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2021-01-09 詠卿先生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一、生平事略

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

二、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2.弗洛伊德將人視為一個能量系統,能量是遵循了守恆的原則。

3.弗洛伊德認為人性本惡。

(二)人格界定

弗洛伊德並沒有對人格進行明確的界定,他認為潛意識是人類心理的主體。在他看來,人的心理猶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見的是意識,隱沒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潛意識是意識的基礎,決定著人的大部分行為。

(三)人格結構/簡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1.弗洛伊德的地形學模型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部分。那些有意識的過程和內容叫做意識;那些可由注意變為有意識的叫做前意識;那些被意識所排斥的內容和過程叫做潛意識。

(1)意識是人對客觀現實的自覺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覺的思想和情緒等,是隨時可以觀察到的心理現象,代表人在任何時刻所能夠覺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覺、知覺和各種經驗、記憶等。

(2)前意識指沒有浮現出意識表面的心理現象,它是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前意識是意識同潛意識之間的過渡領域,潛意識進入意識領域必須經過前意識領域,藉助前意識的某種形式才能實現。

(3)潛意識也稱為無意識,是弗洛伊德論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早期人格結構的核心。潛意識代表的是深藏於內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動的主要方面。潛意識包括人的原始衝動、各種本能和出生後形成的與本能有關的欲望。潛意識是心理的深層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支配著人的行動。

2.弗洛伊德新的「三部人格結構」說

(1)本我

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和非組織性的結構,它是人出生時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礎。本我是原始的潛意識的本能,是基本的驅力源。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發動衝動,尋求表達和直接滿足而不考慮願望是否有現實可能性、社會接受性和道德性。

(2)自我

從本我中分化而來,是人格中有組織的、合理的、現實取向的系統,也是意識的結構部分。自我是在本我的衝動與實現本我的環境條件之間的衝突中得到發展的一種心理組織,是本我與外界關係的調節者。遵循現實原則,是人格中現實性的一面。自我不能脫離本我而獨立存在,但按照現實原則進行操作,現實地解除個體的緊張狀態以滿足其欲望。

(3)超我

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道德化的自我,處於人格的最高層。超我代表著人的心理結構中道德和倫理的一面, 作為一種外在規範和權威嚴格控制著人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期望的要求,是傳統價值觀和社會理想內化的結果。充分發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兩部分。良心是兒童受懲罰而內化了的經驗,它負責對違反道德的行為做懲罰;自我理想是兒童獲得獎賞而內化了的經驗,它規定著道德的標準。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衝動,遵循「道德原則」活動,只求道德的完善而不求快樂。

(四)人格動力/簡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動力理論

本能論:弗洛伊德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人的全部行為都受潛意識的本能的支配。本能是一種先天決定的心理成分,當它發生作用時就產生一種心理興奮狀態,產生某種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緊張狀態,從而推動個體活動,消除興奮和緊張,達到滿足狀態。

1.早期動力的分類:

最早,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但很快他放棄了自我保存本能的假設,認為本能的活動都是性本能的一部分,或者由性本能派生而成。

2.晚期動力的分類:

在後來的分類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分為兩種內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動的性慾成分,後者代表破壞成分。

(1)生的本能:所有與生命的維持、發展和延續有關的本能都稱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與生本能相聯繫的一切心理能量稱為力比多。

(2)死的本能:死本能用以解釋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壞性的行為,如人與人之間的殘忍、對抗、攻擊,甚至殺戮。死本能會表現出侵犯或自毀,當它轉向外部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甚至會派生出國家民族之間的侵略、屠殺等破壞或戰爭等一切毀滅性行為,它也會轉向人自身內部而出現自毀現象,如日常生活裡的自虐、自殘,甚至自殺。死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轉化,如破壞性的本能可以轉化為一名勇敢的消防隊員的救人行為。生本能與死本能有時會互相中和甚至互相代替。例如,吃東西是為了滿足生的本能,而吃這個行為中的咬、嚼、吞食又都是死本能的體現。

(五)人格發展/簡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發展主要是性本能的發展,並將人格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

1.口唇期(0~1歲)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完全沒有自我生存能力,需要看護者的悉心照料,這個時候位於口腔的唇、舌等器官是他獲取食物的重要身體部分,也就是生存的中心。因此由出生到一歲的人格發展屬於口唇期。這個時期的嬰兒,口腔部分是能夠引起他快樂的主要部位,即性感帶,而口腔部分的滿足與否便會成為形成他人格特徵的重要因素。

