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風雲榜:從Leica到Leitz,徠卡電影鏡頭全面布局電影市場

2021-02-18 魔幻時光

今年6月,Leitz電影鏡頭(更名前為CW SONDEROPTIC)剛剛經歷了他們的新總部開幕儀式。短短幾年的時間裡,憑藉母公司徠卡在光學領域的設計與製造能力,Leitz以Summilux-C T1.4、Summicron-C T2.0兩套電影鏡頭迅速打進了主流電影鏡頭市場。近兩年,大畫幅概念開始普及後,提前就看到趨勢的Leitz又以Thalia、M0.8兩款產品迎接著市場的考驗。今年的BIRTV展會上,Leitz攜全線電影鏡頭參加了展會,期間,Leitz大中華區代表Po Liu為我們分享了Leitz電影鏡頭、大畫幅、S35、鏡頭製造的一些行業知識。

近十年來,作為行業發展的見證者,你對電影行業技術的變化有什麼感受?你本身經歷過哪些工作變化?這些變化跟你現在在徠卡工作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嗎?

我加入Leitz公司已經有三年了,在進入Leitz公司之前,我在香港的租賃行業待了十年。我剛入行的時候還是膠片時代,一些數字攝影機都還在用磁帶。那期間會有一些使用索尼F900R那樣的高清攝影機的項目,我們能接觸到高端一點的攝影機就是Panavision Genisis,但是在當時還沒有普及。在那十年裡,只有鮑德熹老師拍攝的《功夫之王》用上了PanavisionGenisis數字攝影機,那時候的電影主要還是在用膠片拍攝。

當時感覺到的最大變化就是RED,他們發布了RED ONE,那是一臺S35畫幅的4K數字攝影機,RED ONE的發布完全把這個行業改變了。差不多在RED ONE發布一年之後就開始交貨了,其實我一直覺得這件事對這個行業影響非常大,整個行業的技術發展似乎都因此突然加速了很多。

其實現在很多流行的電影鏡頭都是在膠片時代設計生產的,而數字攝影機慢慢淘汰了膠片攝影機以後就發展得很快,從4K到5K、6K、8K的時間其實很短,全部加起來可能也就五六年的時間,反觀鏡頭的發展似乎並未趕上 。

徠卡作為一家舉世聞名的公司,進入電影鏡頭領域卻是這幾年的事情,你進公司後第一個接觸的項目是哪款產品?

剛才說到數字攝影機,但是你看電影鏡頭好像就沒有什麼比較大的突破,為什麼我要講這個問題呢?其實是因為Leitz的第一個產品Summilux-C T1.4正是針對S35畫幅數字攝影機傳感器設計的電影鏡頭。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Leitz進入電影鏡頭領域的時間好像看上去稍微晚一點,但它的設計理念卻是比別人超前面向未來,即使將來數字攝影機技術發展了,Leitz的鏡頭也更不容易過時。

我們公司是2008年才成立,前後大概花了三四年的時間才把這套鏡頭做出來。當時很多人都看到數字攝影機的普及會慢慢取代膠片,其實我們的Summilux-C T1.4鏡頭在膠片攝影機上也能獲得非常好的畫面,例如今年提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賈樟柯導演作品《江湖兒女》亦用上了它。

在我加入公司以後,已經有Summilux-C T1.4和Summcron-C T2.0了。我進公司後經歷的第一套鏡頭項目是M0.8,它是在我第一年參加IBC展會的時候開始跟大家見面的,後面就是現在大家都熟悉的Thalia大畫幅鏡頭系列。

徠卡研發的第一套電影鏡頭的背後有什麼故事?給我們介紹下電影鏡頭從設計到量產的一些知識?所有的環節都是Leitz自己完成的嗎?

要設計一系列鏡頭,一般會先確定要做幾個焦段,從多少毫米的廣角到多少毫米的長焦以及光孔多大,基本規格定好了後就可以開始做光學設計。光學設計是用電腦來做的一些模擬過程,光學設計結束以後就開始做機械設計,哪些鏡片需要在跟焦時移動, 哪些保持不動,加上浮動鏡組作特定補償,最後還有一些外殼、零件的設計等工作。

如果剛才提到的兩部分設計都已經完成的話,就開始定製鏡片與金屬部件並組裝出工程鏡頭,進行測試改進直至完成設計,最後就可以把鏡片和金屬零件量產,大概就是這個流程。一個系列的電影鏡頭設計一般最少也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如果是從開始有一個想法到供貨給客戶,也有可能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

 

在設計Summilux-C T1.4的時候,我們的光學設計師Ian Neil跟機械設計師Andre de Winter都因此獲得過奧斯卡科學技術獎,兩位從前亦參與了Panavision Primo鏡頭項目的設計 。

 

Summilux-C這樣的命名有什麼說法?它與Summicron-C之間有哪些淵源或者聯繫?

