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未來Family
作者:黃啟菱
【導語】臺灣臺北市的「野家院子兒童自然美學」,是一個致力於發展兒童藝術與生命教育的園地,創始人相信,真正的美來自於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他們將這樣的美學教育透過創作與實作的過程,在生活中實踐。美感需要體驗,而不只是技術與知識。野家院子推廣的是從「心」出發,有溫度的課程。
學畫非得從臨摹靜物開始嗎?野家院子顛覆了一般人想像,創辦人蔡靜芬Ella主張孩子從貼近自然中,學習欣賞大地之美,讓藝術和生活合而為一。
野家院子「課如其名」,推出園藝課、果實課、步道課、木工課、泥塑課等,還有幼兒創意美術、生活禪、靜心課…… Ella表示,她希望回到生活的根本,透過各式美術、自然課程,讓孩子在繪畫或手作的過程中,靜下心,認識外在,學習內觀。
Ella是營銷出身,曾在跨國科技大廠工作,當了媽媽之後,轉換跑道至社會企業上班,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她說,自己一直很想創業,開一間教「自然、生活、美」的教室,在規劃許久之後,野家院子2014年底正式開張,營運不到一年時,知名度就快速攀升。
在這裡,孩子用檜木親手做雙筷子,成為日常餐食的夥伴;撿拾果實,想像它降落的姿態,拼貼成一幅畫;揉捏泥土,做成自己喜歡的生活器具……。有別於傳統美術班,野家院子以自然為師,結合藝術與生活,希望讓孩子發現天地之美。
回歸自然為的是平衡城市化造成的心靈緊張。城市化是現代社會無可避免的趨勢,擁擠繁忙的城市生活,讓人和自然、和環境斷裂,有的孩子因此出現情緒問題。
園藝課作品
貼近植物,練習靜心
野家院子要呼籲的是,在這種狀況下,家長如果只忙著帶孩子上安親班、才藝班,卻不去關心其身心的失衡,如同不斷為孩子「施肥料、噴農藥」,卻忽略了孩子成長根基所在的土壤是否豐饒。
在這裡各式課程中,最受外界關注的是園藝課與木工課,幼兒創意美術則是最多孩子參與的。
現代孩子少有機會接觸到植物,園藝課就是要彌補此一缺憾,並且希望讓植物走入孩子的生活。例如,有堂課老師帶領同學運用艾草製作香包,上課過程融合手作跟植物特性的解說,下了課,香包也許就能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Ella說,她兒子怕黑,她就把艾草香包掛在他的床邊,不僅讓孩子睡覺時多一個安定的力量,親手做的物品也和自己更具連結性。
臺灣鄉間常見的左手香,功效多多,可驅蚊,又能薰香、消炎,也是園藝課的主角。這類型植物,在上一輩的經驗中,是隨處可見的生活良伴,園藝課是個起點,盼能重新讓植物成為孩子的成長記憶。
花葉曼陀羅
木工課結合手作跟靜心概念,使用胡桃木或檜木等素材,運用線鋸、刨刀、小刀等,製作生活器物,適合6歲以上。透過木工學習,能培養小朋友的手感協調能力、專注力,感受形塑之美,並學習各種工具的使用,豐富生活經驗。
孩子們在這裡也曾製作過叉子、七巧板、杯墊、木時鐘、手機座、索瑪利方塊、燈具等,都是日常生活尋常可見的物品,加入「自己動手」的元素後,對孩子們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亦在無形中養成了愛物惜物的觀念。
木工課之專業木工坊參訪
新近這裡也推出了成人自由繪畫課
開放式教法,不臨摹、不加筆
幼兒創意美術課則帶入藝術治療的觀念,採用開放式的教法,不臨摹、不加筆。Ella說,在這堂課中,孩子畫出來的作品不用有「基本的樣子」,只要把想畫的、想說的表達出來,就夠了,畢竟「有自己的話語、才能尊重別人的話語」。例如,羊咩咩老師以「月亮」為主題的課程,先以繪本《月亮跟著我》為引,述說月亮的故事,要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夜晚時,我們走到哪兒,月亮就跟到哪兒,然後再畫出月亮跟著人到處趴趴走的場景。
同學可以選擇用各式不同的玩具車,沾顏料,在畫紙上開車子,用車輪軌跡開出道路,再用色紙、貼紙等材料蓋房子,最後用蠟筆或奇異筆畫人物。即便是車輪軌跡都糾結在一起,羊咩咩老師也不會指正,而是探問同學這樣畫的緣故,結果得到「因為這是高架橋呀,所以看起來都疊在一起」的有趣答案。
泥塑課
在坊間少見的果實課,以果實作為創作媒材,請來荒野保護協會兒童環境教育講師吳怡蒨,主題式地介紹各種果實,並以果實為創作媒材。其中有堂課介紹「會飛的果實」,怡蒨老師帶同學認識了青楓、黃杞、大葉桃花心木等,它們的果實都有翅膀,掉落時彷彿能飛翔,同學們利用果實再拼貼創作,或是一幅畫、或是小擺飾,賦予果實新生命。
果實課
野家院子原本設定給6到12歲的孩子來上課,Ella說,這個年紀的兒童容易溝通、正在建立價值觀,最需要引導,但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也很忙,除了要上學之外,課後時間大多已被安親班與各式才藝班排滿。考量過實際情況後,野家院子後來將課程拓展至學齡前的幼兒,包括幼兒創意美術、果實課等,都以幼兒為主力。
幼兒課程的實務操作頗為困難,畢竟幼兒大多沒有上過學,好奇心又正旺盛,很容易被周遭事物吸引,而且幼兒的個別需求大,老師要有很多應對跟操作技巧。
兒童登山課
如果有機會,能常常帶孩子去野外親近自然,當然是好事,然而Ella認為,找出在城市中也能向自然學習的方式,也許更務實,這正是野家院子嘗試扮演的角色。
野家院子教學原則
老師不示範:除了工匠類型的課程(如製作木頭筷子、器具等)之外,其餘課程老師儘量不示範,因為孩子很習慣模仿,老師若示範了,孩子會不容易跳脫其框架。老師主要扮演引導者角色。
不限制孩子:用不設限的開放態度,帶領孩子了解外在環境、同時也探索內在心情與想法。當孩子創作出作品時,多去了解創作緣由,不拘泥在孩子的作品有沒有結構、邏輯或空間概念等。
分齡給器具: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既定時程,手作課程必須依照年齡大小給予不同器具,以免危險或讓孩子有挫折感,特別是木工需要用到砂磨、線鋸、雕刻刀等,要格外留心孩子對工具的掌握度。
記得要留白:在晚間不安排課程,因為晚上應該是休養生息、跟家人相處的時刻。現代孩子常常行程滿檔,不但會壓縮到休息時間,也會缺少練習跟自己相處、靜心思考的機會。千萬別忘了為孩子「留白」。
(文中圖片均來自野家院子)
延伸閱讀
用生活,定義有機。
新農夫 | 有機田 | 慢餐食 | 簡生活 | 純自然 | 綠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