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為推有聲電影險喪命 邵氏影業笑傲數十載

2021-01-10 人民網

「邵氏出品,必屬佳品」,這句宣傳語曾在華人圈街知巷聞。邵逸夫叱吒娛樂圈大半個世紀,打造了邵氏兄弟(SB)、無線(TVB)兩個影視王國。邵氏電影王國曾主宰亞洲電影市場數十年,見證了香港電影從上世紀50年代的起飛到80年代中期的繁華。這個電影王國雖已成為歷史,但留下的邵氏電影歷久彌新。

□下南洋

追隨大哥闖影界

邵逸夫涉足影視娛樂業,該從他的家族說起。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在舊上海經營漂染等多種生意。他育有8名子女,其中四個兒子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後來皆投身娛樂業。邵逸夫排行老六,因此人們尊稱「六叔」。

1925年,大哥邵醉翁在上海創辦了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片公司,這也是「邵氏兄弟」最早的前身。1926年,剛剛中學畢業的邵逸夫受大哥派遣,前往新加坡協助三哥邵山客開展發行工作。當年,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出品的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巡迴放映,並開設電影院。他在南洋一呆就是30年,使「邵氏」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發行商。

推有聲片險喪命

邵逸夫勤奮又肯鑽硏,很快就對電影製片的各個環節了如指掌,自編自導都不在話下。1932年,當時的邵逸夫意識到,儘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已建立起影業基礎,但與歐美國家的有聲電影相比,無聲電影定將被淘汰,於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為此,他赴美購買了有聲設備,並自創劇本拍攝有聲片《白金龍》,由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邵逸夫自己擔任製片和導演。

《白金龍》放映時曾轟動一時,據說有一次放映時,觀眾硬是想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裡面。為了這部開創性的影片,邵逸夫曾死裡逃生,他在赴美購買有聲電影設備的途中,遭遇輪船觸礁沉沒,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大海上飄泊了一夜才獲救。

□掌邵氏

知命年回港對抗電懋

195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歷經搬遷和改名,成為香港的邵氏父子公司,由邵逸夫二哥邵邨人與兒子經營,但被當時的電影業龍頭電懋公司打擊得無還手之力。在兄弟們的委託下,時年50歲的邵逸夫於1957年從南洋赴港,開始獨當一面,1958年他成立邵氏兄弟(香港)電影公司。

邵逸夫全面接掌後,面臨著與電懋的正式交鋒。邵逸夫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舉措,包括新建有「東方好萊塢」之譽的邵氏影城。另外,在邵逸夫的帶領下,青年導演李翰祥用黃梅調的形式拍了歷史片《貂蟬》《江山美人》等,連創票房紀錄。1963年,電懋掌門人乘坐飛機時發生意外。從此,「邵氏」開始了在香港影壇一統天下的稱霸地位,叱吒數十年。

開啟新派武俠片潮流

邵逸夫經營的邵氏兄弟推出了超過千部的電影作品,至今仍然留存在世的有750多部。其中,功夫片絕對是邵氏的拳頭產品,張徹、胡金銓執導的《虎俠殲仇》《大醉俠》《獨臂刀》等片開啟了新派武俠潮流,後來劉家良、楚原等人的功夫片不乏經典之作。

邵氏在成功開發了功夫片這一類型電影後,還不遺餘力地推廣到海外,培養了眾多歐美影迷。如今,很多國外大腕談到對他們影響深刻的華語片,總能用蹩腳的中文說起「邵氏」二字。

重視大牌力推類型片

邵逸夫對香港電影的貢獻還有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採用類型電影製片策略等。他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演員王羽、狄龍、姜大衛、林黛、凌波、狄娜,導演李翰祥、鄒玉懷、張徹、劉家良等。

類型片雖非邵逸夫首推,但他的重視讓類型片得以成熟。邵逸夫認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夠賣座,必須懂得迎合觀眾口味,遵循市場規律。因此,邵氏十分注重類型片的發展,除了黃梅調、武俠片,還有時裝動作片、鬼片、風月片、清宮片、賀歲片,把每一種類型電影都拍到了極致,並一直向好萊塢學習,用高投資和大明星來吸引觀眾。眾多大片的面世,讓「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深入人心。

80年代退出電影世界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1985年,邵氏公司在電視業和新電影對手的夾擊下急流勇退,大幅度地減產、裁員、出租院線等之後,基本停產,院線則出租予潘迪生的德寶電影公司,1987年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

2007年4月16日,香港電影金像獎為邵逸夫頒發了「世紀成就大獎」,以表彰他對香港電影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當時全場掌聲雷動。這個獎項對這位百歲老人來說當之無愧,他不僅主宰了一個影壇時代,也建立起一個昔日的電影王國。

