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一、生平事略
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
二、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2.弗洛伊德將人視為一個能量系統,能量是遵循了守恆的原則。
3.弗洛伊德認為人性本惡。
(二)人格界定
弗洛伊德並沒有對人格進行明確的界定,他認為潛意識是人類心理的主體。在他看來,人的心理猶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見的是意識,隱沒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潛意識是意識的基礎,決定著人的大部分行為。
(三)人格結構/簡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1.弗洛伊德的地形學模型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部分。那些有意識的過程和內容叫做意識;那些可由注意變為有意識的叫做前意識;那些被意識所排斥的內容和過程叫做潛意識。
(1)意識是人對客觀現實的自覺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覺的思想和情緒等,是隨時可以觀察到的心理現象,代表人在任何時刻所能夠覺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覺、知覺和各種經驗、記憶等。
(2)前意識指沒有浮現出意識表面的心理現象,它是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前意識是意識同潛意識之間的過渡領域,潛意識進入意識領域必須經過前意識領域,藉助前意識的某種形式才能實現。
(3)潛意識也稱為無意識,是弗洛伊德論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早期人格結構的核心。潛意識代表的是深藏於內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動的主要方面。潛意識包括人的原始衝動、各種本能和出生後形成的與本能有關的欲望。潛意識是心理的深層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支配著人的行動。
2.弗洛伊德新的「三部人格結構」說
(1)本我
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和非組織性的結構,它是人出生時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礎。本我是原始的潛意識的本能,是基本的驅力源。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發動衝動,尋求表達和直接滿足而不考慮願望是否有現實可能性、社會接受性和道德性。
(2)自我
從本我中分化而來,是人格中有組織的、合理的、現實取向的系統,也是意識的結構部分。自我是在本我的衝動與實現本我的環境條件之間的衝突中得到發展的一種心理組織,是本我與外界關係的調節者。遵循現實原則,是人格中現實性的一面。自我不能脫離本我而獨立存在,但按照現實原則進行操作,現實地解除個體的緊張狀態以滿足其欲望。
(3)超我
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道德化的自我,處於人格的最高層。超我代表著人的心理結構中道德和倫理的一面, 作為一種外在規範和權威嚴格控制著人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期望的要求,是傳統價值觀和社會理想內化的結果。充分發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兩部分。良心是兒童受懲罰而內化了的經驗,它負責對違反道德的行為做懲罰;自我理想是兒童獲得獎賞而內化了的經驗,它規定著道德的標準。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衝動,遵循「道德原則」活動,只求道德的完善而不求快樂。
(四)人格動力/簡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動力理論
本能論:弗洛伊德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人的全部行為都受潛意識的本能的支配。本能是一種先天決定的心理成分,當它發生作用時就產生一種心理興奮狀態,產生某種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緊張狀態,從而推動個體活動,消除興奮和緊張,達到滿足狀態。
1.早期動力的分類:
最早,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但很快他放棄了自我保存本能的假設,認為本能的活動都是性本能的一部分,或者由性本能派生而成。
2.晚期動力的分類:
在後來的分類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分為兩種內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動的性慾成分,後者代表破壞成分。
(1)生的本能:所有與生命的維持、發展和延續有關的本能都稱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與生本能相聯繫的一切心理能量稱為力比多。
(2)死的本能:死本能用以解釋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壞性的行為,如人與人之間的殘忍、對抗、攻擊,甚至殺戮。死本能會表現出侵犯或自毀,當它轉向外部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甚至會派生出國家民族之間的侵略、屠殺等破壞或戰爭等一切毀滅性行為,它也會轉向人自身內部而出現自毀現象,如日常生活裡的自虐、自殘,甚至自殺。死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轉化,如破壞性的本能可以轉化為一名勇敢的消防隊員的救人行為。生本能與死本能有時會互相中和甚至互相代替。例如,吃東西是為了滿足生的本能,而吃這個行為中的咬、嚼、吞食又都是死本能的體現。