2.肛門期(1~3歲)

斷奶以後的兒童,開始被父母訓練自我清潔的能力,尤其是大小便的訓練,因此性感帶逐漸轉移到能產生排便快感的肛門附近。所以一歲到三歲左右的兒童,人格發展便進入了肛門期。另外,兒童在本階段如果因大小便控制不好而經常受到譏諷和嘲弄,則可能發展出羞怯的性格。

3.性器期(3~5歲)

三到五歲的兒童開始對性器官發生興趣,他會去觸摸或者顯露自己的性器官,並對其他人的生理構造也產生興趣,而且能從中得到快樂,這時人格發展就進入了性器期階段。這一時期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男童的「俄狄浦斯情結」和「閹割焦慮」,以及女童的「奧列屈拉情結」和「陰莖妒羨」。

4.潛伏期(6~11歲)

六歲以後的兒童開始進入平穩而安靜的潛伏期。兒童的性活動已不再成為這個時期發展的重點,性的驅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他們開始探索家庭以外的環境,接觸到實際的社交技能,學習性別角色。他們的行為開始受到超我的約束,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誠實,已經成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

5.兩性期(12歲以後)

兒童的人格發展經過一段平靜的歲月以後,從青春期開始便又活躍起來。大約從12歲之後,兒童開始以利他的動機去愛別人,他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再受快樂原則的支配,此時他再度對異性產生了興趣,人格發展因而進入了兩性期。

停滯現象當某一階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或過度滿足時,有些人在發展過程中就會固著於某個發展階段,並形成與該階段密切相關的性格,稱之為人格發展的停滯現象。

退化現象是指個體使用比自己年齡更幼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三、研究方法

(一)臨床觀察法

1.臨床觀察法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臨床法,即對個體做系統深入的考察。

2.優缺點

(1)優點:臨床法的最大優勢是能夠提供對各種人格現象和整體的人格機能的觀察材料。

(2)缺點:臨床法的主要缺陷是別人很難驗證所得到的觀察結果,也不容易形成可以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條件下進行檢驗的具體假設。

(二)心理治療技術

自由聯想是指讓來訪者在毫無拘束的情況下,盡情地說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經驗。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治療的第一步,根據其中的內容可以進行其他步驟。

釋夢是根據來訪者在意識狀態下所描述的夢境去解析在潛意識狀態下所做的夢,也就是根據來訪者所陳述的夢境來解析夢的含義。

移情分析移情是指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將以往對他人的情感關係,以扭曲現實的方式,轉移到分析師身上。分析師由來訪者的移情表現,可以了解其以往的感情生活和人際關係,加以分析之後即可幫助他從不真實的感情生活中掙脫。

抗拒分析 抗拒分析就是化解來訪者的抗拒,讓他說出心中壓抑的事情。經過分析之後,可以使來訪者盡情地傾訴內心的矛盾和衝突,舒解其緊張情緒。

解釋是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也就是分析師根據來訪者在前述四種過程中所得的一切資料,向來訪者解析,使來訪者了解在外在行為之下所具有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從而領悟到自己心理困擾的原因。

四、研究主題

(一)夢心理學

弗洛伊德認為夢所表達的願望是與潛意識欲望相聯繫的,夢如同心理變態或失誤一樣,表現了人們不允許自我意識到和在清醒狀態下不允許被表達出的潛意識動機。

(二)焦慮/簡述弗洛伊德關於焦慮的理論

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是由人體內部器官的興奮所產生。這些興奮是內部或外部刺激的結果,受到自主神經系統的支配。

弗洛伊德根據來源的不同區別了三種焦慮:現實焦慮、神經質焦慮和道德焦慮,對應的根源分別是現實、本我和超我。

1.現實焦慮

是人對一個真實的外部威脅的反應,是人覺察到周圍環境中存在的現實危險所產生的內心緊張、不安和恐懼。例如,迎面突然有一輛車飛馳而來,就會令人感到緊張,需要急忙避開。

2.神經質焦慮

是某些具有威脅性的本我衝動突然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面而產生的反應,其危險在於自我可能會失去對不被接受的本我願望的控制。神經質焦慮往往由現實焦慮發展而來。例如,小孩打架以釋放攻擊的本能,但這會受到父母的訓誡甚至懲罰,這時他所體驗到的是現實焦慮。後來隨著個體的成長,自我只要一覺察到來自本我的攻擊性衝動,就會產生擔心、不安等情緒,這樣就演變成了神經質焦慮。

