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國營電影製片廠的未擇之路

2020-11-26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呂世明,36氪經授權發布。

到今年,內地的民營電影公司差不多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旅程,這二十年的確是國產電影的高速發展時期,但同時也是大多數國營製片廠逐步落寞的階段。

大部分青年觀眾可能會不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標誌性的片頭上面寫的是「北京電影製片廠」。仔細想一下,二線國營省製片廠似乎已經消失了很久,目前除了中影和已經股份制的上影之外,原來曾經輝煌無比、聲明顯赫的製片廠很少主控制作發行大片,即便是參與,其規模和身份都弱化了很多。

從資源配給到各個方面的支持,地方其他的國營製片廠,其實力並不差,觀眾對於一部影片到底誰出品沒有那麼多的區分能力,只要影片深入人心、內容樸實,都會吸引到足夠多的觀眾。

二線的國營製片廠,他們的未擇之路到底在何方呢?

地方製片廠商業化&股份制推進困難 羈絆因素多多

其實目前除了中影和上影的商業化進程非常理想之外,大部分省市地區的原來國營製片廠,近十年極少主導和拍攝主流商業大片,雖然他們會用各種身份參與影片的製作發行,但對比起若干年前,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已經大打折扣了。

表面上來看,目前中國最賺錢的大型企業都是國企和老牌的國營單位,但這一點在電影方面來看,似乎是相悖的,各個省市地區的老牌製片廠現在似乎心思都很少放到電影拍攝製作上面。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目前地方的製片廠(或者電影公司)不務正業,相反他們仍然是深度的融入電影,無論是在地區做院線拓展,還是做相應的文旅服務,包括對一些優質景區的商業推廣和電影發行放映和各個環節的疏通和培訓,他們多會起到其他影視公司很難觸及的作用。

不過最大的問題在於,和中影這樣的大公司有獨特的優勢不同,其他省市地方的製片廠想進行深入一部的股份制可能難度和推進的阻力很大,畢竟目前國內一些龍頭的影視公司他們的IPO都異常困難。

如果沒有機會徹底完成股份制改革和推擠,對於地方的製片廠而言,他們能以主導身份參與到電影拍攝製作的精力和動力自然不高。而且十餘年之間,更多以從屬身份參與電影拍攝和發行工作,想在短時間內重回到一線製片公司還是有巨大的難度。

其實即便有很高的風險,但是電影的魅力和吸引力仍然很巨大,並不是地方製片廠沒有願望去參與其中,只不過大家在面對群狼和缺少當年政府指標和投資的前提下,即便跳出各種羈絆,想參與到一線和主導電影製作的熱情也不高了。

不過,北京(暨中影)和上海兩地良好的示範作用,仍然對於地方製片廠和影視公司有指引作用,地方製片廠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和目前主流的影視把手腕和過過招。

二線國營製片公司優勢仍在,合理利用才是關鍵之所以

二線國營製片廠目前完全不拍電影了?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大部分省市地區每年仍然要拍攝和製作大量的影視作品,只不過這些影視作品極少會登入到傳統的院線,雖然他們也要拿龍標和有相同的審查制度,但難度很少,便利性很大,極少聽說地方製片廠拍攝影片會不過審。

地方所宣揚的模範人物和好人好事、相關機構要製作拍攝的一些記錄性質的影片和材料,這些大部分都由地方的製片廠操刀完成。

而且這部分的利潤蠻豐厚的,並不是其他民營公司沒有能力和時間,只不過這些交易很少會找到他們。

換句話說,內地大部分省市地區的製片廠他們的沒有徹底脫離電影的拍攝製作,甚至一些人物傳記和紀錄片的製作水準並不低,不缺乏一些如果通過正常渠道上映的能取得成績的影片,只不過拍攝和製作方,很少著眼於此。

地方的製片廠雖然更換身份,並已經逐步半脫離體制存在,拿不到往年那些利潤豐厚的商業影片拍攝計劃,但他們目前仍然是和相關部門聯繫最緊密,可以在第一時間徹底知曉和領悟國家政策精神的群體。

