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金古梁諸家的武俠小說,始於10歲,終於18歲,基本貫穿了我的小學、中學、高中這三個求學階段。這8年中,我閱讀的形形色色的武俠小說(包括新武俠小說和舊武俠小說),
沒有1000本也有500本,還購買收藏過幾十部武俠小說。
如今,每當我追憶自己當年對武俠小說的那股痴迷勁,都難免有些自我感動。那時,我只要逮著一本武俠小說,非一口氣看完不可。當然,主要是在非課堂時間讀的,課堂也偷讀過,但次數有限,因為風險太高,一旦書被老師沒收,對我這個蹭書者而言,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因為我賠不起。想來,我如今的近視眼,也是拜武俠小說所賜。父親當年也愛讀金庸、梁羽生的小說,他是鄉鎮幹部,有條件借到這些書。父親喜歡在夜裡讀書,倚著床,就著檯燈看武俠小說,是父親八小時外最愉快的享受。通常到夜裡十點半,父親就關燈,掩卷,睡覺。這時,睡在隔壁房的我就偷偷爬起來,施展輕功,溜進父親房間,將書竊來,返回,趴在床上,以被子罩住全身,借著手電筒的光,與書中的俠客們相會。約摸個把小時後,我再凌波微步,將書恢復原樣,放回父親床頭的書桌上。打著呼嚕酣睡的父親,哪裡知道他貌似聽話的兒子,玩弄這套小把戲!當然,在滿足武俠小說癮的同時,我也為自己的小把戲付出了代價:才上小學五年級的我,眼晴就近視了。嘿嘿,不知我能不能以此為理由,向金庸和梁羽生叔叔討要眼晴理療費。
上初中時,瓊瑤、亦舒、岑凱倫的小說突然流行起來,追求時尚的少男少女們免不了要跟風。我的同桌是一位品學兼優的美少女,長發飄飄,一有空,就抱著瓊瑤、亦舒、岑凱倫的小說讀,她對我所痴迷的武俠小說不屑一顧,斥為「沒意思,沒品位」。受到刺激的我見賢思齊,也裝逼看起了瓊瑤、亦舒、岑凱倫,把金古梁拋在一邊。可能是我情竇開得晚,對那種風花雪月、不夠勁爆的文藝款愛情故事不太感冒,看了幾本瓊瑤、亦舒、岑凱倫的小說後,我興趣索然,決定重歸金古梁門下,見賢思齊的裝逼以失敗而告終。不過,那時的我並不為此感到懊惱,原因很簡單:和得到美女同桌的青睞相比,在武俠江湖中盡情遊弋,才是讓我更開心的事情。
少年時的我讀武俠小說,主要是看故事情節。與此同時,《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楚留香》、《萍蹤俠影》、《神州俠侶》等影視上映播放時,我和一幫武俠迷一起,一部不落、一集不放過地追捧著看。那年頭,市場上充斥著很多假借金庸名號非法出版的武俠小說,有的署名「金庸巨」,有的署名「全庸」,有的署名「金童」,有的署名「金鏞」……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弄到手就讀。如果單從故事情節看,那些署名「全庸」、「金童」或「金鏞」的山寨版武俠小說,有不少比金庸本人的作品寫得更波瀾起伏,更曲折離奇。當時,我和小夥伴們私下討論時,甚至得出「金庸被全庸、金童和金鏞超過」的結論,如今回想起來,甚覺可笑。
也許是因為少年時代讀武俠小說讀得太多了,仿佛暴飲暴食敗壞了胃口,我現在對武俠小說
十分冷淡,即便是金庸先生的作品,也很難勾起我重讀的興趣。例外的情形是,根據金古梁的武俠小說拍攝的電視劇,如果碰巧撞上了,我仍會饒有興趣地看一段,尤其是翁美玲、黃日華聯袂主演的83版《射鵰英雄傳》,我百看不厭,每當聽到「依稀往夢似曾見……」的歌聲想起,我總禁不住眼眶溼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