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存的香港招牌,是不是也在懷念那沒落的時代?

2021-02-08 港漂圈


香港的招牌是一個哨兵,它站在我們最渴望得到的東西門口。

冷雨夜,一位年輕人整裝上班。他離家,乘小巴到灣仔駱克道,途經之處滿布霓虹招牌:名人夜總會」、「烈唇酒吧」、「百老匯海鮮酒家」,「鑽石皇宮桑拿」;而有些他還來不及細看。琳琅滿目的招牌,有漢字,也有英文字,佐以橫線、直線、曲線、小圈、半圓、大圈、方形以及外方內圓的圖案,為夜空添上紅、綠、黃、粉紅、淡藍等色彩。而這些色彩、字母、線條和符號,又倒映在地面的水潌上,以及小巴的玻璃窗上。小巴倒後鏡裡的那年輕人的臉孔,展露出萎靡、虛浮、甚至一絲無辜,而他卻正前去殺人。

《墮落天使》裡,黎明坐在車上,車輛飛馳,他正拿著一把欲望的手槍。

這是1995年由王家衛執導的《墮落天使》裡的經典電影情節。還有幾秒,由影星黎明飾演的專業殺手就會下車,到餐廳執行他的任務。現場將留下六具屍體,而他則搭上回程小巴,再次穿過那滿布霓虹招牌的駱克道。難忘的情節來自鏡頭下那璀燦的城市燈光,而這些城市燈光則來自夜店、菸頭、亮燈的時鐘、列車車窗、日光燈、快餐店燈箱,以及樓房裡的電視屏幕。這座城市彷彿有多重人格,分裂成各式各樣的光暈,有的行蹤不定,有的長駐一處,卻全都令人無法忽視。而香港特有的繁體字招牌在城市一眾燈光中尤其絢麗奪目,幾乎蓋過了那一具具的屍體,使人從城市的現實裡抽離。

王家衛的電影世界裡,總是刻意運用香港的招牌來捕捉香港這個城市的特色。

王家衛說有霓虹招牌的地方就是他們的能量空間,這個能量空間很特殊,酒精,黑幫,妓女,稍有不慎就會失足。

這種亦真亦幻,帶給所有男人街頭相遇的刺激感。即使是初涉此地的幼雛,當他舉頭看著懸掛在高空的招牌,仿佛被一個風情萬種的「機械妓女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

張愛玲《傾城之戀》寫白流蘇坐船靠岸第一眼看到的香港,對顏色互撞的廣告招牌倒映於綠油油海水裡有細緻著墨。

到五十年代曹聚仁寫的長篇小說《酒店》,招牌隆重登場。「他走出了M理髮店的側門,抬頭一看,那方豎著的招牌上,橫著「清華舞廳」的霓虹燈招牌。」

香港的招牌以獨有意象出現於香港文學作品中。小說裡那人慾橫流的酒店座落九龍彌敦道,彌敦道素是招牌陣地,但其他地區,自也少不了招牌蹤影。

想到劉以鬯的經典小說《酒徒》,開首一章寫文人酒徒到手指舞廳買醉,與風塵女侍者搭訕,其中就有如此描述:「獵者未必全是勇敢的;尤其是在招牌叢林中,鞦韆架上的純潔,早已變成珍品。」香港的招牌帶醉,溢進了文人的筆尖中了。

香港的招牌涵蓋不同行業,藥房、銀行、酒樓、餐廳、遊戲機中心、貨幣兌換貼等等,不一而足,但招牌的意象,或其符號意義,又常有幾個是特別鮮明的。

小吃攤(香港叫食肆)、小店和百貨公司為了在密集的空間中吸引客人的眼球,紛紛使用特有的香港招牌以作招徠。商店為了競爭,製作一個比一個大的招牌,有的甚至演變成為市內地標。

彌敦道的英皇鐘錶與西營盤的森美餐廳招牌便是個好例子。


森美餐廳的招牌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燈火通明,標示著霓虹招牌的光輝歲月。其時座落於彌敦道的百老匯大戲院由Messrs. Chau & Lee所設計,並佐以一整排L形的霓虹招牌來營造非凡的氣派。此戲院於1949年落成,為當時九龍區最新穎的電影院。儘管建築物整個地下均設有商舖,但那一整排的霓虹燈幾乎覆蓋整個建築外牆。

六十年代的百老匯大戲院

香港這個城市必須被這種特殊的字體和燈光包裹,否則,它就是一座死城。

自五十年代起,香港的招牌便成為了城市的一種另類視覺語言。《香港年報1964》寫道:「成千上萬的招牌擁抱著街道,以獨有的精緻古樸傳遞著各種訊息:每一個路牌,都蘊含著人情的氣息。」

