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光教授哲理美文:《茶事道》成就美麗人生,須悟萬物之道

2021-01-10 21世紀美文悅讀欣賞

作者:陳玉光(教授/作家)

《茶事道》

能否泡出一杯好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首先茶要好。茶樹的品種,茶樹生長的土壤、氣候、水質環境,茶葉生長的部位,採茶的時機,加工和儲藏技術等等,都影響到茶的品質。

僅僅有了好茶還不夠,泡茶的器具、水質、水溫、衝泡時間的長短,飲茶的環境、氛圍,等等,都會影響到你最後能否真正泡出一杯好茶,獲得獨特的品茶體驗。

懂得了這一些,大致就可以說你基本領悟了飲茶之「道」。

由茶說開去,大到國際關係、國家內部各種事務的處理,小到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事情和問題,世間萬物莫不有「道」。

「道」不是什麼玄而又玄、高深莫測、不可捉摸的東西,「道」即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性,它存在於所有的事物之中,所有的事物都受它的支配。

什麼是規律?規律就是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及不同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以及由此決定的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與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繫,事物之間的這種互相聯繫、互相作用、互相影響,決定著事物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向。了解了這些,我們就把握了規律,處理問題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更加從容,更加富有成效。這就叫「悟道」。如果我們未「悟道」,沒有理清事物的「理」,做事就沒有目標,就沒有定力,就是在盲目蠻幹,碰壁和失敗就難以避免。

「悟道」,要求我們學會全面的看問題,而不是片面的看問題;聯繫的而不是孤立的看問題;善於從現象看透事物的本質,而不被假象所迷惑;看問題要看主流,而不要抓住支流和細枝末節不放;反對用靜止、僵化的觀點看問題,學會用變化的眼光看待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反對主觀主義、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搞好調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要分析事物的現狀,更要了解事物的過去,從過去與現狀的聯繫的分析中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科學預判。

《茶事道》

有人在經歷了很多世事後說:「現在終於活明白了。」說這話的人其實只是明白了世間某些事物的道理,把握了這些事物的規律性。世間萬物各有其「道」,「悟道」是一輩子的修為,永無止境。