3.道德焦慮

是由於意識到自己的思想行為不符合道德規範而產生的內疚、羞恥感和罪惡感,即所謂良心的譴責。當本我的某個原始衝動威脅自我去獲得滿足時,超我就會產生這樣的反應。比如患有進食障礙的婦女,可能會因為多吃了不被超我所允許的食物,而體驗到強烈的罪疚感,從而通過進行過量的運動來懲罰自己。

(三)防禦機制/簡述主要的自我防禦機制類型

防禦機制 用來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險、焦慮和不愉快,是自我調整本我和外部現實衝突的一種功能。

弗洛伊德描述了包括壓抑在內的9種不同的防禦機制,如壓抑、退行、反向形成、隔離、抵消、投射、內射、轉向自身、逆轉等。

1.壓抑

壓抑可以說是防禦機制中最簡單、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在個體生活中最早出現的。它是一種主動地、不自覺地將超我不允許的欲望和動機驅逐入潛意識中的過程。壓抑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選擇性遺忘,即有選擇地將不愉快的經驗壓抑在潛意識裡,表現出無法回憶。

2.投射

投射是個體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真實存在的、但若承認就會引起焦慮的事轉嫁於他人。也就是說,明明是自己有不被接受的衝動、思想和行為,卻歸結到別人身上,甚至藉此來責難他人。

3.反向形成

有些人將不合乎自己態度的感受用相反的方式顯現出來,這就是反向形成。個體用過分誇大的相反舉動來壓抑激起焦慮的衝動。比如恨一個人,卻因為道德約束的作用,而對這個人特別的客氣。

4.轉移或代替

將敵意等強烈的情感從最初喚起的對象轉移到另一個比較不具威脅的對象上,以減輕個體精神上的負擔。例如,妻子對自己的丈夫不滿卻不敢發洩,就借著教訓孩子的機會,或者以不小心打碎幾個盤子的方式來釋放情緒。

5.合理化

又稱文飾作用,是指用一種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寬恕的理由來代替自己行為的真實動機或理由,以證明自我的價值感,對一些個體而言承認自己失敗或無能給他們的心理平衡帶來很大的衝擊,為了避免這種威脅,他們將自身的失敗歸結為是由必然的外界因素所導致的,這樣問題會得到合理的解釋,同時又不會損害到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認可,這就是合理化。它的目的是使人的心理重新獲得平衡,或是挽回面子,保全自尊。常見的合理化作用有兩種,一是「酸葡萄」機制,即希望達到某種目的的而未能達到時,便否認該目的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常說的「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就是這個意思;二是「甜檸檬」機制,因為沒有達到預定的期望或目標,便提高目前現狀的價值或意義,使自己心裡好受些,吃不著葡萄,只好吃檸檬,便認為檸檬是甜的。

6.否認

不承認客觀現實,扭曲對現實的認知,從而不必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法解決的困難和無法達成的願望,從而減低內心的焦慮,否認和壓抑不同,壓抑是潛意識的,而否認是在前意識和意識的層次上進行的。例如,一對不幸喪子的中年夫婦在兒子去世數月後仍然表現得好像他還活著一樣,甚至吃飯的時候還會為他擺上一副碗筷,並且告訴別人說兒子只不過是出遠門去了。

7.升華

是指人們將具有威脅性的潛意識衝動轉化成可被接受的社會性行為的過程。弗洛伊德認為,升華是唯一正向積極的防禦機制。例如,參與某些具有攻擊性的運動,如拳擊、橄欖球等,就使得潛在的攻擊衝動以社會可以接受甚至鼓勵的方式宣洩出來。

五、理論評價/簡述對弗洛伊德的評價

(一)學術貢獻

1.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 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

2.弗洛伊德將潛意識作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心理活動的複雜性和多維性,拓寬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3.弗洛伊德強調本能的作用,對人們重視生物因素,從生物學的角度理解人格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4.他對性的研究,也衝擊了傳統的、陳舊的性觀念,使人們對性的問題不再感到神秘,促進了性科學的發展。

5.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

6.精神分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精神病學的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尤其是對心理治療而言。

