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一部真實的歷史》

2021-02-23 巧盒ChocBar

兩年前買過一本書《巧克力,一部真實的歷史/The True History of Chocolate》。浙大出版社發行的譯本,應該能算目前有中文版本的巧克力書中最硬核的一本。介紹了可可歷史最早在中美洲的發源、封神,傳播和變遷,進入歐洲貴族階級,到最後如何成為大眾的陪伴。

我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看書不太看序言。直到最近睡不著隨便翻書,無意翻到這本書的序:

「我的亡妻Sophie Dobzhansky Coe對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新大陸飲食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一直想寫寫關於巧克力的歷史。」

這才知道這本書由一對夫妻共同編著(均為人類學家),書發行的時候,妻子已經去世了。

這位Sophie D.Cod女士,是人類學博士,寫過《美洲美食起源》,發表過《瑪雅巧克力熱飲壺及其衍生產品》的論文,專注研究過一段時間巧克力和可可樹。她在1991年開始構思這本書,構思了8個章節。她是一個追根溯源的人,在各個圖書館泡了無數時間。她嚴科學嚴謹地做學問,注重堅實的數據支撐。

「飲食寫作和飲食歷史研究可以學術化。」

「她夢想的天堂,就是在一個古老的圖書館,比如她鍾愛的羅馬安吉莉卡圖書館,翻閱有著四百年歷史的古老書籍,尋找巧克力的蹤影。」

老實說,我在這些語言中找到了一些共鳴(很像發現了另一位INTP)。不同點在於,我深知自己絕沒有Sophie那麼執著,我喜歡研究但興趣變得太快。

「1993年到1994年的冬天,受病痛困擾,Sophie的研究和寫作進程大大放緩。她被確診為癌症,時日無多。但她仍懷著極大的勇氣嘗試繼續撰寫這本書,並希望向我口述第三章的部分內容。她很快意識到自己永遠不可能完成這本巧克力史了。我向她保證將了卻她的遺願。」

Sophie離世後,她的丈夫,耶魯大學的人類學名譽教授Michael D.Coe接手了她的工作,整理了6000多頁筆記。

「最後我想澄清替Sophie完成這本書是發自內心的樂趣。在此書的撰寫過程中,不論她是否在身邊,我都受益匪淺。」

我得感謝某個夜晚的失眠,讓我翻到這篇本來可能永遠不會注意的序言。當我再次重新翻閱這本書的時候,多了一種代入自己的對話感。

Sophie的語言很容易讓人喜歡上。她認為真實的歷史,比廣為流傳的故事更能引人入勝、帶來啟發。引經據典卻又不會枯燥。翻看文末的參考文獻,包含了從16世紀的印第安歷史書到當代的無數論文。著重筆墨寫了徵服新大陸前的印第安時期的飲品時期歷史——如果你和其他同類書籍對比,會發現大多數人輕描淡寫地帶過了這一時期。因為資料的確稀有且難找。

那就介紹這本書裡提到的一些有趣的片段吧,有一部分我也去查了更多背後的資料:

