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傳統民俗:傈僳族起源於何時,與彝族又有哪些歷史淵源?

2020-12-24 葉三說

在中國民族版圖上,有很多色彩絢麗、歷史與文化極為濃鬱的少數民族。雖然他們的人口數量、民族底蘊都無法與漢族相提並論,但卻以不同的民族風採彰顯著獨特的民族之光。在我國境內眾多少數民族中,有一個與彝族淵源頗深的民族,她就是傈僳族。

目前,傈僳族主要分布於中國、緬甸、泰國、印度。傈僳族在中國少數民族中曝光度相對較低,這與其人口基數較少以及民族文化,過於單薄、社會參與度不高有很大關係。我國境內的傈僳族,則聚居於怒江、恩梅開江流域地區。

筆者認為,從傈僳族分布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來看,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歷史上,一定出現過較大規模的遷徙,而且他們的遷徙範圍始終處於東南亞區域。可以說經過不同民族文化洗禮的傈僳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也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文化習俗。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傈僳族,應該屬於蒙古人種南亞類型。這個民族不僅擁有別具一格的民族習俗,而且傈僳族先民也創造出了新老傈僳文,作為族人日常溝通時的主要語言和文字。傈僳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並且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教體系。

筆者認為,傈僳族雖然存在感較低,但是卻並未因此而消失匿跡作為,歷史悠久的氐羌族系的一個分支,傈僳族先民與彝族有非常親近的血緣關係,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民族都隸屬於古羌族有很大關係。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傈僳族雖然與彝族同宗同源,但是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因受到了,地域、氣候、習慣、思維的影響,形成了獨具傈僳族民族風格的習俗文化。在眾多古老而又傳統的習俗文化中,唯有飲食習俗流傳最為廣泛。

曾與彝族同種同源的傈僳族

一、傈僳族歷史演變與形成

我國境內的傈僳族主要散居於雲南和西藏。作為一支久居於西南部地區的古老民族,傈僳族不僅可以感受到名山大川的撫慰,同時,也可以享受到怒江、恩梅開江流域的滋潤。在「三江併流」自然景觀的感召之下,傈僳族人在這裡世代繁衍生息。

傈僳族祖先氐羌族曾聚居於古代西北一帶,氐羌族是氐族與羌族的並稱。大約在公元前3700多年前,這兩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就已經存在。據《詩·商頌·殷武》中說:「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這段詩歌描述的就是氐、羌二族,在遙遠的殷商時期就已經臣服於中原王朝。而唐代孔穎達曾在奏疏中寫道:「氐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事實上這段話就寫出了這兩個民族的聚居地,以及其在漢代時依然存世。

這說明傈僳族先民在殷商或上古時期,就已經生活在古代中國秦隴之西。但當時並未形成單一民族,而是與彝族先民,或者說古羌族、氐族共同聚居。從這一點來看傈僳族也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之一。

雖然在印度東北、泰緬交界也有其族民,但也應該是遷徙之後的結果。按照這種推測傈僳族應該與彝族一樣,都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而分立出來的民族。但具體分立時間目前尚未得到考證,筆者猜測公元18-19世紀應該是傈僳族形成的轉折點。

二、傈僳族名稱轉變

傈僳族作為一個與彝族同宗同源的少數民族,在歷史變遷以及民族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以自稱或他稱為核心的族名,傈僳族名稱最早記載應該起源於唐朝,唐朝人樊綽曾在《蠻書》中將傈僳族稱為「慄粟」。

根據這個觀點可以得知唐朝人認為,傈僳族應該屬於當時「烏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上古時期傈僳族先民由於與彝族、納西族,同屬於過於古羌族和氐族,所以有非常密切的族源關係。也就是說在傈僳族、彝族尚未成為獨立民族之前,他們應該都是同一個種族的民族。

明朝時期傈僳族被稱作「羅羅」,而這個族名其實也是彝族的一個分支。據《景泰雲南圖經志書》記載:「慄粟者,亦羅羅之別種也」。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傈僳族,與彝族最開始應該是一個民族。只不過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傈僳族逐漸分化成為獨立民族。

據史料記載,「傈僳」名稱沿用了1000多年。也就是說在1000多年以前,亦或是公元10-11世紀時期,傈僳族就已經脫離古羌族或彝族,進而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民族文化的少數民族。這一點其實也是現代學者研究,傈僳族形成的一個重要契機。