相關焦點

  • 《悟學.第270篇》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悟學.第270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道聽途說【集解】周曰:「聞之於道路,則傳而說之。」孔子教育,重要的是道,道須在聞後認真地學習,如果只是耳聞口說,便是無道可言。又以教人而論,必須溫故而知新,這才能做人師,如果聞道之後,不加以溫習,就說給他人,那不是教人,而是害人。」南懷瑾解讀:「道聽塗(途)說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不管讀書做學問,或者道德修養、作人處世,都要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
  • 做人之道 人生哲理
    ●做人須有三明: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有先見之明,是一種智慧;有自知之明,是一種成熟;有知人之明,是一種素養!●做人三箴言:誠實守信、知己律己、容人助人。誠實守信,是治業之根本;知己律己,是立身之要道;容人助人,是處世之良津!●做人四自重:行為,一舉一動要自重;講話,一言一行要自重;處世,一事一物要自重;做人,一時一刻要自重!
  • 陳玉光教授暖心小小說:《聖誕》
    聖 誕(小小說)作者:陳玉光(教授/作家)鄉間的別墅裡住著一個孤獨的老人。老人的背有些佝僂,惟一的夥伴兒是一隻毛色棕紅眼睛金黃的阿筆希尼亞老貓。女主人是一位氣質高雅的中年婦女,是一所音樂學院的教授,歌唱家。男主人在公司上班,十幾歲的兒子在讀中學。平日裡大家見面只是彼此親切地打個招呼,互道一聲早安或晚安,很少有深入交流。自從東面的人家搬來以後,別墅裡就會經常傳出歌聲和琴聲。每當這個時候,老人就會停下手中的活兒,站在那兒細心地傾聽。
  • 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
    傳統的中國茶,神奇的東方樹葉。五千年的傳承,散發出閃亮的文化光輝,一浸一泡中,沉澱出歲月特有的韻味。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茶」字筆畫構成是「人在草木之間」。茶講名,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道」妙不可言,「名」亦不可言盡;茶講色,其有翠綠、杏黃、杏紅、橙黃、中國紅、琥珀色、幹紅等豐富多彩,茶言以觀色,以茶論人,以茶識人;茶講溫度,茶溫不同味道亦不同,飲一口回味無窮;茶講味,或香或甜、或苦或澀,或濃烈或柔和,人生百味盡在其中,需要你細品。
  • 陳玉光尉明娣寓言作品欣賞
    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齊魯傳媒在線》《文學原創》專欄今天特別推出陳玉光尉明娣之寓言專輯,以饗讀者。陳玉光教授不僅是我國哲學、倫理學、文化學、「三農」問題、城鎮化、社會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當代小說、散文作家和詩人,還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陳教授的夫人尉明娣女士長期執教於青島名校太平路小學,在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方面經驗豐富。
  • 南師講:神通一成就往往悟不了道,那都是道的虛花
    隻言片語摘錄難免有斷章取義之嫌,且難免有文字錯漏的地方,僅當拋磚引玉,還請以原版著作為準,每段摘錄後都已標明錄音時間位置。請以錄音講座為準,另外建議錄音與書結合來學習,因為書的內容不能全部包括講課內容。
  • ​【齊魯傳媒在線】 陳玉光美文欣賞
    您與我素昧生平,但強烈的愛國之心把我們緊緊地連在一起。值此艱難時刻,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教授、作家陳玉光近期創作的《英雄中國》系列小小說在今日頭條發布後,得到了全國網友的廣泛關注,單篇閱讀量迅速飆升。《齊魯傳媒在線》應文友和廣大網友、文學粉絲要求,在此選發幾篇陳玉光的美文,以饗讀者。關注即是給力!轉發即是參戰!
  • 讀哲理故事,悟快樂人生——阜南一線教師的人生感悟
    運營總監:鮑安常LJ0072021年1月4日整理閒暇之餘,我走進圖書室,借了一本《讀哲理故事,悟快樂人生》的感悟人生的哲理故事書,工作之餘看了一些哲理故事,使我受益匪淺。茶前飯後,幾個同志閒談交流之間,有個同志給個新詮釋。他說:有一個瞎子在夜間走路時手裡提著一個大燈籠,別人看了都感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提燈籠走路?」那盲人滿懷歡喜地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的目的不是為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到我,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
  •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茶談
    無論是佛教的禪理,道教的天人合一,還是儒教的中庸在大唐茶文化中都有突出的表現。一個茶猶如一面鏡子照亮了大唐的文化全局,展示出了世人心中的「盛唐景象」。茶事已經成為「道」的載體,當茶被升華為精神的茶,文化的茶時,人們便可以在品茶過程中注入自己的精神追求。茶之為悟,最為高貴與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須相應地純潔無邪乃至平靜和諧。「君子愛茶,因為茶怡無邪」。
