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視覺符號滲透在香港每個角落,蔚為奇觀。
文 | 譚智恆
✦
有人說要知某城市有多繁榮富庶,且看她入夜後有多光亮。到過香港的遊客,壯麗的夜景必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
有人說要知某城市有多繁榮富庶,且看她入夜後有多光亮。
到過香港的遊客,壯麗的夜景必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自五十年代起,「東方之珠」這稱謂就成為了香港的同義詞。生動活潑的霓虹招牌,令人聯想起種種浪漫情懷,是「東方之珠」稱號的代表符號。霓虹招牌勾勒出香港的街道和社區,為城市注入動力。夜幕低垂,充滿生氣。
文字和視覺符號無處不在,滲透香港每個角落,蔚為奇觀。大量的中英文視覺信息,偌大規模,風格迥異,五光十色,以不同物料製作、不同潮流展現,揭示了此地的能量與精神。這些符號代表了我們的身份和美學氣質,也可窺見人們在這地球一隅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這就是香港。
霓虹招牌的製造技術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引入香港,但直到了二戰後,香港經濟快速復甦,霓虹招牌才得以茁壯成長。霓虹招牌是推廣各種商業活動的不二之選,大量用於各行各業如餐廳、百貨公司、戲院、酒吧、夜總會、桑拿浴場等。具有強大消費力和閒暇時間的客戶層不斷增長,商戶間的競爭越演越烈。霓虹招牌不但成為商家宣傳業務的必爭之地,也成為香港經濟與旅遊業發展的有力象徵。
招牌與香港的街道景觀
-
1977年,建築師Robert Venturi、Denise Scott Brown和Steven Izenour發表了一篇建築研究,題為《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當時建築界由現代主義思想主導,而Venturi等人的研究開創先河,探討的本土建築,其定義並不是建築物的實體,而是空間裡的文字與視覺溝通元素,換言之,建築就是符號。
Venturi等人寫道:「[拉斯維加斯]的建築風格與符號是反空間的,是以溝通凌駕空間的建築;空間建築與景觀上的元素由溝通主導。」這種以溝通主導的「反空間」建築概念,最佳例子就是一棟棟單調乏味的盒子樓宇,它們通常離道路有一段距離,並遠離途人和車輛。在七十年代以汽車主導的拉斯維加斯來說,人事活動隱藏於千篇一律的建築中,需要更大更誇張的招牌,以求引人注目,並增強「地方感」。
1970年代拉斯維加斯的霓虹招牌
圖片來源: Wikimedia
相比六、七十年代的拉斯維加斯,香港的都市建築發展走上頗為不同的道路。香港的人口密度比前拉斯維加斯高得多,而建築與都市規劃傾向以行人為中心,以多用途和垂直發展為本。行人經常與車輛擦身而過,店鋪盤踞著地面及不時佔據以上幾層樓面,而基座以上則往往商住兼用。香港建築師兼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仔細檢視過香港有機與即興的街道文化,以及視覺溝通如何成為獨特文化身份的一大元素。
Smith寫道:「層層疊疊的招牌、種種瑣碎的細節和與人溝通的裝置,讓乏味的街景變得統一而充滿樂趣。這種統一感並不是來自較正統的、以形式化重複建築元素來建構的建築方法。」 Smith認為即興與凌亂帶來的發展與變化,大膽地顛覆了原有的建築架構。這種「附加」方式,表現在香港人大膽創新地運用招牌作招徠,寄生於樓宇上。「消費的圖像經實際與比喻的方式運用起來,組成了街道的語言,並憑著在對立時的主導地位,表明一種象徵性的身份。」
書法與招牌
-
這種獨一無二的高密度城市景觀,源自把書法藝術融入建築的中國傳統,歷史悠久。垂直的對聯、橫向的匾額、牆壁和石碑上的鐫刻等,數千年來裝飾著廟宇、住宅、公共場所等的門戶和廳堂。身兼藝術家、詩人與作家的蔣勳這樣形容書法在中國建築裡的重要性:「書寫線條與建築物的功能性質配合,事實上,書法也已經是建築設計美學重要的一部分。」
