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少年,北京栽培。北京市教委通過異地辦班的方式,有效緩解了玉樹高中學位短缺問題。「北京玉樹對口高中班項目」成為當地的一塊金字招牌。玉樹人親暱地稱呼這個項目為「北京班」。
延慶第五中學的政治老師嶽永梅,是高一年級北京班的班主任。她喜歡用「孩子」稱呼剛認識兩個多月的玉樹學生。她笑著解釋:「孩子們從兩千多公裡外的玉樹來北京上學,我就是他們在北京的家長,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學生們剛到北京,難免水土不服。一位學生身上起了紅疙瘩,又疼又癢。大夫開了藥,建議說:「每次塗抹前把藥冷藏兩個小時,效果更理想。」於是,嶽永梅的作息時間調整了--「每天算著抹藥的時間,趁著大課間或者沒有課的時候,我就跑回家,冰藥。兩個小時後再回家把藥取回來。」她擺擺手,「不是事兒,我家近,開車五六分鐘就到了。」
每天多跑兩個來回,一堅持就是半個多月。學生找到了「家」的感覺,下課了也喜歡拉著嶽永梅聊天,還把家裡帶來的酸奶分享給她。
學生們在玉樹上學時,是面向講臺坐。到了延慶五中,課堂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儘快適應新的形式,嶽永梅做了大量的細緻工作。她說:「不僅是讓孩子們找到團隊感,更要讓他們有獲得感。他們在玉樹時,排座位是按個子高矮。現在我還會考慮他們的學習基礎,同桌基本都是一位尖子生搭配一位薄弱生,方便他們彼此互助。」
嶽永梅心裡有本帳,班上有幾位學生是從牧區來的,普通話聽說有困難。「我觀察他們上課的狀態,有的孩子會把眼睛瞪得溜圓,仿佛睜大一點就能聽明白一點。和他們說話時,我就特意放慢語速,儘量少用一些時髦的詞,多用傳統的詞,減少他們的聽說理解難度。現在每個人進步都很大。」
「因材施教,育人為本。」延慶五中校長孟宜安說,2019年9月1日,學校第一次迎來了39位玉樹學生。今年,新高一又迎來了69位玉樹學生。他們的課程安排和北京學生一樣。我們還組織學生們去長城參觀,了解延慶的歷史;去參觀世博園,了解延慶的現在。
最近,孟宜安和老師們忙著為高二學生規劃未來。他說:「學生們要回到玉樹參加高考,和北京『六選三』的高考模式不同,他們是文理分科考。老師們要研究不同的高考特點,結合學生的基礎水平差異,分層教學,幫助孩子們快速提高成績。」
延慶五中北京班折尕求措今年上高二。他說:「我最喜歡學物理。因為北京的老師講得好,不過也有些同學聽不明白,老師就主動為他們開小灶。感覺經過一年的學習,我們進步都挺大的。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當一名老師,就像我的北京老師一樣。」
「每一位北京班的老師都特別溫柔,對我們很好。」扎西曲藏的家鄉在玉樹稱多縣,小姑娘說話已聽不出鄉音,「今年是我來北京上學的第二年。剛來北京的時候,我比較靦腆,不太愛說話,普通話說得也不是特別標準。老師們就變著花樣鼓勵我,主動給我創造發言的機會。我們學校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社團。現在,我參加了播音社,也變得更喜歡交流了。」
其實,北京班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地震後,當地學校受損嚴重。為緩解學生就讀壓力,北京市負責玉樹災區高中學生就讀周轉工作。2010年8月起,北大附屬實驗學校開始接收玉樹州初中、高中學生就讀。為解決學位不足之急,2013年起又先後在北師大大興附屬中學、昌平區職業學校、北大附屬實驗學校、北京實驗學校平谷校區、延慶五中舉辦玉樹對口高中(中職)班,每年招生280人。
最近幾年,玉樹異地辦學成果業已顯現。北京第四批援青教育團隊領隊、玉樹州教育局副局長劉建新介紹,2018年高考的全省藏理科第一名,2019年高考的全省藏文科和藏理科第一名,2020年高考的州藏理科、藏文科、英文科第一名都出自玉樹州的「北京班」。今年高考青海玉樹州英文科第一名曲周桑毛說:「我希望之後能再讀碩士研究生,因為我覺得玉樹特別缺少碩士研究生這樣的高學歷人才,我想衝一下,畢業之後再回到玉樹建設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