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歌劇《聽見索瑪》以情動人

2020-11-19 華西都市報

美聲加RAP,吟誦蒼茫與力量

彝族歌劇《聽見索瑪》以情動人

《聽見索瑪》整部劇沒有一句臺詞,全部用唱段表達。

民族歌劇《聽見索瑪》劇照。

  在懸崖的天梯上,彝人的高腔吟誦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力量與崛起……「我不是月亮,看不見山外;山外那座山,我渴望看見。索瑪開了,我聽見我聽見……」
  11月7日晚,民族歌劇《聽見索瑪》在西昌金鷹大劇院首演,拉開了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大幕。作為迄今為止我國西部唯一的國際戲劇節、世界冬季戲劇節,本屆戲劇節以「回歸和凝望」為主題,立足戲劇展演、戲劇論壇、戲劇孵化、戲劇教育、戲劇生活、戲劇文創、戲劇旅遊等七大內容支點,踐行「戲劇即生活」的理念,倡導戲劇創作社會化、戲劇欣賞大眾化,打造戲劇的「香格裡拉」。

講述脫貧攻堅 彝族村寨的真實生活

  「我不是大雁,掠不過山巒;我不是太陽,不知曉天地冷暖。月亮升起,輝映夜色的臉;山巒側耳,傾聽月缺月圓;我不是月亮,看不見山外;山外那座山,我渴望看見。」首演當晚,《聽見索瑪》一開場,就通過一句句極具彝族特色的吟唱,讓現場觀眾感受到了大涼山的蒼茫遼闊。
  該劇講述了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山腰上最後一個彝寨阿列村搬到山下的彝家新村。此時,86歲的老村長伍達和9歲的留守兒童拉虎悄悄離開新村,踏上了回彝寨的路途。在第一書記木且帶領眾人追尋他們的過程中,支教老師、犧牲在緝毒一線的年輕警察、在外打工多年返鄉創業的「網紅」、每個春天都來拍攝大雁的攝影師等人物紛紛登場……
  「老村長為什麼要回到山腰上的彝寨?搬遷後的彝族人能否真正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是本劇真正想要探討的內容。」該劇藝術總監、編劇李亭介紹,近年來,全國圍繞脫貧攻堅題材創作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涼山「懸崖村」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聽見索瑪》不單單是展現脫貧攻堅的「命題作文」,更多的是反映彝族人民在搬離家園這一過程中真實的生活、狀態、想法,讓觀眾真正感受到這個民族的「覺醒」。
  在2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戲劇性」貫穿在劇中的每個人物身上。伍達和第一書記木且成為故事展開的兩個支點。伍達是1956年民主改革時期的第一任村長,他見證了六十四年前彝族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古老的彝家山坡布滿了他的思念。而年輕的木且不僅是投入脫貧攻堅戰的第一書記,更是轉變群眾觀念的扶志者。

