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6嬰兒恐懼

2021-01-10 心理郭老師一包頭

嬰兒恐懼的根本源於弱小、無能。弱小無能,但天生有生存的強烈動機,所以必須建立與他人的緊密聯繫,如果這種聯繫缺乏或不可靠,就不可能產生安全感。

在這種聯繫的建立過程中,嬰兒也是被動的,賣萌並非刻意的,更多依賴運氣:是否遇到健康且負責任的父母。

這些,是一個人心理或人格的基礎,就在運氣中建立起來,所以,感概命運也是對的。

弗洛姆所說的「生死攸關」並不誇張,嬰兒在維持生命這個工作上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如果沒有得到聯繫者的照顧,必然是攸關生死。所以,兒童如果面臨危機,其恐懼是真切的,是極為嚴重的,只是他無力表達。雖然這種恐懼只是源於沒有吃到奶,摔到地上爬不起來,這樣的小事在嬰兒那裡,是關乎生命的事。

以上這些內容,在弗洛姆處,與弗洛伊德是非常接近的,特別是關於0—1歲的兒童心理解讀上。

關于越弱小,就越依賴他人,越受聯繫的塑造,這與羅傑斯的心理和諧理論很接近。

包頭本地的專業心理學服務資源 搜「志誠心理」公眾號

贊一下不?

