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霓虹招牌的 視覺語言(上)

2021-02-19 尼斯沃克
香港霓虹招牌的 視覺語言

文化和視覺符號滲透在香港每個角落,蔚為奇觀。

文 | 譚智恆

有人說要知某城市有多繁榮富庶,且看她入夜後有多光亮。到過香港的遊客,壯麗的夜景必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

有人說要知某城市有多繁榮富庶,且看她入夜後有多光亮。

到過香港的遊客,壯麗的夜景必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自五十年代起,「東方之珠」這稱謂就成為了香港的同義詞。生動活潑的霓虹招牌,令人聯想起種種浪漫情懷,是「東方之珠」稱號的代表符號。霓虹招牌勾勒出香港的街道和社區,為城市注入動力。夜幕低垂,充滿生氣。

文字和視覺符號無處不在,滲透香港每個角落,蔚為奇觀。大量的中英文視覺信息,偌大規模,風格迥異,五光十色,以不同物料製作、不同潮流展現,揭示了此地的能量與精神。這些符號代表了我們的身份和美學氣質,也可窺見人們在這地球一隅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這就是香港。

霓虹招牌的製造技術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引入香港,但直到了二戰後,香港經濟快速復甦,霓虹招牌才得以茁壯成長。霓虹招牌是推廣各種商業活動的不二之選,大量用於各行各業如餐廳、百貨公司、戲院、酒吧、夜總會、桑拿浴場等。具有強大消費力和閒暇時間的客戶層不斷增長,商戶間的競爭越演越烈。霓虹招牌不但成為商家宣傳業務的必爭之地,也成為香港經濟與旅遊業發展的有力象徵。

招牌與香港的街道景觀

-

1977年,建築師Robert Venturi、Denise Scott Brown和Steven Izenour發表了一篇建築研究,題為《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當時建築界由現代主義思想主導,而Venturi等人的研究開創先河,探討的本土建築,其定義並不是建築物的實體,而是空間裡的文字與視覺溝通元素,換言之,建築就是符號。

Venturi等人寫道:「[拉斯維加斯]的建築風格與符號是反空間的,是以溝通凌駕空間的建築;空間建築與景觀上的元素由溝通主導。」這種以溝通主導的「反空間」建築概念,最佳例子就是一棟棟單調乏味的盒子樓宇,它們通常離道路有一段距離,並遠離途人和車輛。在七十年代以汽車主導的拉斯維加斯來說,人事活動隱藏於千篇一律的建築中,需要更大更誇張的招牌,以求引人注目,並增強「地方感」。

1970年代拉斯維加斯的霓虹招牌

圖片來源: Wikimedia

相比六、七十年代的拉斯維加斯,香港的都市建築發展走上頗為不同的道路。香港的人口密度比前拉斯維加斯高得多,而建築與都市規劃傾向以行人為中心,以多用途和垂直發展為本。行人經常與車輛擦身而過,店鋪盤踞著地面及不時佔據以上幾層樓面,而基座以上則往往商住兼用。香港建築師兼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仔細檢視過香港有機與即興的街道文化,以及視覺溝通如何成為獨特文化身份的一大元素。

Smith寫道:「層層疊疊的招牌、種種瑣碎的細節和與人溝通的裝置,讓乏味的街景變得統一而充滿樂趣。這種統一感並不是來自較正統的、以形式化重複建築元素來建構的建築方法。」 Smith認為即興與凌亂帶來的發展與變化,大膽地顛覆了原有的建築架構。這種「附加」方式,表現在香港人大膽創新地運用招牌作招徠,寄生於樓宇上。「消費的圖像經實際與比喻的方式運用起來,組成了街道的語言,並憑著在對立時的主導地位,表明一種象徵性的身份。」


書法與招牌

-

這種獨一無二的高密度城市景觀,源自把書法藝術融入建築的中國傳統,歷史悠久。垂直的對聯、橫向的匾額、牆壁和石碑上的鐫刻等,數千年來裝飾著廟宇、住宅、公共場所等的門戶和廳堂。身兼藝術家、詩人與作家的蔣勳這樣形容書法在中國建築裡的重要性:「書寫線條與建築物的功能性質配合,事實上,書法也已經是建築設計美學重要的一部分。」