□友人憶

王晶

他是幽默純真的電影人

導演王晶昨天在京出席監製的新片《惡戰》首映禮,他登臺後首先默哀15秒哀悼「最尊敬的老闆」邵逸夫。王晶說:「我最初當導演就是在邵氏,邵逸夫是我最尊敬的老闆。我最初的10部片子就是在邵氏拍的,拍第一部片子時才25歲,我可以說是邵氏最後一代中發展較好的導演。」

王晶評價邵先生特別幽默,是位純真的電影人,「我曾跟著他參加亞洲影展。因為他在新加坡待了30年,很喜歡用英文,他講笑話都是用英文。」

由王晶編劇的電視劇《影城大亨》改編自邵逸夫的傳奇人生,問及今後是否會推出有關邵逸夫傳奇人生的作品,王晶坦言暫時無此打算,「我相信他的傳奇人生肯定會有很多人拍成作品。」王晶稱,新片《惡戰》就是改編自邵氏時期的張徹電影《馬永貞》。

成龍

和他的故事一晚講不完

成龍在進入嘉禾前,曾拍過《金瓶雙豔》等邵氏影片。昨天提及邵老闆的去世,成龍一臉嚴肅,他說兩人相識50多年,「和他的故事講一晚上都講不完。記得我21歲時,他用勞斯萊斯6號來接機,我說『哇』,他說『以後你也買得起』」。

成龍透露,最近20年逢年過節都會問候邵老闆,「他90多歲時還在家看電影和電視。他是香港電影的創始人,把電影和電視發展得很蓬勃,今天拿手指數多少人是他栽培出來的,幕前幕後有很多,他是真正的電影人,再也沒有那樣的人了」。