全劇沒有臺詞 《聽見索瑪》全部唱出來

  「對於老一輩彝族人來說,不管是在山頂還是在山腰,那裡是他們從小長大的地方,生活上雖然不富裕但精神生活卻很滿足。而對於年輕一代彝族人來說,他們想衝破大山、想出去闖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導演吳曉江認為,劇中年輕人與老一輩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衝突,恰恰反映了脫貧攻堅給彝族人帶來的變化。這一過程中,他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慢慢發生了變化,一個個生動、鮮活、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物串聯起了這個「真實」的故事。
  作為一部民族歌劇,《聽見索瑪》整部劇沒有一句臺詞,全劇13幕戲全部用唱段表達。本劇作曲劉黨慶表示,這在他的創作生涯裡還是第一次。「歌劇作為一種舶來品,我們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釋和運用它。」在劉黨慶看來,彝族音樂是少數民族中最具特色的音樂之一,極強的戲劇性很適合在歌劇上發揮其優勢。本次《聽見索瑪》的唱段創作採取了彝族原生態調式與彝族現代民歌相結合的方式,使之在保留彝族元素的基礎上更加朗朗上口。同時,美聲結合RAP等演唱形式也能夠在引起觀眾共鳴的同時,更容易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
  此外,該劇唱段中還運用了大量「疊唱」的形式,「規矩」「覺醒」等極具矛盾衝突的唱詞同一時間從伍達和木且口中唱出,讓整部劇的矛盾衝突一目了然,很好地推動了情節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劇除了角色演員外,彝歌隊伍均由涼山州當地的彝族演員組成。其中,吉力麼扎子作為一名自由吟唱者,她的彝人高腔貫穿了《聽見索瑪》全劇。「我雖然唱的是伍達的故事,但更是身邊每個彝族同胞的故事。」劇中,吉力麼扎子高度還原了《聽見索瑪》的原生態和情深意切,在她的歌聲裡,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看到雄鷹飛過的山谷、懸崖天梯上的家以及發生在伍達、拉虎、支教老師、犧牲在緝毒一線的年輕警察等人身上的故事。每一個劇中人的命運變化、每一段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都通過吉力麼扎子的表演,真實展現給每一位觀眾。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開幕 民族歌劇《聽見索瑪》首演
    民族歌劇《聽見索瑪》 攝影 梁娜  開幕當晚,由涼山文旅集團出品的民族歌劇《聽見索瑪》作為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開幕大戲,在西昌金鷹大劇院首演。《聽見索瑪》劇照 攝影 梁娜  《聽見索瑪》講述了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山腰上最後一個彝寨阿列村搬到山下的彝家新村時發生的故事,86歲的老村長伍達和9歲的留守兒童拉虎悄悄離開新村
  • 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啟幕 民族歌劇《聽見索瑪》首演
    開幕當晚,由涼山文旅集團出品的民族歌劇《聽見索瑪》作為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開幕大戲,在西昌金鷹大劇院首演。 聚焦人物命運 真實反映一個民族的「覺醒」 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山腰上最後一個彝寨阿列村也搬到山下的彝家新村。
  • 講述懸崖村故事《聽見索瑪》啟幕大涼山國際戲劇節 超35部劇目近...
    >開幕當天首演的是民族歌劇《聽見索瑪》,該劇是以老村長伍達、留守兒童拉虎一老一少為主角,講述了彝寨脫貧的動人故事,反映涼山彝族自治州各族人民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的信念。由涼山文旅集團投資出品,講述懸崖村脫貧攻堅故事的民族歌劇《聽見索瑪》首次與涼山觀眾見面,便贏得觀眾熱烈喝彩。
  • 「一整個山的索瑪花正爛漫」
    通過滄桑質樸的彝語清唱、婉轉悠揚的月琴彈奏、歡快活潑的彝族舞蹈,一個市級藝術院團,一群從沒經過歌劇專業培訓的彝族本土演員,就這樣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舞臺上。    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而創作,由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表演的原創民族歌劇《彝紅》代表四川省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近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這是繼去年6月在國家大劇院成功展演之後,該劇第二次和首都觀眾見面。
  • 【2020年歌劇綜述】春天將臨,大地會讓中國歌劇之花更絢麗綻放
