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vian Maier
如果走在上世紀50年代的紐約街頭,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一些手持盒式或摺疊相機的人在街上或公園拍照,而路人對這些攝影者已經見怪不怪,仿佛這就是應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一樣。
1950年夏末,柯達公司的一次市場調查顯示,全美大約有2600萬家庭使用照相機,佔當時美國家庭總數的一半,業餘攝影師正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紐約時報》開闢了周末攝影專版,刊登攝影技巧、攝影俱樂部賽事、攝影展通知、各類相機廣告等。紐約的攝影文化正在蓬勃發展,方興未艾。
此時,薇薇安·邁爾剛剛在法國拍賣掉她所繼承的農場,帶著她法國之旅的攝影作品——也是她目前已知最早的作品,回到紐約。迎接她的是一個攝影藝術全面勃興的時代。
© Vivian Maier
薇薇安·邁爾是誰?
一個無名之輩帶著她上乘的作品橫空出世。她兼備慧眼與悟性。悟透人生,理解攝影,讀懂街頭。這絕非平常事。她的作品透著對人類的理解,帶著溫暖,帶著戲謔。我想,這是名真正的攝影師。
—— 喬爾·邁耶羅維茨
2010年,如果你向一位攝影愛好者提到「薇薇安·邁爾」這個名字,他大概率會表示沒有聽說過,並反過來問:這是攝影界的哪位後起之秀?
而到2013年,「薇薇安·邁爾」猶如席捲了整個攝影界的一陣旋風,讓提及她的人驚嘆、痴迷、甚至發狂。
「薇薇安·邁爾」已成為「天才攝影師」的代名詞,她的擁護者和專業人士毫不吝惜地贈予她各種稱號:「20世紀的梵谷」「與哈裡·卡拉漢比肩的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甚至有人認為她的出現改變改寫了美國攝影史。
而薇薇安·邁爾本人卻在2009年孤獨地離世。
32歲的薇薇安·邁爾用相機為自己拍攝的肖像照,攝於1958年伊利諾州的海蘭帕克
將時間拉回至2007年,薇薇安·邁爾的攝影作品第一次嶄露頭角。
在芝加哥一家倉庫的逾期寄存物拍賣會上,薇薇安·邁爾的寄存物品被拿出拍賣。邁爾在這家倉庫租有5個儲物櫃,但不知什麼原因,到了2007年年中,她再也未支付過租金了。按照公司規定,逾期30天未繳納租金,公司將有權處理客戶儲存的私人物品。於是,邁爾的私人物品進入了拍賣流程。
讓我們來看看她的私人物品有什麼:一隻旅行用的扁皮箱,上面粘著許多貼紙,其中一張源自巴黎;幾百個盒子,裝滿了書刊、帳單、文件、信箋,還有數千張大大小小的照片,差不多十萬張底片,數也數不清的柯達膠捲,以及一千卷還來不及衝洗的膠片。
這些記錄了美國六七十年代城市風貌的照片,很快流散到不同買家的手中,他們或是自己收藏欣賞,或是束之高閣。26歲的地產商人約翰·馬盧夫也參與了拍賣,當時他正在與人合編一本講述他所居住的街區的歷史的影集,正需要大量芝加哥老照片。他花了380美元拍下了最大的那箱底片,隨即挑選出一些列印出來掛在eBay出售,這是薇薇安·邁爾開始為大眾所知的起點。
拍賣者羅恩·斯萊特藏品中一些不同尺寸的薇薇安·邁爾的攝影作品
薇薇安·邁爾作品展現出的嫻熟的攝影技巧和對畫面構圖的獨特把控,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位不知名的攝影師。
在她的鏡頭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街頭富有極強的故事感和生命力。她善於捕捉街頭的人物特寫,仿佛一個偷窺人間的「間諜」,無論是出於練習或是記錄的目的,她的拍攝選題都是廣泛而無目標性的。
© Vivian Maier
從臨時工服務機構前的窮困男人到密西根大道上富人們的招搖過市,都出現在她的鏡頭中。她採取同樣的距離和冷靜的觀察態度,捕捉著能調動她興趣的畫面。
她的作品映證著人們對街頭攝影師的定義:廣泛而平等地接受了人們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 Vivian Maier