同時,地方的製片廠往往和地方的企事業有很多的政策和商業方面的合作,相互自己的熟悉度也高。在文化合作方面,地方的文聯和文化部門,也更多和更願意和地方製片廠深度合作,當然前提是雙方面要高度的彼此信任信賴。

早年間,除了傳統的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和長春電影製片廠之外,即便像老珠影、湘影、西影、天山廠、峨眉廠等等各個地區都曾經拍攝製作了太多太多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影片,這其中不乏精品和在未來有機會修復從影和二次開發的作品。

只不過目前除了一些特別經典影片在中影、電影頻道和一些機構做修復工作之外,他們以新面貌再次重生的機會很少,要知道在這方面,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有不錯的先例,這些作品的版權很多都掌握地方製片廠手中,未能拿出來煥發活力也是蠻遺憾的。

仔細看起來,地方製片廠手中和身上所擁有的資源並不少,甚至要比很多大的製片公司更優越,如果說欠缺的,資金可能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還是意識和態度吧。

其實資金對於目前的市場而言,可能是最容易獲得的,有好的資源和便利條件對於製片方才是最緊要 ,恰好這方面是目前幾乎所有老資格製片廠都不或缺的,而且對於這些製片廠的他們的員工而言,幾乎等同於國企的身份的待遇,也是大家能夠安心工作和重要砝碼。

多元化發展,地方製片廠結合一線製片方是長久之計

其實目前地方製片廠所遭遇略「尷尬」的局面之前民營影視公司也遇到過,如果有人在這些製片廠上班和工作,家人、朋友和同學時不時打聽問其拍過什麼電影,時不時總能見到大明星啥的,估計大部分人都很難回答出來。

但又不能否認,這些製片廠目前仍然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參與影片的製作,落到地方拍攝影視作品的時候,製片方也會例行公事的照會地方的製片廠(來協助),不管真假,在每個地區拍攝影片也都會掛上這個地區的製片廠的名號。

但這遠遠不夠,儘管我們幾乎不可能回到原來計劃經濟的時代,用指標和調配資金的方式去拍攝電影,但我們有不能不承認,在「節衣縮食」時代拍電影時代,中國電影精品接連不斷,甚至很少出現「瑕疵品」。

僅十年來看,在地方製片廠逐步退居二線,更多以從屬身份參與到電影的投資拍攝和製作環節起,中國電影其實在各個方面受到的限制和制約在逐步增多,所產生的非議和問題也越來越複雜。

這其中重要的因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完全脫離製片廠的模式,影片的製作和拍攝風險處於了「不可控」狀態,畢竟拍攝電影的主體已經產生了實質性的改變,特別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製片廠的地位下降迅速。

結果目前大部分製片廠最大一塊的收益可能來源於物業的收益,很多製片廠早年間都處於了市內很黃金的地段(畢竟要有一個自己的影城做依靠),大家也都審時度勢的把周邊的物業歸入麾下,僅在物業開發方面,大家都不虧。

不過地方製片廠未來如果僅僅依靠物業地產,是註定會越來越遠離電影的核心製作的。對於電影能否能好的追求自我表達並不是好事,畢竟如果地方的製片廠仍然掌握一部分電影的核心製作和方向性把控,對於電影留存一部分個性還是蠻重要的。

既然當下市場整體的環境不會有重大改變,國家隊拍攝模式模式對於地方製片廠便有一定的啟迪作用,中宣部主導中影華夏可以拍「我和我的祖國&家鄉」,那麼地方的宣傳部可不可以換換思維,找到地方的製片廠拍攝一下「我和我的上海、我和我的四川」。

這裡當然並不是鼓勵和慫恿大家去照本宣科,而是要利用其各個地區的自主資源和相關便利性,畢竟目前劇本的審批權地方也擁有,地方的宣傳部門近幾年在整體掌控方面都很理想,甚至會更有利於影片在各個方面和環節上的疏通&整理。