《巧克力,一部真實的歷史》

《Popol Vuh》瓜地馬拉聖書

瓜地馬拉瑪雅文化聖書《Popol Vuh/ 議會之書》。我其實早就認識這個詞...不過來源是一個同名德國Krautrock先鋒樂隊,還幫赫爾佐格的電影做過很多配樂(比如《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Popol Vuh》之中,提到過很多次可可,還有和所有起源之書一樣,會有某個人類領袖的女兒神奇懷孕(這書裡是和被砍下的創世之子頭顱招手...)。雖然Sophie在書中描述可可被提到多次,創世的是玉米之神。我查過其他的註解,有說法認為可可和二色可可(也就是現在的Jaguar Cacao)是創世夫妻的兩個兒子。象形文字、日曆和祭祀雕刻,構成了新大陸被徵服為殖民地前中美洲文化的歷史縮影。瑪雅文化以雙子英雄文化為核心,把可可飲料封為高端飲料。繁盛的古典期、金字塔型祭祀神壇、可惜這些文化大部分湮滅在了9世紀瑪雅文化衰落之中,或者在西班牙宗教法庭中付之一炬。《德斯頓抄本》是少量倖存的前殖民地晚期作品。裡面的象形文字把可可描述為諸神的食品,還出現在了祭祀之中。可可進口到歐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西班牙人剝去了中美洲人賦予巧克力的精神意義(的確,如果一定要對進口產品強加產地的精神象徵,聽起來怎麼都像是無力而玄學的營銷方式),而認作是一種藥物,可以對體液系統起到作用。當然當時歐洲人對於病原學一無所知,與新世界土著相比,關於藥用植物也知之甚少。所以用起來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認為巧克力是寒性,但加入巧克力製品的調料(比如辣椒香料)卻是熱性所以成品為中性。而後人們學會欣賞這種藥物的香醇味道,演變成了休閒飲品(可樂也是如此)。我想不少巧克力愛好者都知道,可可中的可可脂對巧克力的口感至關重要。可可脂價格高,常被用於做化妝品。所以工業巧克力中時常使用代可可脂和大量糖來降低成本。前人也不是沒做過類似的事情(畢竟那時候可可更貴)。「在十八九世紀的烹飪書中,前人曾反覆強調摻假巧克力的存在:巧克力中可可粉的替代物,從磚灰到鉛丹,不一而足;用廉價的甜杏仁油、豬油或者骨髓油替代可可脂。」「1815年君主復闢後,法國商人在可可粉中摻入幹豆粉、扁豆粉或者土豆粉。1846年費城一本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法語論文,作者介紹了鑑別巧克力中摻入土豆澱粉的鑑別方法(比如碘酒鑑別)。」我感覺好多了。至少我們現在不用擔心吃的(即使是工業化的)巧克力中摻入這些東西。如非必要,我一般不太喜歡在文章裡面放任何陶罐或者象形文字。以現代視角來看,審美主要局限於其考古價值中。這張畫來自於16世紀的《Codex Tudela 圖德拉抄本》,畫的是一個較高地位的阿茲特克女人從高處傾倒可可來產生泡沫。甚至有些比亞茲萊的感覺了不是?巧克力泡沫早在公元前600年的瑪雅人時期就流行。那時候也會用類似手衝咖啡壺的長嘴壺來傾倒可可,用於產生中美洲沉迷的可可泡沫。這個姿勢不由得讓我想起了《神之水滴》(著名的葡萄酒主題漫畫),主角神咲雫從小被著名酒評家父親訓練的醒酒手法如出一轍...」根據基切歷史學家DennisTedlock所述,人們在婚宴上要chokola'j,意思是」一起喝巧克力「。這和現在喝香檳慶祝差不多。巧克力和葡萄酒在教會中的處境也有點相似。從16世紀開始,關於巧克力是否能在齋戒時候食用的爭論就沒停過。爭執點在於,是僅限於解渴還是可以滋養身體?神職人員和非宗教人士就此問題爭論了250年(...)。正方認為攝入巧克力或者葡萄酒均不算違反齋戒,禁慾反方認為巧克力能滋養身體。還有認為要看巧克力飲品中加入了多少其他東西,如果只加了水就和葡萄酒一樣可以飲用,加了牛奶、雞蛋就不行。讓你難以忘卻一件事情的不僅在過程中體會到的快樂,而是快樂消逝之後的無力漫長的平靜。
跨越時間,Sophie把整個巧克力的歷史更為立體、具象地展現於我們眼前。我拿起她的書,仿佛能感受到她查閱史料,發現一個新的線索時候,那種靈光閃現的快樂。感謝Sophie的作品和研究、她丈夫Michael的整理,讓這些文字付諸於世。

