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中的紋理,會誤讀嗎

2020-12-23 騰訊網

中國山水畫如果從科學角度如何看?會有誤讀嗎?

近日,科學家、學者楊崇和博士從其提出的「視覺紋理」這一概念,試圖梳理中國十至十七世紀的山水畫發展脈絡,並對其中的再現、創新以及風格演進問題進行系統闡釋。隨後,楊崇和與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進行了對話,白謙慎表示把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藝術史研究當中有可取處,但對講座後半部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範景中也對「像」的問題也提出了不同意見,「我們看到的中國古代畫論都是討論山近看、遠看等,所謂的高遠、深遠、平遠,從來不提對著對象寫生。至少在元之前畫論裡沒有這些東西。」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刊發講座與沙龍的部分內容。

楊崇和講座: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史中的紋理再現與創新

楊崇和

在講座中,楊崇和從10世紀北宋到17世紀的一些案例來說明中國山水畫對山水紋理再現的追求。

北宋 範寬《溪山行旅》

宋人是怎麼去再現紋理的?兩個詞:「描摹」和「模擬」。什麼是「描摹」?怎麼理解這個概念?對比照片,北宋範寬《溪山行旅》畫法非常接近真山的形狀,上面的紋理是一筆一筆畫出來的,墨點和墨線是比較有序的排列組合,非常嚴謹,一絲不苟。每一筆都是有形狀的,有規律的,這樣的紋理是對紋理的描摹。而「模擬」,則舉例郭熙《早春圖》,畫中山峰的部分也非常好地再現了山的紋理,但其畫法跟郭熙不一樣,他的畫法好像是刷出來的,這種刷出來的感覺也是再現了真山的紋理,但是沒有辦法重複,是一個無序的東西,這種畫法稱之為「對紋理的模擬」。

北宋 郭熙《早春圖》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說明宋人紋理再現的特點:首先他們已經將皴法發展得非常成熟了;他們用的筆墨是描摹或者是模擬山石的紋理,可以看作是一種筆墨「被動的擬真」。「被動」即為了再現山石的紋理被動地發明出來的,「擬真」這個詞應該是班宗華教授提出來的,可以理解為對自然景物中直接的索取。

看元人對紋理的再現則是採用書寫和對紋理的改造,對既有古典紋理的改造,也是他們對紋理再現的一些推進。所謂「書法用筆」是趙孟頫首先提出來的。其作品《秀石疏林圖》的輪廓精準,但卻只是寥寥數筆,在運筆的速度、快慢、墨的乾濕變化等比宋代範寬變化多一些。他用了很多所謂書法用筆在這幅畫裡,畫後題詩中,關鍵是最後這一句「方知書畫本來同」。書和畫在筆法上是很一致的。趙孟頫提倡了用書法用筆去畫畫,提倡文人畫的重要的東西,但是他的畫也非常簡潔,景物所謂細節的外衣被他脫去了,看到的是一種簡化。

元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局部)

元代的山水和宋代相比,在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個突變,很多學者,特別是西方的一些學者,他們對突變做出了一些解釋。羅樾說:元代的繪畫已經發生了突變,完美的再現不再是那個時代的繪畫的最高追求。而是一種新的表現藝術形式出現了。繪畫從圖繪藝術變成一種知識型的、超越再現的藝術。元代與宋代相反,繪畫不再是呈現客觀景物的記錄,而是通過風格為個人的主觀感受服務。這是他的一個觀點。其學生高居翰在晚年說:「我們的確無法從宋代之後的中國畫中看到其再現技巧上的推進或者風格的轉變。」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講座現場,楊崇和提取《富春山居圖》局部與照片中的真山做對比

這都是西方一流的研究中國繪畫的學者他們在看到宋元之間突變的時候提出了一種觀點,認為元代和以後「再現」已經沒有了,而是在「表現」或者是「超越再現」來表現藝術家個人的心情和感受等更多一點。我認為這肯定是有的,但是再現部分可能就被忽略了。為說明元代畫家在「再現」方面的成就,舉兩個例子:一: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用的披麻皴對山的再現,如果取出一部分,放大後與相似的真山照片中的紋理做比較,可以發現他以寥寥數筆來反映真山的紋理。為了說明《富春山居圖》對紋理再現的精確性,通過將其與《子明卷》和王翬仿《富春山居圖》對比,用科學的方法,提取真山照片裡一塊紋理與作品中的紋理,在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陸鳴博士的幫助下,以一個相對客觀的人工智慧神經網絡計算方式做分析,得出的數字表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最接近真山。也就是說,他在再現技巧上是有進步的,而不是像高居翰說的再現技巧上推進風格的轉變就沒有。

