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對於孩子和父母都是考驗,
相互理解,相互體諒,才能堅持走下去。
「
我經常想念他
每天、每小時、每隔幾分鐘
不,更像是印在視網膜上的一個圖像
無時無刻不在眼前
」
「我想生個孩子,你知道為什麼嗎?」
電視劇《小別離》中,把中學生朵朵送出國留學後,朵朵的媽媽在晚上跟老公這樣說,「我真的好懷念那個時候,朵朵小時候,在我懷裡邊……」隨著出國留學的普遍化,這種典型的分離焦慮在「留學空巢家庭」中越來越嚴重。
(圖片來自《小別離》劇照)
沒有了孩子的吵吵鬧鬧,不用每天噓寒問暖省了每日盯著寫作業,面對子女留學的「小別離」,許多留學生的家長突然變得像朵朵媽一樣焦慮恐慌。
以前我們總說「空巢老人」,但隨著留學低齡化的加劇,許多中年家長不得不提前面臨「空巢」狀態,空巢期也變得無比漫長。在關心留學生國外生活適應性的同時,留守家長在「小別離」後的心理問題也需要更多關注。
(朵朵爸一語道破媽媽要孩子的動機 | 圖片來自《小別離》劇照)
「人這一輩子,從生到死,就是一次跟世界的別離,可是為了讓你在死之前沒那麼害怕,前面還可以來幾回小別離,讓你先預習準備一下。
其中最猛的一次,就是這次人到中年,中年危機的時候,自己兒女長大要走了,你得跟他別離;
自己父母老了,老了、垂死、衰老,也得跟你別離,自己也不年輕了,身體沒以前好了,你跟你以前的青春也得別離。
總之就跟你熟悉的、習慣的、適應的、喜歡的生活,通通都得別離一次。這個叫小別離 。」
這是黃磊對「小別離」的解釋,面對與骨肉的人生最猛小別離,家長們各有各的「苦」。
張爸爸的女兒2011年9月去了英國愛丁堡大學上學,他至今還記得當年在機場送別的場景,老婆孩子哭成了淚人,他自己也眼眶溼溼——那是他的寶貝女兒18年來第一次離開父母身邊,去了那麼遠的大洋彼岸。
「以往過節我都很高興,可現在真有些怕過節,一閒下來滿腦子都是孩子。」
聖誕節那天,張爸爸和妻子沒有等到女兒的網絡視頻,急得差點打駐英大使館求助。第二天終於聯繫上孩子,女兒說一整天都和朋友們進行聖誕聚會,忘了給父母報告,手機也沒帶在身邊。
(每天都盼著跟孩子視頻 | 圖片來自《小別離》劇照)
「我現在才深刻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孩子不在身邊,我和妻子兩個人過節一點兒意思都沒有。」2012年,兩口子過了第一個沒有女兒在身邊的春節。
「她到了國外肯定要有自己的生活,我們不能拖後腿。不過,雖然做好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但沒想到如此備受煎熬」。
韓媽媽的兒子19歲去了美國上學,這個把孩子放在首位的全職媽媽,面對這次小別離,顯得十分強勢——每天都要與兒子網上視頻聊天,一到固定時間就要求兒子必須上線。
但她在孩子面前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兒子聊著聊著就哭鼻子抹眼淚,還讓兒子把每日飲食、學習情況、帳單、社交等內容用電子郵件發過來。韓女士還學會了上人人網和微博,關注著兒子每時每刻的情況。
甚至有一次,在兒子已經說明自己忙著複習考試的情況下,給他的美國同學打電話,詢問情況,把兒子和幾個朋友都搞得很煩。
(很多家長都是矛盾又糾結 | 圖片來自《小別離》劇照)
「以前兒子和他媽媽關係最好 ,可是這麼個被盯梢法,情緒肯定受影響。兒子回國寧可和朋友聚會,看望老師 ,也不願意在家陪媽媽說說話,他媽都感嘆孩子變了 ,她和孩子成了『 最熟悉的陌生人』,經常後悔說不該讓兒子出國。」韓媽媽的老公說,「這樣的做法,讓我和孩子都很有負擔」。
楊爸爸給兒子準備了一個50萬的存摺,他想讓孩子讀完研就回國,別念什麼博士了。「他想回來自己幹就自己幹,想工作就工作,我把房子和車都準備好,只要他回來」。
「四年了,兒子沒有回過一次家。我很想他。我知道他是為了多掙些生活費,為了省路費,為了減輕我的壓力。」楊爸爸的妻子2005年去世,這對正在讀高三的兒子造成了很大打擊,一向成績不錯的孩子最後只考了一個二本。
讀了一年大學後,兒子決定出國深造。2007年初,在孩子收到美國加州一所公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楊爸爸被這場「小別離」折磨得心力交瘁:「我還以為兩三年很快就過去了,沒想到這麼難熬。他從來不問家裡要錢,自己打工。每年過年我都多給他打錢讓他回家,可他總說學業忙,美國不放假,暑假的時候讓他回來,又說已經找好工作了,要掙生活費。」
深受中年空巢折磨的楊爸爸不止一次地說:「如果能再選一次,我不會把他送去美國。」
