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邁爾的紀錄片「Vivian Maier:Who Took Nanny's Pictures」,BBC,2013年上映
「照片曝光,
保姆的秘密工作」
2007年,由於拖欠租金,薇薇安·邁爾保存在芝加哥一個民用倉庫裡的大量底片、照片、接觸印相和未衝印的交卷被拿出來拍賣。最終約翰·馬盧夫(John Maloof)以380美金買下了這箱存有三萬多張底片的箱子,那時關於邁爾的一切還都是一個謎。約翰·馬盧夫拍賣下的底片箱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馬盧夫掃描出了這些照片。它們記錄了芝加哥的街頭巷尾,而這些照片的「規模、質量、時間跨度令人震撼」。馬盧夫決定將這些照片上傳到圖片網站Flickr。短短數天內,薇薇安·邁爾的照片就令全球網友與攝影愛好者們為止驚嘆,獲得了可觀的人氣。於是,馬盧夫立刻買下了其他所有的膠捲以及邁爾的「遺產」,包括十萬張底片、七百卷未被衝印的彩色膠捲、她的衣服鞋帽、信件帳單稅單等。從她保存物件的習慣來看,她有著近乎瘋狂的集物癖。然而她為什麼要拍攝這些照片?薇薇安·邁爾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稱職的保姆,
神秘的攝影師」
帶著這些疑問,馬盧夫開始四處搜尋她的信息,終於有一天他接到了一個電話,對面的人聲稱自己認識薇薇安·邁爾。「自相矛盾」、「大膽」、「神秘」、「古怪」、「內向」、「我從沒想過她會拍照」……曾在真實生活中與邁爾有過牽連的人,如此說道。除了捏造口音,薇薇安·邁爾還給自己編造了各種假名。所有的受訪者都不知道她真正的身世,有人根據她的口音猜測她是澳洲或法國人。但她其實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生於1926年。據知情者的資料,成年後的邁爾來到了芝加哥。起初她在工廠裡做紡織工人,後改行成為了一名家政服務人員。不過根據她僱主們的反應,她似乎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保姆。僱主們向馬盧夫透露道:「邁爾的工作之一就是帶孩子們出去散步,但她常常利用這一時間進行拍攝,很顯然她並沒有精力去照顧好他們。」最誇張的一次,有個男孩出了車禍,在等待救護車的過程中,她竟然除了抓拍男孩受傷時的狀態什麼都沒有做。
但也有人說:「邁爾是一個盡職的保姆,孩子們都很喜歡她。只是她有點怪,很注重隱私。她每住進一個僱主家裡,都會提出同一個要求:給保姆間的門裝上鎖。「
也是因為這道鎖,人們永遠不知道關著的門背後,邁爾會迸發出怎樣奇妙的靈感。
「世界的『間諜』,
實事的記錄者」
儘管從未受僱於任何機構,薇薇安·邁爾仍然喜歡將自己假想為「記者」的角色。她熱衷於收集報紙,閱讀新聞,關心公眾人物和社會政治動向。直至2009年逝世,她一共留下了超過10萬張膠片,完整記錄下了芝加哥、紐約和巴黎在過去40年中的變遷。邁爾甚至還曾完整追蹤過甘迺迪家族的故事,水門事件,還有芝加哥政壇風雲。她經常會帶著錄音筆勇敢地走向街頭,以「採訪者」的身份認真提問身邊的朋友和街邊的大眾。在水門事件期間,她曾對朋友提問:「你對這事兒怎麼看?」朋友回答:「為了國家大局,這也不錯。」邁爾立即反唇相譏:「什麼國家大局,其他政客就應該引以為戒!」可見,盡雖然邁爾一直在富人區工作,但對於這個世界,她一直處於理性的觀察角度。她有著公民該有的集體道德去反思當時社會所處的不良狀態,並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世界的變化,當然還包括自己對此的想法。「鏡頭的包容性,
對各個社會階層的關注」
除此之外,盧卡夫還在邁爾的剪報收集中發現,她對貧窮、種族、暴力等議題及社會底層尤為關注。
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像她一樣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有著強烈的興趣。她帶著自我賦予的「責任感」穿梭在動亂的街頭,並深入貧民窟和暴亂現場。
內心的衝動維繫著她漫長而執著的工作。不管是孩童、少女、工人、商人、女人、男人、街民還是殘障者,她的鏡頭都帶著強烈的包容性與冷靜的距離。
她毫無畏懼地介入他們所處環境的空間,敏銳而又直率地捕捉到人們所流露出的情感,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變化,不同宗教、文化群體的種種遭遇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足以與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等最著名的街頭攝影師齊名。2009年,薇薇安·邁爾去世在芝加哥的一間小公寓裡。關於死亡,她在自己的錄音筆記中說道:「我們得為他人騰出點地方來。就像個轉盤,你登場,你走到終點,而別人也有機會走到終點。如此反覆,另一撥人再登場。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文/編輯:Faffa
圖片資料來自於網絡
本文由 Art41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點擊下方文字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