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法國的一位精神科醫生發現過這樣一個情形:他與一個「遺忘症」患者第一次見面時,手中藏了一枚大頭針,握手的時候扎了對方一下。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位醫生再次見到該患者,對方顯然已經忘記了曾經見過他,但是,卻說什麼也不願意再跟他握手了。
這說明,儘管患者對先前經歷過的事件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記憶,但這一經歷確實影響了他的行為。
關於「內隱記憶」的研究,就來自於對這些遺忘症患者。
塔爾文說過:「記憶的關鍵過程是提取。」曾經記憶過但不能提取的信息,實際上就等於被遺忘的信息。
弗洛伊德曾提出「動機性遺忘」這一概念。他認為:人類為了避免不愉快的情緒或內心衝突,會遺忘某些事件或人物。這種遺忘是個體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被遺忘的事物往往與社會道德觀念相衝突,或是會喚起個體的創傷性體驗。但動機性遺忘並不意味著有關的經驗已從記憶存儲中消失。
比如你的某些愛好、偏好或者行為,你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但你就是習慣這麼做。你之所以無法解釋,是因為這一類行為沒有思維意識參與其中。
所以人類的記憶,根據是否有意識參與,可以將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內隱記憶現已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研究熱點,研究者們設計了很多巧妙的實驗將內隱記憶從外顯記憶中分離出來,從而能夠更好地研究內隱記憶的特徵。
程序記憶(比如學習騎腳踏車、打字、使用樂器或是遊泳這類記憶)可以轉化成內隱記憶,轉化之後,身體可以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調用」這類記憶,形成類似「條件反射」一樣的動作模式。
在保持的時間上,內隱記憶要明顯的長於外顯記憶。所以程序記憶可以保持得非常持久,比如你學會了遊泳,即使有一天你失了憶,也仍然會遊泳。
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與內隱記憶很類似,但我認為潛意識被包含在內隱記憶的概念範疇中,也就是說,潛意識屬於內隱記憶裡的一種模式。而且我認為潛意識更多地體現為隱藏著的情緒記憶。
如果說內隱記憶是人體的一種機制,那麼潛意識就是在這種機制下產生出來的bug。是情緒與外部環境衝突之下,被意識選擇性地壓制到內隱記憶中去,形成的一種未經轉化的情緒記憶。這些情緒記憶,有的能慢慢被機體轉化掉,有的則成為永久的「情緒結節」,卡在內隱記憶中,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思維意識,同時影響著我們的人格。
它像是記憶中隱藏著的刺,遇到相似情景,它就會提醒我們,而我們卻不知道為什麼在那樣的瞬間,會感覺異樣。
比如一個人,在他嬰兒期的時候,由於父母疏於照料,致使他在漆黑的夜裡醒來,哭了許久都沒有人回應。人類不同於其它那些生下來就會站立奔跑的動物,人類幼兒非常孱弱,如果沒有人照料的話,就會立刻死亡。所以嬰兒發現周圍空無一人,就會陷入巨大的恐懼之中。這種恐懼的情緒,連同他對於黑夜的情景記憶,一同載入到內隱記憶中去。他這一生永遠也想不起來這一幕場景,但即使到了成人階段,每到夜幕降臨,在關了燈的黑暗房間裡,恐懼情緒就會湧上來,成為莫名的、不知所以的一種人格狀態。
這就是許多人怕黑的原因。你永遠也調取不出那段導致你懼怕黑暗的記憶片斷,但是那種黑暗之中的恐懼情緒,卻清晰而真實地盤踞在你身上,揮之不去。
潛意識無法被我們覺察,但它影響意識體驗的方式卻是無孔不入的: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行為的意義,以及我們本能體驗中所採取的行動。
所以弗洛伊德才會說:決定我們的是潛意識,而不是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