( 圖片來自《小別離》劇照)
► 「當初是她自己決定要去澳洲留學的,當父母的自然希望孩子過得好過得幸福,更不願意讓孩子遺憾後悔,只好任她去。」
► 「畢竟是女孩,國外又頻頻爆發安全事件,如果給她發信息幾天不回,有時候也會擔憂,會胡思亂想,不過後來證明大多數時候都是她真的在忙,顧不上。」
► 「日本大地震的時候,兒子正在日本上語言學校,儘管他報了平安,但我腦海中的可怕念頭依然揮之不去。地震發生後,我就沒睡過好覺,手機電腦24小時不敢關,經常半夜起來看有沒有新聞和兒子的網上留言。」
在萬事孩子為首的中國式家庭中,面對分別,孩子可能不會焦慮到難以適應,國外新鮮的事物,認識的新同學,要趕的作業要上的課,生活可以排得滿滿當當。
但對父母來說,他們失去了以前生活中圍著轉的人,一下子真的難以適應,也難怪朵朵的媽媽會說「我想再生一個孩子」。
( 孩子為首的中國式家庭 | 圖片來自《小別離》劇照)
那麼,面對不可避免的「小別離」,留守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呢?
►把夫妻關係放到親子關係之上:孩子離家學習工作,是父母的又一次「蜜月期」。家長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夫妻關係的維護上,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不僅可以讓出門在外的子女放心,也能更多地分散留守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思念。
(圖片來自《小別離》劇照)
►培養自己的朋友圈:很多家長在有了孩子之後,會逐漸遠離原來的朋友圈,導致孩子離開後,父母一時間變得「無所事事」。沒有自己的朋友圈,每天跟另一半大眼瞪小眼,更容易陷入閒得發慌的狀態,對孩子的思念也會隨之爆發。
(每天靠等跟孩子視頻是不行的 | 圖片來自《小別離》劇照)
►培養點自己的興趣愛好:人最多的時間還是與自己相處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把快樂都寄托在別人身上,不管處於人生什麼階段,這都是很重要的。
(學會獨處 | 圖片來自《小別離》劇照)
►別做控制狂:韓媽媽的例子告訴我們,過度關心只會適得其反。出國留學不僅是去學習,也是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解決問題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好機會,學會適當放手,他也許會摔跤,但那也是成長。
►偶爾也別屏蔽爸媽了:這條是對孩子說的,「發朋友圈屏蔽家長」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孩子和家長的代溝難以逾越,你發條開玩笑的朋友圈,可能就要被誤解了的家長連環電話轟炸,但為此就條條屏蔽他們,也並非上計。
在網上看不到孩子的信息,會加劇家長的擔憂,加之當下國外經常曝出槍殺、留學生失蹤等新聞,家長們的腦洞就開到停不下來。你解釋再多次,其實國外沒有那麼不安全,也不如經常跟他們報個平安,發個歲月靜好的朋友圈。
面對與孩子的「小別離」,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是離開家長而非依賴靠近。要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關心和期待都要適度,有效溝通好過說一千遍「天冷記得穿秋褲」。
孩子也要記得,即使遠隔大洋,彼岸仍有一根線在牽掛著你,別忘了給他們打打電話。
Ref:
https://mp.weixin.qq.com/s/NTptPdD7HOAITbn7K6hkew
http://epaper.gmw.cn/lx/html/2017-08/20/nw.D110000lx_20170820_2-05.htm?div=-1
http://www.oushinet.com/news/qs/qsnews/20140207/100102.html
http://posts.careerengine.us/p/5842c7064f79190e9b7a5bac
http://goabroad.sohu.com/20120109/n331602377.shtml
http://www.91abroad.com/html/c56/2010-09/30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