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曙光|少數民族電影與共同體美學

2020-12-28 網易

  

  電影《我的喜馬拉雅》海報
少數民族電影與共同體美學

  饒曙光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少數民族電影要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保障國家統一。新中國成立之初,以《內蒙古人民的勝利》《農奴》《五朵金花》為代表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通過各族人民共創歷史、共建新中國的「一體化」敘事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對於國家的認同與歸屬。

  

  電影《五朵金花》海報

  經過70餘載的發展,少數民族電影創作有過輝煌,也曾陷入低迷。近些年來,隨著《紅花綠葉》《氣球》《雲下日子》《我的喜馬拉雅》《第一次的離別》《天邊加油站》等少數民族電影的相繼上映,少數民族電影開始突破以往圖解政策的刻板敘事以及「原生態電影」獵奇式敘事,以現實關懷、真情實感的共同體敘事,不僅屢獲國內外重要電影節的嘉獎,並且廣受觀眾的好評。

  總結近期少數民族電影的創作實踐,以「共同體敘事」達成「共同體美學」,或許可以為少數民族電影的繁榮發展提供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認知少數民族電影的「共同體敘事」,首先需要進一步釐清「少數民族電影」的概念。新世紀以來,關於少數民族電影創作的「內視角」與「外視角」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有學者認為,來自「文化持有者」身份的少數民族導演可充分站在本民族自身的立場,以「內視角」方式觀察與思考民族自身的經歷。而非本族導演作為一種具有他者性的 「外視角」,具有先天性的審美偏見。事實上,無論是「內視角」還是「外視角」,作為一種觀察、切入的角度和方法,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糾結於「作者身份」「文化原則」「民族特性」等,多多少少有點陷入了某種「人為的」自我限制與自我束縛。民族題材電影創作須入乎其內,需要有內視點,本族導演可能會有天生的基因與優勢,但也並非所有的本族導演都一定是內視點,因為現代化背景下很多本族導演也不一定就生活在本民族生活內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也需要出乎其外,需要有外視點,非本族導演也有獨特的優勢,可以站在「跨文化」的視點上觀察民族生活,從而超越本族導演的一些限制與盲區。謝飛、章家瑞、韓萬峰、寧敬武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就充分體現和證明了這一點。

  
對於少數民族電影概念的窄化不僅不利於少數民族電影的創作,也會造成對於民族特殊性的過度強調,從而會損害對「中華民族」這一高層次的認同。對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費孝通先生曾指出,在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實體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是高一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並存不悖,甚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因此,共同體美學內涵著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多層次的認同。在當下全球化、市場化與網絡化等多重話語邏輯纏繞下,少數民族的認同感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移與錯位。在新的歷史機遇與現實條件下,應強調一種各個民族共享的敘事理念與價值體系,「共同體敘事」內在地要求少數民族電影應該進一步釋放自我,從單一的「民族敘事」走向更加開放、更加現代的「共同體敘事」。

  
作為一個美學概念, 共同體美學的核心要旨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而「共同體敘事」要走向「共同體美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到電影本身,回到具有豐富人文內涵、較高美學品質的電影本身。少數民族的共同體敘事首先要講好少數民族故事。正所謂「中國故事」核心是「中國人的故事」。講好少數民族故事的核心與首要應該是活生生的人,聚焦真實的人性、人心、人情。人物才是社會意識、民族文化切實可感的載體,也是能夠與觀眾共情共鳴的核心要素。離開豐富立體的人物,一味的將少數民族裝扮成穿著民族服飾、講著民族語言、過著封閉生活的符號化存在,少數民族電影也會成為一種如同博物館一樣存在的文化展覽品,這樣也喪失了少數民族電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面向更為複雜的人性人情,以電影化的敘事方式講述真情實感,以真摯的情感超越民族、信仰、地域之間的差異,不僅是「共同體敘事」的內在要求,也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能夠突破自身,面向更廣大受眾的必然要求。

  

