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喜歡的人就變得緊張笨拙?你可能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2021-02-13 壹心理

文 | 達芙妮

來源 | 三點一彎鉤(ID:sandianyiwangou)

每個人最大的魅力一定是做他真實的自己,這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和人造的區別。

 01 

生活中你是不是這樣的人?

很難建立親密關係,每當自己喜歡上一個人,總是會異常緊張和不安,所以總是似乎會對他特別冷淡,甚至通過遠離他來迴避自己的焦慮不安。

每當遇到喜歡的人,就會像被粘住了腳的蜘蛛一樣,無法自如的做事情,會害怕在他面前表現不好,或者害怕跟他靠的太近,那種緊張和不安簡直會讓你腦袋空白,不敢想像會發生什麼。

因此,這時候,你會變的特別「老實」,無法自然的做自己,更不用說靠近他去表達好感。

 

你可以跟不喜歡的人遊刃有餘的交往,風度翩翩,甚至是魅力高手,但是一旦遇到你真正喜歡和心動的人,你清楚的覺得自己正變的笨拙不堪,你會表現的害羞甚至退縮,當然你還會假裝自己冷漠,假裝自己不喜歡她,以維持表面的鎮定自若。

…….

相信在很多人的心裡,接近自己喜歡的人並不是一件輕鬆和幸福的事,相反,似乎是一件害怕和非常緊張的事,甚至有時候,這種害怕和緊張的程度達到了讓我們無法面對的程度,於是只能通過遠離來緩解。

但這樣就造成了一部分人在建立親密關係上存在某種障礙,甚至無法和人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心理學專用術語是「迴避型依戀」

 

那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02 

你是「迴避型依戀」的人嗎?

 沒有被愛過的人,遇見愛會恐慌不安 

靠近自己喜歡的人或東西是動物的天性,人也不例外,嬰兒天生就會想靠近媽媽,需要媽媽,需要媽媽的愛和喜歡,關注和陪伴才能健康的活下來。

但倘若在撫養的過程中,媽媽經常對嬰兒的需要不做反應,置若罔聞,或者表現出厭惡和不耐煩、不喜歡的情緒,那麼,嬰兒最初的原始母愛就沒有得到被充分的滿足,這會極大的影響一個人最初的心理安全感——認為自己足夠好,值得無條件的被愛和被喜歡的感覺。

缺乏這種心理滿足的人即便在跟自己父母的早年互動中,很多也是不夠親密,老是害怕被父母嫌棄、拋棄的膽小、退縮型兒童。

 

由於一般情況下,養育模式具有連續穩定性,當嬰兒成為孩童,懂得了語言,他可能會更多的解讀到父母對自己的不夠喜歡和不夠在乎。

沒有孩子會願意承認這一點,所以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的孩子,不知早已經承受了多少大量痛苦的情緒,學會了壓抑自己對愛的渴望和對養育者不喜歡自己的憤怒,他們學會了隔離和壓抑自己的感情。

因為,愛這種渴望,一旦被勾起,將是充滿羞恥和讓人脆弱的,大量被拒絕被忽視甚至被羞辱的經歷已讓他們的自尊心支離破碎,甚至潛藏著巨大的憤怒。

他們就像沒有吃過麵包的小孩,習慣了吃糠咽菜,之前還渴望著麵包,為自己得不到麵包而啼哭掙扎,糾纏不已,但後來發現再多的哭都沒有用,他們逐漸接納了這個現實:「麵包不屬於我,我是註定得不到麵包的。」

甚至有的人會發展出:「這件東西太痛苦了,我再也不想要了」這樣絕望的憤怒。

那個麵包就是愛,害怕接近正是對「渴望」的防禦。

 我不夠好,沒有人會喜歡真實的我 

害怕接近自己喜歡的人,並不是只有接近自己喜歡的人才會害怕,實際上,這裡面絕大部分人在接近普通的人的時候也會害怕。

只不過這種害怕出現的太早,他們在漫長的成長中已經學會了某些應對策略——一般是使用「假自我」與人交往,也就是通過扮演一個別人可能會喜歡的我來跟別人互動,而不是用真實的自我跟別人互動。

畢竟連自己的父母都會嫌棄真實的自己,都需要自己假裝一個討人喜歡的自己來取悅他們,何況是別人呢?

迴避型依戀的人群中很多人可能都有社恐的經歷,所以害怕別人這件事不一定面對喜歡的人會。

在早年面對其他人時一樣也會,只是其他人出現的機率太多了,慢慢的他們就習慣了應對表面的社交場合,甚至還發展出很多有魅力的社交技能,來獲取外界的讚賞。

但是遇見喜歡的人,這種事情出現的概率較之每天要見到的普通人,是低的沒有可比性的。

所以在這件事上,他們沒有練習的經驗,更會因為早年和父母互動受挫的經歷,導致他們很害怕會重溫早年的創傷。

「當一隻麵包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確實很想要,但想到我是一個吃糠咽菜長大的人,我配吃麵包嗎?

