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出現就是奇蹟,當小天使從媽媽黑暗的宮腔來到光明的世界時,寶寶每一天的成長都是帶著生命的喜悅而來,只看父母可懂得這份成長的「欣喜」!「愛我就懂我」小寶寶們這樣對爸爸媽媽說
忙忙碌碌又是幾周過去了,終於有時間可以繼續我們的微課堂給大家聊聊孩子的情緒發展
嬰兒的社會性哭泣情緒是嬰兒先天具有的反應能力,其中哭泣是一種不愉快的消極反應,但它又具有重要的適應價值。在嬰兒學會語言之前,哭泣是表達需要的唯一方式。嬰兒的哭泣是自出生就有的,且較早出現分化。
1、自發性的哭
自發性的哭指與生俱來的生理反射性哭,不具有社會性哭。
2、應答性哭
應答性的哭指不適宜的內外環境刺激引起的哭,也是向撫養者表達個體某種需要的信號,是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哭
3、主動操作性的哭
主動操作性的哭是指從經驗中學到的,具有明顯社會活動性質的哭,如把打針與疼痛和白大褂聯繫起來的經驗,懼怕穿白大褂的醫生。
嬰兒啼哭的模式:嬰兒啼哭具有共同模式,不同特徵的哭表達不同的緣由。一項經歷4年,對3000多個不同人種的嬰兒的各種哭聲進行了研究,並利用數位訊號處理器,對哭聲的頻率進行了分析和處理。總結出嬰兒哭泣的5種原因:飢餓、瞌睡、身體不佳、心理不適、感到無聊
(摘自中國衛生協會編寫的心理諮詢)
「我哭是我想要你關注我」寶寶這樣對爸爸媽媽說對於寶寶的誕生,是家庭最大的幸福,當寶寶哭泣時,對於新手的父母很容易緊張過度。對於新生兒哭聲是表示孩子健康的程度。哭聲響亮、有力是寶寶健康的表現,若哭聲無力需要配合精神狀態來排查孩子有無身體的不適發生。所以在寶寶6個月內的哭聲都是屬於自發性與應答性哭聲,是為了適應宮腔外生活而存在的。直到孩子出現能辨認媽媽和陌生人的不同,能咯咯笑出聲後,孩子的哭聲進入社會化的階段,哭聲也開始有了智慧性發展——出現主動操作性的哭。因此,在嬰兒初期,孩子的哭聲容易激惹家庭關係的惡化,孩子一哭,家長亂作一團,關係的不穩定又影響產婦情緒的穩定,進而影響母子關係的建立。因此,正確對待孩子哭聲對於家庭關係的穩定,母親順利度過產後抑鬱的時期是非常重要的。
在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網絡都在討論「孩子哭抱不抱」,有很多人主張孩子哭不能抱,一抱就養出壞習慣了。到底抱不抱,上面的知識性介紹已經給了很好的答案,孩子智慧性發展一定基於最基礎的發展,沒有生理性的哭泣,沒有應答性哭泣孩子怎會積累「智慧」而得到發展。嬰兒在最初階段沒有得到照料者的回應,那他的大腦就無法建立條件反射,沒有環境的良性刺激哪來大腦的成熟。因此,在嬰兒初期撫養,照料者需要百分之百的去回應孩子的哭聲。回應不代表焦慮、緊張和無助,而是父母需要溫和的、安定的、耐心的去回應孩子。只有經歷了及時應答的過程,嬰兒的大腦接受了積極有愛的信號輸入,才能建立智慧性的功能區域。因此,想讓孩子聰明,請家長積極回應孩子哭聲,和寶寶多多的呼應。
當然,孩子哭到底抱不抱是需要區別對待的。在孩子六個月後,開始學習爬行,會看大人臉色,進入主動操作性哭泣階段時,家長就需要智慧性對待孩子的哭聲。讓孩子的經驗建立在有效的層面上。在孩子會主動哭泣時,家長進入「頭大」時期,不管什麼情況,孩子都會以哭聲來交流,這樣的交流方式在沒有進入語言階段,非常容易導致母親或照料者的惡性心境,讓養育質量直線下降。因此,在孩子「長心眼『的時期,家長需要積極學習育兒知識,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特點,幫助父母分辨孩子的哭聲。屬於生理性需要,比如飢餓、睏覺、身體不適等原因家長需要積極回應排查安撫寶貝;當孩子哭聲帶有某種」求助「信號時,家長看看是否合適幫助他。比如孩子學爬,懶得動就哭,一哭就有人抱,如果我們總擔心孩子哭而不讓孩子爬就會耽誤孩子大運動發展的進程。或孩子想拿東西,就會哭,給了就不哭,如不能幫助學習用手指或發音學習,只用哭聲表達需要的話又阻礙了孩子語言發展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成熟。因此,怎麼對面孩子的哭聲,家長可以從略知一二了吧!在日常撫養中,很多媽媽們都做的非常的好,可以達到和孩子良好的默契,但作為母親或老人的細心反而容易剝奪孩子自理能力與自我表達能力的發展。所以,家庭中若是女性為撫養主力,那就需要有意識的」放手「撫養孩子,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孩子健康、快樂、自信的成長。
分離焦慮嬰兒在6個月後會出現一個特殊的心理發展時期「分離性焦慮」。之前小寶貝誰抱都可以,可突然有一天寶寶不但不讓陌生人抱,對自己不常見的家人也大哭不讓接近。當孩子出現這樣的現象時就預示著孩子進入情緒發展中智慧階段成長時期。分離焦慮亦是陌生人焦慮,是指嬰兒在離開母親,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情況下,產生驚恐、躲避反應。這時會出現恐懼警覺行為,痛苦、憤怒等複雜情緒的萌芽發生,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謹慎等行為也隨著產生。分離焦慮發生的階段如下:
1、最初階段
嬰兒哭泣、悲傷、呼喚媽媽、拒絕陌生人以及痛苦的求助,憤怒的抗議。
2、第二階段