相關焦點

  • 中國有聲電影鼻祖—邵逸夫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舊金山)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這個邵逸夫是何方神聖? 居然怎麼牛!110多家和9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 邵醉翁開創邵氏影業,老六邵逸夫赴美國買設備翻船,爬上木板逃生
    邵氏家族最有影響力的無疑就是邵逸夫。邵逸夫的崛起,絕不是個人單打獨鬥,他有大名鼎鼎的親兄弟四人,他被稱為「邵老六」。說到邵氏電影,要從邵逸夫的老爸邵玉軒說起,更離不開大哥邵醉翁。,1925年,邵醉翁以劇團為班底,投資1萬銀元,創辦天一影業公司,自任總經理兼導演。
  • 與TVB相伴共生,陪伴邵逸夫數十載,香港名流方逸華曲折人生故事
    他一生摳門,卻捐贈了遍布中國的幾百棟逸夫樓,他執掌的邵氏電影,是華人電影的先驅,他創辦了被稱為「華人諾貝爾」的「邵逸夫獎」。青年邵逸夫無論刀光劍影的金庸江湖,還是扣人心弦的警匪爭鋒,亦或爾虞我詐的宮闈紛爭,外加活色生香的港姐選舉,娛樂圈盛事幾乎都與邵逸夫三個字有關。
  • 邵逸夫在家中安詳離世 享年107歲
    邵逸夫一生致力發展娛樂事業,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出產過千部電影,其後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邵逸夫同時熱心公益,多年來捐出龐大善款予教育及醫療機構,又設立慈善基金及國際性獎項。最近已減少露面。  而在前年9月舉行既邵逸夫獎頒獎禮,邵逸夫已缺席,是有關獎項舉行9屆以來首次。
  • 邵逸夫的大亨之路,離不開背後的兩個傳奇女人
    邵逸夫是享譽世界的香港影視界大亨,他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電影拍攝基地,掌握了全球最大的中文電視節目製作公司。邵氏電影公司拍攝了許多電影史上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而他一生的愛情故事也像電影一樣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
  • 被邵逸夫踢出邵氏,胡金銓與邵逸夫恩怨,要從一部武俠片拍攝說起
    1953年2月,胡金銓與李翰祥結為異姓兄弟,後經李翰祥介紹進入邵氏電影工作。他最初擔任美工,後來開始在電影裡扮演角色。後與李翰祥、張徹、楚原,並稱為「邵氏四大導演」。雖有邵氏四大導演之名,其實多少有點名不符實,因為胡金銓在邵氏獨立執導的電影僅有三部。且期間與邵逸夫,常有不合。之所以能名列其中,更得益於他執導的一部電影,開啟了邵氏電影的一個新時代。
  • 邵逸夫的傳奇人生
    但邵氏兄弟決定堅持下去。這時,邵逸夫意識到,美國和西方國家已經出現有聲電影了,自己的無聲電影必將被淘汰,於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然後,他就親自去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了。1931年,24歲的邵逸夫乘船前往美國。不料,途中輪船觸礁沉沒。然邵逸夫命大,他落水後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大海上飄泊了一夜,終於獲救生還。他來到美國好萊塢,成功買回了留聲機等器材。
  • 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今晨安詳離世 享年107歲
    邵逸夫出生於1907年11月19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上海商會成員,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多年來,邵逸夫捐助數以百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勳銜。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爵士。
  • 邵逸夫逸事
    邵氏鼎盛時期,邵逸夫和邵氏演員合影。邵逸夫接棒TVB後,挖來汪明荃。邵逸夫的一生歷經了107個年頭,而其中有88年都在影視行業裡沉浮。另一方面,在上海的邵醉翁自1926年起用著名影星胡蝶,拍攝《梁祝痛史》《珍珠塔》《孟姜女》等系列古裝片,影響頗大。
  • 邵逸夫一生比電影精彩:從片場跑腿到娛樂大亨
    ,開篇會用的片段,是他與兄長扛著電影機和影片,跑遍南洋的農場放露天電影,終於打開南洋的電影市場;還是在美國西海岸的汪洋中,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堅持一天才等來救援船隻的邵逸夫最終買回了有聲電影的「講話機器」,拍出了第一部華語有聲電影《白金龍》;抑或,是邵逸夫、三哥邵仁枚對二哥「杯酒釋兵權」,兄弟同心變反目,反而落得後人一句「子女緣薄,親戚情淡」的評價?
  • 記住的不該是其LOGO,而是它對香港電影的影響!邵氏影業介紹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那就是邵逸夫老先生和他的邵氏電影。邵氏影業的影響者天一影業邵逸夫先生於2014年已經過世了,卻在全國各地留下近三萬座逸夫樓。
  • 邵氏電影,今人仍覺經典
    1928年,邵醉翁兄弟派遣六弟逸夫前往南洋,協助1924年便遠渡重洋在新加坡創業的邵仁枚建立南洋發行網(另一說認為,邵逸夫於1926年以前便往南洋)。當時的新加坡已是東南亞最繁華的商埠,邵仁枚和邵逸夫兩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各處找空地搭帳篷放映「天ー」出品的電影。1931年,「天ー」拍攝首部片上發聲影片《歌場春色》,為中國有聲電影技術帶來突破。
  • 「電影時代人物」邵逸夫:香港電影、電視王國的締造者
    中國有聲電影鼻祖邵逸夫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副其實的拓荒英雄。「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因上海的局勢不穩,「天一影業」決定遷往香港發展,並建立了「天一港廠」。邵逸夫任製片和導演的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上映引起轟動,將中國觀眾帶入「有聲時代」。據說放映的時候,觀眾對電影中的人說話十分驚奇,只要一有聲音出來,就大聲歡呼!
  • 邵逸夫的一個世紀(1907.10.4--2007.10.4)
    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州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當時「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 邵氏電影的傳奇之路上,邵逸夫的大哥和二哥被新加坡首富先後逼走
    2014年1月17日,107歲的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各界紛紛哀悼,讚頌他的傳奇人生,邵逸夫是香港當之無愧的影視大亨,他旗下的邵氏兄弟出產了上千部的電影,他當年執掌的TVB王國是目前目前亞洲最大中文內容的供貨商,在香港有著近乎壟斷的競爭狀況,他自1957年來到香港,此後在香港影視界的競爭中他堪稱是遇神殺神
  • 【人物】民國大家之邵逸夫:風流但不下流的慈善家
    天一影片在創業首兩年發展迅速,其他電影公司於是組成「六合影業公司」,圍剿「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戲院,不再播放天一的電影。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後購入多間戲院。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
  • 6年前的今天,華語影視業第一人,達則兼濟天下的邵逸夫逝世
    (邵逸夫年輕時)1927年(20歲),6家電影公司聯合起來,成立「六合影業」,目的是為了圍剿天一電影。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場記錄在案的商戰——「六合圍剿」。六合與發行商籤訂合約時,要求「六合、天一」只能取其一。六合佔據當時中國大半的電影市場,各個發行商都不敢得罪,只好紛紛拒絕經銷天一的影片。
  • 邵逸夫傳奇愛情:兩個女人成就一代影視大亨
  • 邵氏沉浮錄:獨霸香港市場二十年的邵氏為什麼突然間落寞了?
    1926年,邵氏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南下新加坡,開拓南洋市場。這一招棋現在看來可以說是非常的明智,因為無論是1929年美國有聲電影進入中國,壟斷上海市場,還是1932年一二八戰事的發生,邵氏似乎未卜先知為自己留下了南洋的退路。
  • 邵逸夫家族(中)——影城大亨
    三哥邵山客和邵逸夫      彼時南洋一帶老百姓主要的消遣娛樂項目就是起源於中國的皮影戲,當邵氏兄弟將電影在當地傳播開之後,看電影就成了當地人們的主要娛樂活動,「電影下鄉」自邵氏兄弟始,迅速蓬勃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