相關焦點

  • 一部必看電影,跟美食有關「巧克力」比故事搶鏡《濃情巧克力》
    而小說本身富含歷史與文化感,以日記敘事的形式剖白具吉普賽血統的薇安與堅守天主教信仰的神父雷諾兩大對立人物的內心,折射了西方社會從古至今的對「人性」與「神性」兩種精神信仰的選擇、堅守、質疑與探索,肯定了尊崇內心與自由的薇安對生命本真與自我的追尋和認識以及給小鎮帶來的改變,寄寓了作者的人本主義的希望。
  • 真實的巧克力工廠,抹茶巧克力是這樣做出來的,和電影差距太大
    說到甜品大家都不陌生,在甜品裡面有一種大家都喜歡的甜食,那就是巧克力了。巧克力大家都不陌生,我們現在一般都會把巧克力當作是一種愛情的象徵,因為巧克力吃起來是甜甜的,也被不少人說成是和甜甜的愛情一樣的。然而事實上,巧克力在國外是一種應急主食。
  • 看了一部好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發現了一部滄海遺珠,《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讓我沉思的電影,一部2005年的電影,竟然各方面都驚豔到我了🌞導演是蒂姆
  • 關於巧克力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古代的瑪雅人
    導語:巧克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瑪雅人,甚至可以追溯到墨西哥南部的古代奧爾梅克人。巧克力這個詞可能會讓人聯想到甜蜜的糖果和甜美的松露,但今天的巧克力與過去的巧克力有點不同。縱觀整個歷史,巧克力是一種受人尊敬但苦澀的飲料,不是一種可食用的甜食。
  • 用樂高「真實的」做個巧克力蛋糕!
    一位叫tomosteen的日本樂高玩家,也是一位視頻愛好者,發布了一部用樂高做的定格動畫——樂高巧克力蛋糕,樂高真實生活篇之烹飪定格動畫&ASMR。等等,ASMR?要做一個巧克力蛋糕,首先需要的就是雞蛋了。把雞蛋打碎吧!用透明和黃色顆粒來表現雞蛋,很逼真有沒有。仔細看,連雞蛋剛剛打開的那一瞬間都已經是樂高積木了。加一些鹽。1x2方磚顆粒表示鹽,加到雞蛋裡面就變成1x1圓顆粒了哈哈。加一些牛奶。
  • 《阿甘正傳》一盒巧克力的下一塊總還是巧克力,總還是甜的,那麼真實的人生呢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 但無論下一塊是什麼,一盒巧克力的下一塊總還是巧克力,雖然味道不同 ,但巧克力總還是甜的。 在真實的世界裡,有可能下一秒踩到的就是一坨屎,或許還會讓你摔倒,甚至更糟。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鏡頭更多的是在提供我們一個思考,或是一種決心,一種就算踩到了屎,也要爬起來繼續的人生的一份堅定…
  • "八佰"一部合格的主旋律電影,為何非要用電影與真實歷史比較?
    所以一部電影是否能獲得營收,是否能讓更多大眾所看到,對導演後續的作品再創作是有一定影響的。,電影藝術作品有些或許只是展示虛構任務的精神,例如《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等等,這些是勵志類的一些電影,他們主要是為了彰顯主人公的精神,拿到現實生活中本就沒有這些人,或者很多東西本身作為普通人就無法達到那些能力,就如《三國演義》這部名著讓國人耳熟能詳一樣,它本身就是一部小說,或者有真實的出處,或者有些就是為了戲劇效果編織的故事,為了達到什麼樣的藝術效果,這個東西本就不必較真。
  • 拜訪巧克力博物館,自製手工巧克力,不要錯過比利時的巧克力之旅
    不過,歷史歸歷史,大象巧克力的口感還是沒得說,關鍵在於其親民。在比利時,人 們可以在任何一家超市買到不同類型、不同口味的大象巧克力。如果你覺得比利時布魯塞爾過於繁華,過於擁擠,那些過於定式的巧克力包裝讓你感覺多少有些審美疲勞,那你不妨逛逛比利時另一座著名的小城—— 布魯日。
  • 《愛神巧克力2》可謂是一部具有趣味性的動畫版「青春教科書」
    《愛神巧克力》講述的是男主角江浩一與幾名女孩之間發生的故事。故事起源於愛神梅塔塔隨意放在天台上的一塊「愛神巧克力」,因為無意中共同吃下了這塊巧克力,幾位女生受到魔法影響,愛上了江浩一,而解開魔法的方法就是讓她們實現自己的心願。
  • 巧克力花魁|電影世界裡的真實甜品
    店裡有一輛可愛的外送小車。雖然這只是電影裡虛構的一個甜點店,但是處女座上身的導演Wes Anderson還是決定為了這個電影定製一個全新的甜點:Courtesan au Chocolat巧克力花魁。更牛的是電影裡Mendl's的取景地:位於德國Dresden鎮上的Gebrüder PfundG 乳品店,已經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店裡所有磚上的彩繪都是人工手繪的。
  • 《巧克力》一. 巧克力劇情——生活你我他
    巧克力是一部溫暖美好的電視劇。很多人說劇情狗血,我不知道何謂狗血,如果是因為裡面有俗套的老梗便將其貼上狗血的標籤,這我實在不敢苟同。縱觀歷史放眼世界,哪天哪裡不是有很多同樣的故事在上演,有因為曾經發生過的事而不再發生嗎?既然現實如此,對於一部電視劇,我們又怎麼能夠苛求其所用的梗是全新的呢? 言歸正傳。