關注就是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逃避自由》:你親手殺死了你的自由
    你可曾有那麼一瞬間的恍惚:如今為之努力奮鬥的目標,真的是自己內心想要的嗎?現在的自己,是你想要活出的樣子嗎?你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到底是真正的自我,又或只是社會給你框定的模樣?我們常常說,我想要風一樣的自由。可在這日復一日的機械生活中,我們卻將這「自由」丟失了。甚至,不是自由離開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主動將它丟失了。是我們自己,在逃避自由。
  • 每周一本書第18期|《逃避自由》:找到你焦慮的真相
    他一生致力於研究弗洛伊德心理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哲學理論——精神分析心理學。他認為心靈和社會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交互影響,兩者之間並不獨立。弗洛姆的代表作包括《愛的藝術》《逃避自由》《論不服從》《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 《逃避自由》為什麼希特勒會上臺?
    在本書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歷史進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變化的關係。弗洛姆是美籍德國猶太人,出生於1900年。他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就一直從事精神分析研究,也是20世紀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哲學家。1934年德國納粹執政之後,34歲的他就跑去了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逃避自由》這本書,就是他在哥大的時候寫的,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 弗洛姆:愛的預言家
    他說:「作為社會評論家和公共知識分子,弗洛姆能夠用簡單、直接的文字傳遞精神分析、倫理學、神學、政治理論、社會哲學方面的深刻思想。他1956年出版的《愛的藝術》,在全世界賣了2500多萬冊,他最深刻、最重要的著作《逃避自由》賣了500多萬冊。不管寫的是什麼主題,弗洛姆大部分著作的銷量都超過100萬冊。」
  • 弗洛姆與《愛的藝術》
    弗洛姆從心理學,存在主義哲學,聖經神學,社會學等多重角度建立起了愛的理論,並將其付諸於實踐,形成一門愛的藝術。 一、愛的誤區1.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歸根結底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
  • 弗洛姆:愛的四要素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在潛意識中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繫。弗洛姆的代表作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 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嗎?
    或許有一天,喜歡之人發現了你的焦慮感,碰巧他對你也有好感。鮑比在研究嬰兒與父母關係時發現,嬰兒有與父母親密接觸的需求,當嬰兒與父母分開時,往往會變得十分痛苦。因此鮑比認為,年幼的嬰兒依賴父母的照顧,所以形成對父母的緊密依戀是進化行為中的一部分。
  • 愛情心理學:揭示愛情本質的心理學理論
    愛情心理學是一門解釋愛情的知識,需要學習和運用。為什麼我們看到我們喜歡的人會心跳加快,為什麼戀愛中人總是甜蜜的,為什麼單相思是最痛苦的,為什麼初戀是美麗的,為什麼分手是痛苦的,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戀愛的原因有很多,各種愛是理解愛的關鍵,如何把握愛是我們應該做的。
  • 心理學:你或許有恐懼型依戀人格
    我喜歡了一個人但我卻不敢靠近他在感情生活裡,你本是一個渴望得到愛的人,但真正遇到喜歡之人時,你卻發現自己不敢靠近。這種難以隱藏的焦慮感,讓你像熱鍋上的螞蟻。你試圖說服自己要勇敢一些,但無力的說服只會讓你越來越沒用勇氣去接近。最後,你想了想,自己就在遠處看看吧。或許有一天,喜歡之人發現了你的焦慮感,碰巧他對你也有好感。
  • 筆記|《人格》B1 人格心理學導論
    今天起,我們開始複習 人格心理學 筆記啦~共計七編,約兩周完成。下圖是簡要的框架。人性哲學 人格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學科,人性哲學體現了每位學者看待人的態度與對人的思考取向。C2 人格理論學習的要領簡述人格理論的向度1.自由論—決定論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兩種理論一種強調內部不可知的力量,一種強調外部不可抗拒的力量,都是決定論的觀點。人本主義學者則認為個體在創造其生命價值時是有其自由的。2.理性—非理性認知心理學派強調理性的作用,認為推理作用對人具有重要影響。
  • 從焦慮和滅頂的恐懼到心靈自由之路-心理學、心學、塔羅、教練修行小記
    我無數次慶幸自己在六年前開啟了心理學的研習,加上後來心學、塔羅、教練的踐行,一點點掙開了限制性信念加諸自身的種種枷鎖,從焦慮和滅頂的恐懼之中解脫出來,終於走上了一條心靈自由之路。,開始見到了自由的曙光。
  • 心理學: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三種自然解決的方法
    記得有一位非常成功的演說家這樣說道:「不要因為恐懼而猶豫,前進有時候是消除恐懼的最好方法。」美國知名博士楊傑力曾在甘迺迪學院的演講中同樣提及戰勝恐懼的唯一方法:「無所畏懼地活著,是讓自己遠離畏懼的唯一途徑。」
  • 逃避自由
    「為了躲開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昨晚和室友們聊天,說到在感情中付出犧牲一事。
  • 第884期:人類恐懼之首——演講恐懼症
    在所有恐懼中,最大的恐懼其實是public speaking. 翻譯成演講也可以,當眾講話也行。總之當著很多人的面講話這件事讓很多人怕到死。 (僅供參考)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glossophobia屬於social phobia(社交恐懼症)的一種。有些心理學家說不要以為害怕當眾講話不算病,其實它產生的心理影響和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 【心理學知識碎片】之「內隱記憶」
    你之所以無法解釋,是因為這一類行為沒有思維意識參與其中。所以人類的記憶,根據是否有意識參與,可以將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內隱記憶現已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研究熱點,研究者們設計了很多巧妙的實驗將內隱記憶從外顯記憶中分離出來,從而能夠更好地研究內隱記憶的特徵。
  • 盜墓筆記張起靈為什麼長生不老 盜墓筆記張起靈的身世之謎解析
    說到盜墓筆記其實很多人雖然喜歡吳邪,但是如果把吳邪和張起靈放一起的話,那大家會選誰呢?其實很多時候大家也都會選這個吳邪吧,但是到了關鍵時刻,特別是要命的時刻,這個選這個張起靈的會更多吧,也不知道張起靈為什麼長生不老了,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
  • 【心理學電影賞析】心理諮詢師之眼——《一級恐懼》
    我們是一群紮根心理學一線的心理諮詢師,也許沒有亮眼的頭銜和閃光的背景,但希望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傳播心理學知識,用溫暖、專業和誠信滋養每一個心靈。這就是經典心理懸疑電影《一級恐懼》。電影故事官方介紹的是,這是一個發生在芝加哥的一樁震驚全城的恐怖血案。當地一間教堂的主教羅森慘遭殺害,身上被刻上神秘數字,警方逮捕了當時在場身染血跡的犯罪嫌疑人阿倫。馬丁作為阿倫的辯護律師,和他的前女友檢控官珍妮特較上了勁。
  • 心理學電影解析|《無姓之人》—9歲兒童心理
    影片講述了由傑瑞德扮演的118歲男主人公尼莫·諾伯迪所經歷的一場穿越疏離現實關係而迷失的愛情故事,在記憶長河中尋找一個男人的人生之謎。信    息   法國 | 138分鐘 | 2010年6月15日 中國 在2092年的未來,火星已成了地球人熱衷的度假勝地。118歲高齡的尼莫諾巴蒂(傑瑞德·萊託 Jared Leto 飾)是最後一位仍未死亡的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