Summilux-C T1.4之所以叫Summilux,這是萊卡照相機部門的一個習慣性命名,光孔在一定範圍之內的鏡頭會被稱為Summilux,T2.0的光孔就會被命名為Summicron。這兩個詞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但時間一長就有點像我們的品牌名了,LUX有光、亮度的意思。萊卡有一個超大光孔的系列鏡頭叫NOCTILUX也用了這個詞根,被很多人稱之為「夜神」,大概意思是「沒有光」亦能拍攝的意思。

一般的鏡頭設計在光學設計完成之後就已經能看到大致的最終結果了,那Summilux-C T1.4和Summicron-C T2.0這兩款鏡頭,最後的完成度和設計的預想的有區別嗎?

這兩者之間永遠是有區別的,計算是一個理想的國度。生產能不能達到你預想的公差、玻璃的質量、鍍膜的技術那多麼的因素都是有可能改變的,所以從設計一個鏡頭到設計十幾個鏡頭,這之間的差距能有多少,就在於生產技術有多高,這個是影響比較大的,還有就是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Summilux-C T1.4 已經算是目前用上最先進的技術的鏡頭了。

 

你如何描述Leitz的幾款電影鏡頭的風格或者特徵?這些特徵在技術層面對電影行業可能會有什麼影響?

首先,技術方面我們都是按數字攝影機的技術要求去做這幾套電影鏡頭,還有我們會根據萊卡照相機做鏡頭的那個傳統去做我們覺得理想的電影鏡頭。萊卡照相機鏡頭的特點是什麼?你可以看到它總是光圈很大,但體積卻特別小,所以Leitz電影鏡頭的重量也不會像別的廠家做得那麼重,比如你拿Leitz T1.4的鏡頭跟別的T1.3、T1.4鏡頭比較,你就能發現徠卡鏡頭往往能做得更小。

生產鏡片最關鍵、最難的地方就是做好鏡片的邊緣部分,如果你能做好鏡片的邊緣部分的話,你就能用完整片的鏡片,如果生產技術未達到如此,那就只能把原來需要的面積做得更大,而只用質量較好的中心區域,所以Leitz鏡頭沒有多餘的重量在鏡頭裡面。

  

非球面鏡技術在這些現代風格的電影鏡頭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哪一步是最難的?

Summilux T1.4鏡頭裡有用到非球面鏡片,它有兩個鏡片面是非球面。有一些焦段的鏡頭會用到很複雜的技術,就是內部的非球面,Summilux T1.4研發到生產花了那麼長的時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解決非球面鏡片研磨的技術,我們跟萊卡那邊的生產線去開發了一些新技術,用了好長時間去解決這個難題。所以剛才你問設計跟完成的產品中間會差多少,關鍵就在於生產工藝,設計可以很完美,你可以做很多天馬行空的設計,但是你能不能把那個鏡片加工出來就是另外一件事情,我們花了我們很多的時間去做這件事情。

可以進行高精度非球面鏡片加工的磁流體研磨設備

另外一個困難的就是Summilux T1.4用了很多的特殊鏡片,設計要求要用很多不同特性的鏡片去解決那些色散的問題,有一些材質是很軟的,而且它的良品率很低,可能你做十片鏡片,最終能用的就只有幾片,它會有良品率的問題,而且非常難控制。還有一些鏡片會要求特殊的折射率,也要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去做,這些原材料技術方面的問題是突破生產Summilux T1.4的一個重要挑戰。

Summilux-C和Summicron-C系列完善之後很快就遇到了大畫幅浪潮,現在Leitz也有更大像場的Thalia,你會對這些規格的鏡頭有什麼看法?你覺得S35畫幅是否會變成往昔S16畫幅那樣的境遇?