書法既具識別功能,亦具藝術的目的,通常由文人雅仕或書法家揮毫,然後予工匠雕刻。雖然霓虹光管招牌是舶來品,但中國招牌的傳統卻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中。放大了尺碼與跨張了的視覺效果,更能反映日新月異的城市肌理和建築特色。香港文化評論人胡恩威就中文字在混合用途樓宇的角色這樣寫道:「混合用途建築之所以是香港風格的奇景,是因為建築物與文學產生的化學作用,建築物的外牆被文字包圍著,功能上文字成為空間用途的代號,讓街上的途人能夠閱讀和知道個別單位的功能和用途。這些文字的組合、字款的設計,為平平無奇的建築帶來了一種充滿動感和活力的景象。」
雖然霓虹光管招牌是舶來品,但中國招牌的傳統卻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中。放大了尺碼與跨張了的視覺效果,更能反映日新月異的城市肌理和建築特色。
在實用層面上,招牌能提供環境導向指示,幫助人們尋找及識別地方和活動。不管是霓虹或其他類型的招牌,都可以和建築物合而為一或者成為建築物的延伸,為單調乏味的樓宇和社區賦予身份與個性。安裝招牌的初衷或許是因為功能上的需要,卻成為代表著人事活動、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的一種象徵。有些招牌特別為遠處觀看而設,有些則讓人從較近的距離觀看,視覺要求有所不同。除了一些放在店面、尺寸較小的霓虹招牌外,大部份霓虹招牌的設計都能讓人立即辨認和看懂,而且大多安裝在較高處讓途人仰望。霓虹光管十分明亮,不管是安坐在駛過的車輛抑或在悠閒漫步的人都能輕易地看到這些招牌。霓虹招牌的主要功能不是為附近環境提供照明,而是吸引途人注意光源本身,當中的視覺信息既在招牌中也關於招牌本身。換言之:媒介即是信息。
香港的招牌景觀分析架構
-
雖然香港的招牌經常給人不拘一格的混亂感覺,但當仔細觀察下,招牌如何在城市中展現卻有一套基本的模式。筆者將各類型的招牌與樓宇、行人和城市環境之間的互動,建立了一套分析架構,代表了十二種出現在香港城市中的招牌原型,並根據它們安裝在樓宇的三種位置,分成在建築物上伸延、在建築物外牆以及在店面這三大類。這些種類的招牌以不同的方式重複出現,遍及城市各處。借著此分析架構,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招牌的各範疇,包括視覺表現、字體、設計、美學價值、內容要求、建造模式、觀看距離、與城市的互動等。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街角建築物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橫切面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立面
伸延的霓虹招牌
上述十二種招牌或會以霓虹方式呈現,但霓虹光管大多用在伸延式招牌上。這種招牌以鋼架與鋼線安裝在樓宇上,是建築物的延伸物,從樓宇的外牆伸展出來,與樓宇和路面成垂直角度。 伸出直立式招牌是香港霓虹招牌中最有代表性的,不僅繼承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現在北美各地城鎮的戲院霓虹招牌的特色,還發揚了中國的楹聯傳統。中文以垂直和水平排列也能閱讀,反之,英文字母垂直排列時則較難閱讀,並影響視覺效果,因此中文的直立式招牌比起英文版本更為協調。這些招牌從高樓大廈旁伸展出來,跟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成垂直角度,非常顯眼,倍覺震撼。直立式招牌常見於主要街道上,或樓宇的狹縫間,身處數百米外也能輕易地看見,看起來像懸浮在夜空似的。
信興酒樓(深水埗)
簡約的伸出直立式招牌,敦厚的隸書配以中式邊框。
單眼佬涼茶(油麻地)
此簡潔的伸出直立式招牌,幾個街口外也清晰可見。