元 王蒙《青卞隱居圖》

《青卞隱居圖》與太湖石的照片對比

再看元代一張名作,王蒙的《青卞隱居圖》,給人一種神秘感,這種神秘感來自兩個方向: 首先是所謂雌雄同體的感覺;另外是光線異常,留白方向不是很一致,與自然光線不符。那麼,這張畫像什麼呢?像一塊太湖石。董其昌評價《青卞隱居圖》時用了「天下第一得意山水」,並創作了一幅《青卞山圖》來回應王蒙,後者的作品則像一塊靈璧石。我認為應該是畫的一塊靈璧石。

明 董其昌《青卞山圖》(局部)

當然這圖像分析,沒有文獻證據是不行的。近期,北京保利拍了一張米萬鐘的作品,上面有一段很長的題跋,意思是說他有一塊靈璧石,兩尺多高,很奇特,他就將靈璧石畫在絹上,然後點綴了樹、屋,便覺天趣流暢,遂成平生得意畫幅。因此,這可以證明在董其昌的時代有這種畫法的,就是把石頭畫成了山水。其實藉助自然的景物來創作山水,古今中外都有。沈括的《夢溪筆談》裡講「隔索見敗牆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這樣畫出來的山水「不類人為,是謂活筆。」貢布裡希的《藝術與錯覺》中寫道,達·文西也說過,如果你一定要發明一些背景,就能從某些潮溼汙染的牆壁或者是色澤斑駁的石塊中看到神奇的風景的形象。

到了明代,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一些做法: 一方面運用古典再現技巧,加上一些新發現的自然特徵去創造一些新的圖式和畫風。同時在紋理的歸納和整合方面去開啟新局面。文徵明《五岡圖》就是把這些紋理的共性(共相)提取出來,用筆墨表示出來,歸納成一個統一的筆墨語彙,再由這個筆墨語彙畫不同的景物。類似的做法,19世紀的西方也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的梵谷的《橄欖樹》,創作於1889年,畫面中的山、樹、水以及地面都是用類似於披麻皴一樣的筆觸、和文徵明不一樣的地方是他用了顏色區別不同的物象,而文徵明是用墨色的深淺濃淡去區分不同的物象。可以說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當然中國畫更加早。

明 文徵明《五岡圖》

梵谷的《橄欖樹》

到17世紀的時候,有一陣子吳門山水畫似乎陷入了陳陳相因的一個困局。那個時候董其昌提出了新的思路,這當然是另外一個話題。清代,王原祁是所謂南宗正脈嫡系,但是他並不僅僅滿足於筆墨,他也是想做一些在紋理再現上的創新。王原祁是「小塊積成大塊」,全圖由多組「團塊」逐次疊加而成,再聚合成山巖,直至整個山體的結構都是小塊積起來的。張庚說王原祁的畫:「發端混淪,逐漸破碎;收拾破碎,復還混淪」;很有意思的是「小塊積成大塊」混沌的畫面與現代數理的科學理論「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不謀而合,有混沌形象的自然物如雲彩、水流等等往往都具有「分形」的特徵。 「分形」就是一種自相似。自相似就是在幾何學上是指某種結構,不管是空間還是時間、過程,它的特徵並不隨空間的尺度或者是時間的尺度而改變。自然界很多東西都是自相似的,特別是具有混沌特點的水流、雲彩等。

上述這些例子主要強調「中國山水畫紋理再現的演進過程一直沒有停止,它幾乎類似科學方法的建立,其規律或許可以包含在以下的方程式中:山水畫的新風格=經典再現的技法+新發現的自然特徵和規律。這是中國山水畫至少到17世紀時候的一個演進,並不是說中國山水畫到了元代就沒有再現技巧的推進了。

沙龍:楊崇和對話範景中、白謙慎

在沙龍對話環節,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與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分別對楊崇和的講座進行了點評,並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沙龍現場

