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片電影美學的新追求

2020-12-27 城市交換數據云平臺

——淺談故事片《點點星光》的綜合藝術構思

電影《點點星光》宣傳海報 出品方供圖

●祁海

編者按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上,《刑場上的婚禮》《掬水月在手》《熊出沒·狂野大陸》《點點星光》等一批入圍優秀粵產影片表現亮眼,在影視業界內外引起熱烈關注。其中,以廣州花都七星小學跳繩隊為真實原型的兒童勵志電影《點點星光》,獲得了最佳兒童片獎項,並將在2021年1月正式上映。

《點點星光》根據七星小學的孩子們「一根繩子改變命運」的經歷改編而成,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面對困難和挫折,頑強拼搏、勇於挑戰、從不輕言放棄的精神風貌。作為一部低成本、小製作的紀實風格兒童體育題材故事片,該片在創作思路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獨到之處,何以在佳片雲集的金雞獎評選中脫穎而出?以《點點星光》《掬水月在手》等作品為代表的粵產電影的突圍,又將為振興廣東本土影視創作生產、展現新時代廣東文化形象帶來怎樣的啟示?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駐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著名電影策劃專家、影評人祁海撰寫了影評予以分析和總結。

另一方面,肇慶精心打造的全國首部全景式包公題材大型原創廉政主題音樂劇《青天之端》亮相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該劇改編自包拯為官端州期間的廉政事跡,憑藉扣人心弦的劇情、優美動聽的歌曲、頗具創意的舞臺呈現收穫觀眾好評,並斬獲多項大獎。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教授陳建森圍繞該劇在編劇構思、人物塑造、聲樂設計、舞美燈光等方面的藝術特色,撰文進行了梳理和點評。

此外,本期文藝評論還包括嶺南詩社原常委理事、廣東詩詞學會原常務理事、揭陽詩社名譽社長東籬香關於揭陽籍書法家林盛灼作品特色的賞析文章,敬請垂注。

金雞獎評委會由中國電影界頂級專家組成,格外看重影片的學術價值。

本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的獎盃,授予廣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點點星光》。這是一部投資僅有幾百萬元的小製作兒童片,能有多大的分量?學術價值體現在何處?答案就在於有新的美學追求。

《點點星光》取材於廣州市花都區七星小學跳繩隊勇奪世界冠軍的真實新聞,是一部紀實風格故事片,聚焦小人物,書寫大時代。

紀實美學,是電影美學流派之一,其強項是生活氛圍特別真實。但寫真人真事的故事片,容易混同於新聞報導,拍成枯燥乏味的流水帳。

《點點星光》善於「借力」助戰,開放門戶,將電影藝術的另外兩個美學流派也請進來,一是「影戲美學」,其強項是故事好看和表演生動;二是「影像美學」,其強項是畫面造型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以上三大流派各有長短。在一部電影裡能否同時呈現這三大流派的精華,使之交融互補?

難!三者「合併」,搞不好,會不倫不類,甚至互相排斥。能「三全其美」的國產片,近年來只有《奪冠》等少數佳片能做到,寥寥可數。

難得的是,兒童片《點點星光》也衝破了這個難關,拍得既真實又好看。

紀實性與戲劇性的平衡統一

這部紀實風格故事片並非紀錄片,很有「戲」,不是憑空編造,而是善於發掘真實生活中本身就具有戲劇性的生活素材,加以提煉強化,巧妙編織。

「傳奇傳奇,非奇不傳」,這是古代戲劇家李漁總結出來的一條創作經驗,文藝作品如具有傳奇色彩,容易引人關注,便於口口相傳,迅速擴大影響。

《點點星光》也有傳奇色彩,來自一則奇聞:位於貧困山鄉的七星小學,教學條件較差,學生多是留守兒童或外來工子女。但就在這家小學,體育老師賴宣治居然培養出33名世界跳繩冠軍,打破10多項世界跳繩紀錄,不可思議,令人震撼。因為生活中確有其事,真實性和傳奇性並不矛盾,高度統一。

這部紀實風格電影,借鑑了戲劇化電影展示人物命運、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做到人各有貌,互不雷同。

片中的七星小學跳繩隊有一對雙胞胎小男孩,是留守兒童,父母出外打工,小哥倆與爺爺相依為命。編導根據人物的真實經歷塑造了一對孿生兄弟江海和江河,貫穿全劇,用弟弟的畫外旁白講述同學和老師,每一個人物都有故事,全劇結構就具有戲劇性,結構嚴謹,不會散亂。

《點點星光》不搞粉飾太平,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艱難曲折的一面:江海和江河的父母出外打工,很難見父母一面。小哥倆要讀書,還要照顧患重病的爺爺;宇翔的母親離家出走,小琴小學畢業就要輟學;跳繩隊教練杜老師被妻子逼他調回外地老家;支教的女教師任教一周就要求辭職;校長經濟困難,下班一回家就忙著養雞幫補家用;跳繩隊因缺乏經費,一度差點要解散,出國參賽沒有差旅費,險些泡湯……