對於過去的人來說,欲望是不連續的,而有了香港人喜歡的正體字的招牌,至少在這條街上,你的欲望就會糾纏在一起。


羅曼酒店本是李小龍先生的故居,後被改建成時鐘酒店,

巨星的殞落,令這個地方更為神秘。

由於霓虹招牌的官能刺激,它映照的繁榮總流轉著城市人的欲望,或者它自身就是一個欲望勾引的幌子。

雖然霓虹光管招牌是舶來品,但中國招牌的傳統卻得以保存,且融合到本土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中。放大了尺碼與誇張了的視覺效果,更能反映日新月異的城市肌理和建築特色。

香港的招牌經常給人不拘一格的混亂感覺,但當仔細觀察下,招牌如何在城市中展現卻有一套基本的模式。

行人和城市環境之間的互動,建立了一套分析架構,代表了十二種出現在香港城市中的招牌原型,並根據它們安裝在樓宇的三種位置,分成在建築物上伸延、在建築物外牆以及在店面這三大類。這些種類的招牌以不同的方式重複出現,遍及城市各處。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街角建築物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橫切面

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框架:立面

招牌大部分會以霓虹方式呈現,但霓虹光管大多用在伸延式招牌上。這種招牌以鋼架與鋼線安裝在樓宇上,是建築物的延伸物,從樓宇的外牆伸展出來,與樓宇和路面成垂直角度。

伸出直立式招牌是香港霓虹招牌中最有代表性的,不僅繼承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現在北美各地城鎮的戲院霓虹招牌的特色,還發揚了中國的楹聯傳統。中文以垂直和水平排列也能閱讀,反之,英文字母垂直排列時則較難閱讀,並影響視覺效果,因此中文的直立式招牌比起英文版本更為協調。這些招牌從高樓大廈旁伸展出來,跟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成垂直角度,非常顯眼,倍覺震撼。

伸出直立式招牌

直立式招牌常見於主要街道上,或樓宇的狹縫間,身處數百米外也能輕易地看見,看起來像懸浮在夜空似的。

手寫的招牌、招紙,一般以順手為主,不會刻意去追求細明體那樣的固有繁體特徵,也不會請求正體俗體之分,多數以醒目為目的。

例如:

藥房/藥房;大廈/大廈;工廠/工厰;

闊/濶;群/群;鹽/監;絕/絶;

齊;灣;

滿目儘是正俗並存,但有些簡化字則是民間隨手寫出。

各種設計手稿

七八十年代砵蘭街的字檔共有九檔,胡丁強是碩果僅存的一檔,他的檔口在旺角朗豪坊對面。他不是什麼名門世家,但父親和舅父也會書法,寫多了看多了就也會了;小時候家裡沒錢,有八個兄弟姐妹,他排第五,寫字的毛筆,是哥哥們不要的筆,他有股傲氣要用最差的筆,寫出最好的字來。

胡丁強字檔

他說,1979年,來港後打電器行工,一個月九百塊。一次參加比賽得了個優異獎,從此就有人找他寫招牌,第一次收一百塊,興奮的不行,雄心壯志的印名片買傳呼機,傳呼機月費八十塊,最初沒人脈,到舊區掃樓,被人壓價,但他無所謂。一般字檔先收錢才寫,胡丁強開檔以來從來是貨到付款,他說「對得起自己,也要對得起別人」。

當年全條街他最年輕:「以前做到沒停手,酒樓、當鋪、夜總會都是我們這些字檔畫,酒樓冬天畫蛇宴、火鍋,中秋畫嫦娥奔月,過年畫一男一女燒炮仗、年糕。」現在電腦取代了絕大部份的廣告,他說:「以前招牌廣告是知識交流和傳遞,什麼角鐵、五金,都有人情味。」當年血氣方剛,畫大廈外牆招牌,每個字數尺,沒起草,腰系一條繩子,腳繞棚架,一手提油漆,一手提筆,速度就像表演特技,一氣呵成。「現在寫三寸字,拿去放多大都行,大筆留著做紀念咯。一個月也就幾百塊,晚生幾年的話,我也想轉行。」

