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邁爾的雙重生活 : 鏡頭背後的局外人,這個世界的「間諜」

2021-02-06 單向街書店



2009 年,薇薇安·邁爾悄然離開,死於芝加哥的一間小公寓。如同她在自己的錄音中所說,「為他人騰出地方。」


同一時刻,瘋狂尋找薇薇安·邁爾的約翰·馬盧夫毫不知情,仍舊以巨大地熱情尋找著這位神秘的、改變攝影史的藝術家。


這一刻,薇薇安·邁爾對於自己即將聞名於世,已無從知曉;而對於薇薇安·邁爾,人們只知道她是一個全職保姆,亦是一個攝影師。


薇薇·安邁爾的自拍,1979 年


這兩個身份標籤,放在一起略顯違和。然而,薇薇安·邁爾就是活在這兩種生活中:一種充滿矛盾性的日常生活,以及一種私密兼創造性的生活。


2007 年,芝加哥一名房屋中介、車庫舊物收集狂兼業餘歷史學者約翰·馬盧夫,在一場拍賣會上買了一箱以芝加哥街景為拍攝主題的底片,物主署名薇薇安·邁爾。


約翰·馬盧夫整理薇薇安·邁爾的資料


燈光下檢視那些底片時,馬盧夫直覺手上擁有的是一些極為精彩的作品,一一掃描時,心中不免好奇:薇薇安·邁爾是誰?這些底片是她拍攝的嗎?她是否出現在照片中?


於是,抱著對作品以及署名的巨大好奇,約翰·馬盧夫一邊整理這些底片,一邊尋找薇薇安·邁爾。首先,Google ,結果一片空白,網上完全沒有這個人的資料。除了那些底片,薇薇安·邁爾彷彿不存於世。


約翰·馬盧夫條分縷析,從夾在底片裡的字條和收據,找到薇薇安·邁爾放在一間廢棄儲藏室裡更多箱子。收據、信件、車票、船票、衣物、帽子、鞋子……數十隻深鎖的箱子顯示薇薇安·邁爾習慣收集一切的習性,也讓馬盧夫找出更多底片和數量眾多的八毫米影片,包括更多的街拍照片與一位女性大量的自拍照。後經證實,這些自拍照都是薇薇安·邁爾本人。


這些照片內容橫跨 1950 至 1970 年代的紐約、芝加哥,並遠及埃及、泰國、南非等地。總數驚人的二十五萬多張底片中,沒有一張被衝洗出來過。


約翰·馬盧夫拍賣下的底片箱


買下薇薇安·邁爾第一個箱子的兩年後,馬盧夫再度搜索。這次,她的名字出現在一篇簡短的訃文裡:薇薇安·邁爾數天前去世。


文裡信息有限,卻足以讓馬盧夫發現,薇薇安·邁爾生前是一位保姆。透過訪問眾多前僱主和她照顧過的小孩(現已中年),他慢慢把一個藝術家的形象拼集起來,試圖揭開薇薇安·邁爾的面紗。這段由其作品出發尋找薇薇安本人的過程,被記錄在 2013 年的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中。


然而,儘管約翰·馬盧夫經由不同的人,了解到薇薇安的部分生活,但是面紗下依然是一團謎。


薇薇·安邁爾的自拍,1961 年


除了捏造口音,薇薇安·邁爾給自己編造了各種假名,自稱是個神秘女子,當陌生人問到她的職業時,她有時會答:「我有點就像個間諜一樣。」


所有受訪者無人知道她的真正身世,有人根據她的口音,猜測她是澳洲或法國人。但他們全錯了,她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生於 1926 年。父母雙亡,除了在法國一個小鎮上還有一點遠房親戚,她無親無故。


