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賢 (1908—1991)與人教社的淵源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人教社創建伊始,曾任出版總署編審局第一處副處長的朱智賢轉任人教社副總編輯兼教育組(教育編輯室前身)組長。
1951年後,朱智賢雖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從事心理學研究,但仍是人教社的重要作者,參與編寫和翻譯了一系列師範教材和教育圖書。
他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便是他培養的新中國第一位心理學博士。
1962 年 4 月,朱智賢 《兒童心理學》由人教社出版。
林崇德說: 「我作為第六版的第一個讀者,讀完全書,只能用兩個字表達:『感動』。」
點擊小程序可直接購買
其實,林崇德在兒童心理學研究上是承上啟下的關鍵。1979 年、1993年、2009年,林崇德分別3次參與或主持 《兒童心理學》 的修訂。
朱智賢於1991年逝世,1993年,林崇德在 《兒童心理學》第三版說明中表示:「為了努力完成朱老未竟的事業,為了使他的學術思想更好地傳播,我從1991 年暑假開始修訂他的《兒童心理學》。」
從朱智賢,到林崇德,再到朱皕,一本書、三代人,歷時 50 餘年對 《兒童心理學》接力修訂和完善,用劉立德的話說,是學術薪火代代相傳的典範。
《兒童心理學》魅力經久不衰歲月如梭,我國今天的兒童心理學不再是朱智賢在1962年 《兒童心理學》序中所說的「還是一門比較幼稚的學科」。
隨著時代的發展,兒童心理學圖書與日俱增。在眾多版本中,已問世半個多世紀的《兒童心理學》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之所以如此,劉立德認為主要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跟時代、精益求精、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等理念有關。
該書堅持唯物辯證法,一反過去心理學中的機械主義和教條主義,主張努力結合課程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兒童的實際來闡釋心理學規律,而不是脫離具體的教學條件。這是其最大特點。
1961 年,為解決教學急需,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會議指定為高等師範院校及綜合性大學通用教材。
1979年,《兒童心理學》第二版迅速出版,為兒童心理學研究撥亂反正作出重要貢獻。此後該書不斷修訂,直至目前的第六版。
57個年頭、6個版本,雖然每版背景不同,但始終與時俱進。
劉立德說,以《兒童心理學》第六版為例,為深入揭示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書中進一步強化了遺傳與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和腦發育的作用等有關內容。
為貫徹朱智賢「兒童心理學中國化」思想,該書每次修訂都注重反映我國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
此外,朱智賢去世後,朱智賢的學生、後人都積極參與《兒童心理學》修訂。凡此種種,都是《兒童心理學》生命力延續至今的原因。
「應該說,作為『活標本』,《兒童心理學》的版本變遷,是新中國兒童心理學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和真實寫照。」劉立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