並且一連串勾起的小時候因為想要麵包而被拒絕被侮辱的經歷又會浮現 ,我好害怕再次被拒絕被侮辱,所以唯有遠離,不表現出渴望,我才能保護自己不至於因為渴望而被貶低和嘲笑。」

我不配愛,真實的我不配得到愛,明明我已經戴著面具活的快忘記了我自己,但是你卻觸動了我的心,愛意味著要袒露自我,但我害怕袒露自己,害怕摘下面具暴露出一個醜陋的我,而你會不愛我。

害怕真實的自己是醜陋的,不值得被愛的,甚至是被人嫌棄的,才是害怕接近自己喜歡的人的人內心的最真實體驗。

 認為完美才會得到愛,真實不會得到愛 

因為真實的自己早年是被嫌棄的,他們沒有獲得過真正的對於自己真實一面的愛和欣賞,所以他們會以為一個人要做到完美才值得被愛,但是他們又深深的知道,自己不可能是完美的,那唯一能保持愛的方式便是——保持距離

這種心結還容易在互動中被投射到對方身上,認為一旦靠近對方,似乎就能發現對方的不完美,從而愛的對象會破碎幻滅,會讓自己受不了。

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早年被植入了一個錯誤的信念:完美的才值得被愛,真實的有缺點的東西是無法被愛的。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得到過愛,我們的養育者總是在不停的嫌棄我們這不好,那不好,所以他們不喜歡我們,於是我們就發展出了一種幻想:如果我們完美了,我們就是值得被愛的。

如果我沒有得到愛,那是因為我不配,因為我如此不完美。但事實僅僅在於你的養育者給不出愛,是因為他們缺乏導致的,並非你不好。

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愛,不管他是什麼樣子的,真實的就是完美的。

很多遊戲感情的高手留戀於各種花叢、草叢中,其實內心是絕望的,如陳奕迅歌中所唱:

「當我成為了無情的k歌之王,麥克風都讓我徵服(都為我瘋狂)。」

其實更多的是出於對早年沒有得到那塊「麵包」的報復,他們可能學會了如何贏取別人的歡心,假自我運用的嫻熟無比,但是即便這樣得到了一堆的愛一堆麵包,也無法安撫他們的內心:

畢竟這不是他們用真實的自我換來的,不是用真心換來的東西,只不過是一場欺騙。

他們確實也是這麼認為的,越愛越恐懼,越愛越傷心,是因為沒有用真心,更是因為不敢用真心。我用假我愛你,還成功了,背後是無法處理的絕望。

 03 

想要改變,你可以這樣做


 用本來的面目去愛就好 

假如靠近喜歡的人會讓你緊張,害怕、呼吸急促,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接納好了,因為目前來說,你就是這個狀態,這就是本真的你,你可以不用掩飾。

因為真的對你有興趣的人,應該不會因為這樣而厭惡你,如果他因為這點而厭惡你,遠離了你,或許說明其實他本來也很可能不會真理解你,不會愛上你真實的我。

其實絕大部分人並不會討厭一個喜歡的人在自己面前出現緊張、害怕的樣子,相反這樣的人反倒會讓我們覺得珍貴並且可愛,因為在很多人的解讀裡:在喜歡的人面前緊張、害怕恰恰是他對我很有感覺的表現,他們會解讀為你很喜歡他,他們只會高興還來不及。

另外,你只有大膽去突破這一關,你才能克服掉這種恐懼。

畢竟對恐懼的想像有時候帶來的恐懼會大於具體的事實產生的恐懼,就像一個怕鬼的人,越是躲在被子裡蒙著頭,越是會怕的要死,但是當你願意去挑戰一下那個恐懼,去直面那個鬼,往往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鬼。

鬼藏在你的內心:也就是再一次害怕不被愛。


 不要美化對方 想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當你長大成人後,你和別人的關係早已不是你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你的父母可能老是在向你灌輸:「你需要怎麼怎樣,我才會愛你。你是怎麼怎麼樣的,所以我不喜歡你,我對你很不滿意」。

這樣的信念,所以我們會認為好像我值不值得被愛的權利在另一個人手裡,這樣我們就會構建一個錯誤的關係模式:

在關係裡對方好像有某種權利一樣,可以對我們值不值得得到他的愛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裁定,而我們自己是卑微的 ,不是跟他平等的,而且我們似乎自動的把對方默認為了一個完美的人,這其實是你把早年和父母的關係模式的代入。