(五)人格發展/簡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發展主要是性本能的發展,並將人格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
1.口唇期(0~1歲)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完全沒有自我生存能力,需要看護者的悉心照料,這個時候位於口腔的唇、舌等器官是他獲取食物的重要身體部分,也就是生存的中心。因此由出生到一歲的人格發展屬於口唇期。這個時期的嬰兒,口腔部分是能夠引起他快樂的主要部位,即性感帶,而口腔部分的滿足與否便會成為形成他人格特徵的重要因素。
2.肛門期(1~3歲)
斷奶以後的兒童,開始被父母訓練自我清潔的能力,尤其是大小便的訓練,因此性感帶逐漸轉移到能產生排便快感的肛門附近。所以一歲到三歲左右的兒童,人格發展便進入了肛門期。另外,兒童在本階段如果因大小便控制不好而經常受到譏諷和嘲弄,則可能發展出羞怯的性格。
3.性器期(3~5歲)
三到五歲的兒童開始對性器官發生興趣,他會去觸摸或者顯露自己的性器官,並對其他人的生理構造也產生興趣,而且能從中得到快樂,這時人格發展就進入了性器期階段。這一時期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男童的「俄狄浦斯情結」和「閹割焦慮」,以及女童的「奧列屈拉情結」和「陰莖妒羨」。
4.潛伏期(6~11歲)
六歲以後的兒童開始進入平穩而安靜的潛伏期。兒童的性活動已不再成為這個時期發展的重點,性的驅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他們開始探索家庭以外的環境,接觸到實際的社交技能,學習性別角色。他們的行為開始受到超我的約束,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誠實,已經成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
5.兩性期(12歲以後)
兒童的人格發展經過一段平靜的歲月以後,從青春期開始便又活躍起來。大約從12歲之後,兒童開始以利他的動機去愛別人,他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再受快樂原則的支配,此時他再度對異性產生了興趣,人格發展因而進入了兩性期。
停滯現象當某一階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或過度滿足時,有些人在發展過程中就會固著於某個發展階段,並形成與該階段密切相關的性格,稱之為人格發展的停滯現象。
退化現象是指個體使用比自己年齡更幼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三、研究方法
(一)臨床觀察法
1.臨床觀察法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臨床法,即對個體做系統深入的考察。
2.優缺點
(1)優點:臨床法的最大優勢是能夠提供對各種人格現象和整體的人格機能的觀察材料。
(2)缺點:臨床法的主要缺陷是別人很難驗證所得到的觀察結果,也不容易形成可以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條件下進行檢驗的具體假設。
(二)心理治療技術
自由聯想是指讓來訪者在毫無拘束的情況下,盡情地說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經驗。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治療的第一步,根據其中的內容可以進行其他步驟。
釋夢是根據來訪者在意識狀態下所描述的夢境去解析在潛意識狀態下所做的夢,也就是根據來訪者所陳述的夢境來解析夢的含義。
移情分析移情是指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將以往對他人的情感關係,以扭曲現實的方式,轉移到分析師身上。分析師由來訪者的移情表現,可以了解其以往的感情生活和人際關係,加以分析之後即可幫助他從不真實的感情生活中掙脫。
抗拒分析 抗拒分析就是化解來訪者的抗拒,讓他說出心中壓抑的事情。經過分析之後,可以使來訪者盡情地傾訴內心的矛盾和衝突,舒解其緊張情緒。
解釋是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也就是分析師根據來訪者在前述四種過程中所得的一切資料,向來訪者解析,使來訪者了解在外在行為之下所具有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從而領悟到自己心理困擾的原因。
四、研究主題
(一)夢心理學
弗洛伊德認為夢所表達的願望是與潛意識欲望相聯繫的,夢如同心理變態或失誤一樣,表現了人們不允許自我意識到和在清醒狀態下不允許被表達出的潛意識動機。
(二)焦慮/簡述弗洛伊德關於焦慮的理論
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是由人體內部器官的興奮所產生。這些興奮是內部或外部刺激的結果,受到自主神經系統的支配。
弗洛伊德根據來源的不同區別了三種焦慮:現實焦慮、神經質焦慮和道德焦慮,對應的根源分別是現實、本我和超我。
1.現實焦慮
是人對一個真實的外部威脅的反應,是人覺察到周圍環境中存在的現實危險所產生的內心緊張、不安和恐懼。例如,迎面突然有一輛車飛馳而來,就會令人感到緊張,需要急忙避開。
2.神經質焦慮
是某些具有威脅性的本我衝動突然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面而產生的反應,其危險在於自我可能會失去對不被接受的本我願望的控制。神經質焦慮往往由現實焦慮發展而來。例如,小孩打架以釋放攻擊的本能,但這會受到父母的訓誡甚至懲罰,這時他所體驗到的是現實焦慮。後來隨著個體的成長,自我只要一覺察到來自本我的攻擊性衝動,就會產生擔心、不安等情緒,這樣就演變成了神經質焦慮。
