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今日聯拍」
藝術品全產業鏈交易平臺
植砂格文化傳播:主營紫砂 、書畫等,長期進行網絡和微信銷售,積累了一定的客戶群體和銷售經驗。植砂格文化傳播實體店坐落於紫砂之鄉、陶都明珠: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實體店取名德輝堂。實體店鋪是網絡銷售強有力的後盾和保障,讓買家及藏家更放心。我們的宗旨是誠信第一,服務至上,保真收藏。
作為一個資深的紫砂藏家及愛好者,我向大家詳細的介紹介紹紫砂原礦料的分類,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與探討。
朱泥,紫泥,紅泥,底槽青,本山綠,清水泥…現在紫砂泥料種類繁多,但是有很多的泥料並不是所有人都非常了解,今天搜集關於紫砂泥料的資料,學習了一下,受益匪淺。
先從紫砂歷史介紹:16世紀,宜興紫砂傳到西方,其中有些用紅泥做成的茶具,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紅而不嫣的東西,因此喚它叫做「紅色瓷器」。
紅泥為早期常用泥料從黃龍山紅泥原礦中提煉而成,因為它的收縮率較高,一般都在13—30%之間,火候不容易掌握,所以不宜做大壺,適宜做小壺,如潮汕地區百姓喝功夫茶多用小水平壺,多半就為紅泥所制。
朱泥是紅泥中的精品,因為主要成份為紅泥,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未觸風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
朱泥一般來說分三種:紅中略帶黃、黃中略帶橙、紅中略帶紫(高溫朱泥)。
朱泥壺被熱水衝淋後可以立現嬌嫩鮮紅的特色,其風韻令人神醉。泡養日久,溫潤而富深度,歷來為藏家愛不釋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顧景舟先生上下班途經合新陶瓷的攤泥場,有時夏天經過烈日暴曬,大雨傾盆之後,他在嫩綠泥場上撿到兩桶紅泥。經過研究,憑多年的經驗,總結出:「紅泥,蘊藏在嫩泥的底層(俗稱石黃又稱硃砂泥),產地在西山前(即任墅村)趙莊嫩泥礦的下層,紅泥,原礦結構,不容於水。」
《陽羨名壺系》記述:「以和一切土色乃粘埴可築蓋陶壺之丞弼也。……調之乃變硃砂色。」到了清吳騫《陽羨名陶錄》選材篇,加了一個「黃」字,稱為嫩黃泥。
所謂的「丞弼」即指輔佐的意思。
以前任淦庭等在花盆、花瓶上給花鳥上色,凡紅色必定用石黃研磨,用筆蘸著上色。
清末俞國良制的紅傳爐壺,色澤豔麗不嫣,沉穩而不嬌,被稱為「大紅袍」。而與俞國良同期的藝人都無這種上好的佳泥。
當時宜興縣官鍾竟成要做一批紅泥壺送人,選中俞國良製作,而泥料由鍾安排泥場煉製,所以俞國良才有緣得此紅泥,鐘的茶壺都鈐上「鍾竟成贈」的方章。
石黃,因為它外殼黑褐色硬如鐵,包裹著一種象熟雞蛋黃一樣的東西,形似蛋黃,所以也稱石黃。
顧景舟先生解釋,以前人喜歡抽黃煙,用一皮袋裝菸絲,抽菸時從袋裡捻少許,捺在煙筒內,點火即抽,隨時把袋口收緊,以免菸絲散落,菸絲含油,經長期觸摸,皮袋就黑不溜秋的,與石黃礦的顏色十分相近,所以土名就叫「煙癟只」。
天清泥紫砂泥中,自古至今以天青泥為最,何謂天青泥呢?有兩種說法,一說雨過天青色,另一種為天青,是青中泛藍。瓷器類的天青色也為此色,紫砂與此完全不一。
明周高起在《陽羨名壺系》中記述:「天青泥出蠡墅,陶之黯肝色。」是說經焙燒後顏色象深珠肝色。為什麼把這種礦土叫做天青泥。一說「天青,染色名,深黑而微紅;所謂深青而含赤色的紺色」(《辭源》371頁)。還有一說,前人因這種泥與與天青染料相近似習慣稱之。丁山有一大水潭,原本是紫泥採掘宕口,天青泥就產於此。
紫砂行業內,習慣地把紫泥稱為清水泥。
記得有一把竹節壺用的就是天青泥,而這把壺為豬肝色,所以天青泥是指泥色並非是燒成後的顏色。相拼泥紫砂泥可以相互配比,如果方法得當,便能取得色澤純正,顆粒細膩燒成範圍寬,可塑性好的泥鍾。前人在實踐中摸索出各自得經驗,正所謂「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正是「戲法人人都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罷了。