根據那些「認識」她的人形容:薇薇安·邁爾非常注重自己的隱私,是個極隱密封閉的人。受僱時她要求住在閣樓裡,深鎖房門,嚴禁外人踏入。在這些講述者的口中,薇薇安·邁爾是一個孤僻、神經質、冷靜、警惕、敏感的女人。她對生活的純粹的好奇和熱情,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在別人對她外表的描述中,薇薇安·邁爾頭髮很短,總戴著一頂帽子,穿著厚重長外套,一雙長靴。如同 50 年代蘇聯工人的打扮,走路時,大幅度擺動雙手、大步快走,像個納粹軍人跨步行軍。


鄰居記得她總獨自坐在公園中、面向大海的一條長椅上,或在垃圾箱旁徘徊……沒有人跟她真正往來交談過。


自拍,1953 年


然而,所有的人異口同聲:不管走到哪兒,手裡牽著小孩的薇薇安·邁爾胸前一定掛著她那臺 Rolleiflex 相機,總是在拍照。


Rolleiflex 相機由上往下對焦,對拍攝對象比較不具威脅性,對方也不會防備,剎那間的喜怒哀樂被捕捉無遺。


有人回憶說,有一次看到她站在垃圾桶旁,拍攝著被丟棄的洋娃娃。有一次,她照顧的一個小孩被車撞倒了,眾人圍觀時,她也在按著快門。



被她照顧過的孩子說:「她老是帶著我們進城,到各種地方去拍照。」訪問中,無人相信他們當年的怪異保姆,竟能拍出如此傑出的照片。其中有位老婦說:「拜託,她只是個保姆,」人們難以把一個性格孤僻、外表毫無吸引力的女人,跟有才華的藝術家聯想到一起。


《紐約客》進一步觀察薇薇安·邁爾充滿矛盾的特質:固執又好玩,極好奇又極隱避,是個好保姆但又有無情的一面。有時,她甚至故意溜掉,把孩子留在小巷子裡;或者突然關上地下室的門,把孩子單獨鎖在裡面;或者逼迫孩子吃東西。


《紐約客》報導並探討那個年代,身為單身女藝術家的生存難題:保姆的工作給了薇薇安·邁爾經濟收入與掩護,也給了她外出拍照的自由。她受僱於不同的家庭,對於僱主不投注感情也毫無糾纏,始終是個局外人。



因此,當她在 1959 年,獨自旅行世界,足跡遍及亞洲、埃及、南美……拍下數千照片,全程只有她和她的相機,也並不叫人意外。


在約翰·馬盧夫的奔走下,薇薇安·邁爾的底片被衝洗、展覽。美國藝術媒體界驚為天人,報導鋪天蓋地。


攝影評論家拿她與 Robert Frank、Lisette Model、Helen Levitt 等當代攝影名家相媲美,稱讚她的傑出構圖、藝術眼光,天生的敏銳與對人性觀察,極可能名列本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


自拍,1956年


儘管人們對薇薇安·邁爾的生平有了粗淺的認識,但更多的好奇與問題也相繼而出,最主要的當屬:她為什麼不公開、不曝光作品,以享有屬於她的光芒和財富?


薇薇安·邁爾如同《孤獨的城市》一書中的亨利·達戈 ,沉浸於自足的愛好中,過著隱秘的一生。達戈生前是美國芝加哥天主教醫院看門人,1973 年 ,81 歲的達戈去世後,除了他生前收集的舊報紙、舊鞋子……等「垃圾」,他的水彩畫、拼貼畫、各種筆記、超長篇幅的手寫小說等作品被發現、曝光。


藝術家從這些詭異、優美、晦澀的作品中分析達戈這個人,認為達戈是一個無可比擬的域外藝術家(這是一個描述社會邊緣藝術家的新詞),以及一個未經專業指導和訓練,被忽視的孤獨的人。


達戈的房間一角


這上萬張隱秘的遺作,就像是他們人格的延伸。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雙重身份的域外藝術家,選擇從不曝光自己的作品?現在,我們無從知曉。


而這種私人的愛好或創作,是否是域外藝術家對於日常生活的一種逃逸?就如同「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於他們來說,這種創作正像是避難所的一種。