3.道德焦慮
是由於意識到自己的思想行為不符合道德規範而產生的內疚、羞恥感和罪惡感,即所謂良心的譴責。當本我的某個原始衝動威脅自我去獲得滿足時,超我就會產生這樣的反應。比如患有進食障礙的婦女,可能會因為多吃了不被超我所允許的食物,而體驗到強烈的罪疚感,從而通過進行過量的運動來懲罰自己。
(三)防禦機制/簡述主要的自我防禦機制類型
防禦機制 用來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險、焦慮和不愉快,是自我調整本我和外部現實衝突的一種功能。
弗洛伊德描述了包括壓抑在內的9種不同的防禦機制,如壓抑、退行、反向形成、隔離、抵消、投射、內射、轉向自身、逆轉等。
1.壓抑
壓抑可以說是防禦機制中最簡單、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在個體生活中最早出現的。它是一種主動地、不自覺地將超我不允許的欲望和動機驅逐入潛意識中的過程。壓抑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選擇性遺忘,即有選擇地將不愉快的經驗壓抑在潛意識裡,表現出無法回憶。
2.投射
投射是個體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真實存在的、但若承認就會引起焦慮的事轉嫁於他人。也就是說,明明是自己有不被接受的衝動、思想和行為,卻歸結到別人身上,甚至藉此來責難他人。
3.反向形成
有些人將不合乎自己態度的感受用相反的方式顯現出來,這就是反向形成。個體用過分誇大的相反舉動來壓抑激起焦慮的衝動。比如恨一個人,卻因為道德約束的作用,而對這個人特別的客氣。
4.轉移或代替
將敵意等強烈的情感從最初喚起的對象轉移到另一個比較不具威脅的對象上,以減輕個體精神上的負擔。例如,妻子對自己的丈夫不滿卻不敢發洩,就借著教訓孩子的機會,或者以不小心打碎幾個盤子的方式來釋放情緒。
5.合理化
又稱文飾作用,是指用一種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寬恕的理由來代替自己行為的真實動機或理由,以證明自我的價值感,對一些個體而言承認自己失敗或無能給他們的心理平衡帶來很大的衝擊,為了避免這種威脅,他們將自身的失敗歸結為是由必然的外界因素所導致的,這樣問題會得到合理的解釋,同時又不會損害到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認可,這就是合理化。它的目的是使人的心理重新獲得平衡,或是挽回面子,保全自尊。常見的合理化作用有兩種,一是「酸葡萄」機制,即希望達到某種目的的而未能達到時,便否認該目的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常說的「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就是這個意思;二是「甜檸檬」機制,因為沒有達到預定的期望或目標,便提高目前現狀的價值或意義,使自己心裡好受些,吃不著葡萄,只好吃檸檬,便認為檸檬是甜的。
6.否認
不承認客觀現實,扭曲對現實的認知,從而不必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法解決的困難和無法達成的願望,從而減低內心的焦慮,否認和壓抑不同,壓抑是潛意識的,而否認是在前意識和意識的層次上進行的。例如,一對不幸喪子的中年夫婦在兒子去世數月後仍然表現得好像他還活著一樣,甚至吃飯的時候還會為他擺上一副碗筷,並且告訴別人說兒子只不過是出遠門去了。
7.升華
是指人們將具有威脅性的潛意識衝動轉化成可被接受的社會性行為的過程。弗洛伊德認為,升華是唯一正向積極的防禦機制。例如,參與某些具有攻擊性的運動,如拳擊、橄欖球等,就使得潛在的攻擊衝動以社會可以接受甚至鼓勵的方式宣洩出來。
五、理論評價/簡述對弗洛伊德的評價
(一)學術貢獻
1.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 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
2.弗洛伊德將潛意識作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心理活動的複雜性和多維性,拓寬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3.弗洛伊德強調本能的作用,對人們重視生物因素,從生物學的角度理解人格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4.他對性的研究,也衝擊了傳統的、陳舊的性觀念,使人們對性的問題不再感到神秘,促進了性科學的發展。
5.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
6.精神分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精神病學的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尤其是對心理治療而言。
(二)理論缺陷
1.弗洛伊德對於人性消極負面的看法受到人們的質疑。
2.不少學者批評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學說,認為弗洛伊德過分誇張「性」在人格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動力作用。
3.相當多的學者都不同意在五六歲的時候人格就已經發展定型的看法,認為弗洛伊德忽視了成長以後人格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4.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標準來檢驗,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時所使用的方法顯然欠缺嚴謹性。
5.他的社會文化觀是唯心主義的,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