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滄桑質樸的彝語清唱、婉轉悠揚的月琴彈奏、歡快活潑的彝族舞蹈,一個市級藝術院團,一群從沒經過歌劇專業培訓的彝族本土演員,就這樣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舞臺上。
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而創作,由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表演的原創民族歌劇《彝紅》代表四川省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近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這是繼去年6月在國家大劇院成功展演之後,該劇第二次和首都觀眾見面。
致敬「彝海結盟」謳歌紅色傳奇
1935年,紅軍長徵過涼山,劉伯承將軍與彝族頭人果基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留下了一面見證「彝海結盟」的旗幟。「彝海結盟」對紅軍取得兩萬五千裡長徵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彝紅》主創團隊想通過排演這部與當地彝族文化相結合的舞臺劇,讓更多人了解80年前那段歷史。
「彝海結盟」這個題材多次被電影、電視劇採用,但在舞臺上表現的並不多。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原院長、國家一級編劇、《彝紅》的編劇兼藝術總監李亭在談及《彝紅》的創作時坦言:「難度很大,因為我們要在舞臺上呈現的是一個史詩式的故事。」為此,李亭決定選擇「以小見大」,「『彝海結盟』是一個厚重的歷史題材,涉及很多歷史人物。我們選擇以虛構的小人物——彝族姑娘妮扎嫫、紅軍戰士天紅以及彝族小夥子拉鐵三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來呈現,也能很好地體現那個時代的人性和情感,反映那個大時代的精神」。
2014年11月,在由文化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歌劇節上,《彝紅》作為四川省唯一參演劇目和入圍劇目中唯一一個市州級歌舞團的劇目,一舉獲得優秀劇目二等獎,這也是該團整劇目首次榮獲國家級藝術大獎。之後,又相繼獲得第六屆國際戲劇奧林匹克獎、第三屆四川省文華獎、四川省第七屆少數民族藝術節最佳劇目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彝紅》創作歷時近兩年,經過了3次改版,自2014年1月開始創排,並於當年7月開始公演。去年6月,《彝紅》首次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至今已在全國各地演出近百場。
「現在可看的劇目很多,但是看後讓人動心的不多,《彝紅》讓我動心。」中國民族歌劇的前輩郭蘭英、喬佩娟等老藝術家在武漢、北京、廣州等地多次觀看《彝紅》,喬佩娟說,看完《彝紅》,自己淚流滿面。劉伯承的女兒劉雁翎致信:「我認真觀看了你們創作的《彝紅》,覺得這是一部歌頌黨的民族政策、歌頌革命傳統的好劇。」
展現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
「一整個山的索瑪花正爛漫,山那邊走來的人兒撐黃傘,一整個七月的火把都燃完,山那邊走來的人兒笑開顏。」
「我要唱好多山歌才能留得住你?蕎麥花要開幾遍你才能回來?」
愛情、婚俗、親情、矛盾、衝突、鬥爭……在把優美的音樂、舞蹈和民風民俗、時代風貌結合在一起的同時,《彝紅》中還安排了一個獨特的歌劇主持人、主講人——「吟唱者」的多次出現,他那蒼勁的神態和嫻熟而具有民族特色的男高音獨唱,支配、展開和轉換著劇情。他是大涼山歷史的見證人,也是大涼山歷史的評閱人,他史詩般地向人們講述著彝族同胞那段催人淚下的艱苦歲月。
身為《彝紅》的編劇兼藝術總監,李亭並非涼山本土人,但早些年曾在大涼山從事文藝工作,對涼山始終懷有一份特殊感情,對彝族的歷史文化也有著深刻了解。
劇中的很多精彩唱段,其音樂原型素材均來自涼山彝族典型的傳統民歌。比如,有涼山布拖縣著名的布拖高腔,有美姑縣的《哭嫁挽留歌》《敘事歌》《敬酒歌》《賀年歌》等。這些具有千百年歷史沉澱的彝族民歌的淳樸旋律音調被創造性地運用到特定的人物、場景、情節中去,表現出了大氣磅礴的彝族文化精神。
對於故事結局,李亭曾經設想過幾百種版本,最後還是選擇了悲劇的方式。在李亭看來,論真實,舞臺演出敵不過報告文學和紀錄片,必須通過寫人物命運、人物情感來取得觀眾的共鳴。
為了讓舞臺呈現更豐富,創作期間,主創團隊多次到涼山各地採風,在劇情設計、音樂編曲等方面,還特意加入了大量彝族傳統習俗和文化元素。「彝族有很多特別的風俗,比如『換童裙』『杆杆酒』『火把節』『哭嫁』『砍門檻』等。涼山歌舞團的優勢就是有一批優秀的歌舞演員來表現這些風俗。」李亭說,《彝紅》是一部大規模展現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的作品。
用流行唱法演歌劇,讓年輕人愛聽
230多人同臺演出,除了兩位特邀演員,其他包括「涼山情歌王子」日沙爾體等在內的全部是涼山本土演員,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演員。
「這部劇的所有演員均為涼山州歌舞團的聲樂或舞蹈演員,以前都沒有參加過專業歌劇表演技能培訓,大多數人基本都是從零開始學習歌劇的舞臺表現。」導演曹平透露說,剛排練時,他們連說話、走路都不會,雖然他們擅長彝族山歌,但其中一部分人卻不識五線譜,導演組只能給他們緊急補課。
「當時就想在音樂、舞美、演唱上下功夫,力求做成中國歌劇界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品。」吳永波說,要讓現代人接受得了,看得下去。
在重頭戲音樂方面,作曲劉黨慶在歌詞寫作上,考慮了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欣賞習慣,劇中的很多音樂採用流行唱法,同時又融入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彝族原生態音樂的元素,通俗、好聽又豐富的音樂最終成為該劇最強有力的「殺手鐧」,打動了觀眾的心。
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之後,《彝紅》進行了「紀念紅軍長徵暨彝海結盟80周年」為主題的2015國內巡演,途經8個省,在14個城市進行20場演出。
「觀眾喜歡看,是對一部作品的最高褒獎,在此基礎上如何讓它走向市場,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依然是擺在藝術院團面前的一道難題。」有了國家藝術基金的扶持,《彝紅》才得以進行全國巡演,但如何進一步開拓市場,製作方仍在嘗試和摸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