白謙慎表示把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藝術史的研究當中的大方向是非常可取,他也對楊崇和在講座後半部分的講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關於「像不像」的問題。白謙慎表示,中國古代有很多畫論都會提到觀察自然界,觀察山水,觀察花鳥,觀察其它的動物,說明他們對自然界的興趣。「像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一本書,把像分成幾種情況:(1)一種像是有意識地學習,直接造成的一種像。比如寫得像顏真卿的字就是像顏真卿了;(2)一種像有血緣/師承上的關係,但是兩人並不是直接的關聯,這種「像」也有可能。(3)一種像是巧合。比如明代城牆磚刻完以後特別像北魏六朝的東西,所以「像」在自然、生活當中也會見到。「偶然的像」在生活當中有,在藝術當中有的。」

白謙慎

同時,白謙慎還對於講座中取樣分析的方式,因「取樣樣本」不夠完整而表達了並不完全認同的觀點。最後,他提及了關於「無序和有序」美的定律的問題。他認為, 這是很理想主義對美的分析,人類今後在世界大同實現之前人類是不是能在美上面,能在多大的程度上達到一致性的問題。

顏真卿書法

範景中則表示,中國繪畫也是有一個科學的邏輯在裡邊的「假設」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他對「像」的問題也提出了自身的看法:

他認為,「像」是有標準的,但卻難以討論。「繪畫所遇到的一個問題非常艱難是平面要把立體給畫像了。畫一個錢幣是平面對平面,但是畫一個對象的時候,比如畫一個人像,畫一個山石是平面對立體、對三維的時候就比較麻煩。我們只是從紙面上,只是從照片上截那一段依舊是平面對平面,這個說服力到底有多大?當然這裡邊也有涉及到統計學、取樣的問題等。我現在強調的是我們從平面取樣到平面這個說服力有多大?這是關於『像』的問題。」

範景中

另外,繪畫要有一個語言。一個外行跟一個內行的差別在哪兒?就差在他沒有這個語言。「這幅畫好,好在哪兒?為什麼說它畫得好?」畫家在用紙,把對象描摹在紙上的時候經過了一個中轉站,這個「中轉站」就是他的畫筆,是他的筆墨。他經過筆墨處理的時候,筆墨把現實描摹在紙上,實際上是使用了一套語言。對於這套語言是美術史家研究的東西,能夠把這套語言運用的好是藝術家所實踐的東西。這個問題產生了很重要的一個是我們在談繪畫的時候,如果我們離開繪畫語言的時候很難談論一幅畫。要談論《青卞隱居圖》,可能會把它放在不是跟一塊太湖石對比上,而是先想王蒙在畫的時候,即使他面對的是太湖石,他怎樣把太湖石這麼一個立體的東西轉變成一個平面的東西,他用的什麼手段,這個時候必須研究王蒙的語言。《青卞隱居圖》最早評論,安岐就說:「這是一個水墨山水,是滿幅淋漓。」 安岐接著說他的點苔用長點,這是王蒙別開生面,跟以前人不一樣。再看王蒙別的畫作可以發現其語言是一以貫之的,難道他每次畫這個畫的時候都想到他面對著太湖石嗎?

元 王蒙《青卞隱居圖》(局部)

第三,看中國古代的畫論,比如《林泉高致》,儘管提到「皴」這個字,但是不會看到一個山水畫家如何到外面對著山石畫。我們看到的都是他討論山近看怎麼看、遠看怎麼看,所謂的「三遠:高遠、深遠、平遠」的問題,也講四季的樣子。這些說的是分類。分類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分類沒法描述現實,必須通過分類建立起概念才可以描述現實。中國古代畫論裡除了筆墨之外談的都是分類的問題。這是很有意思的,從來不提對著對象寫生。至少在元之前畫論裡沒有這些東西。

分類把區別性的特徵拎出來了,所以說我們討論繪畫的時候,也要注意畫家怎樣把握區別性的特徵。 既然是把握區別性特徵、既然是把握一類,肯定畫家畫的是「共相」。當我們用黃公望的畫面從具體的現實當中找這些具體的個別的東西,這不是難找而是比較容易找。