  • 今天給大家解說一部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甜到得糖尿病的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又名《大毛和巧克力工廠》故事發生在一個神奇的夢幻國度,我們男二號名為查理,是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窮人,小查理,居住在一所破破爛爛的小屋子裡。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到最大的巧克力工廠參觀,而這個巧克力工廠恰巧就在他家的旁邊,這座工廠的創始人名為威利旺卡,也就是我們男主大毛,在多年以前,大毛憑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
  • 巧克力與香子蘭
    這部動漫可以說是小編我十分滿意的一部動漫了,萌萌的貓娘,可愛的妹妹,小編我還是非常喜歡貓娘的,畢竟女僕咖啡廳嘛,這是一個二次元的資深老紳士必修課,畢竟廣泛的二次元圈子裡「女僕」、「獸人」也是非常資深的學問啊。
  • 一部溫馨的電影,小男孩寧願選擇貧窮的家人,也不接受巧克力工廠
    試問哪個小孩不想要一座巧克力工廠的,來看看小查理是如何擁有它的吧?今天給大家侃一部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這是一部溫馨的電影,小男孩寧願選擇貧窮的家人,也不接受巧克力工廠。小查理經常望向遠處的一家巧克力工廠,這家工廠的主人叫威利旺卡,他是個天才,最開始只是經營一間小屋,但是他的糖果風靡全世界不僅口味獨特,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產品,他建造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比別的工廠要大50倍,可是好景不長,同行們為了反抗派出大量間諜竊取了威利旺卡的秘方,最後他遣散了所有工人,宣布公司倒閉。
  • 《愛神巧克力》動畫化
    在騰訊動漫連載的《愛神巧克力進行時》,即將在12月2日動畫化!
  • 【活動回顧】巧克力工廠大冒險
    看到巧克力就想起來一部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這對於巧克力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夢幻王國巧克力融化的瀑布、薄荷糖做成的草坪、夾心糖做成的南瓜馬車一切都是甜甜的味道但是畢竟是電影點綴著鮮花的石柱和窗沿、路邊徐徐轉動的風車、孩子們最喜歡的小火車,然後,空氣中濃鬱的巧克力香就鋪面而來。坐上小火車繞工廠一周,在花香和巧克力香的世界裡,感受甜蜜的味道迎面撲來。
  •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一部充滿趣味性的經典電影,童心很重要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一部充滿趣味性的經典電影,童心很重要人生來也許貧窮,也許境遇不夠好,但是作為小孩子,就是應該保持自己內心的童真,還有父母不管貧窮還是富貴,給孩子的教育決定了一切的發展軌跡。作為一部略帶懸疑但是卻充滿趣味性的經典電影,我們很容易就在整個影片的講述中領略到這個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深刻的道理。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對巧克力充滿熱愛的少年靠自己的堅持最終贏得大獎的故事。貧困家庭出身的查理一直很喜歡巧克力,他崇拜那個巧克力工廠的製造人旺卡,並且對巧克力工廠很感興趣。他一直有一顆天真的童心,但是依舊很懂事。雖然家裡很窮,但是卻很溫馨。
  • 跟著電影做美食- 濃情巧克力
    可是最終一個個個體被喚醒,儘管帶有強烈的隱喻,而味蕾拯救心靈的奇蹟,在電影裡真實發生了。 接受真實的自我,拋開偽善的壓抑,一口巧克力,一個笑容,最終打動了所有人。 作為一部經典的沒事電影,片中比諾什低頭搗鼓巧克力醬的鏡頭,不知勾起了多少吃貨的欲望。
  • 拍攝一部關於普通人的歷史紀錄片
    而這本日記,給了陳和豐一個契機,一個走進爺爺生活的契機,他決定拍攝一部屬於自己家族史的紀錄片。張和豐說「家族史,往往都是普通人的歷史,但儘管普通,它能夠反映在歷史大背景下,普通人最直觀、最切身的感受。當我們談及大歷史,動不動就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就是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普通人的生活變化往往才是社會變革最真實的反應。」「況且,只有對祖輩的歷史有了解,後輩才能有一種家庭責任感和傳承家族精神的自覺意識。」帶著這樣的心情,陳和豐開始了紀錄片的拍攝。
  • 美國的巧克力,日本的巧克力,中國的巧克力,原來相差這麼大
    如果要說巧克力,那麼很多人跟我一樣腦海中都會想著一個詞彙,那就是:貴,沒錯巧克力是很貴,小時候看了一部電影叫做《查理的巧克力工廠》,這部電影如今我都記憶猶新,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巧克力王國的故事,在這個巧克力的國度裡,你可以無憂無慮地吃,直到吃飽為止,不僅是房屋是巧克力做的,就連地面,小樹都是巧克力,走到哪裡都可以吃到巧克力,可見美國人對於巧克力是有多熱愛。其實世界各國人民的巧克力都不一樣,美國的巧克力,日本的巧克力,中國的巧克力,原來相差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