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喜歡一個人越不敢靠近他?心理學:你或許有恐懼型依戀人格

2021-01-08 豆豆小糖果

我喜歡了一個人但我卻不敢靠近他

在感情生活裡,你本是一個渴望得到愛的人,但真正遇到喜歡之人時,你卻發現自己不敢靠近。

這種難以隱藏的焦慮感,讓你像熱鍋上的螞蟻。你試圖說服自己要勇敢一些,但無力的說服只會讓你越來越沒用勇氣去接近。

最後,你想了想,自己就在遠處看看吧。

或許有一天,喜歡之人發現了你的焦慮感,碰巧他對你也有好感。本是你情我願的好事,你卻一把把他推開,他的親近雖然讓你高興,但本能的反應卻告訴你 你應該抗拒或你應該逃跑。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

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50年提出的一種心理人格。鮑比在研究嬰兒與父母關係時發現,嬰兒有與父母親密接觸的需求,當嬰兒與父母分開時,往往會變得十分痛苦。因此鮑比認為,年幼的嬰兒依賴父母的照顧,所以形成對父母的緊密依戀是進化行為中的一部分。

根據依戀理論,個體會根據一些早期的依戀關係,形成對他人行為的一種期望。

如果父母在孩子感到痛苦的時候,給予回應和支持,那根據依戀理論就預測這個孩子長大後可以很勇敢去相信別人。

但如果父母給予的不是回應和支持,而是厭惡和打罵,那孩子成年後就很難信任其他人。

因此,成年後穩定的依戀人格,和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四種依戀類型

一般來說,依戀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安全型: 具有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個體對信任他人會感覺到安全。他們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並且他們相信如果他們需要幫助,別人便會支持他們。因此,這類人不擔心自己會被拋棄。

痴迷型:痴迷型依戀人格的個體渴望親密,也想要依賴他人,但這類人很容易懷疑自我價值。

這導致他們在付出的時候,同時也擔心自己付出的感情是否會得到回報。

迴避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個體通常只相信自己,這類人認為其他人都是無法依靠的。因此,迴避型的人更傾向保持獨立,並且試圖避開任何形式的依賴。

恐懼型:具有恐懼迴避型依戀風格的個體同時具有焦慮型和迴避型個體的特徵。他們往往對自己和他人都有負面的看法,覺得自己不值得支持,並預期他人不會支持他們。因此,儘管他們渴望密切的關係,但還是覺得依賴他人很不舒服。

具有恐懼型依戀人格的個體,會同時具有痴迷型和迴避型兩種個體的特徵,因此恐懼型依戀人格也被稱為混亂型依戀人格。

這類人往往對自己和他人都有負面的看法,一方面懷疑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也抗拒與人相處。

因此,就表現出來他們渴望親密,但本能又抗拒親密。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為什麼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這類人的心理狀態了。

恐懼型依戀人格影響著全球大約 7% 的人口,它是一種混亂且矛盾的依戀關係,當遇到喜歡的人具有強烈而的焦慮感,想要親密卻又害怕親密。

前兩年,一本名為《性與婚姻治療》的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這項報告中將恐懼型依戀人格描述為「不願意進行親密的關係,但卻期待被他人所愛」。

這類人害怕依戀他人,覺得自己就不值得被愛,並且也不相信其他人會接受自己的愛,從而十分害怕自己會被別人拒絕,於是一開始就斷絕所有親密的可能性。

根據心理學家所述,它雖然比其它三種依戀風格要少見得多,但一些研究發現,這種人格有很大的心理危險。

為何會你有恐懼型依戀人格?

我們前面說過,成年後穩定的依戀人格,和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科學研究表明,嬰兒在剛出生的18個月裡,外界環境對他們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影響。

而有恐懼型依戀人格的個體,大部分可能都在兒時受到過嚴重的心理創傷或是情感忽視,因此他們大腦情緒比平常人更加敏感。

他們在童年時大多害怕自己的父母,害怕受到父母的家暴、虐待和冷漠。換句話說,他們尋求安慰和回應的人也正是造成他們痛苦的人。於是他們雖然想要這樣的親密關係,但卻又本能的害怕它,逃避它。

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就曾做過一個「靜止臉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剛開始愛德華讓父母與孩子正常交流,這時孩子表現的十分開心。但當讓父母不再表達自己情緒,甚至不說一句話時,孩子便開始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他們試圖與父母互動,但始終得不到回應,於是便開始大哭大鬧。

這個實驗說明,孩子若得不到父母的回應,便會處於極度不安的焦慮狀態。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變得不敢再去相信他人,也認為自己本不值得被愛。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積極去回應,你的「冷漠」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性格缺陷。

