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樹椿樹你為王,你長高來我長長,你長長來做瓦梁,我長高來做新郎。」這首兒歌在寺頭民間流傳甚廣。
拉起紅香椿歷史,當地有一傳奇動人的故事。
東漢年間,漢光武帝劉秀在河北省遭遇王莽大軍襲擊,兵敗東退,逃至山東臨朐西南一山村。人困馬乏、飢腸轆轆之時,向一老嫗求水米,老嫗熱情招待,端上熱騰騰的窩窩頭,還有一碟紅嫩樹芽揉制的鹹菜。劉秀等邊吃邊讚不絕口。劉秀問老嫗「何樹芽揉制如此美味?」老嫗答曰:「此樹滿山都是,沒有名字。」劉秀沉思片刻說:「這春天的紅樹芽,色澤鮮豔,就叫紅香椿吧!」從此,寺頭紅香椿名聞遐邇,並作為貢品年年春天由地方向皇室貢奉。
由金末元初詩人元好問的詩句「溪童相對採椿芽,指似陽坡說種瓜」可以看出,香椿作為一種蔬菜歷史悠久,久負盛名。
椿樹長壽。莊子的《逍遙遊》上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椿樗易長而多壽考」。人們常用「椿年」、「椿令」祝福老人長壽。
香椿作蔬。以香芽葉為蔬始於漢代。明《五雜俎》「燕齊人採椿芽食之以當蔬」。明代宮廷有民間溫室專供此菜,《帝京景物略》「元旦進椿芽、黃瓜,一芽一瓜,幾半千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椿木皮細肌實而赤,嫩葉香甘可茹。」清《帝京歲時紀勝》「香椿芽拌麵筋,乃寒食佳品。「寒食節」後香椿綻新芽,京都、民間都有將香椿芽切末與雞蛋同炒法、切末拌過水麵法等多種吃法。其品氣味清香,無他味可比,實為春季嘗鮮之美品。
香椿療病。民間有「常食香椿不生雜病」的說法。《唐本草》:「主洗瘡疥、風疽。」《陸川本草》:「健胃,止血,消炎,殺蟲。治子宮炎、腸炎、痢疾、尿道炎。」《本草綱目》也載:香椿有「嫩芽瀹食、消風祛毒」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香椿有保肝、健脾、補血、舒筋和消炎抗菌抑菌之用。
沂蒙山區臨朐縣寺頭鎮,是山水靈秀、生態環境美好的地方。這裡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屬彌河上遊,泉水遍地,大小河流20多條,故樹木蔥蘢,花草豔麗,泥土肥沃,莊稼、蔬菜生長茂盛。上世紀9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寺頭人民,開始下大力氣,發展紅香椿生產,十幾年來一波三折,紅香椿培育種植形成規模,被國家認定全國最大的紅香椿基地,譽為「中國紅香椿之鄉」。
寺頭紅香椿,有三個發展時期,三次大的騰飛。那是上世紀90年代末,印象最深的是,掛在一條山峪只有十幾戶人家的水泉溜村。小山村很窮困,但在3裡路長的山峪中,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紅香椿,陽春三月,香椿正在發芽,火紅色的鮮嫩芽兒,一朵朵地綻放著,閃著紅亮的光芒,人走在谷中,有濃烈的香味,撲入鼻端,醉人肺腑。這些香椿全是自生的,堰根、路畔、石縫間,山裡人家的牆縫裡、小院裡、房前屋後,旮旮旯旯,角角落落,都是香椿樹,低頭樹撫臉,走路枝扯褲角。
寺頭紅香椿所以倍受青睞,因為紅香椿無害化種植。寺頭鎮選擇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汙染源,空氣、土壤均符合國家標準的西安、柳科泉、宅科、丹崮等20個中心村,100個自然村,作為紅香椿種植基地。
寺頭紅香椿以色澤豔麗、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質量優良而聞名。每到收穫季節,各地客商蜂擁而至,車水馬龍,好一派繁榮景象。
1999年冬天,寺頭人民誕生了一個美麗的夢想——像種植蔬菜一樣,建大棚種植紅香椿。經露天培育壯苗、苗木矮化促壯、棚苗每年輪換、密植移栽等實驗,終於獲得成功。寺頭大棚紅香椿有其獨特的生產管理技術。從培育壯苗、整地建畦、適時起苗栽植,到控制棚內溫溼度和光照、適時採收等各個環節,全程無害化生產,嚴格質量監控,保證了紅香椿的自然特性和優良品質。這在紅香椿發展史上,是偉大的創舉。大棚種植能使紅香椿,一年變兩茬,增二番,每畝產值達3.8萬元,是露天紅香椿效益的20倍。使寺頭紅香椿轉折跳躍,叫響了「寺頭紅香椿」的品牌,全鎮迅即發展到萬畝紅香椿基地,建冬暖式大棚500多個,3000多畝,年收入達到了5000萬元。在寺頭,遍地是紅香椿家園,走進大棚會看到密密麻麻、擠擠撞撞的矮樁香椿樹,發出的紅嫩芽,宛若紅花朵朵,更似霞光簇簇,給人一種蓬勃向上的感覺。很多家庭,全家人都忙在大棚裡,管理、採摘、纏扎、裝箱,前來購買的外商,早已等在棚外。香椿出了棚就換回錢來,有人說香椿大棚就是錢柜子,「家庭銀行」。有一位老人說:「我種了半畝紅香椿,年收入大半萬元,生活上有吃有喝,日子過得舒服極了!」寺頭人嘗到了紅香椿的甜頭,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裡「抱金磚的勢頭,如河水猛漲一發而不可收。大棚香椿的生產已發展到石佛、西安、桃花等15個村。這裡的紅香椿,已被評為「中國食品行業精英峰會理事單位」,寺頭鎮紅香椿專業合作社產品被國際風聯指定為外賓專用產品,2006年通過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品認定,2010年獲得「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成為臨朐第一個國家級認證農產品,2011年摘下「中國有機轉換產品認證標誌」桂冠。