儘管如此,《點點星光》並未一味地呈現片中人物命運的苦難和不幸,而是同樣真實展示了生活中人的純真情誼和美好追求,歌頌與展現的分寸把握得很好。

例如,最初宇翔、小琴瞧不起江海和江河,但小哥倆不記仇,當宇翔、小琴遇到麻煩時,兄弟倆及時出手相助,令宇翔、小琴深為感動,小琴幫小哥倆解決了運動鞋的難題,宇翔將取勝訣竅告訴了兄弟倆;柔弱的豐老師敢一人帶一群孩子出國參賽;教練杜老師外冷內熱,每天凌晨開摩託接學生回校訓練。跳繩隊出國參賽缺乏經費,老闆說杜老師喝一杯酒就贊助一萬元,杜老師一口氣喝了十七杯!影片的感情高潮戲,是孩子們趕到碼頭,以集體表演跳繩的獨特方式為杜老師送行……

《點點星光》有三個新鮮情節,在體育題材的影片中是少見的:一是兩位老師並非只會搞拼體力的魔鬼式訓練,為了給孩子們減負,他們想出改進訓練方式和跳繩械具的妙計,這種智慧之美飽含著關愛孩子的人情之美;二是杜老師發現江海冒充受傷的弟弟參賽拿了大賽的第一名,立即向裁判自曝家醜,取消了這一項比賽成績。他認為:「輸比賽不要緊,不能輸人!」此舉在當下尤為難得,令人感動;三是跳繩隊的打氣口號不是「加油!加油」,而是響亮的「嗷嗚!嗷嗚!」,這是「老虎」的花都方言,氣勢力度、地域色彩和兒童情趣全有了,堪稱是神來之筆!

以上情節均源於真實的生活,又新奇、有趣、動人。

該片中的演員是「全素人」陣容。江海、江河、宇翔、小琴和杜老師的扮演者就是七星小學的學生和教師,完全是本色表演。豐老師、校長、家長的扮演者也不是專業演員,因此,全片的表演沒有造作痕跡,質樸自然,很生活化,反而有感染力。

紀實性與造型藝術的巧妙融合

目前有一部分紀實性故事片為了追求所謂的「真實」,全片影像基調偏於粗陋灰暗,缺乏觀影的愉悅感,觀眾很難接受。

《點點星光》不走這個極端。該片真實感很強,但並非簡單實錄,視覺造型的設計也很講究,以豐富的表現手法體現豐富的兒童想像。

貧困山鄉的校舍農宅雖不漂亮,但該片卻另闢蹊徑,融入了許多展現形式美感的元素。如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美麗的,霧靄環繞碧江,瀑布飛流直下,油菜花如金黃色地毯,橫生的大樹椏、大俯拍的田野阡陌和筆直鐵索橋勾勒了幾何線條美。劇中許多如詩如畫的鏡頭,既寫實又寫意,烘託人的精神之美:畫面的層巒疊嶂,山路廻轉,河流蜿蜒,暗喻師生們要經歷一番曲折,但前景是美好而光明的;黑夜中,老師和孩子們的一支支手電亮光,象徵著每一個人都是一顆小星星,一顆星會顯得很弱,當它們聚集在一起,就能匯成星河,彼此照亮對方的前路……

該片的跳繩鏡頭很多,如用常規拍法,肯定不如踢足球、打籃球好看。於是,該片在表現孩子們跳繩時,場景、角度、光效不斷變換,既有孩子們在風光秀麗的堤岸、鐘乳石溶洞前的平臺上跳繩的鏡頭,又有透過住宅門洞天井或從巖洞內向外拍攝跳繩的場景;既有用側臥視角拍攝跳繩的巧思,又有用投影(地面投影和日出剪影)表現跳繩的匠心;決賽表演的光效借鑑舞臺的追光照射,明亮的人物在深黑色背景的映襯之下,跳繩動作很鮮明突出,頗有視覺衝擊力。跳繩動作靈活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拍攝,加上靈巧的剪接,使得視覺效果很好看。

值得一提的是,《點點星光》由一支80後和90後為主體的廣州創作團隊打造,以低成本拍出達到全國一流水平的電影,令人驚喜!

《點點星光》《掬水月在手》等廣州出品的電影在本屆金雞獎上斬獲頗豐,絕非偶然,是經歷多年儲備、蓄力之後的一次厚積薄發。近年來,廣州市政府出臺多項扶持電影產業發展的政策,營造文藝精品(尤其是新人文電影)創作生產的良好生態,在文化領域也樹立起「廣州製造」的品牌,提升了廣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點點星光」不僅是劇中人物的希望之光,也是「南派電影」再振雄風的希望之光!

