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曹中煒團隊解析「循環微環境」調控衰老器官再生和纖維化

2020-12-25 中國生物技術網

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對生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組織在受到感染、機械損傷以及其他的刺激時,壞死的細胞或者入侵的微生物等會共同激活複雜的炎症反應。急性損傷時,傷口癒合反應通常會得到控制,炎症反應會迅速消退,並且正常組織結構也會恢復。但是,如果器官經歷慢性損傷,傷口癒合反應往往是緩慢的或者處於失調狀態,通常會導致病理性纖維化或瘢痕的形成,損害正常組織功能,並導致器官衰竭和死亡。

再生是在受損後重現原組織結構和功能而不會留下疤痕的能力,這種能力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減弱。纖維化可發生於各大主要器官。據估計,器官的纖維化與多達40%的疾病死亡相關。然而目前纖維化疾病的治療手段和效果都很有限。因此研究如何促進纖維化器官的再生能力具有很強的臨床價值。

成年人體內血管長度達到90,000km,血管腔內覆蓋著10萬億到60萬億的血管內皮細胞,滲透到各個器官的各個細胞。長久以來血管都被認為是被動運輸血液的導管。曹中煒和合作者丁楅森組以往一系列合作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可以分泌angiocrine因子和血液系統細胞和蛋白質相互作用,從而形成「循環微環境」共同影響器官修復。

在這一過程中,循環微環境就像「土壤」一樣,調控作為「種子」的實質細胞的功能。同時這一微環境具有很強的兩面性,不同激活狀態的微環境可以導致受損器官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即:是發生再生還是變成纖維化(結疤)。因此解析循環微環境調控器官修復的具體分子細胞機制在再生醫學中有理論意義。同時,因為循環系統具有易於幹預(readily accessible)的特點,發掘器官修復中循環微環境中的具有獨特功能的靶點有望開發相對高效的治療手段。

2020年12月22日,四川大學華西二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曹中煒課題組在Cell Metabolism 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ging Reprograms the Hematopoietic-Vascular Niche to Impede Regeneration and Promote Fibrosis的研究論文。

這一研究發現在衰老器官中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小板,巨噬細胞一起形成了重編程的「循環微環境」,導致了衰老器官再生能力的抑制。同時,該研究還進一發現了調控這一微環境重編程過程的多重節點,即:靶向血管內皮細胞Neuropilin-1(NRP1)、HIF2α,可以調控內皮細胞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 (EPCR)的表達,進而影響血液中募集到的血小板interleukin-1 α (IL1α)以及巨噬細胞TIMP1的表達。特異性針對血管,血小板,和巨噬細胞的重編程節點分子可以使纖維化器官的循環微環境正常化,從而恢復受損器官的再生能力。

在衰老器官的循環微環境重編程中,內皮細胞的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 (EPCR)通路抑制是再生到纖維化轉變的一個重要節點。EPCR作為血管系統抑制炎症和血小板活化的關鍵分子,是由本文共同作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HHMI研究員Charles T. Esmon於1994年發現的。EPCR是一種內皮細胞特異性表達的位於細胞膜的跨膜糖蛋白,它是活化蛋白C(APC)介導的抗凝和細胞保護(抗炎、抗凋亡以及屏障穩定等)信號級聯反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構類似於主要組織相容複合物1/CDⅠ蛋白質家族,在調節炎症反應和血栓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

血小板-巨噬細胞集落以及血管內皮細胞重編程導致衰老小鼠器官再生到纖維化的轉變

作者通過肺切除模型比較對照鼠(2月齡或者3月齡)和老年鼠(20月齡)肺的再生和纖維化情況。通過染色發現,與年對照鼠相比,老年小鼠肺部血小板和巨噬細胞高表達,並緊密結合在血管細胞周圍。這些數據表明,血液細胞參與了器官再生的調控,血小板和巨噬細胞之間異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衰老的肺中再生向纖維化轉變的一個原因。

