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已於今年正式啟動。該議程重點突出「可持續發展」,羅列17個可持續發展具體目標。
然而,這17項目標各有側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力同時實現2030議程的所有目標。因此,有必要先對其做重要性排序。筆者認為,減貧首當其衝,尤其是消除日人均生活支出低於1美元的絕對貧困。
發展中國家減貧,最缺乏的是資本。我們曾做過測算,若想實現2030發展目標,全球發展中國家每年總共需1.5萬億美元的投資,這即便對印度、中國這樣人口、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也是巨額支出。
於去年正式收官的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在減貧方面取得卓越成效。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因幫助數千萬人走出貧困而成為典型,經驗值得參考。
中國減貧成功,主要在於充分發掘國內資源實現發展。據統計,中國人每年將GDP的將近50%投入經濟再發展的融資過程。中國人習慣儲蓄,銀行資本金更加充足,而非洲、拉美等地的存款率沒那麼高。
中國還積極為其他國家創造發展渠道。中國倡建的亞投行吸引很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以「一帶一路」這一綜合考慮不同區域發展需求的項目作為支撐,越來越多國家正在共享更高端的互聯互通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全球未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國家間資本資源整合還會帶來更加共贏的城市化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實現減貧、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氣候變化,不僅兌現過去的減排承諾,更於去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前夕誓言降低碳排放強度,在2030年之前停止碳排放量增長。
眾所周知,巴黎氣候峰會達成了「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的目標。為此,全球須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發展中國家儘管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但都應信守承諾,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負起責任,這對自身經濟結構升級也是一種促進。(作者是原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席,本文整理自作者在「從都論壇」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