相關焦點

  • 新中國兒童電影裡的時代敘事與美學
    2020年7月,譚旭東撰著的《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由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將新中國兒童電影置於時代話語下進行史學書寫,抓住電影與文學之間的互動關聯,闡釋兒童電影與兒童文學的共性及差異,提出諸多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並做出一些可貴的判斷。
  • 電影紀實美學的新探索—以8K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為例
    不同時代對紀實美學的追求有所差異,但紀實美學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隨著當代高科技在電影領域的廣泛運用,電影向虛擬實境與超真實記錄兩極發展,電影紀實美學的探索進入了超真實的新階段。滕俊傑導演的8K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全球首部8k電影長片,是舞臺藝術與現代電影技術成功融合的產物,標誌著電影紀實美學進入8K時代。
  • 戴錦華新書挑選50部「給孩子的電影」:兒童片不等於低幼片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應著名詩人北島之邀,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和她的團隊編著了《給孩子的電影》,遴選出50部經典電影詳細解讀,串聯百年電影時光,力求讓電影成為孩子心靈和視野的啟蒙者和拓荒人。
  • 以鍾惦棐對中國西部片的理論構想,解析《雙旗鎮刀客》的電影美學
    上世紀80年代,鍾掂棐先生結合自己對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問題的長期思考,從「美是發現、美是性格」這一哲學命題的高度,提出了「面向大西北,開拓新型的西部片」的主張,為中國電影的類型化探索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種立足於民族文化底蘊和美學範式的新型影片類型很快得到了突飛猛進,一大批優秀的中國西部片應運而生,《雙旗鎮刀客》就是其中之一。
  • 《華麗上班族》:驚豔的片廠美學
    香港電影好久沒拍過音樂片,上一部應該是十年前陳可辛的《如果愛》。《華麗上班族》是部音樂片,而且是一部百分之一百在片廠搭景完成拍攝的音樂片,它改編自同名的舞臺劇《華麗上班族》,而拍成電影的《華麗上班族》布景美術都那麼充滿舞臺感,或者說它是把有限的舞臺放大到一個超大片廠,把舞臺劇完全電影化,這令《華麗上班族》顯得那麼獨特。
  • 影遊融合:中國電影工業美學的新維度
    ,是對新時代電影本體、功能以及實踐問題的再思考。現今,影遊融合等現象正在不斷為電影工業的審美體驗開拓新的維度,中國電影學界期待著一種更有闡釋力的電影工業美學理論建構。這既體現出電影理論詢喚工業意識的先見,又強調了堅守美學品格的價值,在理論層面、現象層面、創作層面都具有可供展開的研究路徑。鑑於此,本刊特約相關領域的學者,通過爭鳴探討,對電影工業美學理論的內涵與宗旨作出闡述,並從而探討影視劇與遊戲融合發展的審美趨勢等論題。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一: 什麼是電影美學,以及如何研究電影美學
    奠基人: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在談論西方美學思想之前,我們須具備宏觀的俯瞰(整合、辯證)視野,認識到西方美學思想的歷史有著傳承和發展的主線。首先,西方美學思想的特徵體現在傳承方面,柏拉圖作為美學之父,他的以「理式」為尊的學說,直接塑造了西方哲學的「邏各斯」[3]。後人有義大利人在佛羅倫斯建立了柏拉圖學院,研究柏拉圖思想。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席勒均是新柏拉圖主義者。
  • 亞洲兒童電影的人文性 |《閃光的事業——兒童電影研究文集》
    由此而論,兒童電影創作依據「深入眼前世界的程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類兒童電影,注重描摹和反思現實,追求逼真性,遵守現實的邏輯可能性,故事每每是對社會生活的搬演;另一類是幻想類兒童電影,這類電影以現實作為參照,注重情感釋放和奇詭想像,追求神秘奇幻世界的勾畫和描摹,以娛樂性體現價值,主要影響兒童的想像能力和審美情趣。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二:形式主義電影美學
    作為一種美學的傾向,形式主義電影美學家堅稱電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這就與後來的電影寫實主義理論和美學要義呈現明顯的反差。前者強調:觀影具有音樂、詩意和夢境的特質;其中的先鋒派電影美學家德呂克試圖用一個詞來總結電影的這種新特質,那就是:上鏡頭性。這是一種電影獨具的特殊品質,它能通過一個簡單的姿態展示人和世界的形態。
  • 李安:被新技術催生的新電影美學標準