香港招牌的中文字具備各門各派的書法風格,英文字的風格則較簡單。大楷字母用於建築物和招牌上的文字在西方有悠久的歷史,感覺莊重,有碑文的特質。用在中英混合的招牌裡,英文字大多用狹窄的無襯線體,跟中文書法有明顯對比。因中文店名通常比英文短,較小而壓縮的字體也能把兩種文字的尺寸拉近。雖然這樣對不諳中文的人而言,比較難於閱讀。襯線字體較少用在霓虹光管上,大概因為字體結構複雜的關係。

鑑字工具繁多,胡伯慣以紅絲帶包紮

刀光強悍的武館,喜歡用北魏體。又如大店鋪大字的話,單鉤是不好看的,一定要雙鉤。所有的度量都是用眼睛而不是尺子。牌子還沒做出來,心中已經有了型。

手寫招牌和鑿字其實不限於書法,碩果僅存的「字檔」提醒我們有著這個摩登書法年代。他們沒有書法字的老氣橫秋,在還沒有的專業寫字機器的時候,每逢廣告人要做巨型外牆海報或設計招牌時,需要人手逐筆勾畫大字。酒吧、冰室、髮廊、夜總會、雜誌、唱片封套、邵氏電影到黃金年代的翡翠劇場,都充斥著這類摩登又有型的正體字,行話叫「鑑字」。


鑑字,方中有圓,變化萬千

旺角街頭還有一個書法家,七十多歲的文錫先生。也是胡先生的「拍檔」,就著圍欄掛起書法和鑿字作品。鑿字常見於大廈樓層數字和噴漆警告標語「小心地滑」,「不準吸菸」「不準標貼」什麼的。在街上,總會看過裝修師傅、通渠的噴漆廣告。文先生每天九點多工作至五點,天一黑就收檔,坐在他的小天地裡幹活,中午吃家人送來的飯。文先生在街頭逾三十多年,主要寫顏體,字檔寫著「鑿過就知」。他還說:"每字有留白位,鐵支才不會斷裂,頗符中國留有餘地的處世哲學。」


文錫先生

他每年聖誕節左右才會開檔,寫揮春寫到年廿九,其餘日子則開班授徒。「如果我只呆在那裡,我會特別無聊。」說時露出華戈招牌笑容。他三年前正式收生教書法,工欲善其事,為學生設計入門的兼毛筆:「兼毛筆外層是羊毛,中間用兔毛,兔鬚毛不軟不硬,寫得出彈得起,羊毛雖太軟彈不起來,但含墨量多,取兩者之長,讓初學者有成功感,自然學下去。」他又說讀帖有益,最欣賞王羲之的書法。


東京、上海這些魔登都市三十年代得風氣之先,香港則稍遲至五十年代引入。西方舶來技術配上東方特有的方塊漢字美術,以霓為裳,城市黑夜自此添了燦爛的新裝。

在香港,招牌也意味著一種復古的生活殘餘。

居住在香港老屋中的普通人。在毛線公司工作了一輩子的阿伯、街口美食店的阿嬸,還有屋中休憩的年輕情侶……屋外霓虹燈光源的映射下,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有了不尋常韻味的沉澱。

這樣的妝容香港披卦了半世紀有多,在世界芸芸城市中,也幾成一道城市奇觀。

招牌影響社會的力量又從來不如鋼鐵、混凝土或巨型發光二極體屏幕(LED屏幕),在這些物料比較之下,手工的牌匾顯得並不現代。手寫的鑑字,霓虹光的氣體來源自然,並由工匠細心屈曲而成,其優雅弱質之感,與都市傾重的雄偉建築風格顯得格格不入,故霓虹燈只能遊走於都市文化邊緣。

灣仔駱克道已消失的霓虹招牌,那些曾在《墮落天使》中閃閃生輝的招牌,正印證了這種與都市的「格格不入」。

就像香港情種導演杜可風說的:

「招牌還會回潮,就像寶麗來照片和電影膠片一樣。」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公路商店」(ID: zailushangzazhi)原始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港漂圈授權轉載,如需引用請聯絡原媒體。


