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或抑制:bHLH轉錄因子對植物庇蔭反應的三級調控機制

2021-01-18 網易

  撰文 | SHR

  責編 | 逸雲

  植物葉片在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會捕獲藍光(B)與紅光(R),同時將大部分的遠紅光(FR)反射,這會造成葉片反射或透射後的光的R:FR的降低。研究表明,不耐蔭植物會感知R:FR的降低引起庇蔭反應(SAS),具體表現為下胚軸、節間和葉柄的伸長,花期提前以及葉片的向下性生長【1】。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轉錄因子PIFs(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參與調控植物庇蔭反應。PIF4通過轉錄激活特異性靶基因促進SAS。另一種bHLH轉錄因子HFR1(LONG HYPOCOTYL IN FAR-RED 1)同樣參與調控植物庇蔭反應。HFR1可以通過直接結合抑制PIF4,從而負調節SAS。這些研究表明,bHLH轉錄因子在植物SAS響應調控中的關鍵作用【3】。對兩種野生天竺葵(一種耐蔭,一種不耐蔭)的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bHLH蛋白KDR(KIDARI) 也參與調控SAS反應,並且其表達依賴於PIF4、PIF5和PIF7【4】。但是目前關於KDR在植物SAS響應中的確切作用尚不清楚。

  近日,荷蘭Utrecht University的Ronald Pierik課題組在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gas-and-brake mechanism of bHLH proteins modulates shade avoidan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bHLH轉錄因子對植物庇蔭反應的三級調控機制。

  

  該研究發現,低R:FR會誘導KDR的表達,kdr-1突變體的下胚軸伸長顯著降低,而過表達KDR株系的下胚軸伸長被促進,表明KDR是植物SAS響應的正調節因子。轉錄分析結果表明,過表達KDR 會導致一些PIFs轉錄水平的顯著上調。進一步通過酵母雙雜交(Y2H)篩選和雙分子螢光互補(BiFC)鑑定了KDR的互作蛋白,其中包括PAR1、PAR2、AIFs、IBH1和IBL1等SAS響應的負調節因子。儘管HFR1可以通過與PIF4和PIF5互作調節SAS響應,但是KDR與HFR1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

  有趣的是,正常條件下KDR定位於細胞質和細胞核,而其互作蛋白僅定位於細胞核的核質和核仁中;當共表達時,KDR被吸引到細胞核以發生互作。研究表明,hfr1突變體和PAR RNAi 植株的SAS反應增強,而過表達植株的SAS響應則嚴重抑制,進一步證明了HFR1和PAR對SAS的負調控作用。該研究還發現KDR的過表達可以降低PAR2過表達造成的SAS抑制,表明高豐度KDR可能發揮隔離PAR2的作用,使其無法與下遊靶標相互作用,從而恢復下胚軸伸長表型。pif4 pif5 pif7完全失去了對低R:FR條件的下胚軸響應,並且此時KDR的過表達不能恢復下胚軸伸長,表明KDR對SAS的調控取決於PAR與PIF之間的相互作用。

  

  Proposed network regulating cell elongation in low R:FR

  總之,該研究表明KDR是植物SAS響應的正調節因子,與PARs和PIFs形成三級調控網絡共同調控SAS響應,揭示了bHLH蛋白互作在植物SAS響應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為植物的庇蔭調節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Galvāo VC, Fiorucci A-S, Trevisan M, Franco-Zorilla JM, Goyal A, Schmid- 1007 Siegert E, Solano R, Fankhauser C (2019) PIF transcription factors link a neighbor threat cue to accelerated reproduction in Arabidopsis. Nat Commun 10: 1–10

  【2】Molina-Contreras MJ, Paulii S, Then C, Moreno-Romero J, Pastor-Andreu P, Morelli L, Roig-Villanova I, Jenkins H, Hallab A, Gan X, et al (2019) Photoreceptor Activity Contributes to Contrasting Responses to Shade in Cardamine and Arabidopsis Seedlings. Plant Cell 31: 2649–2663

