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對於品嘗各類港式茶餐廳的興趣頗豐,本來想寫一些對香港老電影的記憶,但是回顧了一些老電影的照片,思緒都已經沉浸在對香港霓虹廣告牌文化的熱愛。這篇說說我對香港霓虹廣告牌文化的熱愛。
原本打算以一種煽情的方式來寫這樣的命題,但是近些年去過的香港已經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戶外廣告牌即將被當作違章建築而拆除。這樣的感覺,即便去了大阪看過滿街的燈牌也找不回來。
戴上耳機,聽著舒淇綿軟的粵語歌曲,從李克勤到鄭欣宜,已經忘記落筆。
關於香港的照片,永遠充斥著各色霓虹燈招牌,城市本身就建立在一片發光的廣告牌與高樓上。但是這些招呼了無數中外遊客,本世紀最棒地標卻即將全面消失。政府已經把它們定義為非法建築,下一步就是系統拆除。
香港的霓虹燈在使用之初,就已經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一部分。Blur 樂隊的最新專輯封面《魔鞭》就是在向它們致敬,而像杜可風、王家衛這樣有著香港情節的導演,更是喜歡表現略帶冷光的各色霓虹燈。
像 Sammy Kitchen 這些店裡掛的霓虹燈,都是師傅在他們的小工作室手工燒制而成的。最早他們通過給玻璃管注煤氣,使它們在通電後煥發各色光彩。這些來自歐洲、美國的燈管制作方式在30年代進入香港,與國內的平面字體排印相結合,成為城市特有的身份標識。
但是從2000年整治「非法、不安全建築」起,政府就開始了成百上千的霓虹燈拆除工作。
隨著藝術家和當地民眾的一片嘆息,這一決定帶來的無奈情緒也在不斷增長。2014年,M+ 博物館首席策展人鄭道煉和執行人拉斯·奈特夫(Lars Nittve)舉辦宣傳霓虹燈的互動線上展覽,並且製作了一個關於煤氣玻璃燈管的小紀錄片。
但是不管怎樣,爭議的聲音仍然在傳來:到底誰才有權決定是否歸檔這些文化產品?這些手工藝品最終應該歸誰?收藏它們會不會最終加速街面霓虹燈的拆除?在問題和爭論持續的同時,招牌也在飛速消失。當然,哪怕它們真無法再照亮香港的街道,也已然深深地存在於大家的記憶裡。
近期最給我帶個觸感的是郭富城的新電影《天亮之前》,電影還沒有上線,講述的是一個賭徒與風塵女子之間的愛情故事,只是看到海報那一刻我好像淪陷在了舊時光裡。天亮之前,賭你愛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