書法既具識別功能,亦具藝術的目的,通常由文人雅仕或書法家揮毫,然後予工匠雕刻。雖然霓虹光管招牌是舶來品,但中國招牌的傳統卻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中。放大了尺碼與跨張了的視覺效果,更能反映日新月異的城市肌理和建築特色。香港文化評論人胡恩威就中文字在混合用途樓宇的角色這樣寫道:「混合用途建築之所以是香港風格的奇景,是因為建築物與文學產生的化學作用,建築物的外牆被文字包圍著,功能上文字成為空間用途的代號,讓街上的途人能夠閱讀和知道個別單位的功能和用途。這些文字的組合、字款的設計,為平平無奇的建築帶來了一種充滿動感和活力的景象。」

雖然霓虹光管招牌是舶來品,但中國招牌的傳統卻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中。放大了尺碼與跨張了的視覺效果,更能反映日新月異的城市肌理和建築特色。

在實用層面上,招牌能提供環境導向指示,幫助人們尋找及識別地方和活動。不管是霓虹或其他類型的招牌,都可以和建築物合而為一或者成為建築物的延伸,為單調乏味的樓宇和社區賦予身份與個性。安裝招牌的初衷或許是因為功能上的需要,卻成為代表著人事活動、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的一種象徵。有些招牌特別為遠處觀看而設,有些則讓人從較近的距離觀看,視覺要求有所不同。除了一些放在店面、尺寸較小的霓虹招牌外,大部份霓虹招牌的設計都能讓人立即辨認和看懂,而且大多安裝在較高處讓途人仰望。霓虹光管十分明亮,不管是安坐在駛過的車輛抑或在悠閒漫步的人都能輕易地看到這些招牌。霓虹招牌的主要功能不是為附近環境提供照明,而是吸引途人注意光源本身,當中的視覺信息既在招牌中也關於招牌本身。換言之:媒介即是信息。

香港的招牌景觀分析架構

-

雖然香港的招牌經常給人不拘一格的混亂感覺,但當仔細觀察下,招牌如何在城市中展現卻有一套基本的模式。筆者將各類型的招牌與樓宇、行人和城市環境之間的互動,建立了一套分析架構,代表了十二種出現在香港城市中的招牌原型,並根據它們安裝在樓宇的三種位置,分成在建築物上伸延、在建築物外牆以及在店面這三大類。這些種類的招牌以不同的方式重複出現,遍及城市各處。借著此分析架構,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招牌的各範疇,包括視覺表現、字體、設計、美學價值、內容要求、建造模式、觀看距離、與城市的互動等。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街角建築物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橫切面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立面

伸延的霓虹招牌

上述十二種招牌或會以霓虹方式呈現,但霓虹光管大多用在伸延式招牌上。這種招牌以鋼架與鋼線安裝在樓宇上,是建築物的延伸物,從樓宇的外牆伸展出來,與樓宇和路面成垂直角度。 伸出直立式招牌是香港霓虹招牌中最有代表性的,不僅繼承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現在北美各地城鎮的戲院霓虹招牌的特色,還發揚了中國的楹聯傳統。中文以垂直和水平排列也能閱讀,反之,英文字母垂直排列時則較難閱讀,並影響視覺效果,因此中文的直立式招牌比起英文版本更為協調。這些招牌從高樓大廈旁伸展出來,跟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成垂直角度,非常顯眼,倍覺震撼。直立式招牌常見於主要街道上,或樓宇的狹縫間,身處數百米外也能輕易地看見,看起來像懸浮在夜空似的。


