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鹿文化的興盛:當時的文人為何對鹿如此喜愛?

2020-12-27 騰訊網

所謂「歌以言志,詩以詠志」。中國文人講究含蓄,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總習慣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中志趣。從先秦時期勞動人民的真情詠唱——《詩經》,再到口口相傳歷久彌新的盛世經典——《全唐詩》,都從另外一種角度,表達了當時文人的審美志趣。

實際上,無論是先秦典籍,還是盛唐文化,文人對於小鹿的熱情卻從未衰減。尤其在唐詩中,帶有鹿意象的詩歌,更是高達400餘首。諸如李白、杜甫等名家人物,也都對鹿多有贊詠。其實,這正好表明了唐人對於小鹿的喜愛。

一、唐人對鹿持全面接受態度

研究唐代歷史可以發現,唐人對小鹿的喜愛,主要可分為意象與實物兩個方面。從意象上看,鹿意象常出現在文人作品中;而從實際生活考慮,鹿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有詩云:「日暮餐龜殼,開寒御鹿裘。」這裡說的「鹿裘」,便是唐人常用的一種禦寒物品。劉禹錫也說:「計會雪中爭挈榼,鹿裘鶴氅遞相過。」實際上,「鹿裘」不僅有不錯的禦寒功效,而且它的成本也不高,因此頗受世人喜愛。

除此之外,鹿也經常被用作其他裝飾物,如鹿巾、鹿飾等物。從唐詩中的意象研究來看,唐人頻繁使用這些鹿飾物品,是在表明自己的超然物外與灑脫自由。

至於這個現象,可以結合鹿的生活習性來考慮。在古人眼中,小鹿是自然中的精靈。它們無憂無慮,自由灑脫,不沾染世俗之氣,亦有純美可愛之氣息。唐代文人好用鹿飾品,實則是追求鹿的精神自由,以表明自己灑脫不羈自由爛漫的志趣。

唐人對鹿是持有全面接受態度的,因而除了鹿飾品以外,它還是一道經典美食。唐代崇尚道家,李氏皇族以老子為祖先,因此唐代社會也多尊道。而在道家看來,鹿肉「服食可成仙」。因此在不少唐代典籍中,不少道士都將鹿肉精心 烹飪,並常年食用。

上述可見,鹿作為一個實物,與唐人的衣食住行有著頗為密切的關係。在此情形之下,小鹿自然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被廣泛關注,以致唐人吟詠。

二、唐代之前的鹿意象

在唐詩之前,鹿意象便經常被廣泛運用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在唐代之前的社會原因,總能為鹿意象提供新的素材與源泉。

早在先秦時期,《詩經》中常以鹿為起興。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楚辭》中的鹿意象,多是虛幻遙遠的仙家之鹿,這為道教人士食鹿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到了漢代,小鹿多為德行的象徵。君子高潔,喻作小鹿。而且鹿意象還經常與鶴意象一起使用。白鶴生活在沼澤地,但卻「出淤泥而不染」,還嚮往天空。古人把這兩種祥瑞之首放在一起,如前文詩句中的「鹿裘鶴氅」,便能表明文人的高潔傲岸。

魏晉時期,由於戰亂頻發,不少士族隱居山林,於是逐漸衍生出了避世與隱逸的風氣。正如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便是魏晉名士的傑出代表。巧合的是,鹿也生活在山林之中。由此一來,不少文人經常以鹿自比,以表達自己的隱逸志趣。

另外,鹿之所以被當做一種祥瑞之首,還因為它與麒麟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古人心中,麒麟是遠古四靈之一,它是無數部落融合後的影子,代表著走獸之王。而在訓詁學中,麟本身就是鹿屬。

在許慎《說文解字》中,麒麟與鹿也密不可分。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從鹿,其聲。」麟「大牝鹿也,從鹿,粦聲。」也就是說,麒麟這種想像中神物,是以鹿為一定原型基礎創造出來的。而且從種群上看,麒麟與鹿的關係十分親厚。於是《舊唐書》中說:「麟之來,一鹿引之,群鹿隨之,光華不可正視。」

