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影響因子:12.121 / JCR分區:Q1 / 中科院分區:1區
Hello,
這裡是行上行下,我是喵君姐姐~
本文是針對《Reciprocity of social inuence》的一篇論文解析,該論文於2018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該研究作者包括Ali Mahmoodi, Bahador Bahrami, Carsten Mehring 3位研究者。
早期研究互惠行為用的都是經濟學範式,被試在實驗中與夥伴分配金錢,通過分配給對方金錢的多少去判斷被試的互惠行為的程度。
圖1就是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範式:Trust Game,被試擔任「trustee」的角色,在看到「investor」分給自己多少錢之後,決定返給「investor」多少錢,表現出互惠行為。
圖1 研究互惠的經濟學範式
經濟學範式中,一般決策的都為金錢等物質,但互惠行為不僅存在於物質交換中,還存在於情感互動中;
在我們決策不確定的時候,為了追求準確性,就會去尋求他人的意見,即社會信息,這個過程我們受到了社會影響。
社會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決策正確率更高,但也可能誤導我們;在尋求社會信息時忽略了信息本身的準確性,而去一味追求與他人信息的一致性。
人們會在社會互動中進行互惠,一般都遵守著「對尊重的反饋是尊重,對敵意的反饋是敵意」的標準。
比如,人們會在「Trust Games」中懲罰那些破壞信任的夥伴,在下一輪遊戲中被試會分出更少的錢。
在之前幾個探究人們社會決策的研究中發現:人們不僅會考慮社會信息的可靠性,還會希望在社會決策中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
通過聽取他人的建議來與他人的選擇保持一致,不僅提高了決策的準確性,並且也在這個過程中與他人交往並保持積極的自尊。
該實驗通過一個視知覺決策,研究假設:人們會相互影響,因為互惠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規範。如果一個人違反了互惠原則,他就應該會受到懲罰。
被試:22名被試(9名女性,13名男性;平均年齡25±2.5歲);
實驗設計:一個變量三個水平(易受影響,不易受影響,基線)的被試內設計;設置3個blocks,每個block30個trials,每個block重複5次,一共15個blocks。
實驗流程:被試告知與三個夥伴同時進行實驗,被試要求記住看到第一個點(黃點)的位置,在幹擾過後,進行對點的估計,並且對自己估計的點進行信心的評分。
之後被試會看到一個夥伴(紅點)對同一刺激的估計。在觀察夥伴的選擇之後,在一些試驗中被試和伴侶被給予第二次機會來調整他們最初的估計。
然後,被試會看到自己或者是夥伴的最初的選擇和第二次選擇。
圖2 實驗1A的流程
在三個條件中,在基線條件時,被試一直參與第二次調整點的估計,夥伴不參與;在易受影響和不易受影響兩個條件下,被試和夥伴輪流進行第二次調整點的估計;
在易受影響的條件下,夥伴的第二次點估計大部分都靠近被試第一次的點估計,在不易受影響條件下,夥伴的第二次點估計大部分都遠離被試第一次的點估計。
因此,我們就想看在這個三個條件下,被試第二次修改時是否會靠近夥伴的點?
實驗結果:被試在三個條件下都受到了三個夥伴的影響,相比於不易自己受影響的人,人們會對易受自己影響的個體產生過多的互惠行為。
圖3 實驗1的結果分析
易受影響-不易受影響條件和易受影響-基線條件的差異都是顯著的,不易受影響-基線的差異不顯著,這表明在易受影響的條件下,被試表現出更多的互惠行為。
並且,在實驗結束後,主試要求被試對三個夥伴進行喜愛評分,結果顯示,相比於不受影響的夥伴,被試更喜歡易受自己影響的夥伴。
實驗2A和2B想探究互惠行為是否是動態變化的?
實驗2A
被試:30名被試(15名女性,15名男性;平均年齡25±2.8歲);
實驗設計:一個變量兩個水平(易受影響、不易受影響)的被試內設計;實驗中一共有11個block;
在每個block中,前半部分是易受影響條件,後半部分是不易受影響條件;該順序在被試內平衡。
實驗流程:除了少了一個基線條件,其他與實驗1A都一致。
實驗2B
被試:30名被試(15名女性,15名男性;平均年齡24±3.1歲);
實驗設計:一個變量兩個水平(易受影響、不易受影響)的被試內設計;
實驗流程:告訴被試與電腦同時進行實驗,其他與實驗2A都一致。
實驗結果:實驗2A的結果表明被試的互惠行為取決於夥伴是否受我們影響,這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實驗2B的結果表明當被試認為他們與電腦合作夥伴一起工作時,互惠行為就消失了。
圖4 實驗2A和2B的結果分析
圖4中a為實驗2A中被試對人類夥伴的互惠行為,b為實驗2B被試對電腦的互惠行為,c和d為實驗2A和2B中被試表現出的互惠行為比較。
人們在社會互動中會如何衡量他人的意見呢?貝葉斯決策理論認為,人們在決策中面對不同的意見時,應該只考慮該意見的可靠性;但該實驗結果明顯與貝葉斯決策理論背道而馳。
該研究結果發現:相比於不易自己受影響的人,人們會對易受自己影響的個體產生過多的互惠行為,並且互惠是個變化的動態行為。
在實驗1A中,被試與三個夥伴進行實驗,與基線和不易受影響的夥伴相比,被試更容易受到易感伴侶的影響,產生更多互惠行為。
在實驗2A中,在同一個實驗中,一個夥伴的行為從易受影響動態變化到不易受影響,或是反過來變化,結果表明被試在易受影響的條件下比在不易受影響的條件下受到更多的影響,對夥伴表現出更多的互惠行為,並且這個行為動態變化的。
在實驗2B中,我們發現當被試的夥伴是一臺電腦時,被試不會產生互惠行為。
在易受影響條件的實驗中:被試發現夥伴沒有忽視自己的意見,並且在行為上參考了自己的意見,第二次點估計靠近被試最初的點估計;
那被試的自尊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滿足,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在這個社會互動中保持了自己一個較好的形象,從而對夥伴產生更多的互惠行為。
研究的局限:實驗中被試在第二次點估計時只能向右調整,並不能向左調整,因此無法完全估計被試受到社會影響的大小;
以及互惠行為的定義在實驗1和實驗2中的定義不同,測量出的互惠行為程度可能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