信興酒樓(深水埗)
簡約的伸出直立式招牌,敦厚的隸書配以中式邊框。

單眼佬涼茶(油麻地)
此簡潔的伸出直立式招牌,幾個街口外也清晰可見。

伸出直立式招牌的最基本結構是簡單的直立長方形柱,四邊圍著邊框,通常由雙行線組成,也有裝飾性的邊框,好讓招牌在複雜的鬧市背景中突顯出來。柱的形狀除了長方形外,也有梯級狀、綻放狀、曲線狀和其他不規則形狀,上世紀中期十分流行,也是向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傳統的致敬。招牌的背景有素淨的,也有幾何圖案或平衡線的紋理。

柱的頂部在此稱為「冠」,通常以商戶的標誌或圖案裝飾。例如珠寶店的招牌常以光管構成閃亮的鑽石來推廣生意,專營鹽焗雞的客家飯店亦喜愛在招牌上畫上整隻鹽焗雞。也有招牌用上吉祥物,例如鹿園餐廳的招牌用上一頭鹿。這些圖像元素都是以簡單線條畫成,具有標誌性意思,讓人一目了然。


大金龍麻雀耍樂(灣仔)
此伸出直立式招牌尺寸雖然不大,設計卻甚為華麗。招牌冠以龍頭,龍身包裹著整個招牌,底座為一朵白雲。

馮良記表行(灣仔)
大型伸出直立式招牌,矗立於香港島電車路上,甚為顯眼。手錶品牌名字佔據了冠部和底座,而英文店名則極為細小。

柄的底部有時候會加上個寬闊的「底座」,用以寫上店鋪的英文名稱或以其他中英文標語。跟招上其他字比較,底座的字體通常細小得多,不過因為居於較矮位置,底座的字體是讓人在較近處看的。招牌設計在雙語處理上較偏重視覺元素較突出的中文,用以吸引本地客戶,但對不諳中文的人仕也能發揮如地標般的作用。

雅苑餐廳(灣仔)
一家西餐廳的伸出直立式招牌,頂上冠以一顆閃亮的鑽石,底座為餐廳的英文名稱。鑽石顯然不是餐廳名字的象徵,也非代表業務的範圍。

從樓宇伸出來的懸臂式招牌也有橫向的,當中有不同的比例與高度。有些橫匾會延伸至馬路上離樓宇頗遠的上空,以配合信息的長度並儘量顯眼。跟伸出直立招牌比較,橫匾的設計方便人在近處辨認,特別是那些安裝在較矮處的。有些橫匾也擁有帶圖像元素或標記的標誌,有些橫匾底部附加了「欄標」,上面寫上該門生意的英文名字或標語。

永興大藥房(佐敦)
伸出橫匾式招牌,下方附以欄標。

悅香飯店(灣仔)
此飯店位處橫街,伸出橫匾式招牌冠以鹽焗雞的圖像,為該店的招牌菜。

伸出式招牌也有形狀不規則的,例如皇后大道西森美餐廳的霓虹招牌用上牛的形狀,讓人知道餐廳專營牛排。中環羅富記粥面専家的招牌用上魚的形狀,代表著馳名的魚粥。此外所有的當鋪都用上蝙蝠與金錢形狀的招牌,以代表財運,而「押」字與當鋪的名字也融匯於在圖像中。招牌的形狀成為與別不同卻又易於辨認的符號,在鬧市中特別顯眼,讓人很快就認得出來。

同德大押(灣仔)
傳統蝙蝠與金錢當鋪招牌。

皇都桑拿(北角)
伸出不規則式招牌,頂上冠以皇冠,為商號的象徵。

太平館餐廳(銅鑼灣)
伸出不規則式招牌,頂上冠以餐廳的標誌。留意中文店名由右至左閱讀,英文則由左至右。

各商戶聯手令主要街道如彌敦道的招牌看上來和諧協調,這情況在香港沒有可能發生。現實情況可能剛剛相反:在這競爭極度激烈的環境中,各商戶的招牌都設法比對手更大更亮。有趣的是,從前每塊招牌的安裝大都十分禮讓,不會刻意互相遮蓋,招牌之間總會保持合理的距離。林林種種的直立與橫匾招牌不僅有實際的作用,還意外地營造了錯落有致的效果,充滿層次和活力。這種有機的發展可說比所有刻意的規劃或立法都還要有效,也象徵著香港人的原創精神。

