身上,這種「死亡芭比粉」的色調,相信各位小仙女都對此十分地敏感。但沒想到換上了彝族傳統服飾之後的黃聖依,連笑容都變得燦爛了起來,配上紅唇妝之後,整個人更加地減齡了,像極了活力充沛的「妙齡少女」,一改以往明豔的「貴婦」造型。
  • 《希望的田野》黃聖依著彝繡服飾戴雞冠帽 演奏彝族樂器明媚動人
    照片中,黃聖依身著帶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彝繡圖案的彝族服飾,頭戴傳統彝族雞冠帽,笑容明豔動人,氣質溫柔絕美,實力演繹美人如玉。  在本周日播出的第六期節目中,「希望小組」來到被譽為「千年彝繡第一村」的永仁縣直苴村,集體身著彝族服飾亮相當地的「賽裝節」,用創意推廣彝繡。黃聖依身著大紅色彝族民族服飾,頭戴彝族傳統雞冠帽笑容甜美,時尚感十足。
  • 黃聖依入鄉隨俗能力強,穿彝族服飾配披肩長發,美得像24歲少女
    近日,《希望的田野》曝光一組黃聖依彝族民族風大片,成功化身彝族本土美女的她人驚豔眾人。這身造型把她特有的古典美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一時間不知道是該羨慕她的顏值還是她的氣質,女人味太足了!
  • 打開塵封記憶的大門,來牡丹江追尋英雄的足跡!
    牡丹江是英雄的熱土,承載著可歌可泣的紅色記憶,時刻警醒人們「勿忘國恥,珍愛和平」。
  • 吉克雋逸大火的彝族風,我只要2件單品就搞定!20-40歲可穿
    ,那裡有著最原始的彝族風情,以及最傳統的彝族服飾,她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後,真的美爆了!歷史上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主要在四川涼山和雲南滇中滇南等地較多,各地服飾極具地域色彩。彝族男女都穿著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製而成的披氈,青年男女主要以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為主,紋樣繁多;中老年則以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為主,素貌莊重。他們世代都穿著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日常耕作,披星戴月而歸。
  • 《衣尚中國》周六盛裝來襲 喜聚一堂共賞服飾「節慶之美」
    潘魯生深度解讀「節慶盛裝」文化內涵彝族繡娘「一針一線」開拓家鄉致富道路節日的服裝是吉祥文化的集中展現,從造型樣式到色彩、紋樣,都寄託著美好的寓意,傳承著民俗記憶。在本期節目的「匠心空間」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將做客節目現場,將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暗藏於「節慶盛裝」之中的文化內涵和民俗記憶一一講解。凸顯於七十年代民間服裝「大紅襖」上的「紅綠配色」映射著怎樣的中國色彩觀念?在陝西甘肅等地區,家長們為何要在端午節為孩子穿上「五毒肚兜」?在魯西南地區,端午節繫於小孩子手腕腳腕的五彩線,又有何美好的寓意?
  • 《衣尚中國》葉祖新、張馨予、民族設計師喜聚一堂共賞服飾「節慶之美」
    潘魯生深度解讀「節慶盛裝」文化內涵彝族繡娘「一針一線」開拓家鄉致富道路節日的服裝是吉祥文化的集中展現,從造型樣式到色彩、紋樣,都寄託著美好的寓意,傳承著民俗記憶。在本期節目的「匠心空間」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將做客節目現場,將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暗藏於「節慶盛裝」之中的文化內涵和民俗記憶一一講解。凸顯於七十年代民間服裝「大紅襖」上的「紅綠配色」映射著怎樣的中國色彩觀念?在陝西甘肅等地區,家長們為何要在端午節為孩子穿上「五毒肚兜」?在魯西南地區,端午節繫於小孩子手腕腳腕的五彩線,又有何美好的寓意?
