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曙光:當前中國電影的十大挑戰

2021-01-18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2016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持續震蕩,當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已經呈現出獨特形態、獨特需求。如何在結構優化的基礎上實現自主創新,激活電影產業發展的各種有效要素和資源,進一步形成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是當前中國電影產業亟需解決的命題。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特約專家、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對產業化以來的中國電影發展歷程,梳理出十大挑戰,釐清當下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出現的各種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以及背後的深層次的原因。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經濟網」。(本文略有刪改)

饒曙光

  2016年二季度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增速放緩乃至局部性下降的現實讓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人憂心忡忡,今年春節檔後國產電影的市場表現依然走低。截止2017年上半年,國產電影只拿到6天的單日票房冠軍,其餘多數時間都被好萊塢等進口片霸佔。 由此關於中國電影的各種說法也不脛而走,比較流行的有「拐點說」、「中場休息說」、「擠泡沫說」等。毫無疑問,各種說法不是空穴來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層面上解釋部分中國電影現象,但也都很難完全、精確概括中國電影面臨的複雜多變的形勢。確定無疑的是,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眾多巨大的挑戰,有的是一直存在並且延續下來的,有的是在新的社會語境、文化語境背景下產生出來的。

  挑戰一:好萊塢電影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持續性挑戰

  這種挑戰將貫穿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的始終。筆者曾經反覆強調,一切好萊塢都不是紙老虎,好萊塢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威脅應時時刻刻提示提醒,警鐘長鳴。2016年下半年以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上映的數量有所增加,客觀的說大部分影片的質量和品質處於好萊塢電影中等水平,其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電影市場橫行,首先在於過去二十多年以來好萊塢電影對主流觀眾的觀影趣味和觀影習慣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也在於我們部分電影企業和創作個人為了局部利益而放棄了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在資本的挾持下未能創作出足以在品質上、現代電影水平上可以對抗好萊塢的作品。再次,我們業界和學界對好萊塢電影的研究也不夠深入和系統,特別是針對好萊塢電影應變外部市場的能力估計不足。

  對於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而言,打鐵先得自身硬,但品質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過程,期間需要中國電影觀眾以及全社會更多的關愛和包容。事實上,電影美學最核心的問題是與觀眾的關係問題,因此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培育觀眾,引導觀眾,而且從現在起從娃娃抓起。我們如果現在不將電影教育深入青少年的審美學習中,未來仍將難以有效可持續的與好萊塢電影博弈,無法取得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挑戰二:觀眾群體的結構性變化

  首先是觀眾群體越來越年輕化的態勢。根據2016年的調研結果,19—30歲人群是電影觀眾最主要的構成,佔比高達75.7%,其中19—25歲觀眾佔比46%。 隨著迭代的更替,年輕觀眾的審美取向、媒介消費習慣、觀影習慣都明顯地影響著電影產業的走向,與觀眾結構變化相對應的是針對電影類型的審美情趣的變化。

  以青春片為例,自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橫掃華語電影市場到2013年《致青春》奠定類型懷舊氣質的時段,恰好也是中國電影市場完成觀眾結構調整的階段。青春片從一度受到熱烈的追捧,到2015年以後出現效益遞減,一方面是因為青春片類型創作和生產缺乏與時俱進的拓展和進步,另一方面,因為電影市場主流觀眾群體發生變化,「過時的」青春片遭遇了90後、00後觀眾對「中年群體」懷舊情緒的集體抵制和嘲笑。如何針對新的年輕觀眾群體,在創作中回到生活本真狀態,凸顯青春陽光氣質,開拓青春片創作的新境界,成為當前類型轉換、類型拓展的難點。電影觀眾年輕化是全世界電影市場的大趨勢,中國電影必須重視90後觀眾的需求,他們對電影敘事和電影技術有著天然的高標準,與年輕觀眾相匹配的好故事經過高科技的轉換,或能有效提高中國電影的現代化水平,進而提高中國電影的國際話語權。

  其次,中國電影觀眾群體的結構性變化還表現在隨著三四五線城市電影院建設的加快,中國電影觀眾群體迅速下沉,從傳統的北上廣深、發達地方省會城市擴展到三四五線城市,成為了中國電影新的增長點。但是,新觀眾的觀影趣味處於某種遊弋狀態,觀影習慣尚未養成,看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是過年而不是過日子。

  新觀眾的審美趣味已經成為影響中國電影創作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給中國電影市場增添了許多不確定因素。今年的國產電影創作一定程度上退回舊有的保守創作軌道,缺乏進取心,過度依靠IP和粉絲營銷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難以完全滿足年輕觀眾的觀影需求。整體而言,國產電影未能達到激活優勢檔期的預期效果,在面對需求側突發的資本波動時,無法提供連續高質量的電影入市。面對觀眾群體的更新換代,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供給側改革任重道遠。