  電影《紅花綠葉》海報

  影片《紅花綠葉》改編自回族作家石舒清小說《表弟》,與另一部根據石舒清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改編的同名電影的宗教化寫作不同,《紅花綠葉》著力表現的是在西海固農村,犯有癲癇病的古柏與訂過婚的阿西燕糾結樸實的愛情,儘管古柏飽受來自鄉土文明的道德制約與內心煎熬,但是影片結尾在漫天雪地中,古柏與已經懷孕的妻子一同前行,情感的真誠與人性的溫暖超越了倫理的困境與信仰的隔膜,畫面溫馨動容。反思傳統草原文明與現代工業文明之間的衝突成為新世紀初期內蒙古題材電影的母題之一,也成為《季風中的馬》《藍色騎士》等蒙古族題材電影的主題,但是同樣講述蒙古族牧民夫妻留在草原還是進入城市的《白雲之下》不再聚焦於牧民身份的問題。正如導演所述:「我甚至沒覺得我拍了一個民族電影。」影片真正聚焦的人口大流動背景下個體的欲望,是朝克圖渴望走向更廣闊世界的現代性慾望。面對來自外部世界的現代性誘惑,現實生活中的少數民族並非鐵板一塊,夫妻之間截然不同的態度體現的是人的信念的複雜性。根據堅守祖國雪域邊陲的「玉麥三人鄉」真實事跡改編的《我的喜馬拉雅》不再執著於英雄人物偉光正的形象塑造,影片將更多的鏡頭聚焦於父女之間的情感關係,伴隨著女兒們的成長,女兒們對於父親桑傑曲巴堅守邊陲的不理解,對於愛情的渴望,情感的力量、情感的線索成為影片的主線,也是影片的成功之處。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要走向「共同體美學」,惟有講述人類共通的情感,因為人情人性是共同的,才能引起觀眾的共情共鳴。這也是「共同體美學」的題中之義。

  少數民族電影最本質的屬性仍然是電影,核心要義在於真實的反映社會生活,包括現實生活、歷史生活,也包括民族生活。民族文化,不止是存在於深山老林,也不止是存在於古籍文獻。新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一度進入到某種強調民族特性的特殊化敘事,這類電影將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想像為世外桃源般的存在,罔顧少數民族真實的生存狀況與社會現實,通過大量奇觀化的景觀、民俗儀式的累積博得觀眾的眼球。少數民族的銀幕形象被書寫為一種隔絕於世的「孤島」形象。事實上,在全球化、現代化與網際網路的包圍與衝擊下,少數民族地區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震蕩,外出打工、現代消費品、文化混雜、信仰危機等成為當下少數民族生活普遍所經歷與感知的社會現狀。「共同體敘事」內在地要求創作者重視少數民族的日常性、當下性。當下的日常生活蘊含著豐富的戲劇性與深刻的思想性,而各民族當下的現實生活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體存在,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情感家園、價值觀家園。

  

  電影《屋頂上的馬奶節》海報

  
已經執導了12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韓萬峰在近期的創作中,將視角對準生活在都市中的少數民族,《父母的城市生活》《屋頂上的馬奶節》《西蘭姑娘》分別從老、中、青三代人的視角講述在城市生活的少數民族。儘管《屋頂上的馬奶節》通過在深圳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重新復演內蒙古的傳統節日——馬奶節,想像性地撫慰在城市生活中受到陣痛的民族個體,但是消費大潮、身份轉型不可避免的到來,《西蘭姑娘》已不再承重著過往少數民族電影中民族文化代言人的歷史使命,也不再是靜默的、被觀看的客體,而成為努力在現代都市中主宰自己命運的職場女性。同樣在《米花之味》中,傣族部落中,傳統祭拜的地方已被開發成景區,寺廟也裝上了無線網,飛機場也即將修建,消費文化、西方文化、傳統文化、宗教文化混雜在這一新的「第三空間」中,外出打工回來的母親與沉迷手機網絡的女兒從隔閡到相互理解,是當下眾多少數民族家庭生活的現狀,也是少數民族電影共同體敘事的現代性維度。

  打破少數民族電影敘事的封閉性,以更具建構性、平等性、對話性的思維進入到少數民族電影的共同體敘事。共同體敘事是一種內涵著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敘事理念,不管是本族導演還是非本族導演,都必須以最虔誠的態度、最大程度地尊重貼近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生活。居高臨下地審視少數民族、主觀臆造民族生活、隨意捏造民俗儀式、為了迎合現代文明不惜犧牲民族圖騰信仰等創作態度都是不可取的,也是違背「共同體敘事」美學宗旨的。

  

  電影《片警寶音》海報

  
影片《片警寶音》講述基層民警寶音數十年來奔波在內蒙古最大轄區,為轄區人民作貢獻的故事,影片不再是以往傳記電影中英雄積勞成疾、病倒在崗位的苦情敘事,而是融於日常的生活化敘事,沒有刻意的拔高與歌頌,以紀實性方式真實展現新時代警察的日常。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敘事理念,共同體敘事要求一種與時俱進、與時代共振、與觀眾共鳴的敘事觀點。影片《金珠瑪米》雖也是講述解放軍解放西藏的故事,但是摒棄了以往的「解放敘事」與漢族作為「拯救者」形象的成規套路,將藏地世襲的奴隸主洛桑頭人以及被放逐的奴隸雪鷹佔堆作為重要的敘事主體,通過類型化的敘事以藏人的視角審視歷史,以在地化方式書寫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與漢族共同創建歷史的對話性敘事,不同民族文化信仰之間的交流與碰撞給人性帶來變化,通過平等性的對話交流尋找到共同的生存生活空間,從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關係。與此同時,建構共同體敘事的維度也應該是多重的,少數民族電影中的跨國族敘事、城鎮空間、生態問題等都應納入到共同體敘事的範疇中,以不斷豐富與發展少數民族電影的內涵與外延,從而促進少數民族電影走向「共同體美學」。