不少人從她的相片中看到了故事。一位從馬盧夫手上購買過薇薇安照片的女士表示,之所以購買是因為「我發現這張照片很有意義,因為它就像電影裡的一個靜止畫面——讓你浮想聯翩。它讓你止不住想編個與它有關的故事,或者找出它背後的故事。」
© Vivian Maier
當然,如果僅憑出色的攝影作品,可能並不足以使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攝影師迅速蜚聲全球。讓更多人知道薇薇安·邁爾這個名字的,是她的故事。
2009年底,英國《獨立報》刊登了第一篇關於薇薇安·邁爾的故事:《小婦人大攝影:一位法裔保姆鏡頭下的五十年代的美國》,真正將邁爾拉入了大眾的視野,從此薇薇安·邁爾的名字與「神秘保姆」永久掛鈎。
文章給邁爾披上了神秘面紗:保姆、性格古怪、非凡的街頭攝影師。文章中還透露出一些奇聞軼事,包括這位攝影師生前一直從事著保姆工作,她一生都未成家,她十年來從未在自己服務的人家打過一通私人電話……這是個足以抓住觀眾眼球的話題。
於是,2010年薇薇安的故事在各大媒體中被廣泛傳播;2011年,馬盧夫第一本關於薇薇安·邁爾的攝影作品集《薇薇安·邁爾:街頭攝影師》被一搶而空;2012年夏天,芝加哥公共電視臺重播了薇薇安·邁爾的故事:記者在馬盧夫的閣樓上對他的採訪,這也成為了該頻道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而這段在線視頻至今仍備受關注;2013年,馬盧夫著手拍攝薇薇安·邁爾的紀錄片;2015年1月,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登上了奧斯卡,獲得了當年最佳紀錄長片的提名……
© Vivian Maier
© Vivian Maier
被薇薇安故事吸引的人甚至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個故事看起來太像是編造的了,簡直就是一個童話。」薇薇安的追隨者自世界各地蜂擁而至,並著手將薇薇安·邁爾推上了「神壇」。
我們關注薇薇安時,在關注什麼?
薇薇安·邁爾最忠實的擁護者,是那些對攝影歷史知之甚少或以前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邁爾的生平經歷和攝影作品引得人浮想聯翩。
——帕梅拉·班諾斯
現在,只要熟悉攝影的人,大概都聽聞過薇薇安·邁爾的故事。概括起來就是幾句話:「她租用的多個儲物櫃欠費;在拍賣時,一個名叫約翰∙馬盧夫的年輕人買下了裡面一大盒她的底片;他在網上搜了下她的名字,才知道她幾天前已經過世;他發現這個女人如今是個謎一般的存在:她是個保姆,而且還是個街頭攝影師。」
人們總是對傳奇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因為越是離奇的故事,越能為茶餘飯後的無聊時間增加一些津津樂道的談資。
在馬盧夫策劃的紀錄片中,他曾豪言壯語:我的使命是將薇薇安載入史冊。從當下的結果看,至少站在商業的角度,馬盧夫是成功的。他打造了薇薇安的神秘與傳奇,為薇薇安的作品「贏得」了大量巡展和出版機會,還有隨之而來的狂熱粉絲。
他像一個成功的IP策劃人,對這些湧來的資源運籌帷幄。薇薇安確實被載入了史冊,但這個「史冊」可能並不包含攝影史。
其實,像薇薇安·邁爾這樣,在去世之後聲名鵲起的攝影師在攝影史上並非孤例。尤金·阿傑的成名經歷與薇薇安具有極高的相似性。
1927年阿傑故去後,其作品被美國攝影家貝倫尼斯·阿博特收藏並推廣,引起社會關注。1969年收藏阿傑作品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他舉辦了一次重要的回顧展逐漸確立了阿傑特在現代攝影史上的地位。
而薇薇安之所以一直在攝影史的「門口」徘徊,除了難以理清的版權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緣於馬盧夫對薇薇安神秘形象的塑造。
在《尋找薇薇安·邁爾》的紀錄片中,馬盧夫找到了幾乎所有邁爾曾經的僱主,他們不聊攝影,只談薇薇安在他們各自家中做保姆日常。整部電影下來,薇薇安幾乎成為了矛盾、大膽、神秘、古怪、孤獨、注重隱私的代言。
出於一些原因,馬盧夫執意打造薇薇安保姆與攝影師「雙重身份」的神秘形象,在他們隻言片語的拼湊下,薇薇安的一生幾乎成為了無解的謎。最後,薇薇安·邁爾成為了媒體樂於宣傳、世人熱愛傾聽,但至今未得到權威「蓋章」的「民選攝影師」。