伸出直立式招牌的最基本結構是簡單的直立長方形柱,四邊圍著邊框,通常由雙行線組成,也有裝飾性的邊框,好讓招牌在複雜的鬧市背景中突顯出來。柱的形狀除了長方形外,也有梯級狀、綻放狀、曲線狀和其他不規則形狀,上世紀中期十分流行,也是向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傳統的致敬。招牌的背景有素淨的,也有幾何圖案或平衡線的紋理。
柱的頂部在此稱為「冠」,通常以商戶的標誌或圖案裝飾。例如珠寶店的招牌常以光管構成閃亮的鑽石來推廣生意,專營鹽焗雞的客家飯店亦喜愛在招牌上畫上整隻鹽焗雞。也有招牌用上吉祥物,例如鹿園餐廳的招牌用上一頭鹿。這些圖像元素都是以簡單線條畫成,具有標誌性意思,讓人一目了然。
大金龍麻雀耍樂(灣仔)
此伸出直立式招牌尺寸雖然不大,設計卻甚為華麗。招牌冠以龍頭,龍身包裹著整個招牌,底座為一朵白雲。
馮良記表行(灣仔)
大型伸出直立式招牌,矗立於香港島電車路上,甚為顯眼。手錶品牌名字佔據了冠部和底座,而英文店名則極為細小。
柄的底部有時候會加上個寬闊的「底座」,用以寫上店鋪的英文名稱或以其他中英文標語。跟招上其他字比較,底座的字體通常細小得多,不過因為居於較矮位置,底座的字體是讓人在較近處看的。招牌設計在雙語處理上較偏重視覺元素較突出的中文,用以吸引本地客戶,但對不諳中文的人仕也能發揮如地標般的作用。
雅苑餐廳(灣仔)
一家西餐廳的伸出直立式招牌,頂上冠以一顆閃亮的鑽石,底座為餐廳的英文名稱。鑽石顯然不是餐廳名字的象徵,也非代表業務的範圍。
從樓宇伸出來的懸臂式招牌也有橫向的,當中有不同的比例與高度。有些橫匾會延伸至馬路上離樓宇頗遠的上空,以配合信息的長度並儘量顯眼。跟伸出直立招牌比較,橫匾的設計方便人在近處辨認,特別是那些安裝在較矮處的。有些橫匾也擁有帶圖像元素或標記的標誌,有些橫匾底部附加了「欄標」,上面寫上該門生意的英文名字或標語。
永興大藥房(佐敦)
伸出橫匾式招牌,下方附以欄標。
悅香飯店(灣仔)
此飯店位處橫街,伸出橫匾式招牌冠以鹽焗雞的圖像,為該店的招牌菜。
伸出式招牌也有形狀不規則的,例如皇后大道西森美餐廳的霓虹招牌用上牛的形狀,讓人知道餐廳專營牛排。中環羅富記粥面専家的招牌用上魚的形狀,代表著馳名的魚粥。此外所有的當鋪都用上蝙蝠與金錢形狀的招牌,以代表財運,而「押」字與當鋪的名字也融匯於在圖像中。招牌的形狀成為與別不同卻又易於辨認的符號,在鬧市中特別顯眼,讓人很快就認得出來。
同德大押(灣仔)
傳統蝙蝠與金錢當鋪招牌。
皇都桑拿(北角)
伸出不規則式招牌,頂上冠以皇冠,為商號的象徵。
太平館餐廳(銅鑼灣)
伸出不規則式招牌,頂上冠以餐廳的標誌。留意中文店名由右至左閱讀,英文則由左至右。
各商戶聯手令主要街道如彌敦道的招牌看上來和諧協調,這情況在香港沒有可能發生。現實情況可能剛剛相反:在這競爭極度激烈的環境中,各商戶的招牌都設法比對手更大更亮。有趣的是,從前每塊招牌的安裝大都十分禮讓,不會刻意互相遮蓋,招牌之間總會保持合理的距離。林林種種的直立與橫匾招牌不僅有實際的作用,還意外地營造了錯落有致的效果,充滿層次和活力。這種有機的發展可說比所有刻意的規劃或立法都還要有效,也象徵著香港人的原創精神。
建築物外牆的霓虹招牌
霓虹光管也會用於樓宇的外牆上,讓馬路對面的途人或乘車經過的人都能看到。這些招牌的形狀大多反映了建築物的形狀或結構:橫向(建築橫匾)、縱向(建築直柱)、包圍在位於十字路口的建築物的角位(街角建築橫匾)、覆蓋整塊外牆連窗戶(立面覆蓋)。
就立面覆蓋招牌而言,整塊外牆或建築物本身也有效地轉化成為顯眼的地標,令人留意到該建築物。例如昔日在彌敦道售賣電器的泰林無線電有限公司,招牌就覆蓋整棟六層高的建築物外牆,招牌上的兩個中文字每個大約六米高,採用隸書字體設計。
店面的霓虹招牌
就街道水平的招牌而言,途人跟商店距離十分接近,霓虹光管的角色較不重要。如果用上霓虹招牌,尺寸通常較小,以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讓他們走進店內。在某些社區裡,傳統商用樓宇的突出部份會伸延至行人道上,商鋪的招牌大小乃取決於樓頂的高度跟行人的距離,霓虹招牌通常用在樓頂較高的店鋪上,好讓街道對面的人也能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