  

  電影《金珠瑪米》海報

  
馬克思曾經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人的自由才有可能」;英國學者齊格蒙特·鮑曼認為,「共同體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能為我們遮風擋雨,還能化解我們周遭的不安與焦慮」。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族人民的情感歸屬與認同歸旨。我國的少數民族電影從誕生伊始就對傳播中華民族形象、建構中華民族精神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在當下國際上「文明衝突」不斷上演,國內潛隱的民族張力這些複雜深刻的時代背景下,新的歷史徵程也在召喚著新的美學形態。少數民族電影需要更為尊重文化共性、通過更為符合電影本質的「共同體敘事」達成「共同體美學」,以自覺自信的創作態度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進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支撐。

  饒曙光 | 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藝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當代電影》| 地域電影、民族題材電影與「共同體美學」(上)
    時間 :2019 年 11 月 5 日下午地點 :中國電影資料館 7 樓會議室對話者 :饒曙光(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研究員)李道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趙衛防(>饒曙光(以下簡稱饒):話語體系建設是目前學術界的一個熱點,本質是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需要,有效推動中國話語體系需要體現中國立場、中國價值、中國精神。
  • 12部電影,12個「少數民族語言博物館」
    而我接觸少數民族電影創作時,已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了,電影的美學變化,信息的便捷傳播,都要求我們這一代電影人,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上有所改變,採用新的敘事策略。每一部電影的籌備階段,我們都要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創作期間聘請少數民族文化專家作為劇組顧問,用少數民族母語完成電影對白。在從事少數民族創作,特別是多民族電影創作時,我一直有一種思考:用當下性重寫少數民族電影生活史。
  • 【共有家園】民族文化的想像與再生產 ——論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花腰新娘》與《尋找劉三姐》的文化訴求
    電影利用自身的文化創造性特徵將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進行審美轉化,通過表意符號的置換和表達邏輯的改造,少數民族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與大眾傳媒文化以雜糅的形式結合起來,營造了獨特而又具有親和力的少數民族區域「美學共同體」。
  • 饒曙光:當前中國電影的十大挑戰
    (本文略有刪改)饒曙光  2016年二季度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增速放緩乃至局部性下降的現實讓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人憂心忡忡,今年春節檔後國產電影的市場表現依然走低。截止2017年上半年,國產電影只拿到6天的單日票房冠軍,其餘多數時間都被好萊塢等進口片霸佔。
  • 《電影文學》(2019年第14期)新世紀貴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認同建構
    [摘要]新世紀以來貴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通過秀美自然景觀的詩意呈現、民俗風情的獨特展示、民族語言內涵的深入挖掘、特異的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展現等,集中表現出對民族文化身份的關注。在全球化和現代性的衝擊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逐漸被邊緣化,但是,大多數電影創作者藉助影像敘事,積極構建貴州少數民族的身份認同。
  •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要把「走出去」變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
    11月12日,在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電影分論壇上,業內著名出品人、製片人、編劇、學者齊聚,共同探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贏得更多認同。「中國電影走出去真的很不容易。」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著名學者饒曙光在論壇現場表示,世界電影傳播秩序已經形式,不要跟著美國思路走,應該堅持中國思路。
  • 饒曙光:中國電影理論批評的新時代、新追求、新作為
    中國電影理論批評要盡最大努力推動中國電影實現健康可持續繁榮發展,尤其是要在中國電影強國建設中發揮智庫、智囊作用,貢獻出更多更大的理論智慧和力量,同時也要努力建設和完善自身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眾所周知,鍾惦棐電影批評、電影美學的根本特性是實踐性,即從實踐中來,自覺地接受實踐檢驗,積極地指導電影創作實踐並取得重要的創作實績。
  • 2018中國內地最賣座電影TOP10,你也都看過嗎?
    「中國電影將繼續以開放的姿態,把更加豐富多樣的世界各國優秀電影引進來,不斷滿足觀眾需求。同時,要學習借鑑世界各國電影發展的好做法、好經驗,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把中國電影打造成真正的『國家名片』,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勤勞友善的形象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傳播到世界,讓外國觀眾從電影中更加了解全面真實的中國和中國人。」
  • 饒曙光:臺灣電影導演侯孝賢 拍」中國詩」的電影人
    7月17日晚,「電影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侯孝賢攜《悲情城市》、《海上花》等7部電影與觀眾見面。這不僅是對臺灣電影的一次深情回顧,更是對華語電影未來的展望。   在臺灣新電影導演中,侯孝賢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也最具詩人氣質和人文精神。