值得一提的是,麒麟之仁德,與鹿之德行如出一轍。孔子認為麒麟是仁義、祥瑞之首,代表著太平盛世。而鹿又與麒麟關係親近,因此鹿的祥瑞之兆也愈發流傳。尤其在盛唐時期,鹿恰好滿足了唐人生於盛世的幸福感,於是它的地位也愈發尊崇。

三、鹿意象在唐詩中的分類

經過多年的文化積累,鹿意象到唐代時,已經愈發豐富。從大體上看,鹿意象在唐詩中主要有三個方向:

其一是歸隱之風。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儘管唐代有盛世之景,但依舊不排除有一些文人仕途不順。在官場上遭受打擊後,這些文人又受到道家隱逸思想,故而紛紛選擇歸隱山林。

而生活在山林中的小鹿,便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有詩中隱者之稱的孟浩然,便在《夜歸鹿門歌》中寫道:「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其二是祈盼祥瑞。《藝文類聚》中說:「夫鹿者,純善之獸,五色光輝,王者孝則至。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

因此在初唐之時,不少文人紛紛以詩歌頌鹿,以表達自己對國家昌盛繁榮的美好溯源。如韋表微在《池州夫子廟麟臺》中寫道:「世治則麟,世亂則麇。出非其時,麋鹿同群。」

其三是勸諫世人。有一個成語,叫做「逐鹿中原」,說明鹿意象還代表王權更迭與朝代更替。李白在《贈薛校書》中寫道:「我有吳越曲,無人知此音。姑蘇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這裡提到的鹿意象,便是化用伍子胥勸諫楚王的歷史典故。李白以後,「姑蘇麋鹿」這一典故在唐詩中被人廣泛運用,成為王朝更迭的象徵。

參考文獻:

《詩經》

《楚辭》

《全唐詩》

《舊唐書》

《新唐書》

《藝文類聚》

《說文解字》

相關焦點

  • 鹿臺、鹿臺寺、「鹿臺遺址」、鹿臺閣
    公元630年左右唐代《括地誌》記:「鹿臺在衛州衛縣西三十二裡」。秦漢至隋,淇縣這一帶為朝歌郡、朝歌縣;唐代至宋金,廢除了朝歌縣,在今衛賢鎮設立衛縣,因此唐代《括地誌》中記鹿臺在衛縣西32裡。宋代《太平寰宇記》五十六卷有:「鹿臺在縣西二十裡,帝王世紀云:紂造,飾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裡,高千仞,餘址宛然在,城內即紂投火處。
  • 鹿的文化有哪些美好寓意與象徵
    青銅器紋飾之一。《說文》:「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一般構成多兩鹿相對,回首,作跪伏狀。有的有角,也有的無角。施於卣,簋的口部或底部。通行於西周前期。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時青銅器上,也見有少量鹿紋。西漢初期詩賦《楚辭·哀時命》:「騎白鹿而容與。」所以古代裝飾以鹿為題材的不少。如河南洛陽西漢壁畫墓隔牆上,有一對稱的三角形雕磚,各刻一白鹿紋。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漆棺上,畫有仙人騎鹿。
  • 鹿的文化寓意與膳金緣鹿膠的神奇功效
    一、鹿是美麗的象徵 麗是一個象形字,繁體做「麗」,突出雄鹿美麗的雙角,表示鹿的華美、壯麗。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鹿是一種溫順可愛的動物,於是,在歲月的長河中,《鹿鳴》以其稱頌德音的正面主題,成為後世統治者藉以弦歌納賢、傳布德音、裝點門面的絕好材料。鹿在古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還表現在古代風俗文化的許多方面。
  • 」鹿的美好寓意與象徵」
    玉器中最早出現鹿紋是在商代,以後各代屢有發展變化,各具時代特徵,其造型豐富多彩,寓意吉祥,應用廣泛,既是深受國人喜愛的裝飾紋樣,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青銅器紋飾之一。《說文》:「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一般構成多兩鹿相對,回首,作跪伏狀。有的有角,也有的無角。施於卣,簋的口部或底部。通行於西周前期。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時青銅器上,也見有少量鹿紋。
  • 鹿 群
    於天堂和撒旦的國度遊歷自如 試著在幽暗的林間走了一走人們的呼喚,有如刀刃之蜜 我以為我夢見過神跡在鹿群全部涉水而過之後我一直在試,企圖夢見更多的動物它們的皮毛閃閃發光它們死後不會腐朽墮入塵土 像一個人被偶然愛過仿佛他們不需要靈魂,不需要做夢
  • 鹿紋身 鹿紋身手稿
    迎合一下聖誕節的氣氛,整理一期「鹿」紋身素材  人們常將麋鹿叫做四不像,因為它的頭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麋鹿由於它奇特的外貌和溫順的性格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更有紋身愛好者將它們留在身上,作為一個美好的印記。在古代,鹿還被認為是神靈之物,它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和長壽,神話傳說中的仙人那些長壽神就是騎著梅花鹿。在中國,「鹿」與「祿」同音,寓意著俸祿不斷,財源不斷,有升官發財之意,據古書《漢書•蒯通傳》中記載「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以麋鹿紋身也是權貴的象徵。
  • 「鹿」形象經典LOGO合集!
    古代「四靈」中龍和麒麟都有鹿的特徵,可見鹿在古代吉祥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長壽的象徵,在古代還代表政權和帝位。
  • 人間仙獸——鹿
    鹿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珍貴動物,它生性溫順,膽怯,嬌羞,猶如沒見過世面的少女,羞答答地遠離人群,稍微有一點動靜,就會嚇得沒命奔跑。在我國,鹿主要生活在大東北一帶。
  • 中國古代文人藏墨文化:以蘇軾為例,為何文人如此愛墨?
    一、文房四寶-墨文化 要問古人為何如此愛墨,這就和士兵如此愛槍是一個道理,在士兵的眼中槍不經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信仰,當然文人也不裡外,對於文人而言筆就是他們的武器而筆的子彈便是墨一種好的墨可以讓文人寫出好的字,所以古人熱愛墨原因。
  • 三亞為何叫鹿城?源於黎族青年與坡鹿的愛情故事,也稱「鹿回頭」
