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兒童電影裡的時代敘事與美學

2020-12-23 央廣網

自1922年杜宇拍攝的第一部兒童電影《頑童》上映以來,中國兒童電影已走過近百年的光輝歷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兒童電影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國際上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2020年7月,譚旭東撰著的《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由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將新中國兒童電影置於時代話語下進行史學書寫,抓住電影與文學之間的互動關聯,闡釋兒童電影與兒童文學的共性及差異,提出諸多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並做出一些可貴的判斷。如社會主流話語的變革影響兒童電影製作觀念和人物塑造、美學風格的轉變,兒童電影由宣傳教化逐漸向以兒童為本位的創作理念轉變,人物形象由少年英雄向童真少年轉換,美學風格以苦難美同詩意美交織。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將新中國成立以來兒童電影發展歷程劃分為4個時期,基本呈現了新中國兒童電影相對完整的發展軌跡。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7年間,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以在空曠的空間聚眾播放的形式,擔當了文化傳播的主力。這一時期的中國兒童電影雖然出品不多,但人們對影片中的少年英雄耳熟能詳,比如《雞毛信》中的海娃、《小兵張嘎》中的張嘎等,是當時人們渴望和平、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願望與心理需求的深刻映照。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受改革開放的影響,中國文藝界洋溢著一種新的現實主義氣息,對社會環境突變的迷茫以一種淡淡的詩意與憂傷體現在文學作品裡。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兒童電影的改編熱潮,電影與文學作品緊密貼合,以充滿詩意的文學敘事呈現在大銀幕上,比如《城南舊事》。電影題材也有了較大拓展,兒童電影出現了新視角:戰爭題材兒童電影在對人性的關懷上表現出了強烈的探索意識;農村題材兒童電影更加清新優美;科幻題材兒童電影有了想像力的張揚;娛樂風格的兒童電影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我國兒童影片的人物開始從少年英雄的神壇上走下來,開始關注最普通的孩子的行為特點與審美需求。

《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還提出,相較於前面的兩個時期,被張之路評為中國兒童電影「第二次創作繁榮期」的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兒童電影產量最高的10年,誕生了《我的九月》《草房子》《花季·雨季》《天堂回信》《瘋狂的兔子》等經典兒童影片,具有主旋律電影倫理泛情化的美學趨向,反映了影視工作者的創作風格與藝術審美,中國兒童電影開始以更低的姿態與受眾群體產生共鳴,儘可能地以兒童為本位,為兒童搭建詩意空間和幻想空間。

進入新世紀後,兒童電影受到來自電視、網際網路、手機等媒介的衝擊,受眾被分流;在市場環境下,受制於製作成本和票房收益,中國兒童電影在國內外商業大製作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公益性與產業化之間尷尬徘徊。但在挑戰面前,中國兒童電影仍有不小的發展空間,與傳統文化、公路題材相結合,出現了不少跨文化衝突與交流的新題材影片。同時,該書聚焦微電影這一新媒體藝術,分析影響兒童微電影興起與發展的因素,指出中國兒童電影不應局限於學齡前、低齡化、教育性,而應大膽與國際接軌,吸收國外優秀兒童電影的優勢,創作出更多題材豐富、適合兒童觀看的影片。

無疑,兒童電影作為文化傳承及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記錄兒童成長、書寫情感體驗、傳播正能量的使命。隨著該著的出版,相信會有更多的學者關注兒童電影,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兒童電影研究成果陸續問世。進入新時代,文化環境和媒體的變遷自然會給兒童電影帶來很多問題,相信中國兒童電影一定會突破發展瓶頸,走出當前所面臨的發展困境,迎來新的發展高峰。

