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僅從電影出發討論,並不涉及演員的賈玲與其母親的現實生活。如有冒犯,還請海涵。
首先,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好電影。悲喜交織,拿捏的恰到好處,時而讓人捧腹大笑,時而讓人熱淚盈眶。
更打動人心的是電影中的那份真實。
很多同我一樣的小鎮青年,都有同款母親。
影片中,為了省錢,李煥英在女兒面前坐上了客車,然後女兒走後,又默默下車,冰天雪地中,蹣跚地往家走。看到這一幕,我瞬間淚奔。那倔強又孤獨的背影,像極了我母親在我面前打的,我離開後取消的士的習慣。
在賈玲與李煥英搶奪與賈文田(賈玲親生父親)的結婚證,不小心撕破了結婚證。李煥英對賈玲說,為什麼,你就不相信我這輩子很幸福呢?
電影中,賈玲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是我,我會回答「我相信,但是,媽,我希望你更幸福。」
作為一個出為人父的新手父親,我不自覺地想起了自己的女兒們。
如果有一天,女兒跟我說:「爸,你為什麼就不相信我這輩子很幸福呢?」我依然會想跟她們說:「爸爸相信,但是我希望你更幸福。」即使是在影片中,一旦李煥英離開了賈文田,就不會有賈玲的出現。但是,李煥英離開了賈文田,依舊是李煥英父親的女兒。所以,作為父親,會毫不猶豫地想要改變李煥英的生活。
作為一個投資類博主,我從投資的角度簡單梳理一下,為什麼我覺得李煥英本可以更幸福。
1- 保守偏差
做投資的時候,當發現勢頭不對,自己原有的信息已經出現明顯紕漏時,就要及時止損,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從電影中可以清晰看出李煥英能力較強,人緣較好。然而,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才卻在,市場經濟改制「遍地是黃金」,加上改革春風吹滿地的90年代,沒能趕上經濟的浪潮,事業不順,家中的經濟條件都較差,以致於為了省錢,寧可在雪地中長途跋涉,也不肯做客車回家。可以合理地推測,李煥英同志可能是在勝利工廠幹了一輩子。
具體的事業發展,電影描述的較少,以我母親為例。我母親的經歷與習慣與李煥英頗為類似,也是個
一門心思
兢兢業業
恪守本分
勤儉節約
的勞動者。
一直到高中畢業,我都認為我家條件很差。以至於每次有親戚談到我母親很有本事的時候,我都十分不解。在我印象裡,從我小學三年級開始,我母親就是屬於「待業在家」。直到畢業很多年後,母親跟我談起94年籌錢建房的事情,我才直到親戚們指的「有本事」是什麼。那時候父親單位分配宅基地,但是房子的建造成本必須自己付清。家裡一貧如洗,單位也通知,如果不儘快建房,就把土地回收。家裡每天都愁眉苦臉,內心掙扎了很久,母親咬了咬牙,跟朋友一起做起了「投機倒把」的生意,從A市低價進大米,B市區差價賣出。那個時代,這就被稱作投機倒把,因此很少人做。也正因為很少人做,所以競爭不充分,超額收益也有。果然,在「萬元戶」的時代,母親半年時間就收入過萬,成功賺夠了房款。
可惜籌夠了房款後,我母親就沒有動力繼續做生意了。而後在糧食局下屬的糧油店看店。97-98年左右,糧食局改制,糧油店允許私人經營,我母親就跟著下崗了。原本可以盤下原來的店鋪,也因為害怕風險,沒有盤下來。同一批下崗的同事們,有的盤下了店,有的做起了餐飲,有的去了深圳,只有我媽,安安分分地做了一些零工,主要都在家裡帶娃。
巴菲特曾說:一旦你有了省錢的腦子,就無法培養賺錢的腦袋。同樣,一旦你只看到了風險,就無法看到收益,更無法獲得收益。
電影中,李煥英與王琴就是典型的兩種人,儘管王琴鏡頭非常少,但有排球賽,王琴就會爭取參加,有深圳的崗位,王琴也會去爭取。
2- 沒有合理的倉位控制,不敢打破認知圈
電影中的李煥英,顏值較高,在球場上一股不服輸的勁,從而引起了沈光林(沈騰飾演)的注意。這也是我覺得本片最難能可貴的一點,這部電影沒有醜化沈光林(沈騰飾演)的角色。同樣是穿越類電影,沈騰的出名作《夏洛特煩惱》則醜化了王智出演的秋雅這一角色。
沈光林是一個積極向上,一直努力擺脫父親光環的「富二代」,而且對李煥英情有獨鍾。在文藝晚會的舞臺上,即使是出盡洋相,無數次想要逃離舞臺的情況下,只是看到李煥英的笑臉,也堅持表演到了最後。
這麼一個男子,不一定是李煥英最好的選擇,但一定比鍋爐男賈文田好很多。從電影中,王琴後來的生活,也可以表明,沈光林不是一個差的選擇。
即使是穿越回來,李煥英也沒有打破自己的習慣,嘗試一下與沈光林交往,著實讓人唏噓。當然,很多女生會認為李煥英對沈光林沒有感覺。感覺這東西,說的好聽,是文學作品中的情深深雨濛濛,說的不好聽,就是一種舒適圈。愛情觀尚未形成前,靠著電視劇等文藝作品中學來的懵懂的感覺,本質上只是一種舒適圈。
婚姻,一輩子的事情,依託於感覺去做決定,就是不負責任。幾乎所有的浪漫愛情劇都只是倖存者偏差。就好比,依託於感覺去投資股票基金,一股腦地全倉某個股票,有可能會一夜暴富,但是更大的概率是一地雞毛。
從投資學的角度,李煥英應該對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分倉操作,嘗試新的對象,不急於做決定,多嘗試幾次後,最終找到與自己實力相當,郎才女貌的白馬王子。而不是給自己洗腦「我這輩子活得其實很幸福。」
3-投資風格不穩定
電影中多次出現一句臺詞「我的女兒,我只需要她健康快樂就好了。」然而面對孩子的成績,又說「你能不能給我長長臉。」這模稜兩可的狀態,絕非李煥英的本意。
這就好比投資股票,很多人自喻為基本面投資者,卻總是忍不住用技術面去決定買入還是賣出;很多人自喻為長線投資者,卻總是忍不住短線「梭一把」的快感。
這無意識的搖擺不定,就導致賈玲心中又愧疚,遇到冷特(陳赫飾演)的角色時候,相互認同。
電影中,冷特母親因病入院的時候,他父親批評他:「要不是因為你,你母親何至於氣到醫院。」冷特自我評價:「從小到大,我就沒做過一件讓我媽高興的事。」
真的嗎?
初為人父的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冷特:「你健康快樂,沒有觸犯法律。這本身,就是讓你媽高興的事情。」
只是,太多的家長,忘記了自己做長線的初衷。從而,在短期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一不注意就上綱上線,對孩子橫加指責。
因此,儘管賺足了眼淚,電影中的悲劇情節,通過合理的投資習慣,或多或少都可以避免的。
最後,《你好,李煥英》是部好電影。但希望2021牛年,大家逐漸成為一個通透,理性,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