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了一個人但我卻不敢靠近他
在感情生活裡,你本是一個渴望得到愛的人,但真正遇到喜歡之人時,你卻發現自己不敢靠近。
這種難以隱藏的焦慮感,讓你像熱鍋上的螞蟻。你試圖說服自己要勇敢一些,但無力的說服只會讓你越來越沒用勇氣去接近。
最後,你想了想,自己就在遠處看看吧。
或許有一天,喜歡之人發現了你的焦慮感,碰巧他對你也有好感。本是你情我願的好事,你卻一把把他推開,他的親近雖然讓你高興,但本能的反應卻告訴你 你應該抗拒或你應該逃跑。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
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50年提出的一種心理人格。鮑比在研究嬰兒與父母關係時發現,嬰兒有與父母親密接觸的需求,當嬰兒與父母分開時,往往會變得十分痛苦。因此鮑比認為,年幼的嬰兒依賴父母的照顧,所以形成對父母的緊密依戀是進化行為中的一部分。
根據依戀理論,個體會根據一些早期的依戀關係,形成對他人行為的一種期望。
如果父母在孩子感到痛苦的時候,給予回應和支持,那根據依戀理論就預測這個孩子長大後可以很勇敢去相信別人。
但如果父母給予的不是回應和支持,而是厭惡和打罵,那孩子成年後就很難信任其他人。
因此,成年後穩定的依戀人格,和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四種依戀類型
一般來說,依戀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安全型: 具有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個體對信任他人會感覺到安全。他們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並且他們相信如果他們需要幫助,別人便會支持他們。因此,這類人不擔心自己會被拋棄。
痴迷型:痴迷型依戀人格的個體渴望親密,也想要依賴他人,但這類人很容易懷疑自我價值。
這導致他們在付出的時候,同時也擔心自己付出的感情是否會得到回報。
迴避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個體通常只相信自己,這類人認為其他人都是無法依靠的。因此,迴避型的人更傾向保持獨立,並且試圖避開任何形式的依賴。
恐懼型:具有恐懼迴避型依戀風格的個體同時具有焦慮型和迴避型個體的特徵。他們往往對自己和他人都有負面的看法,覺得自己不值得支持,並預期他人不會支持他們。因此,儘管他們渴望密切的關係,但還是覺得依賴他人很不舒服。
具有恐懼型依戀人格的個體,會同時具有痴迷型和迴避型兩種個體的特徵,因此恐懼型依戀人格也被稱為混亂型依戀人格。
這類人往往對自己和他人都有負面的看法,一方面懷疑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也抗拒與人相處。
因此,就表現出來他們渴望親密,但本能又抗拒親密。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為什麼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這類人的心理狀態了。
恐懼型依戀人格影響著全球大約 7% 的人口,它是一種混亂且矛盾的依戀關係,當遇到喜歡的人具有強烈而的焦慮感,想要親密卻又害怕親密。
前兩年,一本名為《性與婚姻治療》的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這項報告中將恐懼型依戀人格描述為「不願意進行親密的關係,但卻期待被他人所愛」。
這類人害怕依戀他人,覺得自己就不值得被愛,並且也不相信其他人會接受自己的愛,從而十分害怕自己會被別人拒絕,於是一開始就斷絕所有親密的可能性。
根據心理學家所述,它雖然比其它三種依戀風格要少見得多,但一些研究發現,這種人格有很大的心理危險。
為何會你有恐懼型依戀人格?
我們前面說過,成年後穩定的依戀人格,和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科學研究表明,嬰兒在剛出生的18個月裡,外界環境對他們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影響。
而有恐懼型依戀人格的個體,大部分可能都在兒時受到過嚴重的心理創傷或是情感忽視,因此他們大腦情緒比平常人更加敏感。
他們在童年時大多害怕自己的父母,害怕受到父母的家暴、虐待和冷漠。換句話說,他們尋求安慰和回應的人也正是造成他們痛苦的人。於是他們雖然想要這樣的親密關係,但卻又本能的害怕它,逃避它。
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就曾做過一個「靜止臉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剛開始愛德華讓父母與孩子正常交流,這時孩子表現的十分開心。但當讓父母不再表達自己情緒,甚至不說一句話時,孩子便開始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他們試圖與父母互動,但始終得不到回應,於是便開始大哭大鬧。
這個實驗說明,孩子若得不到父母的回應,便會處於極度不安的焦慮狀態。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變得不敢再去相信他人,也認為自己本不值得被愛。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積極去回應,你的「冷漠」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性格缺陷。
在感情中扮醜
在感情中,恐懼型依戀人格的個體更容易讓自己卑微。
當進入一段關係後,那些恐懼型依戀的個體往往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做出更多討好的行為。面對衝突時,他們往往不會正面回應,而是選擇逃避。因為怕失去,所以他們不願表現出情緒,避免與另一半的關係弄的很僵。
這類人傾向於將關係中的問題內化為自己的過錯,並在關係中承擔被動的角色。
如何克服恐懼型依戀人格
從長遠來看,恐懼型依戀人格會妨礙到自己很多關係的發展,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因此我們需要儘量克服這樣的人格。
1. 正面面對,以情治情
如果你的恐懼型依戀人格真的與童年經歷的創傷有關,那麼在治療時,先找到這種創傷並且正面面對才是治療關鍵。
然而一般心理的創傷是很難癒合的,小時候的創傷也未必能通過心理療法一次性癒合。因此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身邊最親愛的人配合也是創傷癒合的關鍵。
2. 培養心態
你必須意識到自己迴避任何親密關係的情緒。當下一次,你覺得你和喜歡的人走的太近時,勇敢的和對方交流,嘗試去聽聽對方說些什麼。
當然,在恐懼的心理狀態下,你會有意去疏遠或者逃跑,但只要你能意識到這種情緒,並且不迴避,這就是成功克服的第一步。
3. 對另一半要坦誠
如果你確定要與另一半一直走下去,你就需要大膽的講出你的需求,以及在吵架時你的想法和觀點。這樣,你們雙方才能共同去解決問題,讓你們關係更加親密。
你沒必要去假裝迎合,在感情中扮醜。畢竟,你希望找到的是一個愛你的人,而不是喜歡看你扮醜的人。
4. 重視自己
恐懼型依戀人格的個體往往是自卑的,他們時常覺得自己會被拋棄或被拒絕。但你現在需要努力的打破這種想法,給自己灌輸一種獨一無二的信念。
生而為人,你不需要抱歉。
沒有任何人值得你去乞求和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