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26日),海底撈上市了,並以千億港幣的市值創造了全球餐飲業的IPO紀錄。與之對應的,是它在中國和全球中式餐飲市場的營收第一以及最快增速。
港交所敲鑼的那一刻,24年前用4張桌子開出第一家火鍋店的張勇開懷大笑,從一些門店趕到香港見證歷史的服務員、領班代表,臉上也洋溢著熱情的笑容。
但對另外一些伴隨海底撈走過風雨兼程的人來說,這一刻的滋味恐怕不太一樣,甚至有人會選擇刻意屏蔽自己,去看、去想當年和如今的很多事。
2015年,被《海底撈你學不會》捧上神壇的海底撈,依然是「親情管理」「家文化」,人文關懷的業界清流,是打敗了狼性文化的情懷標杆。
但此時的張勇顯然已對這些讚美心有忌憚,甚至感到被盛名「綁架」,以致在一次被記者特別拍馬他所開創的家文化時,直接回懟道:
「我就是個資本家!」
然後解釋道,「我不能天天靠理想過日子。我得打競爭對手,我得想辦法讓客人來吃飯,我得賺錢!不賺錢,我死了你也死了」。
語氣中,有些身不由己,甚至天人交戰的無奈。
彼時的張勇已經開始更大力度地推動海底撈的上市。海底撈的變化,甚至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的更徹底變化,甚至反轉,也從那時開始了。
那之前,海底撈的管理和文化與很多被認為狼性、冷酷的成功企業很不一樣;那之後,海底撈與很多被認為狼性、冷酷的成功企業,越來越沒什麼兩樣。
海底撈的家文化、人情關懷,不但是張勇一手締造出來的,而且還是張勇曾經做了太多努力,傾注太多情感於此的產物。
他曾對外宣稱海底撈的管理沒秘密:管理很簡單,員工很簡單,「只要把他們當人對待,就行了」。言外之意是,有些管理,其實不太把人當人。
「平等主義」,曾被認為是海底撈管理上的殺手鐧,它體現著張勇對人的尊重。
海底撈的基層員工大多家境差、讀書少,18歲當電焊工,從四川簡陽走出來的張勇,應該是深刻理解到他們的艱辛不易,也對「人生而平等」有過強烈的渴求,因而推己及人。
他拒絕員工拎包,反感保安挨著凍給他敬禮,巡店時還親自下廚、傳菜、洗盤子,幹一切雜活。海底撈的高管,都基本從廚師、洗碗工、門童幹起,個個都是「雙手改變命運」。
包吃包住的餐飲企業,通常讓員工住在陰暗潮溼的地下室。但「把人當人」的海底撈,為員工租小區房,配齊空調熱水、電視電話、電腦網路、保潔阿姨。而且,還讓員工三餐有專廚,受傷生病有人管,逢年過節員工父母有獎金,離職店長還給「嫁妝」。
張勇還讓海底撈的基層服務員,也有打折、換菜、免單授權。這既可以讓他們最快最好解決服務問題,也更是對人尊重的一種表達。
人心都是肉長的,張勇的平等、信任與包容,換來了員工的死心塌地,成就了海底撈的超一流服務。曾有黑社會到海底撈尋釁鬧事,員工抄起板凳就敢幹「生死架」,所有人願為這個「大家庭」玩命。
但這套打法,大大壓低了海底撈的毛利率。2009年,海底撈營收逼近10億,淨利只有7000萬,遠低於30%的同業淨利潤率。
有報導顯示,海底撈的店長、大區經理乃至張勇本人,對營業額都概不負責,有的門店甚至沒報表。彼時,張勇對此顯得並不在意,「不能把營利當唯一的事」。
創業之初,連海底撈的股權設置都極端平等。1994年,張勇後來的太太舒萍,以及後來結成夫婦的施永宏、李海燕,三人共同籌資8000元,創立了海底撈。張勇一分錢沒出,也獲得等值股份,後來結成兩對夫婦的四個人每人佔股25%,賺錢賠錢一併均攤。
2011年,伴隨著北大教授黃鐵鷹的《海底撈你學不會》風靡中國,人們認定:「家文化」正是「海底撈奇蹟」的終極秘鑰。
2011年,還有兩件大事震撼了海底撈。
一是微博的「海底撈體」瘋傳,讓海底撈突然成了現象級品牌;二是媒體臥底海底撈發現,骨頭湯、飲料是勾兌而成的「勾兌門」,讓海底撈的聲名迅速跌落。