建築物外牆的霓虹招牌

霓虹光管也會用於樓宇的外牆上,讓馬路對面的途人或乘車經過的人都能看到。這些招牌的形狀大多反映了建築物的形狀或結構:橫向(建築橫匾)、縱向(建築直柱)、包圍在位於十字路口的建築物的角位(街角建築橫匾)、覆蓋整塊外牆連窗戶(立面覆蓋)。

就立面覆蓋招牌而言,整塊外牆或建築物本身也有效地轉化成為顯眼的地標,令人留意到該建築物。例如昔日在彌敦道售賣電器的泰林無線電有限公司,招牌就覆蓋整棟六層高的建築物外牆,招牌上的兩個中文字每個大約六米高,採用隸書字體設計。

店面的霓虹招牌

就街道水平的招牌而言,途人跟商店距離十分接近,霓虹光管的角色較不重要。如果用上霓虹招牌,尺寸通常較小,以吸引潛在顧客的注意,讓他們走進店內。在某些社區裡,傳統商用樓宇的突出部份會伸延至行人道上,商鋪的招牌大小乃取決於樓頂的高度跟行人的距離,霓虹招牌通常用在樓頂較高的店鋪上,好讓街道對面的人也能看得到。

相關焦點

  • 香港手作|霓虹招牌
    《香港年報1964》寫道:「成千上萬的霓虹招牌照亮了街道,以五光十色傳遞著各種訊息。」  其時本土創作的招牌滲透了1930至1940年代西方視覺文化的影響,低製作成本亦為設計師提供了無限嘗試與創作的空間。    1986年由高志森編導的《痴心的我》當中,霓虹為天台浪漫戲提供高高的紅色背景,充當野性慾望上演的城市舞檯燈光。知名導演王家衛的電影世界裡,總是刻意藉助霓虹捕捉香港的城市特色。
  • 更值得設計師關注:香港霓虹正發出死亡訊號
    有人說:要想了解一座城市有多繁榮性感,且看她入夜後有多少霓虹普照。霓虹燈傳達的視覺信息,在港片特有的鏡頭語言下尤其展現地淋漓盡致:《重慶森林》、《墮落天使》,王家衛電影中各色招牌勾勒出香港的街道和社區,散發著紙醉金迷的氣息。然而隨著 LED 燈的日漸流行普及以及香港建築條例的規則制定,這種夢幻天堂般的日子,漸漸畫上了休止符。
  • 香港一個商場天台上出現了潮語招牌展,用的都是霓虹燈
    滿街的霓虹招牌是香港獨特的風景,如今,霓虹招牌越來越少,拆的拆、壞的壞。逐漸消亡的街頭風景與日新月異的潮語相結合,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位於香港荔枝角的 D2 Place 日前就舉辦了一場潮語霓虹招牌展,吸引不少年輕人前往打卡。
  • 從平民街區步入藝術殿堂──香港霓虹故事
    近一個世紀以來,閃爍的霓虹燈點亮香港夜色,也交織出獨特的街角風景。早在1920年代,城中的許多生意人就開始在唐樓上層安裝各類霓虹,用獨具創意、五光十色的燈影招徠顧客。直到二戰後,霓虹燈招牌更加在香港發揚光大。當時,諸多工廠和車間競相製作出設計美觀、工藝精湛的玻璃燈管,這才成就了香港燈火璀璨的繁華夜景。
  • 香港的招牌,與祖國文脈相連
    自從20世紀中期,無數跳躍閃爍的霓虹燈便裝點著香港的街景。在《花樣年華》與》《重慶森林》的導演王家衛的影片中,那個沐浴在霓虹燈中的香港得以永存。霓虹招牌像一個視覺符號紮根於香港這座城市,成為了香港的縮影。
  • 殘存的香港招牌,是不是也在懷念那沒落的時代?
    他離家,乘小巴到灣仔駱克道,途經之處滿布霓虹招牌:名人夜總會」、「烈唇酒吧」、「百老匯海鮮酒家」,「鑽石皇宮桑拿」;而有些他還來不及細看。琳琅滿目的招牌,有漢字,也有英文字,佐以橫線、直線、曲線、小圈、半圓、大圈、方形以及外方內圓的圖案,為夜空添上紅、綠、黃、粉紅、淡藍等色彩。而這些色彩、字母、線條和符號,又倒映在地面的水潌上,以及小巴的玻璃窗上。