是權威人士的冷漠與高傲嗎?可能並不盡然。一個不懂攝影的商人的「造神」運動,閉口不談其攝影的藝術價值,可能才是薇薇安在攝影界處於尷尬地位的原因。畢竟,攝影史缺的不是傳奇,而是對攝影藝術本身的價值判斷。
尋找薇薇安:接近邁爾的另一種方式
《尋找薇薇安·邁爾》是面向廣大觀眾製作的,並不是要用薇薇安的所有細節故事來描繪一個複雜的主題。作為一個旅行紀錄片,它從一位年輕男性的視角出發,成功地講述了一位神秘女性的故事……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把薇薇安•邁爾塑造成一位攝影師,而是對她的其他方面大書特書,這對她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
——帕梅拉·班諾斯
2009年,一位美國傑出藝術家兼理論家艾倫·瑟庫拉的出現,開啟了大眾對薇薇安·邁爾的真正認可。瑟庫拉在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和其他大學任教三十餘年,其攝影作品被三十多家博物館收藏。他在馬盧夫那裡買下了兩三張薇薇安的底片後,便對這位神秘攝影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如果她是攝影師,為什麼她有好幾百卷膠捲都不去衝洗呢?
© Vivian Maier
© Vivian Maier
他開始聯繫馬盧夫,希望他能提供一些未衝洗的膠捲。他希望能將薇薇安·邁爾的作品置於攝影的歷史之中,將她的攝影看成是一個傳統攝影師的成長經歷。他嘗試追查薇薇安的生活軌跡,在他的研究過程中,他考證了薇薇安·邁爾的真實來歷:邁爾是在戰時作為猶太難民從法國來到美國的,而非坊間相傳的胡亂猜測。
瑟庫拉的研究揭開了薇薇安神秘面紗的一角,他開始嘗試將薇薇安的照片放在更為寬泛的背景下進行思考。他隨即發郵件給馬盧夫,勸他停止在eBay售賣薇薇安的作品,並向他解釋了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這些照片可以作為芝加哥街頭攝影那段未知歷史的補充,並且有助於吸引人們關注邁爾的作品。他還提出會將薇薇安的作品介紹給自己在法國開藝術館的朋友。
在薇薇安·邁爾將要被放在攝影史上探討的時候,馬盧夫停止了在eBay售賣薇薇安的作品,開始了他的「造神」之路。
2011年,薇薇安的故事已經被大肆宣傳,但是還缺少一位權威人士就她作品的評論。美聯社的一名記者聯繫到了瑟庫拉,詢問他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對薇薇安攝影作品的看法。他如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要讓我精確地對薇薇安·邁爾的作品進行排位,很抱歉我必須保持沉默。我需要看到她更多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她挑選出來列印的照片。毫無疑問,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攝影師,更難得的是她一直在默默無聞的工作,她絕對值得全世界人民重新認識她。
他也曾答應馬盧夫的新書寫一篇關於邁爾的文章,但遺憾的是,他罹患了癌症,最終也未能提交他撰寫的那篇關於薇薇安·邁爾的文章。薇薇安·邁爾邁入攝影史的進程仿佛按下了暫停鍵,很少再有人有興趣去觸碰這個繁雜而龐大的命題。而薇薇安·邁爾則繼續伴著她的傳奇故事,為更多人知曉、追隨、敬仰。
2012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的藝術理論和實踐學系任教的帕梅拉·班諾斯,重拾了這個事業。他將探尋薇薇安·邁爾的世界這個項目命名為:薇薇安·邁爾:支離破碎的檔案。他花了兩年時間按照時間順序和地理位置對他所能找到的圖片進行分類,並試圖揭示薇薇安·邁爾人生中隱藏的真相。
不同於馬盧夫將薇薇安載入史冊的雄心壯志,班諾斯談到做這個項目的初衷時這樣闡述:
當我小心翼翼地試圖重建邁爾零散的檔案時,我的目標始終是在邁爾的人生故事裡為她代言。
這個故事,他寫了整整四年。
現在,這本書終於和中國讀者見面了!