這家毫無背景的草根企業,驟然在舉國注視下大起大落,讓張勇第一次感到戰慄。他開始認真考慮上市問題,不為圈錢套現,只希望「碰到了惹不起的人和事,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會股東能幫幫我們」。
上市就要實現制度化、標準化。
彼時,2萬多人的海底撈依然像個草臺班子,在管理上相當不規範。
這一年,張勇決意引入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啟動分店裂變;2012年,赴美取經歸來的張勇,又大刀闊斧地推動「計件工資制」。
海底撈由此開始脫胎換骨。
比如,火鍋店裡傳菜總是瓶頸,張勇於是規定:傳個菜賺4毛,誰都能來傳,不限傳菜組。如此鼓勵多勞多得、提高員工收入,同時也能清理掉混日子的人。這就是「計件工資」。
計件工資推行時曾遭到強烈抵制,但張勇強力硬推。老員工於是把不賺錢的苦活推給新員工,美其名曰從基層做起;一旦工資總額超出預算,也是先保老員工、剋扣新員工。
這導致員工之間相互排擠。傳說中的平等關愛不復存在,很多人因此離去。
計件工資也無意間改變了客戶體驗:從前,滿意的客人會在海底撈多待;如今,翻臺率成了考核指標,服務員趕著上菜,只盼著客人快吃快走。
張勇還在「阿米巴模式」基礎上,將門店分為A、B、C三等級。它與師徒制結合,成為海底撈獨有的「連住利益」模式。
比如,A級店長可優先開分店,他的徒弟也能擁有優先權;如果徒弟店的經營優異,師父從中獲得的收益甚至會高過自家分店;不過,徒弟店一旦經營不善、淪落C級,不但會收到整改通報,無法開設新店,甚至師父店也會遭受株連。
當年人們津津樂道的「無人對業績負責」,如今也被張勇「澄清」:「員工、店長和我都要對業績負責,每個人都關心。」一旦業績衰退,管理層要全面檢討。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5月,海底撈擁有320家門店(海外門店24家)。其中,2017年新開98家新店,顯示出「阿米巴+ABC+連坐制」的強悍威力;5萬員工瓜分31.2億工資,人均年薪6.24萬,在餐飲業中一馬當先,也彰顯出計件工資的成效和張勇的慷慨。
變革之下,海底撈成了營收破百億、淨利11.9億的「戰狼」,全球中式餐飲業界的王者。
但王者的另一邊,是很多人感概,海底撈的「家文化」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冷冰的公司制。
張勇則直言不諱:「家文化」本來就不存在,它只是媒體、黃鐵鷹和員工的一場集體想像。
「你去看看《資本論》,就知道我是怎麼剝削你們的……我就是個資本家!」
在處理股權問題上,「資本家」更是手段狠辣。
即便股權均分,舒萍、施永宏、李海燕三位創始人還是相繼被張勇請出門;而且,張勇還以原始出資額,強行回購了施永宏夫婦手中18%的股權,讓自家成為佔股68%的絕對大股東。
北大教授黃鐵鷹曾問施永宏,為何縱容張勇如此「強取豪奪」?「佛系」的施永宏回答:「不同意能咋辦,一直是他說了算。」
通過這種被外界認為無情的手段,張勇破解了海底撈的股權紛爭。但近幾年,他又陸續將三位創始人請回,並將人力資源、食品安全等重要部門託付給施永宏。
好在,施永宏夫婦的隱忍退讓也得到了回報。海底撈上市後,他們依然持有的股權已是數十億的財富。
海底撈之變,並不是個例。
上市資本化,多少利益糾葛、愛恨情仇、心酸無奈,都在不言中。
比如新東方,就是一個更糾結的案例。
起初,新東方是俞敏洪的家族企業;做大後,俞敏洪把徐小平、王強等好同學請來,一邊三人各佔33%的股權搞成合夥制,一邊頂著「忘恩負義」的罵聲把親戚往外趕。
企業更大後,利益、友情、親情愈發糾纏不清。
最終,俞敏洪決定啟動股改,以上市制度來規範公司。
結果,新東方幾乎遭遇了與海底撈相似的情況:老員工自由慣了紛紛離職,合伙人「分贓不均」反目散夥。俞敏洪則為此失眠多年,更聲稱「人生最後悔的事就是讓新東方上市」。