相關焦點

  • 做招牌的手藝人死了,殘存的招牌就像香港一樣
    小巴倒後鏡裡的那年輕人的臉孔,展露出萎靡、虛浮、甚至一絲無辜,而他卻正前去殺人。這是1995年由王家衛執導的《墮落天使》裡的經典電影情節。還有幾秒,由影星黎明飾演的專業殺手就會下車,到餐廳執行他的任務。現場將留下六具屍體,而他則搭上回程小巴,再次穿過那滿布霓虹招牌的駱克道。
  • 香港招牌有文化
    可惜的是,現在走在香港街頭,只能看見稀稀疏疏的手寫和霓虹燈招牌了。招牌文化是如何消失的?或者,它真的消失了嗎?文字:陳彥棋 圖片:隋彪、陳彥棋、陳錦等香港招牌最繁盛和誇張的時代,一定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各式各樣的招牌搶走了維多利亞港的風頭,手寫的招牌在各家門前百花齊放。當中最華麗及搶眼的,當然是霓虹燈招牌。
  • 香港那隨精氣神一同流失的招牌手藝...
    目前香港因為動蕩不安,被禁止進入,頻頻登上熱搜。讓觀者不禁感慨,曾經的香港是個承載無數年輕人夢想和熱血的地方。曾幾何時,香港也有著兩岸人和平共處的人間煙火氣。你是否還記得20世紀中期,那個被遮天蔽日的摻著繁體字的霓虹燈廣告牌照亮的香港...正是這些獨具特色的港式色調,照亮了曾經和平的香港每個夜晚的街道。書法似的霓虹招牌,在香港舊區居多。
  • 香港的招牌,與祖國文脈相連
    這些作品或許很可愛,甚至堪稱藝術品,當外國人來到香港,看到狹窄的街頭到處都是霓虹招牌,總會讓他們驚嘆不已,驚嘆於這些美麗的霓虹,也驚嘆於香港人努力工作的拼搏精神。香港招牌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各式各樣的手寫招牌應有盡有,北魏楷書、粗楷、隸書、榜書,遍布整個香港的大街小巷。
  • 那些年的香港,為什麼能美女帥哥輩出?沒落皆因這個
    所以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不僅是巨星的天堂也是一大批美女帥哥的集聚地,但這個神話並沒有一直保持下去,近兩年再也沒出過一位讓人難忘的港星。香港影視圈興起是轟轟烈烈,敗落的也是無聲無息。不知不覺中人們將眼光轉移到外國文化,什麼韓流、日漫流的成了現在年輕朋友跟潮趨勢,只有少部分人還在懷念那些年的香港。為什麼這些年的香港再也吸引不了,眾多有才又能青年男女呢?
  • 苗僑偉的白頭髮意味著港劇時代已過,註定難逃沒落
    《使徒行者3》開播了,口碑怎麼說呢,褒貶不一,覺得好的認為能看到老一輩港劇演員已經是一種享受,況且這幾位還是分量很重的港星,像三哥苗僑偉,馬國明,鄭則仕,林峰這些人,都是代表了港劇的輝煌時代,然而,這部劇中,苗僑偉的白頭髮卻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一個悲哀的事實,那就是港劇時代,真的要結束了。
  • 香港手作|霓虹招牌
    那盛宴的繁華由商業承託,霓虹落戶於城中的招牌叢中之中,分布於城中每一個可堪消費的角落,這樣的晚妝我城披卦了半世紀有多,在世界芸芸城市中,也幾成一道城市奇觀。    霓虹招牌在一條線上誕生、也在一條線上終結。具體而言,這條「線」是一條注滿氣體的玻璃管,經工匠加熱並扭曲,借著電能發光。
  • 也許殘存的電影院,也即將面臨著消失的命運
    那時的婆媳矛盾,聽上去都很有時代特色。父親是很喜歡電影的。現在已經66歲了,對很多事情都不感興趣。但是會讓我上網給他找印度電影《流浪者》,朝鮮電影《賣花姑娘》,日本電視劇《姿三四郎》。我已經陪他看過很多遍《流浪者》了。從前,他會回憶起,當年和同齡人一起去縣城電影院,看這些影片的情景。可惜那時我不認真聽,左耳進,右耳出。
  • 鍾欣潼、蔡卓妍:香港影壇沒落時代的遺世「公主」
    內地娛樂圈代表:四旦雙冰雖說香港娛樂圈江河日下,但是畢竟經歷過繁榮,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千禧年過後,Twins組合的出現,算是香港影壇在沒落之際的最後一縷榮光。追究原因,我覺得阿嬌之所以放不開,還是和十幾年前的那場浩劫有關,那是骨子裡面留下來的不自信,即便說經歷過再多的歲月曆練,那也是抹不掉的陰影。
  • 茅山道長和那首鬼新娘 懷念英叔和他的殭屍大時代
    林正英也開始由龍虎武師走到臺前,在《人嚇人》中林正英飾演一位老弱道士並獲得了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提名。其後由林正英主演的《殭屍先生》開啟了香港的「殭屍大時代」。其實當時的《殭屍先生》並不為導演和公司老闆所看好。嘉禾電影公司老闆何冠昌和洪金寶預測這部影片至多也就能賣600萬,要虧200萬!而導演劉觀偉更是認為自己的導演生涯可能因此而結束。《殭屍先生》先是在臺灣公映,好評如潮。
  • 夏萍梁舜燕接連去世,懷念港片舊時代