可能很多做攝影機、鏡頭的廠家都會這個預期,目前有好幾個攝影機廠家也推出了全畫幅攝影機,鏡頭方面也有很多選擇,但是全幅的市場需求可能不像之前預計發展得那麼快。像 Thalia發布了大概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跟幾家友商廠家的全畫幅鏡頭差不到一年,整體來說幾個廠家的全畫幅鏡頭髮布的時間還是很短,如果短時間再有新的產品再推出的話,我覺得需要有一個市場的動力去推動,期待這一個時刻的來臨。

有了大畫幅的概念之後,你覺得後續S35鏡頭應該處於什麼樣的角色?

首先有一個問題要提一下,就是S35和大畫幅存不存在競爭關係,現在確實不好說。之前有些說法說S35會慢慢變少,但是就目前的發展環境來說,S35還是會保留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對Summilux-C和Summicron-C兩款S35鏡頭來說,因為它們的超前的設計,我個人覺得它們的生命周期會比其他老一點的鏡頭更長,會在主流市場上停留更久。還有就目前廣泛來說,Summilux-CT1.4算是最高端的一套S35球面鏡頭,它在好萊塢的需求非常大,它是很多Netflix美劇的選擇。

 

Netflix有很嚴謹的技術要求,只可以使用原生素像達4k以上,所以很多大的劇組會用上 8K的機器, 和我們的Summilux-C和Summicron-C是非常搭配。因為從光學設計,還有光學介質來看,這倆鏡頭都是數字年代才有的,不會像一些老鏡頭會配像素數量很高的攝影機時會有的那些問題。

Netflix美劇《怪奇物語》使用RED Weapon Helium與 Leica Summilux-C進行拍攝

最近Thalia在國內很火,介紹一下它在國內的銷售情況?在大畫幅領域Leitz是否還會有別的新產品計劃?

我們今年的感覺是全畫幅還是在以慢慢的速度在推進,全畫幅或者大畫幅會在一些高端的劇組首先使用,電視劇劇組的話可能會稍微慢一點,所以目前有Thalia鏡頭的租賃公司都是一些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公司。 BIRTV展會前後我們剛交貨兩套,目前應該有六套在國內的租賃市場,華文先力3套、阿榮2套、優績1套。目前Thalia已經在張藝謀劇組拍攝電影《一秒鐘》,攝影指導是趙小丁老師,此後還會有一個大組將會使用Thalia在8月底開機。

 

其實一家工廠的容量是有限的,生產能力也是有限的,對新產品而言,我們要看市場的需求有沒有發展到哪一個方向。設計一套鏡頭不是五個月、六個月、一年就能做完的事情,那需要一個很長的計劃和投資。一個需要花費三四年時間的項目要花費的財力、精力是難以計算的,所以要看市場的發展是哪裡,大畫幅的發展慢慢開始起動,它絕對是未來的一個方向。我們是有一定的技術存量,但是要把它們用在什麼地方,這要看市場往哪個方向發展。

這幾年數位技術的巨大變化能讓人感覺到即便是光學技術這些傳統的技術也在面臨著考驗,大畫幅、變形寬銀幕, Leitz在影像方面對這些潮流有什麼判斷?這些潮流會對你們做新境頭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個人角度來說,我覺得電影領域裡大畫幅會佔據一定的空間,全畫幅跟S35混拍的項目也會存在。如果是繼續拍S35的話,我覺得高端電影鏡頭會是首選。還有是寬銀幕,因為它會給你不一樣的視角,視覺語言完全跟球面鏡頭不一樣,我覺得S35領域中,變形寬銀幕跟高端的球面鏡頭會在這個方向延續一段時間。

要說影響,這些潮流的影響絕對會對我們的新產品產生影響。近年在國內外,變形寬銀幕是一個潮流。早前在KO VISION鏡頭討論論壇上,很多老師也覺得變形寬銀幕是不會死的,不管是S35畫幅還是全畫幅時代,它會永遠存在。現在市場上的變形寬銀幕鏡頭也不少,好像只有我們還沒有做,我們關注的地方就是市場有什麼缺的東西,如果還有空間亦會考慮,如果基本都已經飽和,而且沒有一些新的感覺、新的概念,就沒必要去做了。如果做出來的產品是A跟B差不多的,D跟C也差不多,那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意義不是不大,畢竟我們只是提供工具給攝影師去創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查看歷史消息