現在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用純淨的泥料加工處理。
第二種摻入顆粒並與不同泥料混合。
第三種適量摻入金屬氧化物,使其色澤豐富,提高明度。
常見的泥料相拼其結果如下:
本山綠泥與紫泥相拼,製成段(團)泥。
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適量加入氧化鈷,製成墨綠泥。
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適量加入鉻錫黃,製成琵琶黃泥。
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適量加入鉻綠,製成菜茄泥。
紫泥中適量加入氧化錳,製成褐色拼料泥。
紫泥中適量加入氧化錳及氧化鈷,製成黑料泥。
洑東紅泥適量加入鐵紅粉,製成紅朱泥。
泥料在窯爐裡,隨著溫度的變化,會產生深淺濃淡不同的色澤。
紫砂泥的色彩變化之謎紫砂,一般人以為其色彩就是紫紅色的,其實錯了,紫砂土被稱為「五色土」,其顏色也絕不是簡單的黃、藍、紅等幾種原色,如果你到紫砂博物館或大一點的紫砂市場轉一圈,會發現紫砂的顏色,色色相異、變化無窮。
清代學者吳梅鼎曾經寫過一篇名為《陽羨茗壺賦》其中描寫色彩為:「若夫泥色之變,乍陰乍陽。忽葡萄而紺紫,倏桔柚而蒼黃。搖嫩綠於新桐,曉滴琅玕之翠,積流黃之葵露,暗飄金慄之香,或黃白堆沙,節哀梨兮可啖;或青堅在骨,塗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窯變,匪一色之可名,如鐵、如石、胡玉、胡金。
備五文於一器,具百美於三停。
遠而望之,黝弱鐘鼎陳明庭;
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
豈隋珠與趙璧可比異而稱珍者哉!
文人筆下的紫砂器的色彩可謂絢爛無比。
而另一日本收藏家奧蘭田在其專著《茗壺圖錄》中也寫到:
「泥色之辨,洵難矣!每壺各異,譬猶天文之燦然,不可得名狀也。」
紫砂器的色彩豐富多樣,變化無窮,而以朱、紫、米黃三色為本色,朱有濃淡,紫有深淺,黃富變化,假如要辨色可以例出數十上百種,例如:天青、鐵青、豬肝、黯肝、慄色、紫銅、硃砂紫、海棠紅、葵黃、冷金黃、水碧、沉香、梨皮、青灰、香灰、綠銅、墨綠、漆黑、棕黑、鼎黑、榴皮……
假若細細觀察,各種泥色如星光閃爍,日輝映射,如玉如翠,有的在泥中摻砂(粗砂或細砂)又好比是綢緞周身,珠粒隱現,更為奪目動人。紫砂土是顆粒較粗的陶土,它和江西景德鎮和浙江龍泉的白瓷塗同屬高嶺——石英——雲母類,不過含鐵、矽等元素較高,由於在高溫燒成過程中,鐵的氧化還原等作用,使紫砂色彩變得相當豐富多彩。
紫砂泥從顏色上分即前面提到過的三種:
一種是紫紅色和淺紫色,稱作「紫砂泥」,肉眼可看到閃亮的雲母微粒,燒成後為紫黑色或紫棕色;
一種為灰白色或灰綠色,稱為「綠泥」燒成後呈淺灰色或淡黃色;
還有一種是棕紅色,燒成後呈灰黑色,稱為「紅泥」。
丁蜀鎮蘊藏的以第一種紫砂最多,第二種綠泥,第三種紅泥較少。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並非什麼顏色的泥料燒出來的壺就是什麼顏色,例如有的呈黃色、淺灰色的壺都是由綠泥燒成的。紫砂藝人們可以根據創作需要由專門煉泥人員進行配製,
例如丁蜀鎮黃龍山原礦主要有:底槽青、紫泥、本山綠泥、高溫紅泥、白麻子泥、紅皮龍、烏泥、降坡泥等等。這些泥除了可以單一煉製以外,還可以相互摻和,根據要求進行配煉,例如:
本山綠泥+紫泥=段泥;
本山綠泥+紅泥=紅段泥;
紫泥+紅泥=紅清水泥;
紫泥+錳、鈷、鐵=黑泥料。
宜興紫砂泥猶如萬花筒,可以通過人工加上科技手段配製成非常豐富的多種色彩,像魔術師般地變幻出奇妙的世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