鑑於血管內皮細胞強大的旁分泌/自分泌功能,以及其與血小板-巨噬細胞集落的位置關係,作者分離了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PCECs)進行轉錄組測序發現,Neuropilin-1 (NRP1)和HIF2α在老年小鼠中高表達,與之相反的是EPCR在老年小鼠PCECs中表達量降低。

為進一步研究血管內皮細胞與血液細胞之間的互相調控,作者構建了血管內皮細胞特異性敲除NRP1(Nrp1iDEC/iDEC)的基因鼠,與對照組相比,老年Nrp1iDEC/iDEC小鼠肺切後,HIF2α的表達量降低,EPCR表達水平上調,且Nrp1的敲除抑制了血小板-巨噬細胞集落的形成,纖維化程度降低,肺泡上皮細胞增殖明顯增加。當抗體1560中和掉EPCR後,恢復了老年Nrp1iDEC/iDEC小鼠的血小板-巨噬細胞集落。PIGF作為NRP1的配體,在衰老的器官中表達上調。通過注射NRP1的不同配體,作者發現只有在注射PIGF時,可以抑制EPCR的表達。這說明內皮細胞中Nrp1可以調控EPCR的表達以及血液細胞:血小板-巨噬細胞集落的形成。

血小板產生IL1α激活促纖維化CXCR4+ TIMP1high巨噬細胞

因為血管中EPCR的表達為循環系統防止炎症和血小板活化的關鍵機制。作者進一步研究了衰老器官中血小板和巨噬細胞與EPCR被抑制的血管的相互作用,以及對器官修復的功能影響。血小板可以產生促炎性細胞因子,如白介素可與巨噬細胞相互作用。作者建了IL1α的血小板特異性缺失小鼠(Il1aDPlt/DPlt),在對小鼠進行EPCR中和抗體1560進行治療後,發現Il1aDPlt/DPlt小鼠可阻斷血小板-巨噬細胞集落的形成,並且能夠降低TIMP1的表達。

通過血小板的移植模型,作者發現與移植Il1a+/+血小板的老年小鼠相比,移植Il1a-/-血小板的老年小鼠顯示出TIMP1表達減少以及受試器官膠原沉積減少。這些數據提示抑制衰老ECs中的EPCR可以導致血小板IL1α的產生,而血小板IL1α參與了衰老器官中促纖維化血小板-巨噬細胞集落的形成以及TIMP1的表達。

靶向「循環微環境」的轉化價值

針對EPCR的藥物Activated Protein C(Xigris)於2001年11月21日被FDA批准為第一個用於治療嚴重膿毒血症的生物藥。此項研究有可能優化或開發針對EPCR的現有或者新一代的藥物,從而發揮在纖維化器官的再生治療方面的新作用。同時此項研究發現了EPCR在循環微環境中被抑制的上遊調控機制。幹預這一抑制機制有望上調EPCR,從而對EPCR上下遊同時進行幹預,進一步提升這一靶點的在纖維化疾病中的治療效果。

為了驗證所發現循環微環境調控作用的潛在治療作用,作者團隊在肺、肝、腎的再生和纖維化模型中都進行了驗證。在肺,肝,和腎通過手術,化療藥物,放療藥物所導致的器官損傷中,選擇性抑制血管內皮細胞中NRP1-HIF2α從而恢復EPCR的表達都起到了促進損傷器官組織結構和功能的恢復,防止了纖維化。尤其是研究結果證明了針對血管和血小板的節點分子的調控可以有效防止肺腫瘤免疫治療引起的間質性肺炎(Immunotherapy-induced pneumonitis)。在小鼠肺腫瘤的免疫治療模型中,幹預重編程的循環微環境不但降低了肺部的纖維化反應,而且延長了荷瘤小鼠的存活率。這一數據顯示了循環微環境在多個損傷器官中的作為抗纖維化靶點的應用價值。

總之,該研究確定了靶向編輯血管內皮細胞中NRP1-HIF2α,血小板IL1α以及巨噬細胞TIMP1可以使原發性纖維化血液-血管微環境正常化,可恢復衰老器官的再生能力。