在感情中扮醜

在感情中,恐懼型依戀人格的個體更容易讓自己卑微。

當進入一段關係後,那些恐懼型依戀的個體往往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做出更多討好的行為。面對衝突時,他們往往不會正面回應,而是選擇逃避。因為怕失去,所以他們不願表現出情緒,避免與另一半的關係弄的很僵。

這類人傾向於將關係中的問題內化為自己的過錯,並在關係中承擔被動的角色。

如何克服恐懼型依戀人格

從長遠來看,恐懼型依戀人格會妨礙到自己很多關係的發展,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因此我們需要儘量克服這樣的人格。

1. 正面面對,以情治情

如果你的恐懼型依戀人格真的與童年經歷的創傷有關,那麼在治療時,先找到這種創傷並且正面面對才是治療關鍵。

然而一般心理的創傷是很難癒合的,小時候的創傷也未必能通過心理療法一次性癒合。因此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身邊最親愛的人配合也是創傷癒合的關鍵。

2. 培養心態

你必須意識到自己迴避任何親密關係的情緒。當下一次,你覺得你和喜歡的人走的太近時,勇敢的和對方交流,嘗試去聽聽對方說些什麼。

當然,在恐懼的心理狀態下,你會有意去疏遠或者逃跑,但只要你能意識到這種情緒,並且不迴避,這就是成功克服的第一步。

3. 對另一半要坦誠

如果你確定要與另一半一直走下去,你就需要大膽的講出你的需求,以及在吵架時你的想法和觀點。這樣,你們雙方才能共同去解決問題,讓你們關係更加親密。

你沒必要去假裝迎合,在感情中扮醜。畢竟,你希望找到的是一個愛你的人,而不是喜歡看你扮醜的人。

4. 重視自己

恐懼型依戀人格的個體往往是自卑的,他們時常覺得自己會被拋棄或被拒絕。但你現在需要努力的打破這種想法,給自己灌輸一種獨一無二的信念。

生而為人,你不需要抱歉。

沒有任何人值得你去乞求和討好。

相關焦點

  • 為何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嗎?
    我喜歡了一個人 但我卻不敢靠近他 在感情生活裡,你本是一個渴望得到愛的人,但真正遇到喜歡之人時,你卻發現自己不敢靠近。 這種難以隱藏的焦慮感,讓你像熱鍋上的螞蟻。
  • 迴避型人格:有一種恐懼叫「越想靠近,越先遠離」
    我們在生活中或者是戀愛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表現得很高冷,總給人一種拒人千裡,或者別人欠了他幾千塊錢的感覺。跟他們戀愛,也感覺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猜不透他們心裡在想什麼,讓人很抓狂。如果是這樣,那很有可能你遇到的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一、迴避型依戀人格的自述我曾經接到過一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案子,他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 迴避型依戀人格:為什麼被喜歡的人喜歡會覺得膈應且不舒服呢?
    她告訴我,結婚四年,她老公從來沒有對她說過「我愛你」,婚後絲毫不關心她,連她不吃香菜,他都記不住。剛認識的時候,他們彼此是喜歡對方的,可曖昧了很久,他就是不表白,逼著她主動告白。談戀愛的時候,他老公跟他們共同的朋友說恐婚,沒有那麼喜歡她。她知道後要分手,他只是說她喜歡胡思亂想,不做任何辯解。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想要真正了解迴避型依戀人格你需要看這裡!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恐懼型依戀
    不管是迴避型還是恐懼型,都不應該成為一座孤島,而要真正的接受他人,走進關係,一切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根據廣大讀者的需要,這次我想就「恐懼型依戀」來做一些科普,讓你們能夠更加清楚的認清 「恐懼型」這個獨特的群體。恐懼型依戀是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 只要有人說喜歡我,我就想要逃:對不起我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明明心裡很想談戀愛但是一旦真的有人靠近了,卻又下意識地把他推開」。「本來對一個人挺有好感的,但是他一說喜歡我,我就不喜歡他了」我想這就是當代大多數年輕人面對愛情的時候,最常見的一種心理吧。想談戀愛,但又不敢談戀愛,不敢和別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就算鼓起最大的勇氣接受了一段感情,卻始終無法享受它,於是這段感情就在退縮和懷疑中結束了。在《人格心理學》這本書中,把這種心理認定為「迴避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說,就是渴望被愛,但又拒絕被愛。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篇
    三、 「迴避型依戀者」畫像在心理學範疇內,「迴避型依戀者」又叫「性單戀者」,他們是一群「永遠也不能摘到星星的人」,因為,每當有機會靠近星星時,他們就會突然覺得:星星是一塊塊巨大的隕石,隨時都有可能墜落,會把他們砸得四分五裂!
  • 迴避型依戀人格:你的愛讓ta遠離了嗎
    這裡是第424顆知識膠囊 迴避型依戀人格 為什麼喜歡一個人,反而會()他?他很喜歡一個人,但一旦發現對方也喜歡他,他就會開始逃避。心理學中把這種人稱作「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講就是渴望被愛,卻又害怕被愛。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安全感、生性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那麼多。
