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後庭花
南北朝·陳·陳叔寶
麗宇芳林對高閣,
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
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
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
落紅滿地歸寂中。
陳叔寶(553—604年),字元秀,南朝陳最後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89年在位,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589年(禎明三年),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後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諡曰煬。
創作背景
南朝陳後主生活奢侈,不問政事,且喜愛豔詞。但他的好日子就象這玉樹後庭花一樣短暫,前後不足七年(公元582年至589)589年,隋兵進入建康(今南京),陳後主被俘,後病死於洛陽。《玉樹後庭花》遂被稱為「亡國之音」。
譯文
樓殿高閣前有芳林花草競相爭春,妃子們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裝打扮,更加顯出傾城之貌。妃子起初掩映著窗子,外面春光的嬌美之景無法進入她們的芳閣。但妃子一出閨閣,萬般春日麗景都失去了顏色。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門戶。她們的臉就像帶著晶瑩雨露的鮮花,她們的美態就如玉樹那樣秀麗,流光溢彩,清雅別致。花兒從開放時的爭奇鬥豔到枯萎的凋零是很短暫的時光,到花瓣都落光的時候一切又都歸於了平凡。
注釋
麗宇:華麗的屋宇。富麗的屋宇。
芳林:芬芳的樹林。春日之樹木。
對:相對,對面。這裡指高閣前有芳林花草。
高閣:高高樓閣。高大的樓閣。
新妝:新化妝好的容色。女子新穎別致的打扮修飾。
豔質:豔麗的品質。豔美的資質。指美女。
傾城:使城池傾倒,形容女子貌美。
映戶:照映門戶。
凝嬌:凝結的嬌態。
乍不進:忽然不進來了。扭捏作態也。乍:開始,起初。
帷:帷帳,帷幄。
含態:帶著美好的姿態。作態也。
妖姬:妖冶驪姬。美女。多指妖豔的侍女、婢妾。
含露:含著露水珠。
玉樹:玉樹的樹冠挺拔秀麗,莖葉碧綠,頂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別致。神話傳說中的仙樹。槐樹的別稱。玉石的寶樹。對樹的美稱。
流光:玲瓏剔透,流光溢彩。
後庭:宮庭或房室的後園。後宮的庭院。
賞析
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歌,寫的是嬪妃們嬌嬈媚麗,堪與鮮花比美競妍,其詞哀怨靡麗而悲涼,後來成為亡國之音的代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詩的開頭概括了宮中環境,並化用漢朝李延年的「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詩句,來映襯美人的美麗。華麗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園,沒人居住的高閣就在這殿宇的對面,在花叢的環繞之中。美人生來就美麗,再經刻意妝點,姿色更加豔麗無比。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寫美人們應召見駕時的情態,儀態萬千,風情萬種。無論是應召時的「乍不進」,還是接駕時的「笑相迎」,都討得後主的無比歡欣。「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詩的結尾處與開頭相呼應,重點描繪了宮中美人的「傾國傾城之貌」,也成了陳後主留戀後宮,貪戀美人的最好註腳。
詩歌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著意於從側面、動態的角度去描寫,力求舍形而求神,詩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的描寫都極為生動傳神;二是全詩結構緊湊,迴環照應,景與人相互映襯,意象美不勝收。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宮體詩的最高水平。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陳後主雖然是一個糟糕的皇帝,但卻是一個具有一定藝術修養的詩人。
賞析二