相關焦點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評《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
    無論是梅裡愛《月球旅行記》中充滿奇異幻想的兒童視角與愉悅體驗,《天堂電影院》中熱愛電影的小男孩託託的成長曆程,《小鞋子》中單純善良的兄妹之情,《菊次郎的夏天》裡小學生妙趣橫生的夏日公路之旅,《雨果》中兒童作為敘事主體串聯而成的冒險經歷——銀幕上的孩童總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溫情、純真和感動。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
    無論是梅裡愛《月球旅行記》中充滿奇異幻想的兒童視角與愉悅體驗,《天堂電影院》中熱愛電影的小男孩託託的成長曆程,《小鞋子》中單純善良的兄妹之情,《菊次郎的夏天》裡小學生妙趣橫生的夏日公路之旅,《雨果》中兒童作為敘事主體串聯而成的冒險經歷——銀幕上的孩童總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溫情、純真和感動。
  • 從取材,形象塑造,線性敘事三個角度看70年中國兒童電影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至今,兒童電影走過了70年輝煌的發展歷程。三、兒童電影簡約的線性敘事模式中國電影在敘事上長期習慣於簡約的線性延展,故事線索分明、因果分明,注重對故事的時空聯繫,不惜細節再現,把歷史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由此形成了簡約清晰的敘事風格。在兒童電影中,這體現得更為明顯。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近年來,一些優秀的國產兒童電影在敘事上有所突破,體現出了鮮明的兒童本位意識。兒童本位論強調兒童不是縮小化的成人,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志趣、意志和行為習慣。在電影創作範疇內,「兒童本位」意識則要求電影創作以兒童為本源,以兒童作為觀賞的主體進行創作,以服務於兒童為重心。國產兒童電影在兒童本位意識的推動下,在主體敘事視角、影像敘事風格和故事敘事節奏上,都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藝術特色。
  • 新中國美術電影:從「人民動畫」到「中國動畫學派」
    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電影徹底改變了1949年以前以娛樂消費和藝術審美為主要因素的商業電影模式,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文藝觀成為創作指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動畫電影遵循同樣的方針政策。1949年,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提出美術電影為「為少年兒童服務」的方針。「1949年8月,國家文化部下達文件,明確美術電影的製片方針是『為少年兒童服務』」。
  • 饒曙光|少數民族電影與共同體美學
    少數民族電影要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保障國家統一。新中國成立之初,以《內蒙古人民的勝利》《農奴》《五朵金花》為代表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通過各族人民共創歷史、共建新中國的「一體化」敘事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對於國家的認同與歸屬。
  • 兒童片電影美學的新追求
    其中,以廣州花都七星小學跳繩隊為真實原型的兒童勵志電影《點點星光》,獲得了最佳兒童片獎項,並將在2021年1月正式上映。《點點星光》根據七星小學的孩子們「一根繩子改變命運」的經歷改編而成,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面對困難和挫折,頑強拼搏、勇於挑戰、從不輕言放棄的精神風貌。
  • 透過《刺客聶隱娘》,深度尋訪侯孝賢的春秋敘事和禪詩美學
    敘事:隱介藏形、以寡敵眾《聶隱娘》的原著,只有短短1700多字,不愛讀書的人,就著譯文也能全部讀完,其實志怪之味甚重。但到了電影裡,侯孝賢找到了一個非常絕俏的主題:孤獨。且不說作為女主角的臺詞之簡,之短,之少,整部影片中,除了打鬥戲和末尾與磨鏡少年的徐徐隱去,聶隱娘的角色在全片中只有一個字:藏。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二:形式主義電影美學
    這種發現與與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關係也是比較密切的。皮亞傑心理學中的範疇,諸如自我中心、初級符號感知、蒙太奇思維和內在語言等等,都與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可以產生美學的聯繫。   第四位筆者要推介的形式主義電影美學家是匈牙利人貝拉·巴拉茲(1884-1949),以及他的代表作《電影美學》。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四:電影的時空美學
    電影敘事畢竟不同於文學敘事,在電影敘事中,鏡頭、段落和整體之間的表現,才是表意的關鍵。這裡,我們區分鏡頭的層面和段落的層面加以說明。(1)鏡頭的層面首先,電影時間的美學(或者說電影的表意)來自於鏡頭的組接之美學。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一: 什麼是電影美學,以及如何研究電影美學