完全和徹底的市場化沒錯,至少從回報方面來看無可非議,但地方製片廠如果可以利用自己優勢的一面,能夠進一步提升在製作拍攝和發行影片中的話語權和權重,這對於雙方面、多方面,乃至於中國電影整體的發展,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頭條丨《未擇之路》:偉世兄弟的電影匠心之路
    就像它的片名《未擇之路》一樣, 這部作品的問世也經歷了一段艱難的路程。三年前的一次聊天,導演唐高鵬與編劇嶽小軍和本片的出品人孫偉聊起了《未擇之路》這個故事,聽完故事之後,孫偉立刻決定幫助唐導拍攝這部電影,並親自擔任總製片人。當時很長一段時間,華語電影聽到「公路片」三個字,都一心撲向了熱熱鬧鬧的公路喜劇,這部更多處處流淌著命運的蒼涼與詩意的影片無疑是一次需要巨大勇氣的冒險。
  • 電影《未擇之路》 | 時隔多年,馬伊琍說自己放下了
    電影《未擇之路》同樣講述了不同的選擇對人生軌跡的改變這裡的「路」有善惡有利益與道德也有仇恨與釋然但只有當你真正放下了路才能繼續往後走下去▲圖片來源:《未擇之路》電影海報▲圖片來源:《未擇之路》電影海報 這句話,其實也可以用來理解為《未擇之路》的主題電影裡面每一個人物都在命運的挾持下前行面對著不同的分岔路口,經歷過掙扎最終也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我選擇了較少人跡的一條使得一切多麼地不同」這句詩,也是導演為二勇這個角色安排的路 配合上這部電影的名字「未擇之路
  • 亞新獎最佳影片《未擇之路》
    這部由唐高鵬執導,王學兵、馬伊琍、朱耕佑、王旭峰主演的電影,同時也曾在4年前(2014年)入圍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從創投成長,在亞新獲獎,這部歷時4年立項、拍攝、製作完成的電影作品,終於將在今年9月14日登錄全國大銀幕。
  • 電影《未擇之路》亮相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當地時間8月30日下午16點,電影《未擇之路》出品人兼總製片人孫偉,聯合出品人唐文康,演員王學兵,聯合製片人廖婧希攜手一起走上了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紅毯。他們也是本次電影節為數不多的走上紅毯的中國劇組。
  • 最佳影片《未擇之路》 沉寂三年,終於萬眾矚目!
    《未擇之路》獲得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導演唐高鵬上臺領獎時,對身後的出品人孫偉表示了發自肺腑的由衷感謝,「感謝孫偉先生,他強大的理性在(很多人)一再的對這個項目說no的時候,他選擇了聽從他內心更強大的對電影的熱愛所發出的聲音:yes!」
  • 《未擇之路》眾主創顛覆形象 馬伊琍變戈壁原住民
    《未擇之路》眾主創顛覆形象 馬伊琍變戈壁原住民 《未擇之路》將於9月14日正式在全國公映由唐高鵬執導,嶽小軍、唐高鵬、段喆卿共同編劇,王學兵、馬伊琍、朱耕佑、王旭峰主演的電影《未擇之路》將於9月14日正式在全國公映。
  • 免費觀影、和主演王學兵面對面...電影《未擇之路》即將上映,這些福利請查收!
    ——羅伯特·弗羅斯特《The road Not Taken》(未擇之路)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岔路口,我們要前行,終將做出選擇而那些未被你選擇的道路,你是否會有遺憾?由新銳導演唐高鵬執導,王學兵、馬伊琍、朱耕佑主演的電影《未擇之路》將於明日上映。
  • 電影《未擇之路》9.14上映 你的路在何方? | 導演唐高鵬獨家專訪
    即將在9.14上映的新片《未擇之路》,向我們展現出戈壁荒漠中人的生存與選擇的狀態,在對牢籠的掙脫與抗爭中,指引我們每個人看向自己的未擇之路,追尋真正的英雄主義。《未擇之路》眾生版預告片西安高大尚有幸邀約到了電影《未擇之路》的導演唐高鵬,為我們講述一個戈壁荒漠中發人深省的故事。
  • 盤點:中國十大電影製片廠的前世今生(上)|界面新聞 · JMedia
    如今,曾經輝煌的國營大廠安在,他們的發展又如何?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整理了中國十大電影製片廠的名單,接下來,我們將分成上下兩期來看看他們的前世今生。長春電影製片廠→長影集團前世: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簡稱長影。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長影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
  • 觀影贈票 | 《未擇之路》每一場相遇,都是一個命運交叉的路口
