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著冬日的暖陽,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群的牛羊漫步在草原,合作社中一片繁忙景象,牧民們住進了新房……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樹,高寒缺氧、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經濟發展落後,2017年,玉樹州一市五縣均被列為深度貧困地區,佔全省深度貧困市縣數量的38%。在深度貧困地區開展脫貧攻堅,金融支持引進資金活水,改變著貧困地區的面貌。那麼在過去幾年間,人民銀行玉樹州中心支行作為地方金融精準扶貧的牽頭單位,帶領全州金融機構如何推進實現普惠金融,如何用金融資金扶持產業持續發展?記者走進玉樹,探索金融精準扶貧的玉樹經驗。
小額扶貧貸款「東壩模式」
繁榮「草根經濟」
這幾天,家住囊謙縣的牧民尼鬧收到了銀行的貸款到帳簡訊,這已是尼鬧第3次拿到了小額信用貸款。2009年,因病致貧的尼鬧一家陷入了困境。2015年,尼鬧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並通過當地農行「銀行+信用村+信用農牧戶」模式首次獲得信用貼息貸款3萬元,他用這3萬元買了4頭小牛犢。5年過去了,如今他家的牛群已經擴大到了20頭,今年他的信用貸款額度已經提升到了5萬元。「現在我的生活可有盼頭了!」尼鬧高興地說。
囊謙縣是玉樹州的南大門,也是玉樹州的人口大縣,貧困發生率曾一度達到36%,2015年囊謙縣銀行機構首先在東壩鄉開展信用貸款培植行動,經過近3年的培植,形成獨具深度貧困藏區特色的小額扶貧貸款「東壩模式」。
「東壩模式」依託村級推薦委員會和鄉鎮擔保委員會,通過「銀行+鄉鎮政府+村(牧)委會+農牧戶」、「銀行+信用村+信用農牧戶」和「銀行+牧民專業合作社+農牧戶」三種運作模式,為「草根經濟」發展提供便捷、普惠的金融服務。該模式共為囊謙縣69個村委會9296戶累計發放貸款4.22億元,連續5年未出現不良記錄,東壩貸款模式成為助推囊謙縣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金橋銀路」。
發揮比較優勢,探索多樣化金融工具與貧困地區的深度融合,提高了金融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5年來,人民銀行玉樹州中心支行帶領全州銀行業機構累計發放各類扶貧小額貸款14.63億元,支持農牧戶31465戶,累計發放的央行扶貧再貸款就達14.89億元。一筆筆資金注入,使得村民的收入翻了番。
產業扶貧扶持頭雁育雛鷹
冬天的巴塘草原廣闊無垠,黃草接天。落日餘暉中,一排排現代化的廠房格外醒目,從牧民家裡收購來的數十噸犛牛奶「沉睡」在一排排發酵罐中,幾周之後,它們將飛向全國各地的商超市場。這裡是位於玉樹州稱多縣的巴顏喀拉犛牛乳業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離不開金融資金的支持。
產業興、萬業興,「拔窮根」關鍵還要靠產業發展,對於地處偏遠的玉樹更是如此。近年來,看到玉樹農畜產品、文創產品等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知名度迅速提高,人民銀行玉樹州中心支行指導全州金融機構依託「重點項目金融支持工程」「扶貧龍頭企業金融服務工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惠農(牧)工程」三大工程,將金融支持產業發展作為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和技能提升的重點工作,主動對接、上門服務、量身定做適合的信貸產品,提高貸款可獲得性,金融支持產業就業扶貧成為玉樹攻堅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人群的有效方式。
充分發揮示範帶頭作用,扶持頭雁育雛鷹,一座座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一件件特色產品走向全國各地。5年來,玉樹金融機構對重點項目、龍頭企業和帶動貧困戶的農村經濟組織發放各類貸款4.25億元,惠及2204戶貧困農牧戶、專業合作社和能人大戶,貧困農牧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奔小康的夢想。
誠實守信成為高原新風尚
金融扶貧不僅僅帶來資金,更重要的是為當地營造良好金融環境,積蓄未來長遠發展動力。人民銀行玉樹州中心支行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雙牽頭」單位之一,創建以重新培育、特惠扶貧為措施的貧困戶信用修復機制,不僅解了貧困戶發展的燃眉之急,也讓誠實守信在高原鄉村漸成風氣。
在實際操作中,一些貧困戶之所以淪為失信戶,許多情況下並非有意為之。由於不少貧困戶文化程度不高,對於個人信用維護及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不多,容易出現無法正常履約造成失信等情況。為此,玉樹加強對貧困戶和扶貧主體的信用評價、信用培育,開展整村推進的信用創建工作模式,在抓實信用評價和培育提高貧困戶首貸獲得率的同時兼顧失信貧困戶的信用修復。
截至10月末,玉樹州建檔立卡貧困戶信用貸款餘額4.59億元,為61戶失信貧困戶重新評定並發放「530」扶貧小額貸款152.5萬元,「信用普惠」在金融扶貧中成為一張叫得響的名片。
與此同時,「農牧業政策性保險」創新服務,持續向貧困人口提供多種金融服務。2015年,玉樹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實施了藏系牛羊政策性保險,成為飼養藏系牛羊貧困農牧民的「保護傘」。截至2020年10月末,累計賠付3.8億元。尤其是在2019年特重度雪災中人保財險玉樹分公司累計賠付藏系牛羊65601隻,賠付金額8178.49萬元。(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