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金庸】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2021-02-15 界面新聞

1997版《天龍八部》劇照

「『千古文人俠客夢』,既有入夢時的香甜,也就有夢醒處的苦澀,這點很好理解;我更想指出的是,此夢並非『來無影,去無蹤』,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歷史記憶。」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他的關於中國武俠小說的著作,《千古文人俠客夢》中這樣寫道。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離世,讓人們的視線又一次聚焦回了武俠小說。界面文化(公眾號ID:Booksandfun)為大家梳理了武俠小說的源流歷史、當今現狀,讓我們一探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金庸作品《笑傲江湖》中的莫大先生 李志清繪。圖片來源:香港書展官網

刀光劍影、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早在先秦,「武俠」便已有端倪。「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那時關於「俠」的形象還是模糊的,一直到西漢《史記》的《遊俠列傳》,「俠」的基本特徵才較為精細地勾勒出來——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敢於犧牲生命去救助他人,卻不自我誇耀。

武俠小說的真正發跡,始於唐傳奇中的豪俠小說。唐傳奇中,「豪俠」作為三大表現題材之一,湧現了諸多佳作,如裴鉶的《聶隱娘》,杜光庭的《虯髯客傳》等。這些豪俠小說不僅為唐傳奇添彩,更重要的是給後世的武俠小說創作帶來了靈感。在豪俠小說中,「仗義」「報恩」「比武」成為了三大故事主題,後世的武俠小說也大多如此。

電影《刺客聶隱娘》海報 

宋人在傳奇創作方面,基本沿襲唐制且稍有發展。元明時期,關於武俠的創作缺少突破,俠客形象也沒有亮點。到了清朝,不少著名文人樂於描寫俠客,如李漁、蒲松齡等,只可惜明清白話小說對俠客形象的表現,遠比不上簡短的文言小說。因此,文言小說系統中的俠客形象,以中晚唐時期最有魅力,後世卻沒有多少新的創造。

現代武俠小說出現於民國時期,這一時期的武俠被稱為「民國舊武俠」,代表人物有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等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武俠文學曾一度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直至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復甦。30年間,當代新派武俠小說在港臺地區發揚光大,梁羽生、金庸、古龍三家鼎立,各顯神奇。到了1980年代中期,梁羽生、金庸封筆,古龍逝世後,武俠小說的創作便進入了「後金庸時代」,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港臺武俠文學的輝煌與現狀

1952年,梁羽生寫下了「新武俠開山之作」的《龍虎鬥京華》,並由此揭開了港臺武俠小說從1950年代發展至今的序幕。

直至1984年封筆時,梁羽生共出書35部,是新舊武俠小說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奉行「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道德觀念,追求「文心俠骨,統攬孤懷」的精神境界。他筆下的主角多為俠派正統角色,是時代精神的代表和人民的化身。《龍虎鬥京華》中,丁派太極門的高手柳劍吟堅持「反清滅洋」,卻被「保清派」殺害,最終其女柳夢蝶為他報仇雪恨;不過,梁羽生作品在大氣的一面下,也常被詬病主題思想的單一化和人物形象的符號化,難免令讀者感到「乏味」。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開始創作《大唐遊俠傳》等野史型作品,儘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始終不及早期創作的水平。

梁羽生曾評價自己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風氣者,是金庸將其發揚光大。作為上世紀60年代武俠小說界的「武林盟主」,金庸以曲折動人的故事,懲惡揚善的主題收穫了一大批讀者的同時,還善用反諷使故事增添了詼諧幽默的氣息。不同於梁羽生一直致力於描寫人間正道,金庸在《鹿鼎記》等作品中,用韋小寶等背離儒教正統和俠義精神的人物揭示了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並進行批判。因此,他的創作跳脫了前人的精神框架,使武俠更接近人性的本質,人物和故事也都更貼近現實。藝術成就方面,金庸筆下人物的性格鮮明飽滿,故事恢弘大氣,熔歷史與詩情於一爐,構思巧妙又富有新意,留下了一部部武俠經典。1972年,金庸宣布封筆,但時至當下,「金庸熱」仍未褪去——他的作品仍受廣大讀者青睞,並多次被改編成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