薇薇安·邁爾生前,同樣收集了大量的剪報。從她的收集中,馬盧夫發現,薇薇安對政治、貧窮、種族、戰爭、暴力等等議題及社會底層深為關注。從她的作品中也不難發現,她對像她一樣處於社會邊緣的人,有強烈興趣;而對於那華麗的世界,她在那裡工作,卻不屬於那個世界。


一張張黑白的街頭攝影,直接而強烈,不管是孩童,少女、工人,商人,女人,男人,街民,殘障者……鏡頭帶著冷靜的距離,又毫無畏懼地介入,精準而深刻地捕捉每一個人瞬間的表情與感情。那些定格在膠捲上的瞬間,都充滿著日常而獨特的靈氣,仿佛被鏡頭捕捉住瞬間的閃耀靈魂。


在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中,藝術家如此評論說:「街頭攝影師一般很合群,因為他們可以走上街,他們在人群裡很舒服自在,但他們在合群的同時,也是獨居的有趣結合體:你觀察、擁抱、融入,但你也要退後,儘可能透明。」薇薇安就是在這種擁抱街頭與自我獨處中,找尋到其作品的合適距離。


最終,薇薇安·邁爾獨自老去,死於芝加哥一間小公寓裡。關於死亡,薇薇安·邁爾在一段她自己錄的錄音中說道:「我們得為他人騰出地方來。就像個轉盤,你登場,你走到終點,而別人也有機會走到終點,如此反覆,另一撥人再登場。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薇薇安·邁爾永遠享受不到作品所帶來的聲名,也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作品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所造成的轟動與震撼。


看著她的作品中,她透過各種玻璃、鏡子,甚至明星照片與泥濘工人的臀的自拍時,或冷眼、或撇嘴、或淺笑,更多的是捉摸不定的神情……


是不是,薇薇安·邁爾也一直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己究竟是誰?


薇薇安的街拍


1954 年 3 月,紐約州紐約市


印度


1966 年 3 月 31 日,芝加哥


加拿大


密爾沃基·威斯康星洲


紐約


1953 紐約


柯克·道格拉斯在伊利諾州芝加哥的電影斯巴達克斯首映式,1960 年 10 月 13 日


芝加哥


1959年,法國格勒諾布爾


1953 年 11 月,紐約


聖誕節前夕1953.東78街和第三大道,紐約


1955 年 3 月 18 日,紐約州紐約市


芝加哥


芝加哥


紐約


1959 年 9 月 24 日,紐約


1950 年代,加拿大


1963 年 2 月 27 日,芝加哥



薇薇安的自拍


50 S



60 S



70 S


 