    近期關於香港事件的各種信息一再掀起熱議,頻上熱搜。夾雜其中,有兩條令人傷感的消息「悄悄」地上了熱搜,又迅速地消失無蹤,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我說的這兩條,分別是8月12日和8月13日的熱搜:#演員夏萍去世#和#香港演員梁舜燕病逝#對於年少時看著港片、港劇長大的80、90後來說,在眾多經典港片、港劇中擔當綠葉的兩位「奶奶」十分親切。
  • 剖析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香港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從來都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產生過無數經典電影,亦出現了無數優質電影演員!然而有波峰就必然有波谷。這些年香港電影正在已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沒落,可能的原因有下面幾個。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 香港電影沒落根本原因並不是體制問題
    喜歡電影的人,都會懷念輝煌時期的香港電影。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期,就是上世紀90年代前後。那時候的香港電影,類型多樣,百花齊放,動作片、喜劇片、文藝片、警匪片、恐怖片和情色片等等,全部都是一流水準。而其中的代表作,拿來與今天同類型電影相比,仍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殭屍》:對於香港殭屍片的致敬、懷念和「哀悼」
    殭屍片作為80年代香港電影最為火熱的題材,成為了不少80、90後小夥伴們的童年回憶。在我們的記憶當中,總有一部分是無法抹去的。那就是身披黃袍、手持木劍的茅山道士,以及青面獠牙、身穿古代官服的可怕殭屍。與其說它是一部殭屍片,不如說是對於香港經典殭屍片的致敬、懷念和「哀悼」。為什麼這樣說呢?且往下看。
  • 在無數香港電影裡出現過的霓虹燈招牌就要消失了——記時代最後的霓虹燈匠人
    這塊高二十尺、長一百多尺的招牌印證著這座百年機構和香港那段輝煌崢嶸的歲月△招商局招牌,80年代末-至今除此之外香港跑馬會的招牌九龍麥當勞我自己拆都拆了幾十個一年做不到十個小的」從2006年開始香港屋宇署每年拆卸約3000個違例招牌曾最負盛名的森美西餐廳牛招牌也不能倖免
  • 曾經的香港電影真是令人懷念啊,儘管他沒落了
    我聽人家說,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飛呀飛,飛 得累了便在風中睡覺,這種鳥兒一輩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阿飛正傳李小龍 各類題材瘋狂挖掘,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當上太上皇,那時候的香港影視顯得欣欣向榮,一片大好前途的模樣。
  • 鄭秀文不敵周冬雨錯失影后:香港電影沒落,流量票房或成時代主流
    5月6日下午三點,香港電影金像獎進行了史上第一次雲頒獎。《少年的你》自提名領跑後再次實現獎項領跑,包攬八個獎盃,其中不乏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等重量級大獎。女主角周冬雨獲得最佳女主獎項,實績再添一項,穩坐90花榜首,內娛一片叫好。
  • 香港小姐冷冷清清,再不復往日輝煌,香港娛樂圈已經沒落
    香港小姐的冷清,背後是整個香港娛樂影視產業的沒落。當年的香港小姐有多火?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小姐比賽是整個華語娛樂圈的選美盛世,每年的比賽就像當年的《上海灘》一樣,用萬人空巷形容都不為過,它更像是一場「全民選美」節目。
  • 曾經風靡全球的香港風月片,最終走向沒落,是被何人搞垮?
    曾經風靡全球的香港風月片,最終走向沒落,是被何人搞垮?大家都知道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是影視劇興起的一個時期,也隨著出現了很多的明星,像舒淇、溫碧霞等人,而且那時候香港也流行著一種影視劇類型,那就是風月片。
  • 香港影視的沒落,不是時代拋棄你,而是自身限制了你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紀前十年,提到亞洲娛樂圈,必然以日本或者香港娛樂圈為首。算得上是港臺娛樂圈的黃金時代。那時候,德藝雙馨的巨星頻頻出現,橫跨影視歌三棲的明星都有。張國榮、譚詠麟、張學友等等。在這樣的情下,相比起黃金時代下的港劇,自然是有些頹勢,以及沒落之感。至於香港電影?在電影演員和導演,大部分北上的時候,就已經呈現出了遲暮的感覺。為什麼在八九十年代,香港娛樂能夠領跑亞洲,而到了新世界之後,卻漸漸沉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