港臺武俠文學輝煌的30年中,古龍是唯一能與梁羽生、金庸相提並論的武俠文學大家。晚於梁金兩人,古龍在上世紀60年代才憑藉處女座《蒼穹神劍》進入文壇,並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創作高峰。他借鑑西方的偵探小說和間諜小說,創作出《楚留香》、《白玉老虎》等情節詭譎奇異的作品,帶有濃烈的懸疑氣息。同時,古龍善用短詩、短句,營造出幽遠飄渺的意向,使小說具有詩化、散文化的特點,筆下的俠客,如西門吹雪更有著現代人的內心矛盾和精神痛苦,而不是以往那種超脫世俗的大俠。在創作後期時,他更偏愛寫短篇小說,用短幅的故事去表現他的奇詭、多變的風格。古龍的創作不僅催生出丁情、溫瑞安等「古派」作家,更是開了現代武俠小說的先河,。

如何在前人的輝煌中走出一新路,是「後金庸時代」的創作者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其中,新派武俠五大家的溫瑞安,黃易脫穎而出。從1970年代至今,溫瑞安的創作沿襲了古龍的現代武俠主義:不注重故事的時代背景,而是著筆於人物和個體;語言玄乎飄渺,情節詭異。黃易則擅長將歷史、科幻結合,獨創的「靈幻小說」帶有強烈的哲學思考,自成一家。

小說之外,「武俠」也有新發展。杜琪峯的黑社會武俠,徐克、王家衛的武俠電影,都為香港的武俠文學注入了新內容。網絡的發展、女性作家的增加及奇幻等新元素的加入,讓港臺的武俠文學一直處於變化中。

《一代宗師》中,宮二和葉問在切磋武藝

「後金庸時代」武俠小說何去何從

相較於上世紀50-80年代,「後金庸時代」的武俠文學雖有發展,但總體還是呈衰落之勢。箇中原因,除了梁羽生、金庸的封筆,古龍的逝世之外,也與武俠文學創作的社會環境、讀者閱讀偏好和作者創作水平有著莫大的關係。

「後金庸」時代的港臺地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消費社會。影視、電字傳媒的發達,對小說等文字傳媒造成極大擠壓;大量武俠及動作漫畫的興起,取代了武俠小說文字的功能。網絡在為武俠文學創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沒有了出版社、雜誌社的專業把關,一大批低級庸俗的作品充斥在讀者眼前,經典之作卻少有。

在消費社會的影響下,讀者的閱讀偏好,文學審美也發生了變化。「快餐式」文化橫行使部分讀者更追求簡單、刺激的閱讀快感,而放棄了慢慢品味文學經典裡的智慧與內涵。相比作家著力描寫的「俠義」和龐大、精細的武俠世界,在亞文化背景下,讀者的獵奇心理的使他們更喜歡毫無意義的爭鬥和充滿血腥、殺戮的畫面。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武俠文學的創作,刺激了劣質作品的產生。

在大眾文化的視覺化,娛樂化和人們閱讀偏好、審美趣味的改變的情況下,武俠小說及其他大眾文學的作者逐漸向純娛樂和藝術快感傾斜,故事情節也多有雷同。作家的創作失去個人特色,創作態度也越來越不嚴謹,作品的總體質量也不如以前。例如,溫瑞安被認為更注重形式的革新而非內容的創造,藝術成就也就難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徐淵在《金庸小說與「大陸新武俠」創作》中指出,金庸的小說之所以大獲成功,其原因在於金庸的創新性、對人物的把握以及對文化展示與傳播的促進作用。這是現今大多武俠小說創作者沒有做好的。

吳秀明、陳潔在《論「後金庸時代」的武俠小說》中表示,武俠小說是一個永遠開放的體系,它需要創新,即使這種文體和觀念革新很難。但惟其如此,它才有意義值得讀者不斷去探索、去實踐。

「後金庸時代」裡,港臺武俠文學是否能走得更遠,還是個未知數。

(本文寫作,部分參考吳秀明、陳潔的《論「後金庸時代」的武俠小說》,陳平原的《千古文人俠客夢》)