    也叫鹿回靈。關於鹿城的故事應該從這裡開始。與國內著名的廣西「柳三姐」、雲南「阿西瑪」等愛情故事一樣,「鹿會」的愛情故事也充滿了神話色彩。據說,以前海南島有一名女青年,他拿著弓箭從五指山越過九十九座山,越過九十九條河,只是為了追趕一隻海鹿。鹿逃到海南島的最南端時,前面有懸崖,懸崖下面茫茫一片,無路可逃。
  • 萌萌噠: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去奈良看鹿了!明孝陵把「梅花山 梅花谷...
    此後皇家歷代有養鹿之風,明太祖朱元璋建造明孝陵時,也在孝陵陵區內養鹿千頭,鹿的脖子上掛有銀牌,上有「長生」字樣,故後人稱孝陵鹿為「長生鹿」或「銀牌鹿」。「長生鹿」在明孝陵蕃息300多年,跨越明清兩代,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帝謁陵時尚有鹿穿梭於林間。上世紀70年代,明孝陵曾恢復了養殖梅花鹿,努力恢復鐘山「梅花鹿」文化,可惜並未延續下來。
  • 有鹿文化如何製作少女心
    有鹿文化創始人、CEO蔡勁對骨朵國漫(ID:guduoguoman)說。 有鹿文化創始人、CEO 蔡勁蔡勁不是一個好高騖遠的創業者,在她看來公司的發展需要切實可行的發展策略。當然,這樣做對和平臺合作來說是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有鹿文化在做事時不是只考慮當下利益的,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想做個能發展20年的公司,所以我要給20年後考慮。」對蔡勁來說,只有版權在自己手上未來才有話語權。
  • 【智者說故事】捨身成仁的「鹿王」
    鹿,象徵和諧、長壽、幸福及忠誠!  鹿,貌儒雅端莊,殊不知,其仁、義、道,著實令人汗顏!  從前,一隻魁偉健碩的鹿王率領著幾千頭梅花鹿在一片餓了有嫩草,渴了有泉水的森林裡,安逸自由地生活著!  一天,國王打獵,把整片林子包圍,一聲令下,箭如雨發!鹿王領著鹿群,東奔西跑,雖逃出包圍,卻也死傷無數。
  • 大理石花紋長頸鹿-廣西漢白玉鹿雕塑加工廠
    比如在兒童玩耍的公園之中,安裝猴子、馬、羊、鹿、兔子等動物雕塑;大理石花紋長頸鹿-廣西漢白玉鹿雕塑加工廠球形鏤空雕塑,球體鏤空雕塑。大理石花紋長頸鹿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曰:「用初生壯鹿三五隻苑囿馴養,約三年內取用之」,對養鹿及鹿的用途有了更加詳盡的記載,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早利用治病的國家。
  • 鹿的悲歌
    一隻坡鹿從五指山上飛奔而來。後面,有年輕獵人矯健的雙腿和待發的箭。是大海挽住了坡鹿的四蹄,坡鹿回過頭來,化為燦然少女,從此與獵人男耕女織。於是有了瀕海的村莊,有了今天的三亞市,有了延綿千年的動聽傳說,有了這俯望大海的巨型雕塑「鹿回頭」。在中國眾多的民間故事裡,姣好的少女或從畫中飄下,或從螺殼裡鑽出,或者拔去魚鱗,或者隱去蛇形,紛紛投向自己情郎的懷抱。
  • 林秀赫《蕉葉覆鹿》
    求助無門的少女父親,找上之前曾合作的知名網紅作家鹿先生幫忙,約在新美街一間咖啡店的戶外區見面。面對如此棘手的案件與如此悲傷的父親,鹿如臨大敵,他抽完煙,說知道這案子,請節哀,打起精神吧。起身就要離開,但該名插畫家父親非常激動,跪求鹿大作家再想想辦法。鹿不得不彎下腰勸這名父親:「一般姦殺,不會有作家寫成散文或小說。你只能請詩人幫忙寫幾首詩。
  • 玉賞|樹深時見鹿
    人們對鹿的喜愛, 賦予了它更為豐滿的內涵, 從呦呦鹿鳴,到逐鹿中原, 鹿成為了皇權、仕途的象徵, 正如其諧音所昭示的一般—— 「祿」者,福也。
  • 林深時見鹿
    而隨著那隻鹿的輕盈一躍,萬物便有了色彩和活力。騰雲起霧間,是身與靈浮於雲端的安逸忘我。敦煌的靈魂,凝結於騰出壁畫的那隻鹿。-壁畫中的九色鹿王,乃釋迦牟尼的前生。他曾以如此美妙的姿態行走在世間,傳播愛與希望。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不過事實上,臺北並不是臺灣島的傳統中心,臺島在清代的城鎮格局,有這麼一句俗話: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指的是臺灣島最繁榮的三個城鎮。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一府是指臺灣的府城,公元1684年,康熙收臺之後設置了臺灣府,而臺灣府的府城,即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設置的地點在今臺南市中西區東半部、東區小部分及北區小部分。
  • 林秀赫《蕉葉覆鹿》 | 花城
    求助無門的少女父親,找上之前曾合作的知名網紅作家鹿先生幫忙,約在新美街一間咖啡店的戶外區見面。面對如此棘手的案件與如此悲傷的父親,鹿如臨大敵,他抽完煙,說知道這案子,請節哀,打起精神吧。起身就要離開,但該名插畫家父親非常激動,跪求鹿大作家再想想辦法。鹿不得不彎下腰勸這名父親:「一般姦殺,不會有作家寫成散文或小說。你只能請詩人幫忙寫幾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