(二)理論缺陷

1.弗洛伊德對於人性消極負面的看法受到人們的質疑。

2.不少學者批評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學說,認為弗洛伊德過分誇張「性」在人格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動力作用。

3.相當多的學者都不同意在五六歲的時候人格就已經發展定型的看法,認為弗洛伊德忽視了成長以後人格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4.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標準來檢驗,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時所使用的方法顯然欠缺嚴謹性。

5.他的社會文化觀是唯心主義的,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阿德勒學派的治療程序可分為與目標相呼應的四個階段:1.建立合作性治療關係阿德勒學派認為良好的治療關係應該是平等的關係,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與目標一致的基礎上,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並加強當事人對自己生活應負的責任。2.探索來訪者內在的心理動力(分析與評估)探訪來訪者的心理動力是通過主觀性與客觀性會談實現的。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介紹
    關於此內容在四川基本上還是考察人物與觀點的對應為主(如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具體來說,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性本能、早期經驗、冰山理論、潛意識等內容考的比較多,精神分析理論這五大階段的考頻較低,大家能夠記住每個階段的關鍵特徵、性感區域以及在此階段沒有發展好會有什麼衝突即可。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主體間性)/大師系列(弗洛伊德·榮格...
    精神分析初學者開始接觸自體心理學時,如果上來就閱讀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的著作,會感到十分吃力。科胡特本人在經典精神分析以及自我心理學中都有深厚造詣,而當時他所處的時代需要他向傳統精神分析學者給出自體心理學的答覆回應,所以初學者很容易因其著作中呈現出的多種精神分析觀點與自體心理學觀點的交錯而迷惑,無法直接輕鬆理解和把握自體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實操框架。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Rustin,Michael Rustin 著王倩 譯臨床克萊茵克萊茵學派精神分析的歷史、臨床理論與經典案例(英)鮑勃·欣謝爾伍德(R.D.Hinshelwood) 著楊方峰 譯林玉華,賈曉明,魏秀年專文推薦!
  • 精神分析衰落史:弗洛伊德與文學一起被遺忘了嗎?
    Auden)在《紀念西格蒙德·弗洛伊德》(In Memory of Sigmund Freud)這首詩中斷言:弗洛伊德代表了「一個完整的理論範疇」,而且那之後的20年,精神分析學進入了全盛時期。不過後來好景不再。對於任何稍微關注過這一學說的非學術界人士來說,精神分析學通常被認為不過是進行心理諮詢時玩的把戲,就像顱相學和催眠學。
  • ...發心》C2 發展心理學理論 之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弗洛伊德)
    C2 發展心理學理論一、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弗洛伊德認為存在於潛意識當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弗洛伊德的人格基本結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遵循快樂原則。
  • 自戀型人格障礙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釋
    它由精神分析學派鼻祖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由於我們的社會正處於一個轉型期,如今的時代可以說是一個自我為中心的時代,也可以說是自戀的時代。在心理學中,特別在精神病理學和精神分析學中,自戀一直是被關注的對象。 自戀,多見於文藝作品中,其起源來自一個古希臘神話故事,講的是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納喀索斯。
  • 梅蘭妮·克萊因精神分析理論
    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女,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驅。她提出了許多具有深遠意義的創解,開拓了理解最早期的心理歷程的途徑,被譽為繼弗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  克萊因的個性很強,別人對她有兩種方式,要麼很愛她,要麼很不喜歡她。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Ⅰ:基礎入門的理論及實踐
    原創 萬千心理 萬千心理圖書 收錄於話題#新書上架之精神分析動力取向20個本書單為想要學習掌握精神分析動力取向的入門者提供了優質的基礎必備經典。學習精神分析最好的導入路徑參考書,能夠為進一步的提高進階打下堅實的基礎。
  • 將精神分析恢復為具有活力的靈魂醫學
    ★弗洛伊德和拉康傳記作者、法國精神分析領軍人物伊莉莎白·盧迪內斯庫,匯聚歷史、文字、修辭、記憶,在89個詞條中破解精神分析迷宮。這是歷史的記憶之所,迷宮般的敘述,狂熱著魔的清單,延展不止的名冊。1997年,我在普隆出版社出版了《精神分析詞典》(Dictionnaire de la psychanalyse),這本著作龐大厚重,被多次修訂。我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重新編纂詞典,尤其自1938年,弗洛伊德移居倫敦的那一年,第一本精神分析詞典問世以來,已有幾十本同類型的著作出版。