寺頭紅香椿的發展是近年來創新、加工、打出的響亮品牌。把「中國紅香椿「的品牌,打的更響,就要在創新上做文章,在寺頭紅香椿合作社的基礎上,又成立了「臨朐縣山河食品」,主要從事香椿醬菜、香椿茶、香椿油等系列加工,拉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品身價,實現了產品轉換增值,拓展電子商務營銷渠道,順勢而為,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轉變銷售方式,投資100萬元,建成縣裡首家特產電商體驗館,已消化全鎮紅香椿產品40%,產品已遠銷青島、大連、北京、上海、海口等全國各大城市、外銷韓國、日本等國家。成立了「春早紅香椿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經營、品牌、技術等代售,統一配樹苗、統一播種施肥、統一防蟲治害,統一收購產品,促進種植戶收入穩定增長,現在已吸納社員218戶,帶動486戶,發展露天紅香椿12000畝。
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樁頭、大紅椿樹、椿天等,寺頭由於山清水秀,土質良好,有著最適於紅香椿栽植的優良條件,有「產自靈秀地,芬芳滿人間」的說法。這裡的紅香椿,通體紫紅,色彩豔麗,香味濃鬱,肉質肥嫩,入口無渣。它屬時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揮發性芳香族有機物,健胃開胃,增加食慾,保健美容,過去人們對它認識不夠,上不了大雅之堂,如今是世界上唯一的喬木蔬菜,最理想的無公害食品,它從小長到大,沒有病蟲害,不用打農藥,受不到汙染,它發芽早,品質獨特,質脆多汁,香美可口,內含17種胺基酸,人體必須的有7種。經常食用,有降血壓、穩定血糖的作用,可抑制癌症發生。故它又名椿陽樹、椿甜樹,在2500多年的發展史中,曾經作為皇帝貢品,有「紅貢春」之名。
寺頭香椿芽營養豐富,為蔬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香椿芽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優質蛋白質及鈣、磷、鈉、鐵等礦物質,比多數草本蔬菜有過之而無不及。
寺頭紅香椿所以名聞遐邇,是因其特定的生長環境和氣候。一是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有的生長氣候。寺頭鎮位於東經118°26?—118°30?,北緯36°21?—36°25?,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乾濕季明顯。年平均氣溫12.4℃,無霜期196天,平均降雨量706.4mm。鎮域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泉流不斷,特別適合紅香椿生產。早春氣溫,早晚溫差在15℃之間,早晨低溫適宜香椿的著色,中午高溫,利於養根保葉,增加營養積累,特別適合香椿特定質量的形成。二是紅香椿生產自然環境優越。寺頭山地多,土壤富含磷、鐵、硒、鋅、鈣等微量元素,豐富的營養不僅滿足了紅香椿的營養需要,而且有利於形成紅香椿的特有風味。紅香椿生產地為農業保護區,沒有工業「三廢」汙染。獨特的生態系統減輕了病蟲害的發生。大棚紅香椿很少發生病蟲害,基本不用藥物,也就避免了藥害殘留之憂。
它已經「窗戶欞子吹喇叭」名聲在外,用它佐菜,可上大賓館的酒席桌,湯吃松炸香椿、紅香椿炒雞蛋、香椿醬、香椿雞蛋卷,都已成為八方青睞的名吃。在寺頭從老輩裡就吃香椿,一年到頭不離桌的是香椿芽鹹菜,新攤下玉米煎餅,用來卷上一棵大蔥,放幾根香椿芽鹹菜,吃著那個香真是無法形容,比吃什麼天下名菜都過癮。盛夏入伏那天,做的香椿涼麵,吃著又香又爽,還能消暑除熱,那真是讓人美得不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愛吃小豆腐,最美是把小豆腐裡,加上一撮紅香椿葉,放油鍋裡炒一炒,再吃起來,清香滿口,馬上提高了檔次。紅香椿茶,它是以優質紅香椿,配以甘草、丹參、黃芩,經傳統工藝秘制而成,茶香濃鬱,湯紅中帶潤,肉質活、甘、清、香,口感獨特,回味無窮。喝紅香椿茶,抗衰老,防心腦血管病,功效忒好。有詩曰:「上品人生多雅事,常飲寺頭香椿茶」。
在寺頭這塊生態優雅的寶地上,茁壯生長著的紅香椿,可說是萬花叢中最清香豔美的花朵,在人們日常食用的蔬菜中,是無害的最潔淨的精品菜,它已在全國展露獨有的風貌。我們要更加珍視它,大力發展壯大它,讓它攀登更高峰,成為旅遊線上的亮麗景點,在國家直至世界上打出更響亮的品牌。
相信寺頭紅香椿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視聽濰坊與你一路同行
濰觀天下陪你走天涯
泰山回聲伴你品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