    據說《未擇之路》The Road Not Taken取自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黃色的林子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片名是不是真出自此處也無法判斷,倒是導演五六年前堪景時拿著的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啟發了更多人。
  • 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製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曾譯製出品了人民電影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該廠還拍攝了大量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和電視片。長影迄今為止所拍攝的影片曾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節的各項大獎,在展覽室內陳列著各式的獎盃與證書,每一座都代表了長影人的一份努力,每一座都在訴說著一份對電影的熱愛。
  • 電影|《未擇之路》:在茫茫戈壁深處,與王學兵、馬伊琍一起捲入一場浮生亂象
    電影《未擇之路》在較早前發布了一張「路遙」版壁畫海報,其中,影片中的人物二勇(王學兵飾)、小眉(馬伊琍飾)、尕娃(朱耕佑飾)、卡車追逐
  • 八大電影製片廠的「後時代圖景」
    現在被合併、被降級、被改制之後,八一電影製片廠又回來了。而歸來之後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其實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當民營影視公司已然佔據了電影市場近乎絕對的市場份額,以「八一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老牌電影製片廠又該如何應對?不止是八一電影製片廠,那些在國產電影百年輝煌的發展史中,曾經留下過深刻烙印的國有製片廠們,似乎都在國產電影的市場化滾滾浪潮中被吹散。
  • 先鋒電影製片廠處女作即將誕生……
    2017年1月6日註定是對先鋒電影製片廠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天。今天,先鋒電影製片廠和壹心夢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籤署了院線電影《普羅旺斯的另一生》(暫名)的立項合同。 這將是先鋒電影製片廠的第一部院線電影。2016年6月4日,一個先鋒電影製片廠誕生。才短短半年時間,先鋒電影製片廠就醞釀出一部院線電影。
  • 長春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這些當然都值得一看,不過,除了這些,一定不要忘了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有一座「長影世紀城」,作為一個5A級旅遊景點,他有一個被很多中國人所熟知的母體——長春電影製片廠。這裡被稱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製造了太多的經典,陪伴幾代人長大,並成為他們無法抹去的時代記憶。
  • 《未擇之路》首映獲徐崢李亞鵬點讚 「最佳國產公路片」看點十足
    9月6日,電影《未擇之路》在京舉辦了「命運交叉的路口」首映禮,導演唐高鵬、編劇嶽小軍、當代知名藝術家、手繪海報創作者嶽敏君,以及主演王學兵、馬伊琍、朱耕佑、王旭峰等悉數亮相,還吸引到了徐崢、李亞鵬、高群書、史航等業內大咖到場助陣。
  • 「訥於言而敏於行」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新獎最佳影片《未擇之路》
    電影《未擇之路》
  •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九百多部,譯製各國影片一千多部,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長影的輝煌達到巔峰,大批經典影片層出不窮,《白毛女》便是其中一部。
  • 往事的影像:探訪長春電影製片廠
    帶著對往事時光的追憶,走進新中國電影的搖籃,走進長春電影製片廠。首先映入眼帘的毛主席雕塑像創作於1968年,整個雕像高7米,水泥材質,後來吉林江南公園、遼源礦務局的毛主席塑像都是從這裡翻制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
  •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九百多部,譯製各國影片一千多部,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長影的輝煌達到巔峰,大批經典影片層出不窮,《白毛女》便是其中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