你小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並且默認為父母是完美無缺的真理化身,所以他們說什麼你就聽什麼,他們說不愛你,你就相信了好像你就不值得愛了。但是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跟任何人的關係都是平等的關係。

平等的關係就意味著你不需要證明著自己值得被愛了,對方也沒有那個權利可以判定你值不值得被愛,任何人都無權給你這個判定,你也不需要這樣的歸因了。

愛不需要被證明,靠近交流交往只意味著你們要去互相了解,判定合不合適在一起,絕不是意味著對你值不值得被愛的檢驗。

 


 喜歡真實的自己,去欣賞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去掩飾他 

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我們之所以害怕接近自己喜歡的人,是因為我們不喜歡真實的自己,我們以為人們喜歡的都是那些媽媽嘴裡具備某些特質的人:

比如落落大方,比如從容鎮定,比如優秀,比如漂亮,媽媽沒有看見過我們真實自己的可愛,也沒有誇過我們真實的自己,我們就認為我們那個真實的自己一定是醜陋無比,不值得愛,需要被藏起來的。

但其實每個人最大的魅力一定是做他真實的自己,這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和人造的區別。

我們每個人真實的一面本是造物主上帝的傑作,它靈動而自然,但是我們人為假扮的自己卻是我們有限的自己根據自己有限的經歷假裝扮演的我。

很明顯,那個真實的自己會更有潛力更具魅力,問題只在於,你有沒有勇氣把它拿出來,用它去跟真實的人互動,並且在這種互動中淬鍊自己。

用假自我跟人交往,很難締結真正的關係。這種關係更多的時候更多是一種應酬和應付,即便被喜歡了也很難讓我們內心增長力量,如果我們可以多一點用真自我跟別人互動的經歷,每一點收穫都會是真的。

這些真的體驗會慢慢的讓我們對人產生信任感,慢慢去相信人與人連結的可能。

那麼我們就會逐漸看到真實的自己,會逐漸的愛上他,我們就不會總想把它藏起來了。

迴避依戀和社交恐懼本質上差不多,就是相信真實的自己是好的,你並不需要去做一個完美的自己,因做不到這個完美的自己而恐懼焦慮,而迴避。

覺得自己很難打開心扉的,可以嘗試去找諮詢師,在諮詢關係裡完成修復。畢竟厭惡真實的自己,害怕不被接納這種還是不容易自己走出來的。

生命最大的動力就是成為他自己,活出他自己。

那麼敢愛,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學習更多 

想徹底改變迴避型依戀模式,需要我們從根本上將童年時的缺失補回來。 

 

小時候缺少父母無條件接納、肯定的人,缺失了關鍵的「心理營養」,長大後往往會沒有安全感、在感情裡習慣性地迴避偽裝,且終其一生,都在尋覓這些缺失的營養,甚至將這種缺失「遺傳」給下一代。


好在,成年後的我們,是有能力做自己的父母的。


向你推薦這門已經為1萬人帶來改變的課程《童年缺失的心理營養,如何在成年後補足》


- 作者簡介 -

達芙妮 / 心理諮詢師

人道主義踐行者

作者公眾號:工業時代的月亮(ID:gysddyl)

