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什麼?
嬰幼兒對世界的看法與成年人是否相同?他們是微型的「成人」還是獨特的「小精靈」?為什麼同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個性和成就都如此不同?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
對了,這些正是兒童發展心理學所關心的問題。顧名思義,它研究的是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的心理年齡特徵。但有一點和我們平時理解不大一樣,兒童期是指從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從出生到17、18歲左右。當然它還可以細分為更小的階段,比如常用的嬰幼兒期(出生到2歲)、兒童早期(2歲到6歲)、兒童中期(6歲到11歲)和青少年期(11歲到20歲)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基本的理論問題:
1、 遺傳重要還是環境重要?
2、 是遺傳還是環境是決定發展的更重要因素?如果是兩者同時起著主要的作用,那麼它們如何共同影響個體?
3、 發展是連續性的還是階段性的?兒童發展是技能和行為不斷積累的產物,還是包含著質的飛躍和階段性變化的過程?
4、 兒童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是大人安排好了就能很好的成長嗎?兒童是積極探索的還是被動接受的?
5、 個體的成長是穩定的還是開放式的變化?在什麼程度上,遺傳和早年經歷建立起終身的行為模式?是不是有「關鍵期」?以後的經歷能否抵消早年的消極影響?
6、 發展在各個階段是穩定的還是不穩定的?不同情境下兒童的表現是否一致?
有人類社會就有兒童,歷史上洛克、盧梭、達爾文這些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先驅者們都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影響深遠。
而在科學的兒童心理學誕生之後,產生了一些重要的的學術流派,他們的學說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也各具特點,且互相碰撞,構成了一幅多彩的畫卷。
讓我們來大概地看一看!
成熟勢力學說
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他認為,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則、有次序地進行的。成熟是推動心理發展的主要動力,沒有足夠的成熟,就沒有真正的發展與變化;脫離了成熟的條件,學習本身並不能推動發展。格塞爾收集整理了數以萬計兒童的發展行為模式,推出了格塞爾行為發育診斷量表,在臨床中使用至今,惠及無數家庭。
精神分析學說
精神分析對兒童發展心理學來說,弗洛伊德和他的後繼者埃裡克森影響最大。弗洛伊德第一次強調了早年經歷對個體畢生發展的重要性,並細緻地描述和分析了性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基礎。但他過於強調了性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而廣受批評。埃裡克森接受並擴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論,他把人的一生發展分為8個心理社會階段,第一次全景式地勾勒出了畢生發展的圖景。他認為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主要任務和矛盾,每一階段任務完成和任務的解決有助於更好地進入下一階段
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理論
受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的啟發,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刺激―反應的學習過程,強調刺激和反應的連結。他認為兒童從遺傳得來的是數量很少的簡單反射,對日後的心理發展沒什麼作用,環境和教育才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他的下述「名言」生動地表達了他的觀點:「給我一打健康的、發育良好的嬰兒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撫育他們的環境,我保證能把他們隨便哪一個都訓練成為我想要得任何類型的專家――醫生、律師、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論他的才智、嗜好、傾向、能力、稟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斯金納是後期的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與華生不同的是,他用操作性條件作用來解釋行為的獲得,從而擴展了行為主義的解釋性。什麼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呢,簡單的說,就是個體偶爾發出的動作如果得到強化,則建立起了某種連結,這個動作後來出現的概率就會大於其他動作。行為是一點一點塑造的。斯金納的行為發展觀對行為矯正和教學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著重研究人的行為學習。他認為觀察學習是一種普遍的、有效的學習,最明顯的例子是兒童看完電視節目後出現的模仿行為。班杜拉還重視學習之間的複雜認知過程和強調人、環境和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拓展了行為主義對人類心理和行為的解釋力。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若要評出各學派對兒童心理學的影響和啟示最大的人,估計大多數的兒童心理學家都會毫不猶豫地把票投給皮亞傑。瑞士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對兒童的細緻觀察和訪談,提出了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描述了各個階段不同的思維方式的特徵。他認為認識或者說思維既不是單純來自於客體,也不是單純來自於主體,而是來自於主體對客體的動作,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的遇到外來刺激,通過同化與順應機制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認知結構。
在皮亞傑看來,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者,而是有著豐富的知識結構和積極的學習者。這一觀點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兒童發展心理學者們。
異彩紛呈的當代理論觀點
除了上述經典的心理學理論,當代出現了許多研究兒童發展的新方法,這些方法或以早期理論的發現為基礎,或對其進行質疑和拓展。今天,包括信息加工、生態學、社會文化理論、生態系統理論和動態系統觀在內的一大批新方法和研究重點,拓展了我們對兒童發展的認識。
我們取其中的生態系統理論來感受一下當代兒童發展學家的閃爍的智慧之光。
生態系統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芬布瑞納提出。他認為傳統研究者眼中的環境過於狹窄――只局限於兒童周圍隨時發生的事件和情況,他把環境視為一系列相近結構,從家庭一直擴展到學校以及兒童每天生活在其中的街道、社區環境。環境每一個層次都被認為對兒童的發展產生著有力的影響。
環境最內部的層次是微觀系統,指的是兒童在即時環境中的活動和相互作用。往外的第二個層次是中間系統,包括與兒童成長的家庭、學校、鄰裡和幼兒園。更外的一層是外在系統,指的是雖然不直接但是影響著兒童經歷的社會環境,既包括正式的組織如父母的工作場所或社區的健康福利服務機構,也包括非正式的組織如父母親的社會關係網――朋友和大家庭成員,他們可以給出建議、提供陪伴甚至經濟上的支持。最外層是宏觀系統,它包括價值觀、法律、習俗和特定的社會文化來源。宏觀系統影響著兒童在低層次環境中得到的支持。
從上面介紹的這個理論可以看出,當代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試圖更加全面、更動態的把握兒童的發展過程,他們的研究和思考正不斷地把深化我們對兒童心理的理解。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該用這門超值的5天專項面授課程
來定義註定「不平凡」的2021年了!
識別二維碼 即刻報名
原價:4850元
3月31日前交費
早鳥價: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