80 S


文中照片摘錄於《我是這個世界的間諜》

無圖注照片為原始資料未標記

《我是這個世界的間諜》

[美] 薇薇安·邁爾 / [美] 約翰·馬盧夫 著

九州出版社

2017-09

88.00 元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我是這個世界的間諜》

相關焦點

  • 薇薇安·邁爾,自拍女王的彩色攝影世界 | 街拍
    薇薇安·邁爾的照片,看似記錄了他人,實在是拍下了自我。
  • Vivian Maier 薇薇安·邁爾:是誰動了保姆的照片?
    對邁爾而言,不僅照片是關於秘密的秘密,連「攝影師」這個身份也是一個秘密。「自相矛盾」、「大膽」、「神秘」、「古怪」、「內向」、「我從沒想過她會拍照」……曾在真實生活中與邁爾有過牽連的人,如此說道。「世界的『間諜』,實事的記錄者」儘管從未受僱於任何機構,薇薇安·邁爾仍然喜歡將自己假想為「記者」的角色。
  • 從神秘保姆到傳奇攝影師,說不盡的薇薇安·邁爾
    在她的鏡頭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街頭富有極強的故事感和生命力。她善於捕捉街頭的人物特寫,仿佛一個偷窺人間的「間諜」,無論是出於練習或是記錄的目的,她的拍攝選題都是廣泛而無目標性的。© Vivian Maier從臨時工服務機構前的窮困男人到密西根大道上富人們的招搖過市,都出現在她的鏡頭中。
  • 薇薇安·邁爾:孤獨注視過這個世界
    薇薇安·邁爾:孤獨注視過這個世界 2019-06-0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薇薇安·邁爾:就是熱愛攝影,街頭的孤獨
    關於這個什麼的皮箱,他僅僅只獲得了與之有關聯的一個人的名字,薇薇安·邁爾。 當打開皮箱之後,裡面是大量未衝洗的底片。約翰在衝洗出這些底片之後,他震驚了。 這些照片可以說是出於大師級別的攝影作品。這是從未有過的巨大發現!
  • 揭秘|真實的薇薇安·邁爾
    薇薇安·邁爾研究學者、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帕米拉教授,美國「老照片攝影節」創始人、第一位收藏薇薇安作品的收藏家斯萊特裡,就薇薇安的真實身份、照片發現的來龍去脈帶來了大量全新的信息,為大家展示薇薇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從而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薇薇安的攝影,「薇薇安現象」的社會意義以及薇薇安故事背後的真相……
  • 《薇薇安·邁爾的瞬間》攝影展在北京展出
    文化部副部長丁偉參觀《薇薇安·邁爾的瞬間》攝影展全國政協常委、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參觀《薇薇安·邁爾的瞬間》攝影展著名攝影家陳勃參觀《薇薇安·邁爾的瞬間》攝影展  薇薇安·邁爾是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攝影師。她終生以保姆為業,直至逝世後,作品才因偶然的機遇而被發現,由此她的名字也隨之從美國傳遍世界各地。這可能是攝影史上最特別的一個個案。
  • 比007更加精彩的英國雙重間諜
    今年聖誕碰巧另一個現實生活中和007邦德同期同樣服務於MI6的英國間諜George Blake的去世上了新聞。而這個間諜確是服務於克格勃的雙重間諜。身份暴露之後,關進英國大牢,卻成功越獄,在蘇聯過了幸福安寧的餘生。
  • 尋找薇薇安·邁爾—保姆與攝影師的雙面人生(上)薇薇安攝影展專題
    《薇薇安·邁爾攝影展》本次展覽共展出薇薇安·邁爾各個時期的經典原作50幅,作品由美國畫廊及收藏家提供。展覽至12月29日結束。關於攝影,應該是薇薇安·邁爾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是她理解、表達世界的方式,甚至是一種生活的技巧,生活的一部分。對於薇薇安·邁爾來說,攝影是她不想被別人觸碰的理想國,小心的呵護,不斷自給自足。
  • 最早的街拍女王,薇薇安·邁爾才華橫溢的業餘攝影藝術家
    最早的街拍女王,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街頭攝影」藝術家,常常通過一個相機看世界,在芝加哥、紐約等城市的街頭捕捉了成千上萬個生動的瞬間。
  • 薇薇安·邁爾:被印刻在歷史中10w+