↙點擊閱讀原文,開始學習

相關焦點

  • 迴避型依戀人格: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
    第一次特別清晰地發現自己的迴避型依戀人格,是在高中,當時並不懂,在那懵懵懂懂的年紀,喜歡上了一個男生,經常會想要不自覺地靠近他,可是當那個男生表現出對我有同樣的情愫之後,我第一反應不是竊喜,不是羞澀,而且厭惡。
  • 焦慮依戀型人格如何和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一起?
    而她是迴避依戀型人格,我幫我倆都做過測試,用了一個英文的網站,所以確定。我們沒有在一起她沒有談過戀愛,但是很多人追她。可能也是她的性格導致的,但是我想和她在一起,最近約會也成功,但是可能她性格的缺陷還挺明顯的,對於感情真的是很迴避,我們該怎麼辦。我看到她克服一下和我牽手什麼都真的是很努力培養感情了但是我想找到更好的辦法來幫助她改變這個迴避型也幫助我。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篇
    跟「迴避型依戀者」相愛,就像莎士比亞詩裡寫的那樣:「你說你喜歡太陽,卻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進陰涼的地方;你說你喜歡風,卻在颳風的時候關上窗戶;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我。」迴避型依戀特徵一、自卑之痛「迴避型依戀者」一定是「迴避型人格」,這類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源自童年或原生家庭的「自卑感」。
  • 【迴避型依戀】的人在痛苦什麼?
    跟「迴避型依戀者」相愛,就像莎士比亞詩裡寫的那樣:「你說你喜歡太陽,卻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進陰涼的地方;你說你喜歡風,卻在颳風的時候關上窗戶;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我。」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無論是在面對伴侶,還是在面對朋友、家人、同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總是會刻意跟周圍的人保持不同程度的距離,別人在向他表示親密的時候,心理和行為都是一個拒絕的態度。迴避型依戀的人,更注重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相當於一個秘密基地,不希望有任何人的侵犯和打擾。
  • 迴避型依戀人格:為什麼被喜歡的人喜歡會覺得膈應且不舒服呢?
    其實就是不想面對,逃避,久而久之性格就演變發展成為怕麻煩甚至逃避麻煩,這部分人可能是「迴避型」人格。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面對愛情,第一時間拒絕,覺得被人喜歡是一件特別不舒服且渾身膈應的事。又或是明明很喜歡一個人,但是當被喜歡的人喜歡,他就特別不舒服,本能的拒絕。而在獨處的過程裡又不敢走出舒適區、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給自己設限。
  • 極度缺乏安全感,但是越不理ta又越粘你,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
    今天,要跟你們聊的,是我們戀愛關係裡最常見的一類人:迴避型依戀人格。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1.只有在分手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有多喜歡前任。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社會上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如果喜歡一個人,可當對方對他們表現出同樣的好感時,他們卻對這種情感產生了恐懼心理,並加快了逃離的速度。通俗說就是:「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心理學將其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 迴避型依戀的人為何如此冷漠?
    這是因為很多人誤認為冷漠就是迴避型人格,然後將感情問題歸因於迴避型人格,這叫用錯了藥,投錯了醫。 冷漠可能是 「渣」。 上面這些 「渣」的表現可以看出, 在「渣」的人身上是得不到溫暖的,但對方又偽裝的很好,你就覺得對方是迴避型人格才那麼冷漠,請擦亮眼睛認真辨識,遇到「渣」人立即踢走。 冷漠可能是不喜歡你。
  • 迴避型依戀人格:你的愛讓ta遠離了嗎
    這裡是第424顆知識膠囊 迴避型依戀人格 為什麼喜歡一個人,反而會()他?他很喜歡一個人,但一旦發現對方也喜歡他,他就會開始逃避。心理學中把這種人稱作「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講就是渴望被愛,卻又害怕被愛。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安全感、生性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那麼多。
  • 只要有人說喜歡我,我就想要逃:對不起我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在《人格心理學》這本書中,把這種心理認定為「迴避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說,就是渴望被愛,但又拒絕被愛。哪怕內心已經極其渴望,但是表面上還是擺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態度,從而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一、迴避型依戀如何形成的?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想要真正了解迴避型依戀人格你需要看這裡!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Vol.11 沒關係,是愛情啊| 迴避型人格的戀愛模式
    迴避型人格的「形成」「依戀是人類之間永恆的心理連接」——John Bowlby(1969, p.194)後來,Bowlby 的學生 Mary Ainsworth及同事(1970)根據該理論設計並實施了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依戀實驗——陌生情境:觀察9-18個月的小孩在母親突然離開房間後以及回到房間的行為表現。由此實驗歸納出了依戀模式的四個類型: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紊亂型。
  • 你遇到過迴避型依戀的人嗎?那是渣嗎?
    舉個例子,你喜歡一個人,對他很好,如果對方是一個正常人,並且有跟你繼續相處下去的想法,就一定會珍惜並且回報你的好,但迴避型依戀人格和渣男渣女的做法卻是基本一致的: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還要很絕情地遠離你。
  • 迴避型依戀之所以迴避,是否因為沒遇到那個十分喜歡的人?
    想要真正了解迴避型依戀人格你需要看這裡!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 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恐懼型依戀
    不管是迴避型還是恐懼型,都不應該成為一座孤島,而要真正的接受他人,走進關係,一切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根據廣大讀者的需要,這次我想就「恐懼型依戀」來做一些科普,讓你們能夠更加清楚的認清 「恐懼型」這個獨特的群體。恐懼型依戀是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 為何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嗎?
    本是你情我願的好事,你卻一把把他推開,他的親近雖然讓你高興,但本能的反應卻告訴你你應該抗拒或你應該逃跑。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
  • 一個來自迴避型依戀人格障礙的自述
    其實,這類人群是 「Iithromantic」 學術名性單戀,也有人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他們喜歡在曖昧中體驗愛情,享受幻想帶來的浪漫,一旦情感得到真實的回應,就會使得他們焦慮,不知所措。迴避型依戀並不是渣,是他們真的不能夠自我控制,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對於親密關係的需求度極低,更需要自己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生活中往往顯得很獨立,很高冷。
  • 感情中,為何會出現「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