  • 印象深刻的賽博朋克香港要消失了?只有不到10個霓虹招牌能夠保留下來
    而在香港,霓虹招牌幾乎出現在每一部港產電影中。在本已擁擠的街道上,添上五光十色的廣告牌,是香港那麼多年來市井生活的寫照。不過,朋友們有沒有想過,這是香港正在消失的夜景呢?賽博朋克的港風夜景有人說,香港街道的夜景是最賽博朋克風的。從80、90年代的港產片到當代的科技電影,香港霓虹招牌似乎從未過時。
  • 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
    新華社香港3月31日電題: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新華社記者洪雪華 章穎葵湧工業大廈裡,30餘平方米工作室內,微暗燈光下,53歲的胡智楷將霓虹燈一曲一扭,這是他這個月少數幾個訂單之一。兩三年前,彌敦道中華書局的招牌也被拆除了,招牌上是他精心製作的霓虹燈。霓虹燈招牌曾是「夜香港」的靈魂。
  • 隱藏在香港招牌字體中的詩意
    Jacquet-Lagrèze 則被香港街道招牌獨特的繁體中文字體所吸引,並拍攝成系列作品「城市詩意」。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無論在哪裡,你都能看到有成堆的標牌搶奪你的注意力:商店招牌,廣告牌,抗議標語,字體無處不在。
  • 香港那隨精氣神一同流失的招牌手藝...
    目前香港因為動蕩不安,被禁止進入,頻頻登上熱搜。讓觀者不禁感慨,曾經的香港是個承載無數年輕人夢想和熱血的地方。曾幾何時,香港也有著兩岸人和平共處的人間煙火氣。你是否還記得20世紀中期,那個被遮天蔽日的摻著繁體字的霓虹燈廣告牌照亮的香港...正是這些獨具特色的港式色調,照亮了曾經和平的香港每個夜晚的街道。書法似的霓虹招牌,在香港舊區居多。
  • 沒想到香港和東京在這一點上是那麼的相像……
    夜未至,燈已上(香港旺角)世界上第一塊商用的霓虹燈出現於 1912 年的巴黎,由Claude公司製作,並在之後的幾十年中風靡全球。Claude手持專利權的同時,把地區經營權賣到世界各地,且早在1930年,Claude其下的「附屬公司」就遍布美國、加拿大,乃至墨西哥城和古巴首都哈瓦那;而直屬的分公司則踏足澳洲、紐西蘭、還有上海和東京!
  • 為什麼要在霓虹消失前,再去一次香港?
    當我闖進九龍半島那些陰暗狹窄、霓虹閃爍的街道,科幻電影裡的賽博世界一下子湧進腦海——我覺得,我真枉費來了一趟。 世界上幾乎所有賽博朋克故事都有香港的影子,從吉布森和史蒂芬森的小說,到《銀翼殺手》,再到《攻殼機動隊》。為什麼那個賽博朋克的幽靈,唯獨寵愛這座東亞城市?如今被購物天堂的繁華所掩蓋的香港,那些科幻經典的靈感來源是否依然存在?
  • 香港五大知名街景!旅行者到訪都會駐足拍攝的霓虹燈光!
    在旅遊的路上,我們總會拿起相機或手機,隨時留下每個時刻的回憶,而說起中國香港,許多人都會對於街邊熱鬧非凡的霓虹燈光記憶猶新,夜幕降臨時亮起的繁華景色,也因為時常出現在香港電影中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回透過旅居香港的英籍攝影師 Keith Macgregor 在網路上分享的一系列街景相片,再一次引起熱烈討論