    一個又一個歌劇創作與演出團隊、一部又一部分屬於不同區域的歌劇作品,以其富有新氣勢的歌劇實踐,共同點綴著、繁榮著中華歌劇古國。當然,從中國歌劇的命運和民族歌劇的尊嚴的角度來反思2020年的中國歌劇,不應該被一句「中國歌劇的春天」所魅惑,應該做的事還有很多,但呈現出來的民族化、區域化和國際化趨勢,卻預示著中華大地歌劇之花將漫山遍野盛開。
  • 2020年歌劇:停擺之後的重啟與復甦
    《陽光燦爛》是首部以抗疫為題材的小品歌劇,儘管由於創作時間、排演條件的各種限制,與真正的舞臺版歌劇呈現還有差別,但是作為中直院團的中央歌劇院,在疫情肆虐的嚴酷條件下,還積極進行歌劇創作演出,並嘗試開拓網絡平臺,無疑為當時處於迷茫的歌劇從業者們帶了一個好頭。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在武漢琴臺大劇院首演的歌劇《天使日記》,可以說將抗疫的音樂戲劇創作推向了一個高潮。
  • 聊聊電視劇《索瑪花開》中那些好聽到爆的歌曲!
    電視劇《索瑪花開》登陸央視綜合頻道以來,隨著劇情的發展,
  • 話劇《索瑪花盛開的地方》開啟巡演
    1月31日晚,海安大劇院,舞臺上彝族女孩清脆的朗誦,令到場的來賓與觀眾激動不已。 當晚,由南通藝術劇院創作,反映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故事的話劇《索瑪花盛開的地方》在海安大劇院開啟巡演。
  • 民族歌劇《彝紅》舉行觀眾見面會
    民族歌劇《彝紅》舉行觀眾見面會 有民歌味的歌劇等你來聽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訊(記者 李藝 文/圖)國家藝術基金首批資助項目、曾榮獲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劇目獎和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獎的民族歌劇《彝紅》將於今晚和明晚在南寧劇場和小夥們見面。
  • 這首情歌為何如此動人,那是大涼山人最真摯的感恩之情
    這首情歌為何如此動人,那是大涼山人最真摯的感恩之情金羊網  作者:  2020-11-21 這次組歌最大的特色,就是邀請了涼山彝族2位音樂人和小歌手獻唱了彝族歌曲《金不換銀不換》,並且用戲劇表演的方式串聯起了整晚...
  • 楊天化先生攝影作品欣賞|蘭坪的彝族姑娘像索瑪花一樣美!
    譬如,楊天化先生的攝影作品,就獨具藝術魅力而光芒四射,今天,就給大家推薦楊先生拍攝的一組蘭坪彝族姑娘照片。記得有位哲人說過:美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價值,更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說到蘭坪的彝族姑娘,可以說顏值都比較高,長得很漂亮,個個出落得像出水的芙蓉、像山野中的索瑪花一樣美!這一點,透過楊天化先生的鏡頭,亦可見一斑。
  • 彝族爆紅歌曲改編電影《阿果吉曲》向愛而生,隆重上映…
    作為彝族本土影視傳媒文化的領軍者,製片人馬達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他說,涼山州作為中國全面脫貧攻堅戰中重要戰場的地位,聚焦藝術性與時代精神而誕生的《阿果吉曲》便是紮根於最廣大的涼山人民的生活裡,不僅深刻詮釋了脫貧攻堅大環境下涼山青年在堅守愛與夢想中命運的起伏變化與情感糾葛,更充分展現了涼山獨特的文化風貌與地域特徵。
  • 《聽見涼山》第二季收官 房鹿演彝族歌手獲贊
    由北京強潤影視有限公司出品,李連正、房鹿、王曉帥、樊韻兒等主演的中國第一部少數民族題材勵志青春音樂劇《聽見涼山》第二季日前在央視12套普法欄目劇收官,不少觀眾表示意猶未盡,仍然沉浸在優美的民族音樂中,回味著勵志的故事情節,談論著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及獨特的民族樂器,其中議論最多的當屬實力演員房鹿飾演的女主人公——可可。
  • 莞城:中國民族歌劇《彝紅》將在文化周末上演
    明天晚上,中國民族歌劇《彝紅》將在文化周末劇場上演,為觀眾藝術地再現「彝海結盟」的歷史。  據了解,明晚的中國民族歌劇《彝紅》是由國家一級編劇、文華獎和金獅獎獲得者李亭擔任藝術總監和編劇,總政歌劇團團長、文華獎、中國話劇金獅獎獲得者黃定山擔任總導演,「中國民族藝術之花」 涼山歌舞團出品演出。歌劇中演員80%以上都是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演員,其中不乏「涼山情歌王子」 日沙爾體及大涼山德藝雙馨的民族藝術家和眾多的優秀青年演員。
  • 「山歌唱給大中華」彝族男高音歌唱家陶建阿成演唱會
    在新中國即將迎來70周年華誕之際,中國彝族男高音歌唱家陶建阿成「山歌唱給大中華—感恩家鄉感恩母校匯報演唱會」新聞發布會,近日在北京成功舉辦。
  • 《希望的田野》黃聖依著彝繡服飾戴雞冠帽 演奏彝族樂器明媚動人
    照片中,黃聖依身著帶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彝繡圖案的彝族服飾,頭戴傳統彝族雞冠帽,笑容明豔動人,氣質溫柔絕美,實力演繹美人如玉。  在本周日播出的第六期節目中,「希望小組」來到被譽為「千年彝繡第一村」的永仁縣直苴村,集體身著彝族服飾亮相當地的「賽裝節」,用創意推廣彝繡。黃聖依身著大紅色彝族民族服飾,頭戴彝族傳統雞冠帽笑容甜美,時尚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