    △薇薇安·邁爾薇薇安·邁爾,1926年生於紐約,在法國長大;後來又回到美國,先後生活在紐約和芝加哥,在不同的家庭裡做著同一份工作——保姆。這仿佛是她能夠找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有遮風擋雨的房子,有滿足溫飽的三餐,有自由攝影的時間和機會。
  • 薇薇安·邁爾,是保姆,更是街拍女王
    她生於曼哈頓,卻在芝加哥生活,並帶著奇怪的法國口音。她活到83歲,死在養老院裡。她終生未婚,沒有子嗣,卻留下十五萬張底片。對於世界來講,她是個謎;對於崇拜者來說,她是個神。她的攝影作品睿智、犀利、直擊人心。她就是保姆攝影師薇薇安 · 邁爾(Vivian Maier)。
  • 薇薇安·邁爾:終生以保姆為業的神秘攝影大咖
    她終生以保姆為業,直至2009年逝世之後,作品才因偶然的機遇而被發現,由此她的名字也隨之從美國傳遍世界各地。這可能是攝影史上最特別的一個個案。她的故事之所以廣為人知,源於其雙重身份之間的巨大反差:身世成謎的保姆與隱士般的藝術家。薇薇安一生中拍了大約十幾萬張底片,而且生前她很少洗過照片,甚至有上千隻膠捲竟未衝洗。
  • 冷戰時期的雙重間諜
    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出賣他的是中央情報局中級反情報官員奧爾德裡奇·埃姆斯(Aldrich Ames),俄羅斯人支付他不菲的費用換取情報(麥金太爾認為,在奧爾德裡奇·埃姆斯擔任雙面間諜期間,一共從克格勃獲得460萬美元)。1985年,在一團疑雲之中,戈德爾維斯基從倫敦被召回莫斯科。英國情報機構決定展開營救行動,這可能是克格勃的雙重間諜唯一一次被西方情報機構從蘇聯營救出去。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我經常喜歡把約翰·勒卡雷與伊恩·弗萊明、雷蒙德·錢德勒放在一起對比,儘管三個人寫作的焦點有所不同:間諜、特工和偵探,但是某種程度上都是神秘又危險的工種,是穿梭在波詭雲譎的20世紀時代浪潮中的獨行俠,是在黑白之間橫跳、在灰色地帶遊走的夜梟,都在展現異域風情的背後帶有獨屬於自己時代的意識形態色彩。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我經常喜歡把約翰·勒·卡雷與伊恩·弗萊明、雷蒙德·錢德勒放在一起對比,儘管三個人寫作的焦點有所不同:間諜、特工和偵探,但是某種程度上都是神秘又危險的工種,是穿梭在波詭雲譎的20世紀時代浪潮中的獨行俠,是在黑白之間橫跳、在灰色地帶遊走的夜梟,都在展現異域風情的背後帶有獨屬於自己時代的意識形態色彩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我經常喜歡把約翰·勒·卡雷與伊恩·弗萊明、雷蒙德·錢德勒放在一起對比,儘管三個人寫作的焦點有所不同:間諜、特工和偵探,但是某種程度上都是神秘又危險的工種,是穿梭在波詭雲譎的20世紀時代浪潮中的獨行俠,是在黑白之間橫跳、在灰色地帶遊走的夜梟,都在展現異域風情的背後帶有獨屬於自己時代的意識形態色彩。
  • 薇薇安·邁爾,從沒有人想過她會拍照
    「自相矛盾」「大膽」「神秘」「古怪」「內向」「我從沒想過她會拍照」……在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片頭,曾在真實生活中與薇薇安有過牽連的人,如此說道。她就像是攝影圈裡的文森特·梵谷,生前才華橫溢,默默無聞,做了40年的保姆工作,身後卻留下了10萬餘張美國街景以及街頭人像底片。
  • 愛我的間諜 | 愛情+懸疑的雙重甜蜜
    愛我的間諜 | 愛情+懸疑的雙重甜蜜 熱劇追蹤biubiubiu 今天劉仁娜 飾演 姜雅凜認為結婚是普通人和善良的人犯的最嚴重的錯誤的人物姜雅凜,但她知道結婚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愛情與懸疑的雙重魔力絕對不能在一起的三名男女之間令人窒息的諜報戰給我們帶來了愉快的笑聲和刺激的心動。
  • 那些在外面睡著的人 | 薇薇安·邁爾
    1959-1960年,薇薇安進行了自己的世界旅行拍攝,去了洛杉磯、美國西南部,遠到菲律賓、泰國、埃及、義大利,以及中國香港、澳門、上海、北京。1970年代,彩色攝影技術發展成熟,薇薇安開始彩色攝影。1990年代末,薇薇安70多歲了,生活貧困,沒有住處,她的200多個裝有個人物品的箱子寄存在租賃的儲物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