相關焦點

  • 金庸群俠傳online的前世、今生
    2001年中華網龍以金庸先生的14部武俠小說為藍本推出了武俠網遊《金庸群俠傳online》。以高還原度的設定與開放式的遊戲環境打造出了一個極具現實感的金庸武俠江湖。在一幹韓國網遊的圍剿下脫穎而出,成為了當時市場上最叫好叫座的網遊之一,也順利的奠定了國產武俠網遊的鼻祖地位。同年七月,金庸群俠傳online國服開始由龍圖智庫北京運營團隊。
  • 金庸群俠傳online的前世,今生
    2001年中華網龍以金庸先生的14部武俠小說為藍本推出了武俠網遊《金庸群俠傳online》。以高還原度的設定與開放式的遊戲環境打造出了一個極具現實感的金庸武俠江湖。在一幹韓國網遊的圍剿下脫穎而出,成為了當時市場上最叫好叫座的網遊之一,也順利的奠定了國產武俠網遊的鼻祖地位。同年七月,金庸群俠傳online國服開始由龍圖智庫北京運營團隊。
  • 《金庸武俠小說全集》電子版橫空出世!
    電子版全套兩張CD-ROM,收集金庸1955年以來創作的全部武俠小說作品。這是自金庸作品問世以來,首次經許可出版的金庸作品電子版。   《金庸武俠小說全集》電子版採用通體印金的精美包裝,其包裝設計和製作都可稱為軟體包裝的上品,可作為廣大金庸愛好者的珍貴收藏。儘管金庸小說配以精美包裝,但卻為大眾價格。
  • 閒說金庸與新派武俠小說
    我讀金古梁諸家的武俠小說,始於10歲,終於18歲,基本貫穿了我的小學、中學、高中這三個求學階段。這8年中,我閱讀的形形色色的武俠小說(包括新武俠小說和舊武俠小說),沒有1000本也有500本,還購買收藏過幾十部武俠小說。如今,每當我追憶自己當年對武俠小說的那股痴迷勁,都難免有些自我感動。那時,我只要逮著一本武俠小說,非一口氣看完不可。
  • 聽金庸談武俠小說
    香港散文大家董橋先生發文悼念金庸先生,他說:「金庸先生是當代中國文化界獨一無二的風雲人物,也許也是中國歷史上靠一支筆成功影響幾代人的稀有傳媒人物。在時局風湧雲起的時刻,他的政論始終抱持知識人的良知和傳媒人的天職,不亢不卑,字字入骨。其實,金庸坐在那裡不說一句話依然是金庸,不必任何光環的護持。」
  • 聊聊金庸群俠傳online的前世、今生
    2001年中華網龍以金庸先生的14部武俠小說為藍本推出了武俠網遊《金庸群俠傳online》。以高還原度的設定與開放式的遊戲環境打造出了一個極具現實感的金庸武俠江湖。在一幹韓國網遊的圍剿下脫穎而出,成為了當時市場上最叫好叫座的網遊之一,也順利的奠定了國產武俠網遊的鼻祖地位。同年七月,金庸群俠傳online國服開始由龍圖智庫北京運營團隊。
  • 金庸武俠小說歷史朝代考
    金庸武俠小說歷史朝代考 2020-11-04 1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金庸逝世兩周年,32部金庸武俠小說偽作原貌追跡
    《鳴鳳朝陽》,金庸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二十一部,真實面目是臺灣武俠小說作者雪雁的《武林浪子》,金庸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二十二部,本書真實面目尚未可知,曾名列早期所謂"十八禁豔情武俠小說」系列之中。《黃龍豪傑傳》,金庸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二十三部,真實面目暫未可知,同名偽作有1974年9月裕泰出版社掛名金庸的一版一印三冊本
  • 【文泉薦書】《射鵰英雄傳》及金庸武俠小說
    一度時期,武俠小說曾引領中國讀書界的潮流,有人說:「有華人之處,即有武俠小說的存在!」武俠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大俠,走好!
    唐鴨鴨 攝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1955年,《大公報》下一個晚報有個武俠小說寫得很成功的年輕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即將完結,而他的創作又到了疲憊期,於是,報紙總編輯邀請金庸將武俠小說繼續寫下去。雖然此前從未寫過小說,但憑藉他對武俠小說的了解與喜愛,金庸還是答應接替梁羽生的任務。
  • 品評金庸武俠小說《鴛鴦刀》
    「生平不讀金庸書,讀遍武俠也枉然」金庸先生的十五部武俠著作,上至文人墨客,下至普通百姓,喜愛者可謂多矣。由此造就了一個武俠傳奇,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說「金庸之後,再無武俠」了。金庸武俠小說大氣魄,大手筆,長篇武俠小說歷史架構宏大,歷史事件、背景完美的結合到小說中;加之金庸先生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作品融入儒道佛,陰陽五行,琴棋書畫等等,使小說即具傳統武俠小說「武」的特點,又有厚重的家國情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由此奠定了金庸先生在「新武俠」時代一代宗師的地位。相較於長篇武俠小說而言,中短篇略為遜一籌。金庸自己曾言:「長篇勝於短篇,後期作品優於前期」。
