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裡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哲學家。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22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納粹上臺後於1934年赴美,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並在哥倫比亞大學講學,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等。1980年於瑞士洛迦諾逝世。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在潛意識中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繫。弗洛姆的代表作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1.關切(關心)
愛情如甘霖,時時都在關心和照顧自己身邊所有有生命跡象的生命體。如果沒有愛情的滋養,萬物就會枯竭。
母愛是這種關心的典型例子。作為母親,從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刻起,我們開始飲用健康的食物,只要是對胎兒有益處的食物都會吃。經過十月懷胎我們生下孩子,開始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如果有母親拒絕給孩子餵奶、清洗,拒絕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那麼這位母親無論怎樣解釋她多愛這個孩子,都不會有人相信。但如果她關心孩子,她的愛就真實可信。
關切就是人對世間萬物的愛、母親對孩子的愛,以及人對動植物的愛一樣。比如,你說你喜歡小狗,但是你忘記給他餵食;你說你喜歡茉莉花,可你總是不給它澆水。我們就不相信你愛它們。所以說,關心其實就是一種精神關注。對動植物皆是如此,何況人乎!
2.責任
在今天,責任經常用於指責某種外加於人的職責,但真正意義上的責任是我對他人的需求做出的積極「響應」。「有責任」意味著有能力並準備對這些願望給予回答。《聖經》中約拿對尼尼微的居民沒有責任心,像該隱一樣,他同樣會提出這一問題:「難道我應該是我弟弟的看守嗎?」一個有愛的人回答是:我兄弟的生命不僅與他自己有關,而且與我有關。我應對其他的人負責,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這種責任心在母子關係中主要表現在母親對孩子生理需求的關心。
責任主要是指對精神需求層面的關心,在成人之間也包括關心對方的精神需求。自亞當、夏娃在伊甸園墮落以來,「負起責任」就一直是人類的問題。你記得亞當是怎麼不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嗎?當上帝問他做了什麼事,他責怪夏娃說:「是你所賜的女人把果子給我吃的。」言下之意不僅責怪夏娃,連上帝也一起責怪,好像上帝和夏娃都應該為他錯誤的選擇負責!然後,夏娃責怪蛇欺哄她。自那以後人類便在這種缺乏「自己做主」的心態中掙扎。
《聖經》說:「我們必須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上帝必然要按照我們在才幹、資源、關係、時間及行為等各方面所行的,來報應我們。負責任的人把生命看作上帝的託付,知道唯有他自己要為過什麼日子來負責。從《聖經》中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精神層面要對自己的情緒、態度、思想、欲望、價值、愛情負責任。為上述這些事做主的人,是真正負責任的人,這樣的人是大家都願意和他交往的人。
弗洛姆曾說過:「對正在成長的孩子的愛,這種忘我無私的母愛也許是愛的最困難的形式。但是由於母親對孩子的愛是那麼自然,所以往往給人一種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為難以做到這點,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熱愛丈夫,熱愛其他孩子,熱愛陌生人和人類的婦女才是能真正愛孩子的母親。」
而愛的要素「責任」正是體現母親對孩子精神之愛的重要元素之一。通過對弗洛姆理論的了解,我們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負責任,不僅包括身體上的、物質上的,還包括精神上、心理上的。作為母親,我們要為正在成長的孩子做好榜樣,以及我們需要別人幫助的是什麼。《加拉太書》第六章闡明了一個看似矛盾的道理,「各人必須擔自己的『擔子』」,但「各人的『重擔』要相互擔當」。在克勞德和湯森德《過猶不及》一書中曾說道:「我們應當相互擔當的『重擔』,是指生活中那些壓倒性的『石頭』」。
孩子常把背包看作「石頭」,要我們替他們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對他們說清問題,我們要改變這種想法,在他們的頭腦裡建立起一種觀念:他們只能在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上求人幫助;至於其他許多被期望自己去處理的事情,如成績、行為等,都要孩子自己去做。
3.尊重
弗洛姆對尊重做了最好的詮釋。他說:「我希望我所愛者,能夠按自我的意願,依其自我的方式生長和發展,而不是服務於我的目的。」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所愛的人應該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去行事,而不是讓這個人服務於我的目的。尊重在愛這一能力中是佔有重要地位的。
什麼是尊重?尊重就是你的所作所為獲得了別人的肯定,是其他個體對於你的一個肯定。要想獲得這共同的尊重,就必須懂得自由產生尊重,尊重的目標並不是要周圍的一切臣服於自己。它意欲無所得。那麼,要將尊重這一要素拿來就用,個體必須先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越來越長大,越來越獨立。在自我、他人、環境獲得尊重的同時,將形成平等的關係。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種秩序,如果把人淪落到服務於現存的某個東西,那麼這個東西都是反人類的。生命應該按照他原有的狀態生存,這樣才符合整個物種的進化。孩子的生命屬於他自己,我們不能讓孩子來替代我們的生命。這就像紀伯倫寫的一首詩———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怎麼了,我們完全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按照他原本的生命狀態來成長。
尊重孩子意味著尊重生命,對生命充滿敬畏感。尊重孩子意味著各自獨立,獨立連接著自信,連接著健全的人格。請爸爸媽媽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請讓孩子嘗試自己穿衣服吧,他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請讓孩子幫你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吧,他要學會照顧環境,他要建立責任意識;請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吧,他擁有這樣的權力,而會選擇將會讓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吧,相信他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無論結果如何都將帶給他一份經驗,而經驗不可替代。
請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什麼,他的成長屬於他自己。首先,尊重意味著孩子不被控制,可以自由地做自己。自由地看和聽存在於這裡的一切,而不是那些應該存在、過去存在或是將要存在的;自由地去表達他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孩子就要先傾聽孩子,傾聽一個五歲孩子枯燥話語這件事,說明你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就像尊重一流的演說家一樣。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愛,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讓他們懂得自尊和自愛。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們有價值的表達也就越多,而不是表達那些他們不應該表達的;自由地去感受,而不僅是感受那些他們應該感受的;自由地去追求他們想要的,而不是永遠等待被許可;自由地代表自己去「冒險」,而不是僅僅選擇「安全」和不搗亂。
尊重孩子意味著接納所有,不帶有主觀色彩;尊重孩子意味著高品質的陪伴,只有你和孩子;尊重孩子意味著表揚時,表揚的是人,批評的是他所做的事。
4.知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就要先懂得觀察別人。通過觀察,通過大腦的分析,通過語言的表述,我們來獲得相關的知識。知識有深有淺、有難有易,想要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我們不能停留在對事物表面的膚淺認識。
知識的產生還需要感性因素去溶解。所以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種,但單單靠知識去完善愛情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將關切、責任、尊重以及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我們還需要深刻地理解,這四要素如椅子的四條腿,誰離開誰都不能夠使椅子四平八穩,只要它們穩定,愛情才能趨向於完善。
【往期熱文回顧】
哲學人文社會學科書單合集
哲學反思類文章合集
社會漫談類文章合集
治學讀書類文章合集
歷史文化類文章合集
後臺公眾號對話框回復關鍵詞
回復【3116】獲取 《弗洛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