  • 面對喜歡的人就變得緊張笨拙?你可能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每當遇到喜歡的人,就會像被粘住了腳的蜘蛛一樣,無法自如的做事情,會害怕在他面前表現不好,或者害怕跟他靠的太近,那種緊張和不安簡直會讓你腦袋空白,不敢想像會發生什麼。因此,這時候,你會變的特別「老實」,無法自然的做自己,更不用說靠近他去表達好感。
  • 【依戀關係之恐懼型】人生就是怎麼著都不行.|漫畫心理學
    母親是孩子生命裡第一位重要人,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0-3歲),母親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這個階段內,孩子跟媽媽之間的關係是怎麼建立的,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會和別人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擁有怎樣的社會生活。不同依戀類型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內部工作認知模式,並會深刻影響到他們的人際關係模式。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成年人的行為可以從他兒時中找到痕跡。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社會上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如果喜歡一個人,可當對方對他們表現出同樣的好感時,他們卻對這種情感產生了恐懼心理,並加快了逃離的速度。通俗說就是:「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心理學將其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 「我感覺他就沒那麼喜歡我。」不是哦,你知道迴避型依戀人格嗎?
    前幾天有諮詢者說,她覺得她老公「有病」。她舉了很多例子:曖昧期彼此喜歡,他卻不主動表白,等著她開口;戀愛時告訴朋友他不是很喜歡自己,質問他時他又否認這一點;每次吵架時總是抱怨他有多不容易,絲毫不會安慰她;結婚後不表達對她的關心,連「我愛你」都從不說……她老公很優秀,事業有成,人也成熟穩重,但她在這段感情中完全感受不到被愛,家庭的全靠她一個人在維繫。這樣的婚姻,通常都很不幸福,如果不構建好的相處模式,非常容易形成感情的破裂。
  • 迴避型依戀人格: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
    《關係的重建》中將成人的戀愛依戀風格分為三類: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焦慮型:他們常常沉迷於親密關係不可自拔,常常懷疑自己的伴侶是否能回饋與自己同樣的愛。迴避型:他們將親密等同於失去獨立性,因此常常試著削弱親密感。安全型:他們喜歡親密,往往溫暖而有愛。
  • 迴避型依戀:我不敢要你的愛
    那麼你大概率是遇到了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迴避型依戀的人有什麼特點呢?他會發出模糊的信號,讓你難以判斷他是不是愛你。有時他會像正常戀人一樣與你親暱,有時又很排斥靠近,你始終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但是如果你找了一個很愛你但是不喜歡做飯的老公,他同樣會為你做飯,但是每次他做飯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你」,他帶有強烈的犧牲感,認為自己都是因為愛你才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那麼他一定不會甘心的。他覺得我犧牲了很多,都是因為你。在「焦慮-迴避型陷阱」裡,雙方都有這樣的感受。
  • 如何區分一個人是不夠喜歡,還是迴避型依戀?
    最近幾年,隨著『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大火,經常有人諮詢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該怎麼和他相處呢?」但經過細緻的復盤和分析,這人的伴侶壓根兒就不是什麼迴避型,他之所以對伴侶迴避,是因為他本身是自私的,根本不怎麼愛伴侶罷了。
  • 【迴避型依戀】的人在痛苦什麼?
    這種情不自禁的靠近卻逃不脫「迴避型依戀」的魔咒:「迴避型依戀者」的記憶中並沒有「愛與被愛」的範本,所以在「愛情」的問題上,他們極度缺乏「自我效能感」,既不相信「我會被愛」,也不懂「如何去愛」。
  • 焦慮依戀型人格如何和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一起?
    網友問題:               我是典型的焦慮依戀型人格,非常黏女朋友
  • 感情中,為何會出現「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
  • 越是喜歡一個人,就越不敢表白
    導語:歡迎來到情感的世界,越是喜歡一個人,就越不敢表白。為什麼越喜歡一個人,又不敢和他表白!對於這個問題結合了一下周圍的事件,總結出來這些情況,一字帶。覺得自己配不上他。二、怕表白會出球,三、因為一次表白就耗盡了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