過去關於再生的研究大多局限於器官實質細胞本身,而此項研究發現了包括內皮細胞、血小板以及巨噬細胞在內的多細胞類型之間協同作用,形成一個多個分子參與在內的循環微環境。對這一調控機制的研究有望為纖維化器官的再生治療研發靶點。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0.11.019

相關焦點

  • 衰老可逆?專家通過稀釋血液對抗衰老:增加器官和組織再生能力
    6月15日,據外媒報導,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對抗衰老的方法,通過稀釋年長小鼠的血漿來降低不斷增加促炎症蛋白質濃度,從而增加身體組織和器官的再生能力。這項新研究基於15年前的一項研究,當時研究人員發現,當年長小鼠和年輕小鼠共享血液和器官時,它們可以逆轉一些衰老帶來的影響。這引發研究人員對年輕小鼠血液中的蛋白質和分子的廣泛研究。經過多年研究,他們改變了研究方向,即:不使用年輕小鼠血液中的蛋白質和分子,而是通過清除年長小鼠血液中的有害蛋白質和分子來減緩衰老。
  • 「珍藏版」Nature綜述|纖維化:從發生機制到藥物研發
    protein, PLVAP),且在分布上局限於纖維變性微環境並能增強白細胞的遷移。在小鼠皮膚傷口癒合期間,脂肪細胞可以從成肌纖維細胞再生,而這種重新編程需要新生毛囊,會觸發骨形態發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信號傳導以及在發育過程中表達的脂肪細胞轉錄因子的激活。上述研究共同強調了成纖維細胞在器官內部和器官之間的多樣性,功能異質性和可塑性。
  • 組織纖維化
    實質是指器官的主要結構和功能細胞(如肝臟的實質細胞就是肝細胞),間質由間質細胞和細胞外基質(主要有膠原蛋白、蛋白聚糖、糖胺聚糖、糖蛋白和彈性蛋白)構成,分布在實質細胞之間,主要起機械支撐和連接作用。此外細胞外基質構成維持細胞生理活動的微環境,是細胞之間的信號傳導的橋梁,參與多種生理病理過程,在組織創傷修復和纖維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西湖大學科學家正在幫你探尋延緩衰老...
    在Nature期刊盤點的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中,現為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PI的張兵博士憑藉「壓力使頭髮變白」這一研究上榜。張兵博士於2020年9月入職西湖大學,主要從事皮膚幹細胞的調控以及皮膚和毛髮再生的研究。
  • 【重磅綜述】衰老過程中經典和非經典的細胞間通訊
    今天小編和大家共同學習來自倫敦瑪麗女王大學Ana O』Loghlen教授團隊,於2020年8月發表在Trends in Cell Biology雜誌,題為「Classical and Nonclassic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in Senescence and Ageing」的綜述文章,文章對細胞衰老和機體衰老過程中的經典和非經典細胞間通訊進行了回顧和綜述。
  • 四川大學教授張興棟展示生物陶瓷,可誘導再生骨骼和韌帶
    不久前,在長春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先進材料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張興棟展示了一種骨誘導性人工骨生物材料,將它植入人體後,就能調動人體自身的康復功能,形成新的組織,既無異物反應,又可實現人體的永久性康復。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逆轉衰老「時鐘」!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老齡小鼠已顯示...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科學家們成功地恢復了老鼠的視力,成為最新的一項重磅衰老研究突破。他們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視網膜上老化的眼睛細胞時鐘「逆轉」,從而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功能恢復。
  • 國際類器官鼻祖Hans Clevers院士戰略合夥加盟丹望醫療
    近日,國際類器官鼻祖Hans Clevers院士正式與國內類器官領頭羊 -- 丹望醫療籤署合作協議,以聯合創始合伙人和首席戰略科學家身份加盟丹望醫療,攜手國內類器官頂尖技術團隊,強強合作,深耕類器官領域,共同打造國內類器官精準醫學和再生醫學的超級「阿凡達」。
  • 十張驚豔圖片告訴你,腫瘤生活的微環境到底是什麼樣
    微環境調控腫瘤復發轉移 在這裡,腫瘤細胞扮演著惡徒的角色,不斷通過微環境來脅迫他人,獲得自己發展所需的資源。裡面的許多淋巴細胞夜以繼日地盡職盡責,如白細胞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中時刻盯著入侵者,比如如細菌和腫瘤細胞。
  • 還你「七竅玲瓏心」—控制心肌纖維化