關於照片與繪畫作品的對比,範景中表示,攝影是有一個機器程序,其捕捉的現實是按照程序設定來的,跟畫家畫一個地方用他的藝術語言來捕捉的道理是一樣的。對於客觀現實的描述是受著語言的支配,相機也是設計了一套語言。

相關焦點

  • 用AI論證中國山水畫的「紋理再現」?白慎謙等批駁
    「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史中的紋理再現與創新」看了上圖講座這個題目,你會想像得出主講內容嗎? 主講楊崇和理工科背景,美國電器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IEEE Fellow),上海科創板上市企業董事長。
  • 實境山水畫與實景山水畫考辨,有關中國古代山水畫概念術語的思考
    然而,這一概念實際上並不符合中國古代具有紀實性因素的山水畫的真實狀況,問題主要在於兩個方面:其一,西方「寫實」概念無法契合中國古代紀實性山水畫的根本性質與特徵,這種借用另一文化系統概念的做法,忽視了在兩種不同歷史文化語境與文化邏輯下產生的不同繪畫體系的固有特質,不可避免地造成因理論概念混淆而導致的認知與闡釋上的錯位、歧義或誤讀。
  • 【觀點】段煉:從皮爾斯符號學看中國山水畫(一)
    從皮爾斯符號學看中國山水畫(一)段煉 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939-1914)基於實證觀察和推理建立了三元符號論的意指秩序,即「三符三項」的秩序:像似符(icon)、指示符(index)、
  • 侯弟坤|談「士人」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響
    一士人的特點與價值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士」一族,他們在中國社會中有其特殊地位「理學家乃中國文化傳統中之新士,大體退在野,不竟在朝。尊道統,以做正統之領導。政事敗於上,而士風則正於下。北宋覆沒,南宋偏安,而理學之風則大盛,有朱熹出而集其成。」理學終而發揚光大開來。在當時,理學的出現迎合了宋代興起的「科學傾向」,展示了宋儒的博大胸懷(如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潑彩技術在當代陶瓷釉上山水畫中的應用是什麼?
    潑彩技法在陶瓷釉上山水畫中的應用,是指釉上彩顏料在釉面上自然形成多種山水形態,紋理變化豐富,但經過修改、完善和補充,使之成為一幅完整的山水畫。潑彩技法在陶瓷釉上山水畫中的應用與其他技法有著顯著的不同,其獨特的表現形成了獨特的魅力,對當代陶瓷釉上山水畫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 中國第四代導演們真的誤讀了巴贊嗎?
    如果把"中國第四代導演"比作一個人設的話,那麼這個人的人設一定是:誤讀巴贊。翻開任何一本中國電影史都能見到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幾乎就像是釘子一樣把第四代釘死在歷史這塊巨石之上。其實第四代們從未誤讀過巴贊。相反,是那些認為第四代誤讀了巴贊的人,在誤讀巴贊的同時,也誤讀了第四代。甚至,連"第四代"這個名稱,都是一場殘暴而又空虛的"命名"。
  • 國畫名師計王菁:論山水畫中的筆墨造型
    199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專業,獲碩士學位,2018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浙江省美協會員。1999年美術作品獲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優秀獎,2009年獲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重點課題立項,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省級美展,多篇論文發表在專業核心期刊,並出版一部著作。
  • 陝西「草根」畫家的掌臂山水畫:手裡自有「乾坤」
    【解說】一月的西安寒氣逼人,趁著中午有些陽光,「草根」畫家羅輝來到西安書院門,脫掉厚外套,擼起袖子,將手臂、手掌摁在墨盒中,以肢體為畫筆,在白紙上開始他的掌臂山水畫創作。  羅輝是陝西漢中人,生長於風景秀麗的秦巴山水中,令他從小對中國山水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外打拼的日子裡,無論多苦多累,羅輝總會擠出時間自學畫畫。在多年前的一次創作中,羅輝不慎將墨灑在紙上,當他著急用手去擦時,卻用手掌在紙上留下了一道有著肌膚紋理的墨跡,很有意境。從此,羅輝便開始研習如何用手臂手掌代替畫筆,這一練就是數十年。
  • 中國山水畫:峰巒渾厚 巧奪天工
    中國山水畫是一種人生的美學藝術。人在快樂時,會呈現笑臉,藝術也是一樣,也能夠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比如,倪瓚的藝術是自信的,倪瓚的筆墨是高超的。他的這種筆墨符合文人畫的審美,同時也達到了山水畫「氣正高超」「質有而趣靈」之意。