  • 品沉香之味,悟人生之道
    其與身俱來的香氣,淡雅宜人,從古至今,都被人們所追捧,成為古人常說的「沉檀龍麝」四大名香之首。沉香的形成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極為苛刻,需要很多機緣巧合,浩渺蒼穹,很難找到一種像沉香一樣能夠擁有這麼戲劇性的成長過程,它的香氣融合了動植物界的精華,集結著千百年天地之靈氣,更記錄了時間的流逝,千百年的醞釀成就了悠遠馥鬱的香氣,厚積薄發的沉澱,可以說非常不易,因此價值不菲。
  • 書法之道: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書法道法自然和社會,任何書法作品,從小到點面大到整體,要求結構合理,要有陰陽和中和之氣,符合審美情趣。自然包括天道陰陽、地道剛柔、人道仁和。自然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相交,剛柔相濟。在此基礎上形成形勢,也就是氣象。氣象是書家對篇章布局的關係處理,是書法從審美意識到指導創作實踐的飛躍。這樣,自然之道、陰陽哲理、剛柔美質同書法形勢一起,構成完整的書法審美理論。
  • 道在心悟,悟後起修
    道在心悟,悟後起修
  • 道心魔種槐盛開 天真哲味撲面來——賞讀木鬼的哲理畫
    央視書畫頻道、中新社、中國畫廊、雅昌藝術、藝術基金、藝術中國、鳳凰資迅、新浪收藏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瞭望》《中華英才》等媒體曾專版報導木鬼的藝術成就。我把木鬼的畫叫「哲理畫」,這是因為木鬼把自己的生命意態和流轉嬗變為猛醒和頓悟的藝術,賞者和藏家仿佛能觸摸到鬼神的呼吸和言語。他在畫面上將恣肆與哲理相處和諧,深深洞察後思忖良久,通過木鬼超然靈趣、無我情懷的獨特表現,我們不僅看清了藝術的真相,還能看到人生從懵懂、困惑走向超然的歷程。
  • 早讀:人,高在忍,貴在善,傑在悟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瑞誦讀美文諸事,能為之則為,不能為之則不為。不苛求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苛求於己,勿施不欲之事,任其天然。人傑在悟,悟透人生則傑。英雄未必在成敗,在其身體力行。讀書時心淨方能入深;修身時念純方能入道。無專心致志無以喻其理,無寡慾焉能養其德。
  •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悟學.十八子 20200530《道經》 第三十七章【原文】「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樸。闐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譯文】「『道』是永恆的,是無形的。
  • 《西遊記》中一首詞表面描寫參禪悟道,實際卻滿含人生哲理
    而其中所表達的意思則是緩緩道來,像一位佛法高深、和藹可親的老僧在前面慢慢引導,使人不自覺地接受和思考,越品越覺其中意蘊無窮。詞中典故磨磚作鏡這個典故出自《景德傳燈錄》,相傳唐朝有一和尚名叫道一,他為了明悟佛法經常打坐參禪,但一直未有所悟。有一次,一位名叫懷讓的禪師拿著庵前的一塊青磚在臺階上打磨。
  • 老祖宗智慧:人生有這3道「坎」,過去了,事就順了
    人生自古多磨難,英雄多自坎坷中來,其實原因往往多出自自己身上,如果寄希望於外部因素,難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學會分析自己的原因,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反躬自省,才能找到出路,做事情也會越來越順利。老祖宗的智慧,儒釋道思想無所不包,是幾千年來中國讀書人必讀的處世方法,它總結了人生所能遇到的3道坎坷,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老祖宗智慧:人生有這3道「坎」,過去了,事就順了言多必失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人生之所以招惹是非,多半是由說話招來的,生活中煩惱太多,多是因為愛出頭露面,不知收斂。
  • 給好道的修行人指了一個明路!
    三十七、觀天地之大樸,明日月之真光,和身心之靈丹三十八、修行人要晝夜耀神光於空寂,揚真意於無名,化萬物於玄元,此中真消息便是大丹藥物三十九、修真第一法訣:懶散終生無救,勤快隨處登真四十、修道最需要悟性,悟不透,
  • 夫妻之道,最深的修行!
    時空大勢之道:傳承中華文化,助力全民覺醒,促進天下文明,締造世界大同!
  • 人生之道如兄弟登山
    我的朋友千奇百怪五湖四海,每一個人都有一套獨到的活法,都有一套生存的本領。更何況,他所面對的『問題』可能不是你輕易能解決。每個讓你羨慕的人也都有著讓他頭痛的問題,他或許可以處理得很好,但你卻未必。羨慕人家的一部分『好』,卻想丟掉人家要面對的『問題』,人生哪有這等事?要是他的『好』正是透過這些被他解決的問題而來,你到底是要羨慕還是不要?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來到這世上獨有的天賦和道途,這些東西別人拿不走自己也躲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