  【3】Sessa G, Carabelli M, Sassi M, Ciolfi A , Possenti M, Mittem pergher F, Becker J, Morelli G, Ruberti I (2005)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gene activation and repression regulates the shade avoidance response in A rabidopsis. Genes Dev 19: 2811–2815

  【4】Gommers CMM, Keuskamp DH, Buti S, Van Veen H, Koevoets IT, Reinen E, Voesenek LACJ, Pierik R (2017) Molecular profiles of contrasting shade response strategies in wild plants: differential control of immunity and shoot elongation. Plant Cell 2: 331–344

  http://www.plantphysiol.org/content/early/2020/10/13/pp.20.0067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肌醇多磷酸激酶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
    TFEB的液-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調控自噬活性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自噬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但對自噬在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科技前沿】衛濤濤課題組合作揭示miR-133a的轉錄調控機制並闡明...
    研究人員發現miR-133a表達的上調促進了線粒體生物發生和肌細胞分化,並進一步通過"定向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找到了調控miR-133a表達的上遊調控因子KAP1,從而加深了對miR-133a轉錄調控機制及重要功能的了解。microRNA(miRNA)在多種生理及病理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果膠質的甲酯化程度會影響細胞壁的流變特性,進而與植物生長發育和抗逆、抗病等過程密切相關。因此,果膠質去甲酯化過程受到植物精確的時空調節。目前雖然已經有多個參與果膠質修飾的轉錄因子或酶被鑑定出來,然而植物如何精準調控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進而調節生長發育過程以對內外部環境做出響應的機制尚不清楚。
  • 蘇州大學鄭慧團隊揭示線性泛素化調控IFN抗病毒信號的新機制
    研究人員進而分析STAT1對IFN下遊信號的具體調控機制,鑑定出了STAT1的7個賴氨酸泛素化位點,通過胺基酸突變實驗證實Lys511、Lys652為線性泛素化位點,能夠抑制IFN抗病毒應答。研究人員發現LUBAC可以在STAT1磷酸化之前誘導STAT1線性泛素化。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而新近發現的濾泡調節性T 細胞(Follicular T regulatory cells,Tfr cells)是一類特殊的調節性T 細胞亞群,其能特異性地通過抑制Tfh 細胞和B 細胞以抑制GC 反應【2】。Tfh細胞參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 高分綜述│TRENDS PLANT SCI:植物激素如何介導鹽脅迫響應(國人佳作)
    生長素被TIR1和F-BOX蛋白等受體感知,F-BOX蛋白將Aux/IAA抑制因子招募到SCFTIR1/AFB複合物中,使其泛素化並釋放對生長素反應因子(ARFs)的抑制,最終激活生長素誘導基因的表達。鹽脅迫抑制的根部生長與生長素的積累減少有關。
  • ...報導去SUMO化修飾調控線粒體未摺疊蛋白質反應及其介導的天然...
    線粒體在受到損傷時,會將信號傳遞給細胞核,促進線粒體特異性的分子伴侶和蛋白酶的高表達,從而保護和修復受損的線粒體。這一過程被稱為線粒體未摺疊蛋白質反應(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mitoUPR)。線粒體未摺疊蛋白質反應已被報導參與了天然免疫和衰老等諸多重要的生理過程。但是該反應的具體分子機制尚未被完全解析。
  • Ribo-seq文獻大禮包(一):植物對乾旱脅迫的反應具有高度動態的翻譯機制