但上市對新東方顯然是有利的,資金更充裕、制度更規範、品牌更響亮……「人生最後悔的事就是讓新東方上市」的俞敏洪,也調整心態:
「面對怎樣的時代,就要做出怎樣的改變,這是企業家血液中該有的東西。」
順豐的王衛曾和張勇一樣「決不為錢上市」。但圓通、申通、中通等急速衝上資本市場,讓他再難淡定,最終也是匆忙砸下重金,迅速借殼上市。
但要上市得有新目標和新故事。於是上市前,順豐做冷鏈快運、建嘿客門店、搞電商特惠。結果,冷鏈燒錢不斷,嘿客巨虧收場,電商特惠也無奈叫停,公司一邊招聘一邊裁員,弄得人心不穩,轉型代價巨大。
甚至,順豐引以為傲的「快」,也在上市後遭到網友吐槽,讓王衛感嘆:
「順豐為了上市,信仰有些迷失。」
為上市,不得不改變,甚至變臉的,還有更多。
曾經長期堅持不融資、不貸款、不上市的娃哈哈,2018年初突然掀起一場清退員工股行動。隨後,比張勇嘴更緊的宗慶後也鬆了口:適當時候也會考慮上市。
2018年4月27日,雷軍一邊「真誠」地否認上市,一邊把CFO周受資提為高級副總裁,推動小米上市計劃。同一天,小米聯合創始人周光平、黃江吉以「選擇新生活方式」的方式辭了職;74天後,小米上市,周光平、黃江吉卻已只是曾經奮鬥過。
為了上市,俏江南董事長張蘭甚至連自己都能豁出去,移民到一個叫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的加勒比海島國。
如今上市的海底撈,則是其創始人張勇舉家移民新加坡,公司註冊地也遷到了開曼群島。
「什麼時候,兒時玩伴都離我遠去;什麼時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人潮的擁擠,拉開了我們的距離……」
不知這些為了上市而改變,或者被上市改變的創始人們,會不會在憶及一路走來的某個瞬間,升起與這首歌一樣的感慨。更不知他們如果有此感概,又會不會追問: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複雜和動蕩的世界;
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
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
沒有一種資產是穩固的;
作為一個企業的老闆或者合伙人你有沒有想過?
資本經濟時代的股權;
中國股權投資時代已經來臨,正是中小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最佳時機!
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不僅企業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廖廖無幾。企業做不長、做不大的根源當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卻只有一個——企業的股權出了問題!
真格基金創始人提出:合伙人的重要性超過了商業模式和行業選擇,比你是否處於風口上更重要。
企業的死亡不是死於外部的競爭,而是死於企業內耗。
中國有句老話,生意好做,夥計難擱。
股權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
學習股權術:
員工不聽話,可以叫他捲鋪蓋走人!股東不和,怎麼辦?
有多少老闆因為不懂股權,掉入股權10大陷阱中
公司天天上演三國演義,五王爭霸戰中,業績、利潤、積極性大幅受損?
有多少公司因為陷入股權僵局,導致股東內耗而不能快速發展或影響上市大計?
企業如何進行股權配置:
1、股權可以設定期限,有長期、中期和短期,你公司的股權分層了嗎?股權有分層才會有身材!
2、你公司有隻出錢不幹活的股東嗎?他的股權比例設定多少才合理?他購買股權的價格應該和你一樣嗎?
3、什麼樣的股權比例才是最合理的?如何打造完美的股權結構?