  • 【故事】從翻牆看電影到電影業內專家,他都經歷了什麼?
    從1975年起,饒曙光開始接觸電影理論方面的書籍,對電影評論的興趣日益濃厚。    大學期間常翻牆看電影1977年高考恢復,饒曙光夢想搭上「這班車」,踏入大學校門。在四川師範學院讀書時,饒曙光課餘最愛幹的事還是看電影。
  • 華語電影的內在統一性
    由於缺乏文化、美學、產業、地域層面上的互動,這一時期的三地中國電影和海外使用華語語言的電影儘管在語言上具有華語的一致性,但卻從來沒有被從概念上整合為華語電影,因為它們缺乏除語言之外的統一性,並非「想像共同體」。
  • 少數民族題材系列電影研討會在花瑤古寨舉行,專家學者們這樣說……
    眾多來自國內的知名電影行業專家和學者應邀參加研討會,總結交流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經驗,分享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魅力,探討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發展規律路徑,共同推動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邵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迎春: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時代意義,全市上下要站在民族大團結大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重要性,全社會都來重視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工作;要下大力氣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從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工作的專業人才
  • 如何共構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應建立起整體...
    9月25日,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系列活動——新浪潮產業論壇在鄭州召開,電影製片、發行、放映不同領域的領軍人物齊聚一堂,共論中國電影發展。論壇中,針對「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發展」的主題,兩位行業資深電影人發表了主題演講。
  • 在歷史前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自秦朝建立首個統一王朝後,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執掌的中央王朝,都以建立大一統政權為首要政治使命。大一統觀念的形成,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改革是一個重要背景,其中尤以「書同文」影響深遠。秦統一六國後,以秦國文字為標準推進文字統一,文書行政之制的大體確立,為大一統格局提供了文化支撐。
  • 石拐區少數民族傳統飾品製作培訓班結束
    近日,石拐區民委聯合神發社區居委會在喜桂圖新區神發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辦石拐區少數民族傳統蒙古族飾品製作培訓班。本次共有30餘名各族學員參加培訓活動。本次培訓結合民族文化創意產品與全域旅遊市場綜合消費需求情況開展,具體授課內容包括蒙古族各族布耳飾、頭花、頭飾掛件、現代頭飾等製作。
  • 少數民族電影與現實表現——與萬瑪才旦導演對話
    本刊邀請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杜慶春與其進行對話,就少數民族電影性質、電影如何表徵現實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在對話過程中,萬瑪靦腆、沉默,但仍能讓人感受到他內心堅守與激蕩的東西,而杜慶春的敏銳與深刻則不斷把談話推向深處,啟發我們對銀幕背後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思考。
  • 中國電影如何在份額不足20%的世界市場站穩腳跟?喇培康、饒曙光等大咖這樣說
    在世界舞臺上,中國電影人又該怎樣講好中國故事?論壇現場,喇培康與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著名學者饒曙光,知名編劇、導演、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束煥,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戰狼2》《流浪地球》《我和我的家鄉》製片人、發行人張苗等人圍繞「講好中國故事贏得價值認同——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之道」展開深入探討,解碼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並在國際上贏得更多認同。
  • 原來這些顏值爆表的女演員都是少數民族啊!盤點12位出身少數民族的...
    演藝圈美女雲集,然而在眾多演員當中,擁有少數民族血統的女星更是別具獨特美貌,饒富異域風情的面孔,增添了不少神秘感和韻味,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哪些是女演員是少數民族吧!關之琳 滿族「大美人」關之琳,不論是氣質還是美貌,都是不容置疑。
  • 【大家·重磅】電影工業美學系列之十九 李立 彭靜宜:再歷史——對電影工業美學的知識考古及其理論反思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電影理論才能夠如同黑格爾所言體現「時代精神」,才能夠配的上這個時代。作為中度工業美學電影的《我不是藥神》充分證明了中國電影的新突破,那便是弘揚現實主義,凸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用電影來表達現實人生的悲歡離合,來介入國家公平正義的決策。
  •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電影學者湊一起,把影評的正道捋清楚了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成立40周年研討會"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在線舉行,饒曙光、章柏青、仲呈祥、胡智鋒、張衛、趙衛防、尹鴻等20多位中國電影評論界的知名學者專家和媒體主編圍繞著會議主題各抒己見。本次研討會分為開幕致辭、研討和小結三個單元,26位中國電影評論界的知名學者專家和媒體主編在會上做了精彩發言。限於文章篇幅,以下為當天與會專家學者發言的觀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