優質影視技術資訊,歡迎關注魔幻時光

電影鏡頭技術交流群請加微信

相關焦點

  • 電影鏡頭新貴:Leitz Prime與Leitz Zoom
    但徠卡進軍電影鏡頭領域卻是最近十來年的事情了,伴隨著大尺寸傳感器數字攝影機崛起的風頭,徠卡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在主流電影工業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份額可能不算最大,但絕對無法被忽視。而今,它的電影鏡頭繼續以Leitz的品牌在電影領域深耕。
  • 經典德國相機徠卡篇之 LEICA M型鏡頭
    ◎我比較過35mm/f2,用這一代的ASPH,銳,反差大,如現代快餐文化,強調主題,講結論不論細節。用8枚玉拍同一場景,同樣條件,結果完全不同!光往內集中,黑白兩端內縮,ASPH看不到的灰調出來了,那才是相片!我感覺leica再走現代路線,唯能以飽和、銳利作賣點(其實Zeiss不輸,日鏡也漸近)。用老鏡,如8枚、7枚,完全把數字、日鏡遠遠拋開。
  • 徠卡鏡頭的「銳」是什麼銳?
    我們總是戲謔徠卡的德味是「刀銳奶化」,而說到這個「銳」,便是徠卡鏡頭為人津津樂道之處了。
  • Leica 徠卡 R 系列鏡頭回顧
    由於鏡頭焦距為60mm,其拍攝領域非常廣泛,適用於任何題材的通用型鏡頭。如果使用此焦距段鏡頭,實現無限遠到27mm的調焦範圍,而且放大倍率為1:2,這隻大口徑的徠卡鏡頭將是理想選擇。與徠卡R系列微距接環(Macro-Adapter-R)配合使用,鏡頭可選到1:1的放大倍率。最大優點是對焦範圍能從27公分(比例為1:2)至無限遠,當您接上近攝環後,近攝比例甚至可達1:1。
  • 「我夢寐以求的相機」— 徠卡50mm系列鏡頭
    Summar-SM 2/50mm rigid鏡頭於1933年推出,代碼編號為SUMAR。同年在1933年末到1934年初的這段時間,愛克發(Agfa)的彩色膠片也在市場推出,徠卡公司推出可伸縮的非旋轉接環Summar鏡頭代碼編號為SUMUS,非旋轉接環的Summar鏡頭必須通過搭配一個特殊的濾鏡來使用愛克髮膠卷。
  • LEICA「八枚玉」,世界鏡頭史中的傳奇神話
    「八枚玉」是 Leica 公司在該時期的代表作品,其做工用料十足,鏡頭體積小巧,成像色彩銳利,畫面油潤,過渡自然,細節豐富,在攝影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名氣。本文Leica 35/1:2 leitz wetzlar 1686577 summicron鏡頭的相關圖片均由北寒拍攝。
  • 《再買鏡頭就剁手》系列測評 篇四:徠卡 Leitz Summicron 50mm f2 rigid 測評
    一支設計優雅,做工極致,手感黏密的徠卡鏡頭。
  • 【影像典藏】機械的極致——徠卡Leica MP
    圖片選自:王琛視覺藝術中心古董相機典藏      王琛收藏的這款相機是繼徠卡M7之後的一臺膠捲相機——徠卡MP相機,這臺相機採用了復古的外觀,三套取景器,測光系統,傳統的快門速度,在M-A出現之前也被認為是最後的徠卡膠捲機。
  • 「我夢寐以求的相機」— 徠卡90mm系列鏡頭
    這個鏡頭的設計非常有特色,外型設計有rigid的經典味道,充分體現了徠卡"less is better than more"的精神,只用了三片玻璃卻能有頂級的成像。由於徠卡CL和M相機的對焦基線不一樣,雖然這個鏡頭也是M口的,可以裝到M相機上,但是在M相機上會產生對焦誤差。
  • 窮玩徠卡?
    徠卡於我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得,因為太多人的追捧,以及保值率,他的價格一直高高在上。最早相中的是c-lux,可是它就是臺換了標的松下,價格還貴了一倍,覺得完全沒有必要。之後看到了leica T,又種草了,一體式流水型的機身設計,真香。那本來可能是我第一臺擁有的Leica,本想臨走臺灣前購入,可惜找了幾家相機店都沒貨,也就作罷。