  挑戰三:網絡大電影的挑戰

  截止2016年6月,中國網絡大電影出品公司已達843家,是院線電影出品公司的2.1倍。2016年網絡大電影的產量是2500部左右,而同年院線電影上映376部,業內人士預計2017年網大產量將會達到3000部左右。

  網絡大電影的爆發式增長,除了網絡付費點播分帳模式的成熟,還因為受到在審查制和院線中心制的行業大背景下中小成本影片無法立足於院線電影市場,以及用於網絡傳播的微電影項目投資規模的升級等因素的影響。

  事實上,隨著投資的增大以及個別投資案例回報率巨大的示範性效應,網絡大電影開始吸引大量有想像力、創意能力的年輕電影人的加入,已經出現質量較高的作品,呈現出了向「精品化」發展的態勢。同時,隨著各種規範性、限制性政策和措施的不斷出臺,網絡大電影為所欲為的生產態勢受到了遏制,打擦邊球的空間也不斷被擠壓,某種程度上也不得不向「精品化」方向發展。當前有一定數量的網絡大電影在整體性的創意能力、類型拓展和敘事智慧方面不亞於甚至領先於影院大電影。

  相比院線電影產業投資門檻高、各環節風險大的特徵,網絡大電影單個項目投資低,相對風險小,具有「小成本、差異化、周期短、面向中等規模受眾」的特點,更符合網際網路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網大」與院線電影的觀眾群體高度重合的同時,天生具有節省觀影時間成本的優勢;如果院線電影不具備影院品質和氣質,網絡大電影將會大幅分流觀眾群體。

  就類型創作而言,當前網絡大電影主類型的市場集中度高於院線電影,驚悚、愛情、劇情、喜劇四種主類型在網絡大電影中播放量佔比91.2%,雖有待進一步多元化,但與當前國產院線電影類型單一、產量低,無法有效滿足視頻網站用戶需求的現狀相比,網大一定程度上具備可量產的優勢,類型可與院線互補甚至填補空白。 院線電影要體現出差異化特徵,需加強類型拓展,在冒險、科幻、戰爭、動作等高概念類型和新特效技術方面深耕和提升。電影創作和生產固然是內容為王,敘事為先,但如果不能藉助於電影高科技、特效技術進行有效包裝,不具備現代電影所需要的視聽品質形成奇觀展示,恐怕也只能是死路一條。

  挑戰四:人才短板或者說人才嚴重短缺匱乏

  眾所周知,中國電影人才匱乏的短板已最大程度地影響和制約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整體性可持續發展。儘管也有理論家提出了「長板理論」,強調一個團隊的發展取決於領頭羊即所謂「長板」,但筆者個人仍然堅信短板理論特別是「木桶效應」。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當前人才匱乏的短板覆蓋了整個電影創作,電影創意層面的人才只是電影生產體系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更為嚴重的是各類技術性工種的人才匱乏。

  隨著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升級換代,技術性工種人才對現代電影生產的重要性也將越來越強烈的凸顯出來。定量分析和研究表明,我們現有的專業性人才和隊伍支撐不了數量龐大的電影生產,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無論從創意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都達不到專業標準的產品甚至是「次品」,而且數量還不算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短板並非短時期內能夠迅速獲得有效解決的問題,需要長時期的涵養、培育,需要不那麼追求立竿見影的耐心和恆心。一方面,我們的電影教育體系需要更多更大力度的面向電影產業實踐,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鑑香港電影片場時代的師徒模式培養更多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以上兩手都要硬並且形成合力,對中國電影可持續繁榮發展而言必不可少。

  電影作為藝術工業,需要高水準的技術團隊才能配合完成,這種目標需要電影業界和教育界共同努力才能達成,電影教育應該有針對性的面向電影產業、面向電影工業化進行分工培養,而業界的電影創作資本也不能唯導演和演員是瞻,否則難以提高電影綜合性的工業水平,難以走向現代電影工業體系下的電影整體性的升級換代。

  挑戰五:電影市場環境複雜多變甚至是變幻莫測

  從世界範圍內觀察分析,中國電影市場環境無論是複雜性還是多變性是獨一無二的。中國電影結構性優化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主要任務,但結構性優化的有效、有序實現,取決於良好電影市場環境的助力和引導,需要在體制機制、資本金融、行業組織、創作群體和傳播終端等各層面的配合才能最終實現。

  從外部環境看,規範市場的制度設計、制度建設是首要任務。隨著中國電影全面產業化改革,相關的市場問題也開始逐步暴露出來:電影審查制、市場準入條件、資本運作、從業者利益保障等等,都缺乏法律規範,隨著電影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張,面臨的問題也更複雜更迫切。從投資環境看,中國電影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不差錢」,但熱錢大多數都是非專業資本,追逐的是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應,給中國電影帶來活力和動力的同時也產生了眾多負面效應乃至後遺症。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當前結構性調整的迫切任務是提高電影行業資本運作的專業化程度。近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市場監管政策,但尚不足以應對電影產業高速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和不規範操作。