  • 倪匡心目中金庸14部武俠小說排名
    不然,科學小說變成了科學教科書,武俠小說變成了技擊指導。必須是小說,有小說的吸引力,不然,不成其為武俠小說。所以,武俠小說是什麼?是「武+俠+小說」。金庸出現了武俠小說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唐人傳奇中有不少就已經可算是武俠小說。到清末,已見大成,《江湖奇俠傳》已是歷久不衰的武俠小說。民國以來,武俠小說精彩紛呈,名家輩出: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朱貞木、白羽、鄭證因、王度廬,等等。
  • 鬼首天龍 | 閒聊港臺的武俠小說-----金庸篇
    確切地講,讀武俠小說一般指的是讀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作品,中國內地的傳統的公案小說其實也有武俠的元素,否則行俠仗義的精神如何遺傳下來?還有在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作品,雖然有別於過去的公案小說類型,但是總不能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據說錢鍾書他父親就是寫武俠小說的,可惜我沒有看到過他的作品。當時在港臺有一個寫新武俠小說的人群,羅列出來大概有二十人左右,不能再多了。
  • 金庸新 |《大俠風清揚》:金庸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三十三部
    一、前面的話那些年,那些掛名金庸的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三十三部:《大俠風清揚》正式登場。
  • 金庸新 |《九陰九陽》:金庸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二十五部
    一、前面的話那些年,那些掛名金庸的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二十五部:《九陰九陽》
  • 【中國通俗文學】楊雷力丨金庸武俠小說的市場拓展
    此外,金庸武俠小說還通過漫畫、影視、遊戲等多方面的拓展,從單純的通俗文學、武俠小說,進而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品牌。金庸武俠小說的各持份者,共同構成了獨特而複雜的「金庸」市場,使金庸武俠小說以異於一般通俗小說作品的方式存在,並流行逾半個世紀。2016 年 7 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了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
  • 武俠小說作家金庸逝世 享年94歲
    ▲金庸(資料圖)香港媒體報導,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於香港養和醫院與世長辭,享壽 94 歲。
  • 武俠小說推薦:金庸、古龍、梁羽生作品全集
    36冊)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2.古龍武俠集(共81冊)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鬥,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
  • 收藏 | 金庸武俠小說在日本的譯介和傳播
    進入20世紀,武俠小說作為中國傳統小說的一個類型就更是異軍突起,成為中國文壇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而金庸被世人所熟知,正是因為其武俠小說厚重的歷史文化蘊含和獨特的藝術張力。他的讀者不限職業、年齡,超越政治分歧,在世界華語圈廣泛流行。不僅如此,英譯本現已傳播到了北美、歐洲、大洋洲,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競相翻譯。
  • 他是與金庸齊名的武俠小說大師,國內還有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學獎……
    即使你不常看武俠小說,但這三個人的名字你應該都耳熟能詳:金庸、古龍和梁羽生,這三人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們的作品陪伴了多少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