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賢《兒童心理學》:新中國兒童心理學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2021-03-02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智賢 (1908—1991)與人教社的淵源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人教社創建伊始,曾任出版總署編審局第一處副處長的朱智賢轉任人教社副總編輯兼教育組(教育編輯室前身)組長。

1951年後,朱智賢雖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從事心理學研究,但仍是人教社的重要作者,參與編寫和翻譯了一系列師範教材和教育圖書。

他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便是他培養的新中國第一位心理學博士。 

1962 年 4 月,朱智賢 《兒童心理學》由人教社出版。

林崇德說: 「我作為第六版的第一個讀者,讀完全書,只能用兩個字表達:『感動』。」 

              

點擊小程序可直接購買

其實,林崇德在兒童心理學研究上是承上啟下的關鍵。1979 年、1993年、2009年,林崇德分別3次參與或主持 《兒童心理學》 的修訂。

朱智賢於1991年逝世,1993年,林崇德在 《兒童心理學》第三版說明中表示:「為了努力完成朱老未竟的事業,為了使他的學術思想更好地傳播,我從1991 年暑假開始修訂他的《兒童心理學》。」 

從朱智賢,到林崇德,再到朱皕,一本書、三代人,歷時 50 餘年對 《兒童心理學》接力修訂和完善,用劉立德的話說,是學術薪火代代相傳的典範。 

《兒童心理學》魅力經久不衰歲月如梭,我國今天的兒童心理學不再是朱智賢在1962年 《兒童心理學》序中所說的「還是一門比較幼稚的學科」。

隨著時代的發展,兒童心理學圖書與日俱增。在眾多版本中,已問世半個多世紀的《兒童心理學》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之所以如此,劉立德認為主要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跟時代、精益求精、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等理念有關。

該書堅持唯物辯證法,一反過去心理學中的機械主義和教條主義,主張努力結合課程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兒童的實際來闡釋心理學規律,而不是脫離具體的教學條件。這是其最大特點。 

1961 年,為解決教學急需,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會議指定為高等師範院校及綜合性大學通用教材。

1979年,《兒童心理學》第二版迅速出版,為兒童心理學研究撥亂反正作出重要貢獻。此後該書不斷修訂,直至目前的第六版。

 57個年頭、6個版本,雖然每版背景不同,但始終與時俱進。

劉立德說,以《兒童心理學》第六版為例,為深入揭示先天與後天的關係,書中進一步強化了遺傳與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和腦發育的作用等有關內容。

為貫徹朱智賢「兒童心理學中國化」思想,該書每次修訂都注重反映我國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

此外,朱智賢去世後,朱智賢的學生、後人都積極參與《兒童心理學》修訂。凡此種種,都是《兒童心理學》生命力延續至今的原因。

 「應該說,作為『活標本』,《兒童心理學》的版本變遷,是新中國兒童心理學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和真實寫照。」劉立德說。