後庭花」本是一種花名,這種花生長在江南,因為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稱「後庭花」。後庭花花朵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之時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所以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後庭花》又叫《玉樹後庭花》,本是樂府民歌中一種民歌的曲子,南北朝陳朝最後那個皇帝陳後主陳叔寶填上了新詞。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亡國之音。
它被認定為亡國之音,有兩個相互關聯的依據,第一個依據是它的誕生與演唱是與南朝最後一個王朝的滅亡過程相伴隨的。陳叔寶長於深宮,不諳民情,在政治上是一個糊塗蟲。他廣造宮殿苑囿,在光昭殿前特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供妃嬪們居住,常與一班號稱「狎客」的文臣遊宴期間,共賦新詩,令宮女演唱。這首《玉樹後庭花》就是陳叔寶自己譜曲的得意之作,盛傳一時。直到隋軍南下兵臨建康,他們還在宮中演奏此曲。隋兵突入宮門,陳叔寶帶著他的張貴妃、孔貴嬪躲進景陽殿的枯井中,讓隋軍甕中捉鱉,他的王朝就這樣隨著這支曲子的停唱而覆亡。所以李白寫道:「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後庭花。」(《金陵歌送別範宣》)杜牧則感慨更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由此人們習慣上稱它為亡國之音。
第二個依據是儒家的音樂理論。儒家是從他們的社會功利觀出發,認為詠唱男女相慕相愛之事就是個人私念與情慾失控,可以導致亡國,或者說是亡國的徵兆。所以稱為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是一代帝王迷戀他的後宮美人,自然更是亡國之音了。
上述第一個依據只是說《玉樹後庭花》標誌著一種慘痛的政治教訓,不是對作品本身的評價,這是為大家所接受的。第二個依據則明顯暴露了儒家音樂理論的偏狹,說音樂可以決定社會的興亡,這就誇大了音樂的社會功效。
其實撇開這首詩上所籠罩的政治色彩,我們就會發現,它只是一首地道的宮體詩,它的題旨就是讚美自己妃嬪們的容貌、體態、姿色。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麗宇:宏麗的殿宇。芳林:這裡指宮中的花園。高閣:指臨春、結綺、望仙三閣,他要讚美的人就會聚在這裡。這兩句是說,樓殿高閣前由芳林花草競相爭春,妃子們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裝打扮,更加顯出傾城之貌。
首兩句寫出一群美人優越的的生活環境和她們傾國傾城的美貌。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乍:開始,起初。帷:帷帳。這兩句是說,她們一出現在門口便覺光彩照人,可又暫不進來,只是嬌滴滴依門而望;每次去她們那裡她們總是含情脈脈、儀態萬方、笑盈盈從內室出來迎接。
三四句從妃嬪見駕時的種種情態寫出她們的活潑可愛。接迎時的嬉笑與應召時的「不進」相對照,風流天子更要喜出望外了。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妖姬:美麗嫵媚的女子。玉樹:比喻她們秀美光豔的容姿。後庭:後宮。這兩句是說,這些美人的臉蛋就像含著露水的鮮花,她們的丰姿就像一株株閃光的玉樹,照亮了整個後宮。
玉樹、鮮花雖是兩個常用的比喻,但是用在「凝嬌」、「含態」作了生動的描述之後,就特別富有表現力,具有了耀眼的光彩、飛動的氣勢。全詩就此戛然而止,以「後庭」回應「高閣,結構緊湊;同時也以熱烈的氣氛使這首讚歌達到高潮。」
由此看來,這首詩不過是描寫女性的宮體詩而已,其內容本身雖不足褒,卻也不足深貶。至於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更有其可取之處。它描寫女性不做繁瑣細密的刻畫,用詞也絕不惡俗,而只是著意於對美麗嬪妃的資質、情態的形容,略去美女的「形,」力求寫出美女的「神」。所以它既是宮體詩,卻也在某種程度上靜化了宮體詩。詩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的描寫都極為生動傳神;全是結構緊湊,迴環照應,景物和美人相互映襯,意象美不勝收。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宮體詩的最高水平,從側面可以看出,陳後主雖然是一個糟糕的皇帝,但卻是一個具有一定藝術修養的詩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南唐李後主的詞,如北宋徽宗,詩書畫俱佳,均達到一代宗師的水平。但作為君主來說來說,他們昏庸無能,毫無作為,把他們推上皇帝寶座的,是家天下的專制社會陰差陽錯的結果。這對他們個人和國家來說都是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