三、《創世紀》中的傈僳族

1.傈僳族《創世紀》傳說

現代傈僳族聚居地一直都流傳著《創世紀》傳說,簡而言之《創世紀》其實就是,有關傈僳族的民族起源與民俗發展。據傈僳族口口相傳的《創世紀》記載,傈僳族先民最開始聚居於雅礱江和金沙江兩岸。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個古老的民族,孕育、萌芽、發展、成熟階段,其實也都與其他民族臨水而生的傳說息息相關。大約在公元8世紀中葉左右,傈僳族曾受到過「勿鄧」、「兩林」、「豐巴」,三個較為強大的烏蠻部落統治。

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傈僳族,並未形成統一部落組織。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到了公元12世紀以後,處於雅礱江和金沙江兩岸地區的傈僳族,又曾先後受到元代、明代統治。也就是說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階段中,傈僳族先民始終都處於被轄制地位。

筆者認為,這其實與傈僳族《創世紀》傳說中,所描述的民族變遷有非常大的關係。如果從客觀角度上去分析,傈僳族的發展歷程其實並不是一帆風順。這一點其實可以從公元14世紀時,傈僳族依然處於狩獵、採集生活方式得到鑑證。

2.傈僳族南遷進入怒江地域

在之後的200多年時間中,傈僳族也一直到處於受奴役與壓迫狀態中。這可能與傈僳族的民族實力較弱,再加上社會生產力相對來說比較低有關係。大約在16世紀中葉傈僳族,再也無法忍受木氏土司的殘酷壓迫,於是傈僳族在頭人木必扒的率領下南遷。

這次南遷傈僳族歷經了千難萬苦,終於在長達半個世紀的遷徙過程中,渡過瀾滄江、翻過碧羅雪山到達怒江地區,也就是現代傈僳族生活與繁衍之地。筆者認為傈僳族從古羌、氐族時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時間終於安頓下來。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傈僳族的民族發展史,從最開始的古羌、氐族支系,再到彝族人的一個旁支最後分立為獨立民族。這個過程不僅是傈僳族的民族變遷歷史,同時也是其他民族不斷形成與變遷的經歷。

3.可歌可泣的民族遷徙

每一個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少數民族,其實都經歷了比較殘酷的民族變遷史。傈僳族的變遷歷史與發展途徑,其實都是在預示著一個古老的道理,那就是民族要想生存就必須適應環境。傈僳族在完成民族遷徙之後,終於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

傈僳族作為最早從四川進入,雲南怒江地區的少數民族,時至今日依然流傳著頭人木必扒,帶領傈僳族不畏艱難險阻,帶領族人尋找民族發展之路的故事。事實上歷史上的傈僳族遷徙事件,在傈僳人世代流傳的《創世紀》傳說中,依然在口口相傳並流傳於後世。

四、傈僳族與彝族的親密關係

傈僳族作為雲南地區少數民族一員,其實與當地人口大族彝族關係甚為密切。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兩個少數民族曾是遠親,這一點從傈僳族人口口相傳的《創世紀》中,就是可以得到非常明確的證實。

同時,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傈僳族,無論是民風民俗還是生活習慣,都與大小涼山彝族、納西族、哈尼族有許多共同之處。而哈尼族其實也曾是彝族的一個分支,在這些非常確鑿的歷史證據面前,完全可以證實傈僳族與彝族,自古以來就有十分密切的親屬關係。

傈僳族食俗之令人回味無窮的民族美食

筆者認為,從歷史發展規律以及民族形成契機角度去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傈僳族,在整個古代歷史發展大環境中,雖然一直都處於從屬地位,但是在其民族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文化基礎。

建築、服飾、文化、藝術、飲食,以及傈僳族的生活習慣等,都有與其他民族具有強烈差異感。雖然傈僳族曾隸屬於彝族的一個分支,但是在形成單一民族之後,其民風民俗也早已烙上了傈僳族標籤。

在眾多傈僳族文化習俗中,唯有食俗,最能夠體現出傈僳族的歷史變遷,以及在幾千年民族發展史中所沉澱出來的民族屬性。酒燉雞、漆油雞、包穀稀飯、酸竹菜;以及酸竹菜、蕎耗子、燒包穀花、刮給樓等,都是極富傈僳族食俗文化的美味佳餚。

1.傈僳族美食酒燉雞

「酒燉雞」顧名思義主要原料就是白酒和母雞,這種美食的控制方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先將小雞內臟的處理乾淨然後切成大塊,用清水、白酒、蔥姜蒜、料酒燉煮,一般情況下2-3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出鍋。

作為一種極盡原生態韻味的美食,在傈僳族聚居地十分流行。每當年節的時候都是餐桌上的重要菜品之一,無論男女老少對這道菜都十分青睞。這個是因為「酒燉雞」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且還具有養血養顏、舒筋活絡的功效。

