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 發展心理學理論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
(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
弗洛伊德認為存在於潛意識當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弗洛伊德的人格基本結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遵循快樂原則。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深處最難以接近的部分。其基本機能是尋求能滿足機體需要的對象,提供能量和動力。本我及其初級思維過程關注的是獲得滿足,而不管滿足的途徑是否實際或是否為環境所允許。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年齡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
2.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遵循現實原則。是從本我中分化、發展出來的,在現實的基礎上滿足個體的需要,自我支配行動,思考過去的經驗,計劃未來的行動,弗洛伊德稱這種合理的思維為二級過程思維。
3.超我是人格的社會成分,遵循道德原則。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跑中的懲罰性、消極性和批判性的部分;自我理想是個體為之奮鬥的部分。
弗洛伊德把自我與本我的關係比作成騎士與馬。馬提供動力而騎士則指導馬朝著他想去的方向前行。因此自我並不妨礙本我,而是幫助本我最終獲得快樂的滿足。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統,自我控制的是自我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機體免受損害,超我是以是非標準力圖使本我延遲得到滿足,甚至完全不能獲得滿足。
(二) 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階段說
弗洛伊德強調人有追求自我快樂的本能,主張心理發展的動力來自於性本能,因此追求性慾的滿足就是心理發展的內驅力。他把與生存本能聯繫並用以滿足機體的性的需要的心理能量稱為力比多。弗洛伊德以兒童發展的不同時期力比多集中處為標準將兒童的心理發展分為不同的階段:口唇期、肛門期、前生殖器期、潛伏期、青春期。
1.口唇期 0~1歲
弗洛伊德把初生到滿周歲這段時間稱為口唇期,因為在這個階段嬰兒力比多發洩的主要動欲區是口腔。通過口腔活動的吮吸、吞咽、咀嚼等等,不僅滿足了,嬰兒飢餓時的需要,而且這些活動本身也提高了性快感。
2.肛門期 1~3歲
這一階段大約從出生後第二年起到三歲末,嬰兒的主要動欲區從口腔轉移到肛門,排洩活動成為力比多發洩的主要途徑。肛門期是兒童學會如何獲得愛和讚賞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的兒童不能被父母正確的對待,人格就會殘留恐懼、內疚和蔑視的痕跡,這種殘留會導致成人以後存在強迫行為且尖酸刻薄。
3.前生殖器期 3~6歲
這個時期以外生殖器為主要敏感期,是最重要的心理性慾階段。這個時期的兒童在行為上開始有了性別之分,而且對自己的性器官產生興趣。他們會模仿父母中的同性別者,並以另一位為「性戀」對象。男孩模仿父親的行為,以母親為愛戀對象,即「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女孩則正相反,即「戀父情節」(伊萊克特拉情結)。這兩種情結的順利解決不僅可以使兒童獲得男性或女性的行為風格,還可以把父母親的道德觀念、社會態度內化為兒童自己的東西,使之形成超我。
4.潛伏期 6~11歲
當兒童解決了戀父或戀母情結後,他們的力比多衝動就處於暫時的潛伏狀態,性的發展呈現停滯或退化狀態,前生殖器期的各種記憶都逐漸被遺忘,兒童的生活逐漸被其他興趣,如探索自然環境、知識學習、文藝體育活動和同伴交往等所填滿。
5.青春期 11歲或13歲開始
進入青春期後,性器官的成熟使兒童的性衝動再次萌發,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喜歡參加由兩性組成的集體活動。這時的個體容易產生對成人的牴觸情緒和衝動,但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成為社會中的獨立成員。個體的心理從「自戀」轉變到「異性戀」,而異性戀傾向一旦形成後,會持續一生,以後不會再發生根本變化。
每日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