    植物可以通過各種機制在轉錄和翻譯水平上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植物在轉錄水平上的脅迫反應已有了較為廣泛的認識,而在翻譯水平上對植物的脅迫反應知之甚少。為了揭示植物在乾旱脅迫下的翻譯情況,我們對正常和乾旱條件下生長的玉米幼苗進行了Ribo-seq測序。對Ribo-seq數據和RNA-seq數據的比較分析表明,在轉錄水平上,基因表達的倍性變化與翻譯水平的變化呈中度相關(R2=0.69)。然而,在乾旱條件下,只有不到一半的響應基因被轉錄和翻譯所共享,這表明乾旱脅迫可以獨立地引起轉錄和翻譯反應。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南京農業大學生科院張阿英教授團隊揭示細胞壁組分調控植物耐鹽新...
    該論文揭示了細胞壁組分β-1,4-半乳聚糖在植物耐鹽性中重要作用,並深入研究其調控植物耐鹽性的機制。  細胞壁是植物細胞外圍的動態結構,在生長、發育和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和木質素等組分構成。
  • 植物表觀基因組研究進展
    表觀調控是調節基因表達和染色質狀態的重要機制之一,是植物對環境刺激作出的響應,基於染色質修飾的基因表達調控對植物來說至關重要。表觀修飾從多個水平貢獻於表型變異,包括基因調控、發育、脅迫響應以及群體層面的表型多樣性和進化。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BR調控側根發育提高植物鹽脅迫耐受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油菜素甾醇激素信號調控細胞壁重構參與側根原基的起始來響應鹽脅迫的新機理。油菜素甾醇在植物生長發育中有重要作用,參與調控植物發育的多個方面,包括莖葉和根的生長、維管組織的分化、育性、種子萌發、頂端優勢、光形態建成等。此外,在介導植物對環境脅迫的響應中有關鍵作用。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馬瑜婷、周鵬輝點評
    因此,靶向調控MDSC免疫抑制功能,探究具體分子機制,以此為基礎研發新型的腫瘤免疫療法可望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提供新策略。RIPK3作為細胞程序性壞死的關鍵調控分子,在炎症和腫瘤中都發揮重要作用 【3,4】。其可以促進炎症性腸病(IBD)腸道黏膜的修復,抑制炎症相關性結直腸癌的形成 【5】。RIPK3與腸癌分期負相關,是結腸癌的重要預後因子。然而,RIPK3如何調控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仍是待解之謎。
  • 周兆才/焦石發現胃癌的新靶標:PP2A磷酸酶調控亞基
    這些作用中的許多作用是由轉錄效應子YAP和TAZ介導的,它們通過控制TEAD轉錄因子家族來指導基因表達。Hippo通路失調和YAP / TAZ–TEAD活性與多種疾病(最明顯的是癌症)有關,這使得該途徑成為治療幹預的誘人靶標。 通常在癌症中觀察到Hippo腫瘤抑制劑活性的喪失和YAP的過度活化。
  • 研究揭示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發育調控新機制
    在中樞神經系統(腦)中,也存在一群特異性以去甲腎上腺素為神經遞質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主要分布於腦幹的藍斑核(Locus Coeruleus)中,它們的軸突投射至整個腦中,調控各個腦區神經元的活性。眾多證據表明,中樞去甲腎上腺素系統和精神類疾病(如認知障礙、焦慮和抑鬱)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症和阿茲海默症)緊密相關。
  • 調控PD-1蛋白水平穩態的新機制
    PD-1的表達是被多層級調控的,目前在翻譯後水平調控方面,已知FBXO38能介導細胞表面的PD-1泛素化並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使其降解[1],但不知道在被轉運至細胞表面前,是否還有調控機制參與胞內PD-1蛋白水平上的調控。此外,PD-1療法還面臨著耐藥性和低響應率的問題。雖然5-FU與PD-1單抗聯合療法已被臨床前研究數據證明有效,但它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 四川大學曹中煒團隊解析「循環微環境」調控衰老器官再生和纖維化
    曹中煒和合作者丁楅森組以往一系列合作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可以分泌angiocrine因子和血液系統細胞和蛋白質相互作用,從而形成「循環微環境」共同影響器官修復。在這一過程中,循環微環境就像「土壤」一樣,調控作為「種子」的實質細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