2. 漆油雞

相較於「酒燉雞」來說「漆油雞」更具風味,一般情況下,做這道菜之前一定要選擇好原料。首先小雞一定要選擇當年未下過蛋的母雞,然後使用傈僳族當地盛產的漆樹油。這種植物油脂不僅味道特別清香,經常食用對身體健康也有很大益處。

製作「漆油雞」的時候,一定要先將小雞清洗乾淨,然後切成小塊控幹水分待用。在鍋中放入100餘克漆油並燒至冒煙,然後將雞肉投入鍋中翻炒10-15分鐘。然後在鍋中加入醬油、料酒以及適量燒酒,用溫火燉製2-3小時即可食用。

「漆油雞」作為傈僳族人喜愛的傳統食物之一,在逢年過節或有遠方朋友到來時,才會被傈僳族人端上餐桌並與貴客一起享用。事實上傈僳族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草木灰煎石板粑粑、簸箕飯、烤乳豬等。

結 語

筆者認為傈僳族作為古羌、氐族後裔,以及彝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最開始發源、萌芽、發展到成熟,這個過程實際上經歷了3000多年的時間。作為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悠久的民族,實際上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已經,註定了獨特的獨特的民族習俗。

傈僳族雖然在我國建立之初依然,處於比較原始的赤足公社階段。但是在進入新社會之後的幾十年中,不僅快速的融入了現代社會生活。而且其民風、民俗以及民族精神,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傈僳族的風俗習慣》