  • 當代中國山水畫名家張松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中國商聯•全國藝術市場聯盟副主席、中國畫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北京世紀名人國際書畫院副院長、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五屆主席團副主席、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長、安徽省中國畫學會主席、安徽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安徽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安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 常被誤讀誤解的中國文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常被誤讀誤解的中國文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可是世界上不修身的人比比皆是,有幾個人是出門被雷劈電擊,或者走路遇塌陷被活埋了?
  • 中國觀眾的審美被誤讀?
    這種誤讀只存在《花木蘭》嗎?並不是,我們借著這部影片,再次聊聊海報,或者說,重點聊聊電影的主海報。在業內,大眾都有一個概念,觀眾不一定會看每一條預告片,但是海報會對觀眾的初步選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顯然,《花木蘭》的海報,有可能會「勸退」不少觀眾。
  • 從六朝到明清,中國園林是如何疊山理水、融入山水畫之意的
    中國是自六朝以來,山水文化勃然興起的。詩歌、散文中無不表現,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王維詩歌獨愛山水,「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便是例子。散文更不用說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高峰。後來,山水興盛於山水畫。尤其宋代,山水畫蔚然成風,大家輩出。
  • 從「安第斯山水畫」到「泰山石畫」,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
    難怪每個第一次見到它的人,都要發出同樣的疑問:這是天然的嗎?是的,這是天然的畫,這是一種看起來具有天生貴族氣質的天然石畫。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石材行業的人們被這一個色澤、紋理都很獨特的石材品種深深驚豔著,所以它的名字也同樣讓很多人記憶深刻,它就叫「安第斯山水畫」。
  • 科學松鼠會講科普,太有趣了
    在科學松鼠會裡,聚集了近百位青年科學家,他們的願望,是做科學推廣的小松鼠,剝開科學堅硬的果殼,讓科學流行起來。 在主題上,這套書也特意針對中國孩子的需求,做了本土化處理,給孩子天然的親近感。最有意思的,是這本《當成語遇到科學》,講述了我們耳熟能詳的 19 個成語中的科學誤讀與正確闡述。比如,我們以為的「作繭自縛」,其實並不是蠶自作自受,相反繭是蠶重要的保護傘。
  • 黃廷海:我創立新南派山水畫的幾點思考
    2001年,由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江蘇省美學學會和南京市文聯主辦的《黃廷海藝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馬鴻增、周積寅、尚輝、範保文、趙文元等20位與會專家們,一邊看畫,一邊點評。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馬鴻增說:「黃廷海對傳統和理論的研究,比一般畫家要深入和系統, 具有相當高的眼光和膽識,故能取得今天令人矚目的成就。他有意無意地走出金陵畫派。我就是我。
  • 臺灣人誤讀的大陸
    但看久了,發現臺灣人對大陸的誤讀還是挺深的。 以前是臺灣人覺得大陸人都吃不起茶葉蛋,廁所都很髒,現在是陷入兩個極端,一種是覺得大陸哪哪都比臺灣強,諸如大陸年輕人很拼拉,行動支付很方便拉。另一種是覺得大陸哪哪都不如臺灣,諸如大陸大媽嗓門很大拉,大陸到處都是戰狼拉。
  • 在自然攝影中,怎樣以紋理作為攝影主題?
    拍攝紋理的樂趣之一是,有很多合適的對象可以在任何地方拍攝,同時這增加了畫面的深度,以下是一些攝影技巧,可幫助風景攝影師改善照片紋理的構圖技巧。   拍攝前尋找圖案,紋理和細節   拍攝前仔細檢查周圍環境,甚至樹皮或巖石表面之類的常見物體也可以成為攝影的有趣抽象主題,將光線,紋理,顏色和圖案結合在一起。
  • 賞陳克永的山水畫,解讀國畫中「松樹」的人文寓意
    北宋王安石《字說》雲,松為百木之長,猶公也,故字從公,柏猶伯也,故字從白,松為「公」,柏為「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松居首,柏居三,皆有位焉。古人將「松」字拆為十八公,元代馮子振曾撰《十八公賦》。你知道嗎?松樹還有受封者,泰山有「五大夫松」,為秦始皇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