  • 「精神分析」過時了嗎?
    ——也在阿爾蒂爾·蘭波那裡如「我是一個他人」(Jeest un autre) 所預示的,這或許為駭人聽聞的西格蒙特所概括的他的種種發現的精髓即那句尖刻的格言「自我並非其自身之家的主人」已經預備了領地?自維也納發端,這座城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精神分析的搖籃,一路篳路藍縷,精神分析已然散落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它已緩緩地注入到了人們頭腦之中。即便是那些抵制躺椅的死硬分子也聽過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壓抑。
  • 《夢的解析》試讀:導讀 弗洛伊德是誰?
    他繼續研究神經學,特別是小兒腦麻痺症,在卡索維奇小兒科疾病研究所工作,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小兒腦病理學及歇斯底裡症的論文,研究的興趣也已從一般神經學轉向精神病病理學。    1891年,弗洛伊德發表《論失語症》。1893年,他與人合著的《歇斯底裡現象之心理機制》發表。1895年,他與人合著《歇斯底裡研究》,但也與合作者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越來越劇烈。
  • 解讀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在給患者治療精神疾病的過程中,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論,叫作「精神分析心理學」,這就是心理學歷史上的又一大流派。他用這套理論在自己身上進行將該理論第一次用於實踐,把自己一年當中做過的所有夢都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研究成果都寫入了《夢的解析》這本書裡。
  •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第二章·自我心理學
    ——埃利希·弗洛姆弗洛伊德把自己視為一個對前所未知的世界(無意識)進行探索的人。他在複雜廣袤的精神領域中艱難前行,揭露至關重要的無意識的幼兒期願望,這些令他深深地著迷和激動。弗洛伊德想要探索的東西是秘密,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理世界,在那個世界中秘密已被隱藏起來。
  • 固執、混亂、反叛,他是尼採和弗洛伊德以後最具影響的思想家
    他是一個反叛英雄,他不是為平庸生活而生的,永遠無去循規蹈矩,而且註定要與眾不同——在一戰中,他目睹殺戮從而拋棄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再信仰上帝;二戰後,在目睹身為猶太人的弗洛伊德遭到法西斯迫害後,他提出「回到弗洛伊德」,試圖拯救百廢待興的歐洲思想界;在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逐出教門」後,他「隻身一人」創辦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學派,又親手終結了它;拉康一生的經歷、他的學術思想與他所處時代的歷史語境形成了奇妙的紐結
  • 弗洛伊德的有些理論儘管讓人「很討厭」,但他讓我們理解自己是誰
    (本文約4300多字,感謝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19世紀末,歐洲誕生了一個對現代西方人文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心理學和哲學流派——精神分析學派,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就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霍大同:所有人都需要精神分析
    很多年前,霍大同先生從法國回來,開始其拉康派精神分析在中國的發展。他知道我們的榮格學派和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團隊,便相約在重慶見面,可謂一見如故,幾次持續深談;後來有一天,霍兄對我說,荷永,我們做朋友吧。我說好啊,君子之交淡若水,我們來做朋友。荷永於洗心島2017年7月7日編者註:原文載於成都法語聯盟自辦雜誌《BANG!》
  •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30句經典語錄
    作為世界上首部以科學方法來分析研究「夢」的著作,它是現代人非讀不可的傑作。下面是弗洛伊德《夢的解析》30句經典語錄,解讀真實,看透人心。1、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識的流露;當你瞧不起一個人的時候這種輕視一定能夠感覺得到那他/她就會做出某些事情來自衛。--弗洛伊德《夢的解析》2、寧肯聽任自己失望,也絕不亂存奢望。
  • 心理學:弗洛伊德的前半生與癔病研究
    學習心理學,你可以不知道精神分析的具體內容,也可以不了解精神分析與個體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區別。但你不能沒聽說過這個名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為心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對心理學的貢獻已無需多言。在他功成名就之前,他的心理學道路也經歷過種種質疑與艱辛。
  • 顛覆弗洛伊德與榮格形象的電影:我們敢於去受傷嗎?
    他是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經典著作《夢的解析》、《超越唯樂原則》的作者。是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是他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弗洛伊德最得意也最失意的弟子,公開與弗洛伊德決裂後,他開創了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首次提出「情結」的概念,首次提出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他的理論對後來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