2.《傈僳族古樸熱情的迎客俗》

3.《怒江傈僳族音樂文化的風採》

4.《傈僳族節日習俗的社會文化功能》

相關焦點

  • 彝族年|保護民俗,傳承文化
    彝族年,彝語稱「庫史」,是集祭祀祖先、遊藝競技、餐飲娛樂、服飾制度等諸多民俗事項為一體的祭祀和慶賀性民俗節日。彝族年是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俗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1年5月23日,彝族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傈僳族的人從來都不是說說而已
    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古老山寨:同樂村。同樂村位於大山深處,偏離國道、省道,沒有當地人帶路的話,外人很難找到這個美麗的地方, 一條彎彎的村道,沿著山腳蜿蜒前行十多公裡才能進村。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1984年,鳥越憲三郎再次發表研究論文稱:「日本人在體質上所有的胎斑淵源是和雲南人相同的」。並舉證了大量證據說明雲南是日本人祖先的發源地。1988年,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拍攝《日本人的起源》,並論證說倭人起源於雲南,基本判定雲南的幾個少數民族,如傣族、彝族、哈尼族等等為日本人的先祖。
  • 論雲南彝族土司制度的淵源
    ,在這樣的區域內,土司制度的淵源十分深遠。當然,關於武定土司的種種武功和政績,關於他們充滿傳奇色彩的興起、昌盛和分流,對於滇中、滇北整個地域的歷史,對於雲南歷史上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的促成和影響,都有很多值得大書一筆的地方。 從元迄清,中國土司制度的形成和演變,絕不是偶然的。根據有關專家研究成果,中國土司制度的淵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即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形成時期。
  • 傈僳族水村,創造了「傈僳族水寨山泉衝浪」,是夏天旅遊的好地方
    傈僳族水村位於四川省德昌縣沙巴,成立於2008年,它沒有悠久的歷史,也沒有宏偉的建築規模,但它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水上公園」,它以其美麗的山和水,以及這個「水上公園」,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夏天是休閒、旅遊和暑假的好去處。
  • 賞民間民俗藝術 享傳統文化盛宴 2020年方巖廟會熱鬧開場
    10月10日上午,為期五天的「民間民俗·多彩浙江」2020年永康方巖廟會熱鬧開場。原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省慈善聯合總會會長陳加元;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宗委主任樓炳文;省文旅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峻;金華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偉亞和永康市領導章旭升、張群環、程學軍、胡天忠、盧軼、黃瑞燕、胡濰偉參加開幕式。
  • 話說南絲路 42丨德昌傈僳族和老城故事②
    話說南絲路 42丨德昌傈僳族和老城故事②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德昌傈僳族,早期居住在「窩勒」(今攀枝花市郊)一帶。清嘉慶年間,族人因戰爭逃往今米易、德昌境內。因交通不便和長期的「隱居」習慣,德昌傈僳族至今保留著許多舊時的傳統習俗,最有名的就是「火草麻布」。
  • 中國彝族羅婺首部母語電影《山裡飄來的笛聲》即將開機,敬請期待!
    本片從不同的側面展現當代彝族同胞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和狀態,歐歌黨的脫貧攻堅戰略政策的成果,引導羅婺彝族同胞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改變自己,戰勝困難,走向富足的生活;同時,以傳承羅婺彝族文化為主宰,側面告知人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處理親情、友情以及愛情。
  • 邊疆故事丨無翅而飛的弩弓:傈僳族弩弓文化變遷調查
    在遊獵經濟時代,一把「勁弩」就是傈僳族一家人的生計所系。傈僳族歷史上長期過著遊獵生活,四處遷徙,弩弓不僅是傈僳族男子隨身所攜的工具,還是男子漢的配飾和身份標識。按照傈僳族的傳統,男孩子要接受弩箭技藝教育,學習製作弩弓便是其生產教育的第一課。
  • 傈僳族女孩可以嫁漢族嗎?我們傈僳族祖上是這麼說的
    很多漢族朋友或別的兄弟民族問想了解這個問題,今天這裡放心的告訴大家,傈僳族女孩是可以外家的,和漢族的風俗一樣,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傈僳族婚禮不太一樣,傈僳族婚禮必須根據傈僳族的習俗來辦理,和外族無關,意思就是必須尊重傈僳族的禮節風俗,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去追求你心愛的傈僳族姑娘,沒事的。
  • 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走釘板,「雷人」畲族民俗,背後有何淵源
    到了現在,畲族人民在我們黨和國家的帶領下,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幸福感也增加了,但傳統民俗絕技並沒有因此落下,像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走釘板,這些絕技現在也依然令我們敬佩。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走釘板畲族也有很多的傳統節日,並且在和其他民族的融合中,節日也更加的豐富多彩。畲族的傳統民俗節日主要有農曆三月三歌會、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曆二月、七月、八月的十五日是畲族的祭拜祖先的日子。
  • 愛好唱山歌的壯族人,都有哪些獨特習俗?習俗背後有什麼文化淵源
    壯族起源於先秦時期的嶺南地區,秦朝建立之後此地又被稱為「百越」。聚居在此的西甌、駱越原住民是壯族始祖,也就是說壯族的發展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在漫長的歷史歲月沉澱中壯族人形成了,極具本民族生活習慣的文化習俗。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柳州遊歷時,曾親眼目睹了當地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 吉狄馬加的詩與彝族傳統文化
    要理解他的詩歌就必須懂得給予他詩歌營養的彝族傳統文化。 由於歷史的原因,彝族地區沒有統一的宗教。滲透整個東方文化的佛教和道教在這片土地上也難尋其蹤影。基本處於萬物有靈、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氛圍中,他們的精神世界充滿了神秘的夢幻,相信靈魂不死,萬物都有靈魂。天、地、日、月、山川、雷電都有掌管吉兇禍福的神靈。
  • 東北人為什麼喜歡睡「火炕」,這種習俗源於何時?有何歷史淵源?
    這種習俗源於何時?冬暖夏涼比床還舒服每個東北人小時候都會扯著嗓子唱幾句童謠,如果不會唱幾句拿手的童謠,就沒辦法與小夥伴一起快樂的玩耍。童謠作為極具東北地域特色的文化標籤,就像遺傳基因一樣早已經融入了東北人的血液中。每一首童謠都仿佛都是一個生活場景,在孩子們的傳唱中不斷訴說著,獨具東北韻味的民風民俗以及鄉土人情。
  • 彝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歷史 打開塵封的記憶
    素有「文化孤島」之稱的涼山彝族地區,因地勢險要,交通閉塞,自古與外界交往甚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叫少,故完整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樣式很多,絢麗多彩且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彝族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彝族的傳統服飾,流傳至今的種類高達300多種。
  • 芙蓉區:多彩活動迎新春 傳統文化添年味兒
    多彩活動迎新春。(所有圖片均由徐行攝)紅網時刻長沙1月10日訊(通訊員 徐銘)歲末將至,敬頌冬綏,春節蘊含著中華民族深邃的文化內涵,民俗表演也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1月8日下午,在長沙市文藝路街道文藝新村社區,川劇的「變臉」特技、湖南本土非物質遺產「花鼓戲」、獨具藏族特色的藏族舞蹈、闡述湖湘文化歷史的歌伴舞等一幕幕精彩的表演,引得過往路人駐足圍觀,現場其樂融融,共同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
  • 楚雄彝族年好玩啦!看表演、品美食、篝火晚會跳左腳……
    12月21日,彝州兒女迎來了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彝族年。走進楚雄彝人古鎮,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迎賓道上鋪起了一層厚厚的青松毛,彝族人民用青松針鋪地,松柏枝搭樓牌,意為「青松愉快」。各民族同胞和各地遊客齊聚一堂,感受濃鬱的彝族風情,用豐富多樣的方式共慶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