    「你對自己作品中的父親有什麼新解讀嗎?」等基礎問題,他依然耐心、認真作答。 這是北京電影節首次開設大師班,也恰好是李安從影第三十個年頭。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李安只能通過線上連線的方式與觀眾交流,但現場依然人頭竄動,還有更多影迷聚集在網絡上,實時關注著這場分享會的進程。
  • 中國電影美學發展研究(1978-2018)
    在電影創作轉向反思性現實主義的同時,中國電影理論也開始了對新的理論話語的探索。在電影與戲劇離婚、電影的文學性、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等論爭中,新時期初的電影創作開始了一場「電影作為藝術」的自我覺醒。在國門洞開之際,西方電影理論再度被引介至中國,巴贊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克拉考爾的「物質現實復原」論適時地成為了當時電影界高舉的理論大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則為電影創作提供了美學上的參考。
  • 廢土電影:末日狂歡的極致美學,秩序崩壞的廢墟世界
    影片屬於Clut風B級片,充滿了復仇的暴力和血腥,真實到讓人感到不適▼電影剛上映就被輿論激烈抨擊為:「強姦犯、虐待狂、兒童殺手和查理·曼森(連環殺手)的萌芽」也有很多影評人在心裡默默點讚…..因為它的風格實在是太獨特了!
  • 電影詞條丨臺灣新電影
    代表:侯孝賢《風櫃來的人》楊德昌《海灘的一天》、《兒子的大玩偶》特點:身份認同的努力和主體身份建構、作者電影的創作方法(題材採用自傳式的成長記憶)、寫實主義的美學風格(自然光、非職業演員、方言、外景拍攝)、現代電影的風格(長鏡頭善用場面調度,作者電影)。結束:1987年,《民國76年臺灣電影宣言》的發表。
  • 造物之魂:蒸汽朋克電影與機器美學
    機器美學,正是這個機器主宰一切的時代的產物。就我看來,機器之所以為美,並不僅僅因為其實用功能,也不只因為其形式結構,更重要的是因為其在心理層面上的人造物意義。古典美學研究的是美的終極意義,那個美是虛幻的,而機器美學所研究的美是實在的,是具象的,它是為人所創造並為人所感知的,這顯然是一種更加真實樸素、毫無修飾的美。
  • 【大家•重磅】電影工業美學系列論文之六十八 劉強 喬慧 | 21世紀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性、現代性與工業美學​
    編者按: 近年來,「電影工業」、「產業升級」「重工業電影」、「電影工業美學」等話題成為電影學界業界關注熱議的焦點話題。陳旭光提交2017年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的論文《中國電影新力量與「電影工業美學」原則的崛起》提出「電影工業美學」的命題,隨後在與張衛、趙衛防先生的「三人對話」《以質量為本 促產業升級》中作進一步闡述。
  • 美術研究|陳旭光:論電影工業美學的大眾文化
    在電影觀念的定位上,電影工業美學主張「秉承電影產業觀念與類型生產原則,在電影生產中弱化感性、私人、自我的體驗,代之以理性、標準化、規範化的工作方式,遊走於電影工業生產的體制之內,服膺於『製片人中心制』但又兼顧電影創作藝術追求,最大程度地平衡電影藝術性/商業性,體制性/作者性的關係,追求電影美學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1]。
  • 電影《醜小鴨的天鵝湖》鄢陵開機 打造兒童勵志片
    電影《醜小鴨的天鵝湖》鄢陵開機 打造兒童勵志片 電影《醜小鴨的天鵝湖》主創合影1905電影網訊 近日,兒童電影《醜小鴨的天鵝湖》在河南省鄢陵縣開機。
  • 美學拓展:世界反法西斯電影的求新圖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影片的歷史軌跡,亦如同水中漣漪一樣,由小變大,漸次擴散,衍生出品種繁複,類型多樣,主題豐富的電影寶庫,為當代世界電影造就了一座層巒疊嶂、高聳入雲的美學巔峰。  以 「重裝化」與類型跨界不斷刷新戰爭片的類型定義和影像範式  早在上世紀30-40年代,戰爭片便已成為好萊塢的主流商業類型之一。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四:電影的時空美學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就是一個成功運用交叉蒙太奇的完美範例,影片從主人公賈馬爾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刻開始敘述,用交叉剪輯的手段,串聯起了印度社會幾十年的滄桑巨變,其中有不堪回眸的宗族屠殺、黑道猖獗、貧富不均、兒童離家流浪等社會問題。而經歷了這些社會的動蕩的賈馬爾,現在只一心想要找到他所愛的姑娘拉蒂卡。這就是世俗神話故事的奧秘。
  • 國產兒童電影市場低迷 兒童片為什麼兒童不愛看
    近幾年來,國產兒童電影市場持續低迷。2018年,兒童片年產量近百部,但真正在院線排片放映或在其他新媒體平臺播放、具有評分數據指數的不足10部,這其中還包括諸如「小戲骨系列」網絡電影等其他非典型的兒童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