尋找薇薇安:從「神秘保姆」到「傳奇攝影師」
作者: [美] 帕梅拉·班諾斯
譯者:朱湘軍
出版:文化發展出版社
頁數:344頁
售價:60.00元(包郵)
掃描二維碼即可購買
在他故事中,你會看到與多數人認知中有些不同的邁爾,一個更為立體、更為鮮活的薇薇安·邁爾。
薇薇安·邁爾的每一個足跡都留在了她的照片裡;從這些照片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日益成熟的手法,發現她是怎麼去的那些地方,怎麼融入那些環境。他也繼承了艾倫·瑟庫拉的理念,嘗試在攝影史中復原薇薇安·邁爾存在的意義。
在這本書中,能看到兩段歷史的交錯:邁爾的個人生活史與薇薇安的「成名」史。這兩段歷史盤根錯節被分割成「開端與結局」「薇薇安·邁爾嶄露頭角」「重塑薇薇安·邁爾」「後世之事」四個部分,講述薇薇安·邁爾生前與身後頻率頗為一致的歷史。
在這本書中還能看到時代風向與個人歷史的嵌扣,通過這些可以找到薇薇安·邁爾在攝影史中應有的位置。比如作者描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攝影藝術和相機文化:
《紐約時報》每周的攝影版都配有大量的廣告,幫助宣傳琳琅滿目的相機店……二十多家相機店同時發力,讓許多紐約人成就了攝影師的夢想。……到處都有高水平的講座和學習機會。特別是現代藝術博物館,更是不定期舉辦照片展覽和攝影講座。……這所新學院組織了一場特大展覽,展出了尤金·阿傑在巴黎街頭拍攝的照片……報紙確認了阿傑對當代攝影的重要性:「他的照片都只是對他身邊所看到的美好事物的個人記錄,從沒有像後來的紀實攝影那樣對社會進行過紀實報導,但今天,他仍被公認為紀實攝影運動的先驅。」
在攝影史大背景的鋪墊下,繼續描述薇薇安·邁爾的生活軌跡和她的攝影嘗試:
1952年1月24日早上,在去這家博物館的路上,邁爾從曼哈頓這一頭拍下了皇后區大橋。這兒是第五十九號大街和薩頓廣場交匯的地方,幾乎就是站在龐大的橋體的下方,她將大橋橫跨兩端那纖細的鋼筋結構收入鏡頭。
這樣的橫向視野,可能會給薇薇安·邁爾在攝影史的地位給予更為公正的評判。
在這本書中還能看到薇薇安·邁爾對攝影技術的不斷打磨。作者記錄了這樣一段故事:
在她拍攝的「沉睡的男人」這一系列照片中,邁爾一步一步越走越近,就像伸縮鏡頭在不斷推進對象一般。但是她的鏡頭並沒有變焦功能,想像她逐步走向沉睡者的樣子,會讓你覺得這些畫面拍得更加大膽。
東河廣場系列照片中,有兩張照片,邁爾拍了一名仰面躺著的男子。其中一張照片拍的是他腰部以上的部分,這表明她一直在他上方橫著相機拍攝。
另一張照片是從另一個角度拍攝的,距離更近,可以看出要麼是她回到原位,要麼是那名男子動了一下,因為他的頭現在轉到了另一邊,他的軟呢帽剛好蓋住了臉。
© Vivian Maier
讀這本書的時候,你可以在白紙或者電子文檔上隨手拉上一個時間軸,將薇薇安的生平和攝影風格變化、美國攝影史的發展、大師出現的年代、薇薇安的被發現以及她的老年生活,統統填入這條時間軸中。
最後,你會發現,你得到了一張薇薇安個人史與美國攝影史相互交錯的一張巨大表格。或許,這張表上你可以在得到一些關於攝影的指引。這些指引是關於薇薇安的攝影風格的形成,關於美國每個時期的攝影大師,關於攝影藝術是如何走向現代、走向大眾。
內頁
內頁
人們總是樂見傳奇,而對平凡的事情保持著質疑與距離。但是,有時候真實的平凡卻比傳奇更有力量。當你翻開這本書,你可能會與一個真實的薇薇安在某個時間點相遇。當你與她一道,經歷過她所經歷的,你可能會發現,「神秘」和「傳奇」從來不能概括薇薇安的全部,她的世界比你想像的更為廣闊。
最後,再次向大家推薦這本無比真誠、詳實的薇薇安·邁爾傳記。
原標題:《從神秘保姆到傳奇攝影師,說不盡的薇薇安·邁爾》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