4、股權結構不合理的企業永遠做不大,股權分配不好的企業很容易分裂。如何避免一山二虎、三國鼎立、五王爭霸?
5、未來的趨勢不是僱傭制,而是合伙人模式,什麼是合伙人模式,如何建立合伙人模式?
對外融資、對內激勵:
除了賣產品賺錢,你知道高手如何賣股權、賣現金流賺更多更多錢嗎?股權是企業無本息融資及0成本開拓市場的重要工作。
華為為什麼能從4萬元發展為2000多億?因為他在90年代就開始實行全員持股,開始與客戶在全國建立合資公司!
關鍵是任正非不到2%的股權,如何還能控制公司?
相反新浪創始人王志東當年是如何被踢出局?
小肥羊把孩子養大了叫別人爹!
15年前,馬雲如何鎖定18羅漢,成就了今天阿里巴巴的神話?因為他一創業就有高人為他做清晰的股權規劃及股權激勵設計!
馬雲上市的事件告訴我們:
股權可以吸引人才(蔡崇信)
股權可以留住人才(18羅漢)
股權可以融資(孫正義)
股權可以打市場(與雅虎合作)
股權設計控股(馬雲不到10%控制公司)
股權激勵的作用:
1、規範員工行為、提高企業凝聚力
2、解放老闆、業績倍增
3、平衡股東關係、功臣退出機制
4、人才戰略梯隊、吸引同行人才
企業有5條生命線條線:
1、67%老闆有完全控制權
2、51%老闆有相對控制權
3、34%老闆有一票否決權
4、20%界定同業競爭權利
5、10%可以申請解散公司
企業家不懂股權將面臨8大痛苦問題:
1.哥們變仇人
2.同床異夢,同室操戈
3.養大兒子叫別人爹,小肥羊管肯德基叫爹
4.競爭對手挖牆腳
5.團隊工作效率低下
6.錯過合作機會,去融資功能
7.影響上市大計
8.再好的項目都做不大
企業如何進行股權融資:
1、有人投資你企業,股權怎麼劃分,選擇股東有哪些標準?
2、如何通過股權去打市場,通過股權去做連鎖?
3、股權八條線:5%、10%、33%、34%、50%、51%、66%、67%,這八條線分別意味著什麼?
4、 股權融資最重要三要素是什麼?融資、融人、融市場?
5、如何進行天使輪、A輪、B輪和C輪的融資?
股權眾籌模式是連鎖企業擴張最快方式。如今兩大最主流的股權眾籌模式:網際網路眾籌、實體眾籌模式。如何通過眾籌模式做資金對接、人才對接、資源對接?現在都是合作共贏的年代,股權眾籌是最明顯的方式。
● 為了幫助更多創業朋友在創業過程中少走彎路,我們推出
《線上股權微課堂》。
誠邀您加入 全國董事長(股權)學習群(僅限企業負責人)【授課主題】:股權分配+股權激勵+公司頂層設計+分錢體系
【邀請對象】:董事長,大股東,總經理,法人(僅限決策人)
【學習費用】: 68元/人
【授課時間】:晚上18:30--21:00(由工作人員邀請入群)
【授課形式】:微信群裡聽課(語音+圖片+文字+案例)
(純乾貨分享,不講理論,只講乾貨與落地案例和方式方法)
【報名方式】:高端企業家學習活動、需要提前報名,實名登記進學習群
第一步:掃一掃李老師微信支付報名
第二步:添加李老師微信拉你進群學習
加我請備註清楚來意,時間成本很高,謝謝理解。
專注幫助企業落地為使命,線上舉辦300多期,超過6萬名企業家好評如潮「股權公司+頂層設計架構+分錢體系」 在線學習一定讓你煥然一新,帶來超值的收穫。鄭重承諾 在線學習無收穫全額退款 願我們能給您的企業帶來幫助祝:所有學習的企業家收穫滿滿。
(認真聽課,課程結束後對積極互動的企業贈送!)
聲明:凡是本公共帳號文章,均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覺侵權,可回複本平臺我們會儘快處理。另外,歡迎朋友們推薦或者投稿文章給本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