嬰兒在無人理睬、無法擺脫陌生環境、無從改善困境的情況下,渴求媽媽的急切願望受到打擊,希望破滅,在悲戚中嘗試失望,便減少啼哭,出現情感冷漠
3、第三階段
這個階段嬰兒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之下,開始尋求可親近的陌生人,表現出似乎超脫分離焦困擾的狀態,企圖去適應新的環境。
嬰兒處於分離焦慮階段時,其身心都會受到影響,他們睡眠不好,易受驚擾,食慾不良,甚至出現行為問題。如果這種狀態過重,過長會影響嬰兒的智力、個性和社會適應性的發展。
(摘自中國衛生協會編寫的心理諮詢)
「我的安全感都在你手中」寶寶這樣對媽媽說通過這段知識的了解,我們可以很好的知道寶寶在五六個月開始黏人是非常正常的,不讓生人抱更是聰明的表現,自我保護的本能讓孩子鞏固生存的安全感。因此,溫和耐心的照料和陪伴,是孩子的幸福;你及時的安撫和回應,使孩子的心靈天空奠定了陽光基調,為成人一生幸福感受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安全感是實實在在的愛護,是無助無力時的倍加呵護,在需要媽媽時,媽媽一直在,不離不棄!當然,這樣的分離焦慮有它的積極一面,也有消極一面,如果不能及時鍛鍊和幫助,這樣的分離焦慮同樣阻礙嬰兒社會行為的發展。因此,當孩子進入分離焦慮時,家長要積極帶嬰兒外出曬太陽、合理外出活動、多做親子遊戲,促進嬰兒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耐心安定的安撫孩子的不良情緒,加強親子依戀的紐帶。這樣,嬰兒積攢了足夠愛的"信號'時,嬰兒就會安全的度過焦慮期。這樣的焦慮在未來孩子進入幼兒園時,還會再遇到。只是幼兒時期,孩子具備了一定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多數孩子是可以順利自然度過。只有在養育質量略有欠缺時,平日的鍛鍊匱乏,會有個別孩子持續難以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嬰兒的社會性依戀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依戀是嬰兒與特定對象之間的情感聯結,是嬰兒和照料者或母親相互交往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母嬰互動關係。依戀發展階段如下:
一、第一階段
即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嬰兒對人不加區別地積極反應,喜歡所有的人。蛻膜把「人」這一刺激物視為比其他刺激物度自己更有益。
二、第二階段
即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嬰兒出現有選擇性的對人反應,如對媽媽更加偏愛,或照料時間最長或最舒服的某個照料者。對其他家庭成員和熟悉人的依戀相對少一些,對陌生人更加的少。
三、第三階段
即特殊的情感聯絡階段,嬰兒對母親產生特殊的情感依戀,對母親的依戀目標有所調整,能理解母親需要離開自己的原因,並相信母親愛自己,肯定會回來的。因此,能夠接受母親的暫時離開。
嬰兒的依戀類型:
1、安全型依戀:這類嬰兒將母親視為安全基地,母親在場使兒童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能夠在陌生情景中積極地探索和操作。對母親離開和陌生人進來都沒有強烈的不安全反應。母親離開時,兒童也會哭泣但容易被安撫;母親回來兒童開心接納。大多數兒童屬於此類型。
2、迴避型依戀:母親在場或離開無所謂,自己玩自己的,實際上這類嬰兒與母親之間並未形成特別親密的感情聯結,被稱為無依戀嬰兒。
3、反抗型依戀:這類嬰兒缺乏安全感,時刻警惕母親離開,對母親離開極度反抗非常苦惱。母親回來時,既尋求接觸又反抗母親安撫,表現出矛盾的態度,也是典型的焦慮型依戀。少數嬰兒屬於這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是積極的依戀,迴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均屬不安全型依戀。
(摘自中國衛生協會編寫的心理諮詢)
在生活中,由於每個家庭有各自的生活需求,因此寶寶的撫養環境也是千差萬別。正是這差別,造就了人生百態的不同。嬰幼兒安全感的建立、依戀感需求的滿足程度影響著成人一生的性格形成和社會行為模式的反應。足夠好的母親可以提供給孩子安全型的依戀。這裡「足夠好」的母親並不是指的最好的母親。完美型,事事要求嚴苛的母親反而傳遞給孩子更多的焦慮,壓抑了孩子的身心發展。因此,足夠好的母親是一種狀態,媽媽願意及時發現不適合的地方積極「修正」,願意開心的付出和給予,願意成長,這就是足夠好的媽媽。開心、安定、快樂。不是沒有煩惱,不是沒有抱怨,不是沒有情緒,一切都是有的,只是媽媽願意接納自己這些負性情緒,然後有意識的調節、有意識的改變。迴避型與反抗型的嬰幼兒更多的是在動蕩的生活中得不到親人的及時回應和安撫,不得已進入生存本能的狀態,保護自己隔絕危險。哪怕是撫養人也是「危險」的信號。因此,建立嬰幼兒的安全感,非常需要父母們的自我成長。成人帶著自己童年的「傷」而成長,因寶寶的到來再次激發這些隱藏在黑暗的「傷「。因此,當父母苦惱孩子的」問題「時,我們做家長的先來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