  • 透過M9看徠卡 Leica
    這裡我們就要為你揭開徠卡相機的面紗.為什麼用徠卡?1、光學素質一流徠卡鏡頭至今依舊只以玻璃和金屬為製作材料,而有些徠卡鏡頭中還包含兩片非球面鏡片,不僅鏡頭素質優良,而且生產成本也極高。目前的非球面鏡頭都是單片研磨,每臺研磨機同時可以加工兩片鏡片,而每片鏡片的平均加工時間是一個工 作日。
  • 徠卡鏡頭中的不得不提的焦段——90mm鏡頭
    說到徠卡90mm鏡頭,我們首當其衝要提的就是這一款全新的大光圈人像鏡頭—— Summilux-M 90 mm f/1.5 ASPH。這款長焦鏡頭可以更好地壓縮背景,突出主體,提供足夠淺的景深效果,為攝影師拍攝更加別致的特寫提供了幫助。
  • 徠卡 LEICA DG Summilux 15mm/F1.7 ASPH 定焦鏡頭拍攝體驗報告
  • 徠卡鏡頭是如何研發的
    與R系列鏡頭超過七十年的研發歷史,它反應了高品質鏡頭不斷精益求精的過程,而對於維持徠卡一貫優異品質的設計哲學感到興趣,並且希望聽到相關的闡述的讀者們,在這篇文章中您就可以找到答案了!電腦的高速運作計算功能使現今的我們能研發出比以前更加卓越的高品質鏡頭,變焦鏡頭的改革就是明顯的例子,而徠卡早在1951年就已經著手開始以電腦來輔助設計,解決複雜的光學計算問題,徠卡公司是第一個用電腦解決複雜光學計算問題的製造商。
  • Leica M5,年輕人的第一臺徠卡?
    我是一個愛折騰的人,這幾年,從數碼到膠片,從無人機到Gopro,進進出出,也經手和體驗了不少器材:無論是機身、鏡頭還是各種配件,遇到過愛不釋手的,也踩過大大小小的坑。所以這個欄目,就想跟大家分享那些我們喜歡的、不喜歡的設備們,有的種草、有的拔草,當然,按照慣例,哪怕是談器材,我們也會盡力給大家提供一些攝影相關的技巧和知識。
  • 【新品發布】徠卡官方正式發布全畫幅固定鏡頭相機Leica Q
    徠卡官方今天正式發布其最新的全畫幅固定鏡頭相機Leica Q。該機是徠卡歷史上第一臺全畫幅自動對焦定焦鏡頭相機。
  • 徠卡 LEICA DG Summilux 15mm/F1.7 ASPH 定焦鏡頭 樣張圖集第二期
    挖了很久的坑,該填上了。LEICA DG Summilux 15mm/F1.7 ASPH 樣張第二期登場,相信這顆鏡頭是很多M43黨關注的熱點,小巧亮騷還有徠卡附體。我們帶著這枚鏡頭走街串巷,掃了中國掃美國,配合最小機身GM1,隨身攜帶非常方便。樣張已經足夠,2015年6月30日將發布這枚鏡頭的拍攝體驗報告。
  • 徠卡 LEICA DG NOCTICRON 42.5/F1.2 定焦鏡頭拍攝體驗報告
    徠卡 LEICA DG NOCTICRON 42.5/F1.2 鏡頭
  • 徠卡 M10-P、M10-R 和 M10 Monochrom 相機發布新固件: 利用計算成像修正透視畸變.
    用戶也可選擇手動修正透視畸變,但兩者相比,徠卡全新的透視控制功能更加便捷。首先,自動快於手動。其次,LPC可以在數據錄入前提供修正圖預覽,還能在拍攝後立即查看修正後的JPEG圖像,令用戶能輕易挑選出滿意的畫面及最合適拍攝的鏡頭。透視畸變是基於從相機感光元件上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修正的(並非是針對畫面進行數碼修正),因此即便是畫面中不含直線也可以修正。
  • 神秘的Zunow豬腦鏡頭
    我們先來看一看ZUNOW的歷史:帝國光學株式會社的前身帝國光學研究所,成立於1930年,最初以生產鏡頭為主,在前日本光學鏡頭設計師浜野道三郎的帶領下,二戰結束前就在生產大光圈鏡頭。1951年仿造徠卡III推出了名為Teica的第一臺相機和50mm f/1.2鏡頭,1953年發表了當時最明亮的50mmf/1.1鏡頭,極大的提高了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