  • 穿在身上的藝術,曾如何重構歷史
    《穿在身上的歷史》內文插圖拉西內作為法國人,自然對歐洲了解最深,因此歐洲部分的內容也最為豐富。中文版的書名,也確定為《穿在身上的歷史:世界服飾圖鑑》。「遠比英文版豐富」《穿在身上的歷史:世界服飾圖鑑》全書最大亮點,就是近500幅彩色圖版。
  • 武定六大彝族支系歷史影像資料
    彝族納蘇支系是武定彝族中的主體。 貳 彝族納羅支系 叄 彝族密岔支系
  • 彝族年|保護民俗,傳承文化
    彝族年,彝語稱「庫史」,是集祭祀祖先、遊藝競技、餐飲娛樂、服飾制度等諸多民俗事項為一體的祭祀和慶賀性民俗節日。彝族年是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俗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1年5月23日,彝族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38個民族的服飾都在這裡
    彝族白倮(luǒ)男子的三件套穿著時有什麼講究?2019年3月30日—6月16日,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品牌展「傳統@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來到杭州,這也是該展覽繼寧夏銀川、北京、廣西南寧巡展之外的全國第四站。此次杭州站的展覽從現代哲學和人類學的視角切入,以民族服飾為媒介,意在用民族服飾來探討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 用民間剪紙藝術展示特色民族服飾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係。民族大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大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繫。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璀璨的傳統文化。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民族服飾,是民族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著民族心理素質。
  •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我們再次打開塵封的記憶,回看那些殘酷的歷史鏡頭,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驚世之災雷霆馳援人命關天撤離危境 情滿後方 汶川地震十二年,回望悲痛,致敬重生。有愛,就有希望!寫在又一個5·122020年5月12日,和往常一樣忙碌的工作日,只是工作現場的同事們都帶著口罩,讓這一年的5·12又多了些許特別……對於我來說,每年的5月12日,這一天我大概都會穿深色的衣服,以我微不足道的方式祭奠那些未曾謀面的人,我想經歷過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人,可能都會有同樣的感覺,無論用什麼方式如何表達,都不會輕易忘記12年前的那次經歷,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懷念去追憶
  • 擅長歌舞的彝族,他們的火把節是如何傳承至今的?
    彝族火把節是最具有魅力的節日之 民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東方狂歡夜」的美譽。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徵的節日:火把節,古時又稱星回節。自漢唐起至今,彝族的火把節已襲一千多年。傳統的彝族火把節連續舉辦三天。第一天是「都載」,意思是迎火。主要是殺牲祭祖,各家團聚進餐,傍晚後打火把遊照田間。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熱鬧而隆重,稱為「都格」,意思是頌火、贊火。
  • 歷史上,貧窮的彝族為什麼沒有乞丐?
    歷史上,受到外部強大力量的擠壓,彝族人長期居住在窮鄉僻壤之間,物質生活極端貧窮,而精神操守卻亙古不變。另一方面,從彝族社會的互助機制來說,面對貧困,穩定而龐大的家支系統提供了外在的化解和支撐功能。彝族的家支制度歷史悠久,彝族諺語說:「猴子靠森林,人類靠家支。」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就有關於家支作用力的記載:「上使王然於以越破及誅南夷兵威風喻滇王入朝。
  • 花衣苗服飾|穿在身上的圖騰|彩線寫成的史詩
    黑苗,分布地區較廣,貴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服飾紋樣主要用黑色為底色,配以黃色、白色等色彩。
  • 醜陋的彝族人吉乃(圖片)
    為了正視自己發展自己,吉乃開個頭,例舉醜陋的彝族人吉乃之點滴,期待更多的網友們能參。用辨證的方法認識自己;   用尖銳的言辭批判自己; 用犀利的目光透視自己。除了文明我還有醜陋的一面, 用顯微鏡和手術刀,切除身上的毒瘤。不要逃避,更不要視而不見,拔掉身上的劣根性,正視自己。(嚴正聲明:吉乃的醜陋與家支無關,與族人無關。)1、不團結,心中只有小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