    說它像小說,是因為電影的故事性看起來比較與小說相似。但是,事實上這種類比是片面的。電影不是上述四種藝術的任何一種。某種程度上,我們看到電影表達了某個事件、某個時代的史詩、某個家庭和家族的史詩,從而斷定電影具有小說的功能。這句話說對了也許只有20%。電影類似小說,只有在電影的故事層面才存在。理由是,小說可以敘事,電影則實際上做不到敘事(它不會像小說家在小說中那樣說話),實際上,它也沒有所謂的語言。
  •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新中國兒童心理學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朱智賢 (1908—1991)與人教社的淵源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人教社創建伊始,曾任出版總署編審局第一處副處長的朱智賢轉任人教社副總編輯兼教育組(教育編輯室前身)組長。1951年後,朱智賢雖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從事心理學研究,但仍是人教社的重要作者,參與編寫和翻譯了一系列師範教材和教育圖書。
  • 跟孫老師看電影:權力的敘事和美學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下篇)
    權力美學:寬銀幕、數位技術和電影的抽象能力全景接遠景鏡頭中,一隊宮女從左至右入畫,帶出了橫向調度的宮殿場景;下一個鏡頭裡,位於畫面偏右的武則天緩步於對稱的殿柱之間,隨著她向景深處移動,攝影機鏡頭順著她的視線呈仰角推向佔據畫面中央的通天浮屠,最終陽光在雕像身後的雲端射出「通天帝國」的字樣——這是影片的第一組鏡頭,它簡明扼要地點出了《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權力美學的核心要點:寬銀幕中水平調度的沉抑穩固
  • 國產兒童電影圖鑑:以多部影片為例,探討兒童電影的整體發展
    以兒童為受眾群的影視作品,除了「動畫」就是「以兒童為題材的電影」,如果說電影都要分幾個類型,那麼兒童電影算得上是中國電影的特色了。新時期以來,我國電影發展一直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狀態,用百花齊放來形容電影題材和類型的開拓毫不為過。(在蘇聯還沒有解體前,全世界一共設有兩個專門製作兒童電影的製片廠,一個在莫斯科,另一個在中國。)
  • 新中國165幅老電影宣傳海報畫報,時代色彩濃鬱,百看不厭
    電影海報以其精湛的宣傳力度,醒目的特有方式展現著電影的魅力。隨著時代的變遷,電影海報在藝術設計、顏色選用、潮流形式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是老電影海報以它特有的藝術價值和懷舊魅力,成為一幅幅展現在人們眼帘中永遠鮮活的藝術形象,引發了人們對經典老影片的無限懷念情愫。
  • 跟隨電影頻道《足跡》,回溯光影裡的新中國
    《足跡》全片分為「時代記憶」「時代主角」「英雄讚歌」「光影足跡」四大版塊,通過新老影人的訪談、影片外景地故事發生地重訪等形式,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揭秘電影人不為人知的創作艱辛和幕後故事。
  • 《觀海策》第二季:打造獨家品類的傳統美學動漫敘事
    同時從第二季開始《觀海策》在劇情上加大了升級力度,引入國漫中少見的「類型片」的敘事手法——主角凌遙及夥伴們因為徐谷關的戰事,而突破險阻在期限內前往君山國求援。這個頗具有古典話本浪漫氣息的故事主線,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救貓咪」商業敘事模型——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規定任務。縱觀故事節奏,單集情節點設置基本在2-3個,對比其他體量的動畫,劇情推進更加合理。
  • 身體美學直面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
    30多位與會學者圍繞相關主題進行了討論,展示了身體美學在人工智慧時代的闡釋力。近年來,中國身體美學發展迅速,成為最有活力的當代美學流派之一。通過與實踐美學、生態美學、生活美學等流派的對話,它成功地介入了當代文化的建構。
  • 《劉三姐》電影的幕後英雄,鑄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
    蘇裡他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傳奇他奉獻的經典之作至今影響著一代人《劉三姐》《祖國的花朵》《平原遊擊隊》……他是蘇裡,一個用心血澆灌銀幕之花的人民電影藝術家電影《劉三姐》經典片段《劉三姐》已經成為了廣西的對外名片,許多人提及廣西就立即聯想到了「劉三姐」,從中可以知道,電影《劉三姐》的意義非凡。1959年秋,正是新中國十年大慶,全國各行各業紛紛掀起了向國慶獻禮的熱潮。而電影《劉三姐》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誕生的。
  •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兒童•遊戲•敘事治療好書推薦
    期待讀者在理解兒童敘事治療的同時,內在能產生好玩又自由的空間,也可以創造自己的敘事陪伴故事。,輔導季刊,第43卷第4期高雄家扶中心兒童少年心理創傷復原服務組長(共約九年)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高雄市學生諮商中心、相關社福機構兼任心理師與督導敘事、是一種陪伴孩子的美學周志建 心理諮商博士、敘事實踐者、敘事私塾主持人 錦敦是我這幾年來往互動頻繁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