  • 香港霓虹燈招牌被LED取代 美媒:標誌性風景消失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香港油麻地地區的霓虹招牌。(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參考消息網10月15日報導 外媒稱,自20世紀中期以來,無窮無盡閃耀著霓虹燈的高樓就同維多利亞港和由密集的摩天大樓形成的天際線一樣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城市風景。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13日報導,一家博物館的負責人埃裡克·陳說:「當你想到香港和視覺文化,第一件東西就是霓虹燈牌。」
  • 為什麼人人都愛霓虹色?
    冷雨夜,一個年輕人離開家,行走到布滿霓虹招牌的街道上。紅、綠、黃、粉紅、淡紫,顏色各異的招牌上有的掛著漢字,也有英文,寫滿了「OK」、「烈唇酒吧」、「名人夜總會」的字樣。《香港年報1964》曾寫道:成千上萬的霓虹招牌照亮了街道,以五光十色傳遞著各種訊息。到六、七十年代,霓虹燈在美國等西方城市全面衰落時,霓虹燈反而在香港形成一股熱潮。從邊緣的小飯館、曖昧的小旅館到大型百貨公司、高級夜場,一時間全都成為霓虹燈的擁躉。
  • 在無數香港電影裡出現過的霓虹燈招牌就要消失了——記時代最後的霓虹燈匠人
    以物動人· 以手言心說到霓虹燈相信不少人也和我一樣會第一個想到的是香港電影裡的炫彩斑斕的霓虹街景>個霓虹燈世界—個眼花繚亂、華麗光鮮的世界也是個稍有不慎就會迷失的亦幻亦真的世界霓虹燈曾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視覺符號談起珍貴的跨越不同年代的香港體驗就非少不了霓虹
  • 港式懷舊:探索塵封的香港霓虹文化
    ‍‍‍‍‍‍‍        這幾天對於品嘗各類港式茶餐廳的興趣頗豐,本來想寫一些對香港老電影的記憶,但是回顧了一些老電影的照片,思緒都已經沉浸在對香港霓虹廣告牌文化的熱愛
  • 上新 |《香港北魏真書》那些即將消失的字體,我們在這裡保存
    在近幾年城市的發展,燈牌的老化等原因,傳統的大型燈箱招牌在香港逐漸被拆除。那些曾經陪伴漫漫長夜的璀璨霓虹,只在一代電影人各具審美的鏡頭語言見證中,記錄下香港鮮明跳躍的視覺文化。     《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一書中有收錄香港近五百多個的霓虹招牌,透過實地攝影讓讀者能從書中窺探各行各業招牌的特式及當中呈現的視覺文化、美學和傳統工藝,微觀香港街道從而細讀我城的庶民生活和視覺文化的變遷。書中有提到一本《香港北魏真書》講述了霓虹燈上繁體字由來與發展。
  • 歷經百年屹立不倒的霓虹燈招牌,給全國各地的統一招牌上一堂課
    不僅是在上海,在世界範圍內,從霓虹燈的誕生之日起,這種招牌就一直是繁華大都市的象徵,從拉斯維加斯到巴黎街頭、從東京的新宿到香港的旺角,霓虹燈招牌隨處可見,是暮色降臨后街邊店鋪最具個性的符號,也是摩登都市最迷人的夜景,歷經數次照明燈具的變革而屹立不倒。
  • 記憶香港:越來越少的霓虹燈
    最近一個名為《霓虹光影》的短片裡,澳大利亞人杜可風回憶起自己初到香港時受到的視覺衝擊。後來他和王家衛合作的那些電影裡,香港的天空從來不是漆黑的,而是始終搖曳在一片絢爛光影中。這是一個外來者根植於一座城市的霓虹情結,「是一個眼花繚亂、華麗鮮豔的世界。是一個稍有不慎就會跌足的、亦幻亦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