    因此,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發病誘因,並尋找有效治療手段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心血管疾病的誘因有很多,而其中最受人們關注並熟知的因素就是衰老。研究表明,65歲以上人群,尤其是年齡大於80歲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驟增[1]。那麼,在衰老過程中心臟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呢?
  • 中山大學團隊首次對人體15個器官測序,共繪製了252種細胞
    作為器官組織的核心單位,各種類型的細胞發揮其和諧的節奏,以維持人體的體內平衡。確定人體器官細胞及其調控網絡的特徵對於理解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生物學機制至關重要。但是,缺少正常成年人的多個器官之間的系統且全面的單細胞轉錄譜。
  • 器官再生——徐大椿《洄溪醫案》
    諸如這類器官再生案例,一直以來都很難避免孤證的危險。而對於中國醫學,支持它得以成立的理由,是中國醫學中關於身體的想像。也即是,按照中國的身體認識和原理,後天遭到損壞(即疾病)的身體,具備自我修復和再生(甚至長生不老)的功能,只須找到合適的醫學方法。因此,關鍵在於藥物,什麼樣的藥物具有修復身體的效果,這是中國醫師們(包括以醫學為手段的中國道家們)一直為之追求的目標。
  • 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團隊:解碼人類巨核細胞發育
    周家喜教授團隊:傳統認知巨核細胞的功能是產生血小板,對機體的止血功能極為重要。近年的研究發現除了產生血小板外,巨核細胞還發揮著多種功能,如作為微環境成員調控造血幹細胞的靜息及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等。然而,不同的功能是由相同的還是不同特性的巨核細胞實現的仍然是未知。
  • 幹細胞外泌體技術三個月還你新發再生
    那麼幹細胞外泌體生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理和作用呢?重點內容一定要仔細閱讀。頭髮的生長脫落以及包括頭皮的健康程度究其本源和毛囊幹細胞的狀態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毛囊幹細胞是毛囊原始細胞,屬於成體幹細胞,但是卻沒有成體幹細胞那麼活躍,長時間處於」冬眠」狀態,直到受到外界的刺激信號時,才會恢復活力。
  • 【科學普及】還你「七竅玲瓏心」—控制心肌纖維化
    因此,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發病誘因,並尋找有效治療手段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心血管疾病的誘因有很多,而其中最受人們關注並熟知的因素就是衰老。研究表明,65歲以上人群,尤其是年齡大於80歲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驟增[1]。那麼,在衰老過程中心臟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呢?
  • 縣委書記楊遊明帶隊到四川農業大學和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
    縣委書記楊遊明帶隊到四川農業大學和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 9月23日,縣委書記楊遊明帶隊到四川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和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
  • 衰老大腦的幹細胞保衛戰:知否知否,竟是炎症介導的休眠作用!(原創)
    近日,來自盧森堡大學盧森堡系統生物醫學中心(Luxembourg Centre forSystems Biomedicine, LCSB)的Antonio del Sol教授和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eutsches Krebs Forschungs Zentrum, DKFZ)的Ana Martin-Villalba教授在大腦衰老和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獲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 薛天/吳倩/王曉群合作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
    因此,了解視網膜衰老進程中細胞組成及其內在基因調控網絡變化對治療和預防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在人類及非人靈長類視網膜中存在一個特化的區域,稱為黃斑區,主要負責明視覺以及色覺。很多衰老相關的眼疾都具有黃斑區特異性。由於小鼠等低等模式動物視網膜缺乏黃斑區,故而研究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視網膜衰老的分子機制,對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病變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