相關焦點

  •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什麼?
    對了,這些正是兒童發展心理學所關心的問題。顧名思義,它研究的是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的心理年齡特徵。但有一點和我們平時理解不大一樣,兒童期是指從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從出生到17、18歲左右。
  •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八種理論,你都了解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是所有事業發展的基礎,值此教師節之際,對所有教師說一句:你們辛苦啦!另外給大家介紹一本有關教育的書,《兒童發展心理學》,作者邊玉芳、張瑞平 。這種類型的書,可能很少有人愛看吧,豆瓣都沒有評分。本書讀起來很有學術氣息,感覺又回到了大學課堂。
  • 塑造良好性格,從了解兒童心理學基礎知識開始
    青少年兒童是處在人生起步的初始階段。對於良好性格的塑造,只有充分認識並理解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了解兒童心理的發展規律,才能就本質解決問題。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了解兒童心理學知識都至關重要。而了解的最快途徑非書籍莫屬,今天列了一份讀書清單,家長或是老師請自取哦。
  • 影響兒童教育的心理學實驗
    在上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就開始嘗試通過實驗幫助、發展兒童,為教育做指導。這些實驗通過特定的情境設置來獲取兒童的真實反應,並對其反應、行為背後的動機、原因作出分析。因此,對於老師、家長們,了解這些實驗,才能找到更適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 發展心理學簡介
    老王思索良久,打算做一個發展心理學相關內容的專輯系列給大家,從專業的角度給大家講講人的發展階段,各階段的特點、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這些階段對我們一生可能產生的影響
  • 論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近年來,音樂心理學已經得越來越多國際學者的關注,它同時橫跨了音樂學與心理學兩大領域,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可用於指導實踐還具有相應的學術研究價值。      對於傳統的心理學來說,它的產生意味著一個新的紀元。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評《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
    兒童電影同樣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從1922年中國第一部兒童電影《頑童》問世至今,近百年的時間裡,兒童電影經歷了從萌芽到發展,從拓荒到多元的演進歷程。兒童電影的歷史發展與時代進程譚旭東教授的新著《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一書,在中國電影史專題書寫的角度具有某種開拓性意義。該書從時代背景、文化語境、創作理念、拍攝方法、傳播特點等角度出發,結合具體影片文本,對中國兒童電影的歷史、發展、傳承與現狀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梳理與分析。
  • 《頭腦特工隊》背後的兒童心理學[紐約時報]
    剛剛上映的《頭腦特工隊》
  • 心理學電影解析|《無姓之人》—9歲兒童心理
    點擊文末閱讀全文可觀看影片《無姓之人》本文作者摸漁兒是一個電影愛好者,每周末必和老公一起去看電影,有時也喜歡熬夜看電影,看完還喜歡各種剖析評論一番,目前已是電影痴癌晚期,所以她建了一個《心理學電影》微信群,以此療愈她和癌友們對電影的痴癌。建群當天摸漁兒就為大家分享了這部心理學電影《無姓之人》,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她站在心理學角度對這部電影的理解和分析。
  • 十項兒童心理學實驗,值得你細細品讀!
    就像了解自己的歷史可以對未來有所借鑑,兒童發展心理學展現了我們的過去,甚至包括我們的將來。本文將介紹心理學幾個重要領域中的10個經典研究。細細品味任何一個實驗,都將提醒我們,現在看來渾然天成的事情曾經是多麼複雜。1 嬰兒早期記憶想想看,如果我們真的記得從出生開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虧忘的比記得多得多。
  • 尋找「小艾伯特」——心理學史上最有名的被試之一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情緒條件作用和動物心理學。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主張研究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他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美國心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
    兒童電影同樣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從1922年中國第一部兒童電影《頑童》問世至今,近百年的時間裡,兒童電影經歷了從萌芽到發展,從拓荒到多元的演進歷程。兒童電影的歷史發展與時代進程譚旭東教授的新著《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一書,在中國電影史專題書寫的角度具有某種開拓性意義。該書從時代背景、文化語境、創作理念、拍攝方法、傳播特點等角度出發,結合具體影片文本,對中國兒童電影的歷史、發展、傳承與現狀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梳理與分析。
  • 兒童心理學告訴你依據色彩判斷孩子個性很神奇
    這裡介紹一種簡易的方法,那就是兒童心理學上「依色彩來判斷孩子的個性」。   心理學家阿爾勒對150名2至9歲兒童所作的畫做為其一年的追蹤調查,所得到的結論是:色彩與線條各有其固定的心理意義。假如兩種具有不同意義的色彩與線條重疊出現在同一畫面上,即表示內心裏面有兩種不同的感情,願望互相糾葛。那麼具體到各種顏色,其兒童的性格特質是怎麼樣的呢?請聽我詳細為您分析:
  • 【兒童心理學】嬰兒情緒發展Ⅱ
    因此,正確對待孩子哭聲對於家庭關係的穩定,母親順利度過產後抑鬱的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網絡都在討論「孩子哭抱不抱」,有很多人主張孩子哭不能抱,一抱就養出壞習慣了。到底抱不抱,上面的知識性介紹已經給了很好的答案,孩子智慧性發展一定基於最基礎的發展,沒有生理性的哭泣,沒有應答性哭泣孩子怎會積累「智慧」而得到發展。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工作坊首次登陸大銀川-兒童心理及教育研究者的必修課
    阿德勒心理學深深影響著許多知名心理學家,包括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卡爾·羅傑斯,以及認知心理學派的亞倫·貝克等人。
  • 性格測試:選一款你喜歡的兒童古裝,測你在心理學中屬於什麼樣的人!
    性格測試:選一款你喜歡的兒童古裝,測你在心理學中屬於什麼樣的人! 選擇這款說明:你在心理學中屬於抑鬱的人 你在心理學上是抑鬱的人,這個你要好好的重視起來了,你的悲觀情緒都藏在了心裡,這其實是很糟糕的。
  • 新中國兒童電影裡的時代敘事與美學
    自1922年杜宇拍攝的第一部兒童電影《頑童》上映以來,中國兒童電影已走過近百年的光輝歷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兒童電影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國際上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2020年7月,譚旭東撰著的《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由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將新中國兒童電影置於時代話語下進行史學書寫,抓住電影與文學之間的互動關聯,闡釋兒童電影與兒童文學的共性及差異,提出諸多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並做出一些可貴的判斷。
  • 心理學教授:高智商兒童在5歲前就初見端倪,主要體現在5方面
    文 | 小允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高智商寶寶,智商70%-80%來自遺傳,剩下的20%—30%則是靠後天的培養,因此高智商的父母容易生出高智商的寶寶,孩子在6歲之前處於智力的黃金髮展期。
  • 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自閉症兒童的其中一項特點,的確有自言自語。但正常兒童的自言自語和自閉症兒童的自言自語是有本質區別的:正常兒童的自言自語,是為了滿足交際、理解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的目的。而自閉症兒童說的則是毫無意義、無法被理解的內容。因此,表面上雖相似,但仔細聽,就會發現他們自言自語的內容,其實正是是兩種兒童認知能力的最本質區別。
  • 20部經典心理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