  一是針對電影市場資本監管乏力,對電影業金融和信貸環境缺乏足夠的監察和保障;二是針對電影要素市場的政策失衡,當前政策對技術和資本的保障尚可,但對人才、版權和信息的保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導致侵權和盜版問題嚴重,以編劇為代表的從業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針對電影產業鏈的預防監督不足,突出表現為對資本介入發行環節監管的滯後性,使得市場運作不透明,出現偷漏瞞報票房等現象。

  因此,必須從制度層面建立完善的長效監管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有效規範市場,為結構性優化目標提供保障。就當前法治環境而言,儘管《電影產業促進法》已經於2017年3月1日正式生效,但仍然需要大量配套的實施細則才能真正落實到位,目前看恐怕還不僅僅是「最後一公裡」的問題。盜版侵權作為直接影響和制約電影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頑疾和毒瘤,要真正利用法律手段有效控制並且逐步徹底清除。

  從電影產業內部環境看,為了有效增加市場終端,多年來一直鼓勵電影院的建設促使銀幕數量高速增長,多少忽略了作為電影產業基礎和根本的電影製片業、製片方的利益,更沒有實現必要的傾斜。而現代電影產業體系,一定是要有效優先保障製片業、製片方的利益。

 

  挑戰六:電影工業化水平不高、電影工業體系建設滯後及其不能有效匹配、支持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國家如果不大力提升電影工業化水平、推進電影工業體系建設並且匹配電影產業各個環節,就很有可能陷入「梅裡愛式」的命運。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當我們討論電影工業升級、同步發展重工業產品的時候,近期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的良好市場表現貌似又提供了一個「反證」,似乎可以得出結論:不依賴電影工業電影特效電影高科技,同樣可以贏得觀眾贏得市場。事實上,電影工業升級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在於整體電影工業體系的建設,工業水準體現在電影創作的各個層面,特效僅是其中一部分。現代電影工業體系建設的終極目的是以樹立電影工業的新標準和精準戰略布局帶動中國電影創作的整體結構性優化。

  創作層面的結構性優化需要高水平電影工業的支撐,尤其表現在國產電影類型拓展和創新舉步維艱。「輕電影」層面,主流影片類型多局限於國產片慣常可駕馭的內容,與之相對,國產大片遵循創作規律和創作周期的模式還沒有形成,市場缺乏支撐性的大製作科幻、奇幻、魔幻影片,少量的高概念產品雖然在特效層面體現了中國電影工業發展的水平,但綜合能力、綜合效應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無法與好萊塢同類產品競爭。

  與工業化水平相匹配的是資本專業化水準,工業化程度越高,對資本的規範操作和專業程度要求越高。隨著工業化機制的完善和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當前依靠導演、明星、IP、營銷、票補等單方面的資本炒作將失效。中國電影要利用前沿技術提升各技術環節的競爭力,充分利用現代電影科技,顯著提升我國電影的技術製作能力,豐富電影內容表現力和表現形式。藉助於高新技術提升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完善工業化體系,儘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才能為電影創作優化提供技術基礎支撐,並在與好萊塢電影的競爭中鞏固優勢。

  挑戰七:電影產業鏈未能有效延伸,電影後產品衍生品開發舉步維艱

  中國電影產業在各項指標上雖然呈現跨越式發展,但是產業鏈格局依然侷促和尷尬;雖然有網際網路等行業的支持,但是從產業運轉機制來看,迄今為止,票房收入依然是電影投資回報的主要渠道,盈利模式仍顯陳舊,未能形成多向面可持續的有機產業鏈。

  事實上,當前中國電影產業鏈未能有效延伸、電影後產品衍生品開發舉步維艱與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不高有直接關係,導致電影在影院之外難以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效益。正因如此,對票房收入的過度依賴和追求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電影票房與口碑兩極化的矛盾,讓全社會對電影產生了不少本來可以避免的負面情緒和評價。與之相對的,我們對電影本體及其效益的觀察、認識、分析和闡釋,也基本上停留在票房產出數字層面,電影對國民經濟以及就業投資多方面的貢獻則更不為人熟知。

  美國等電影產業發達國家電影票房只佔其電影產業總體性收入的30%,非票房收入則可以佔到70%,這與當下中國電影的盈利模式相去甚遠。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電影產業仍然處於初級階段,並且將會長期處於初級階段,銀幕數只是產業鏈的終端環節之一,不能作為唯一的盈利出口。從基礎發展角度而言,銀幕數增長下實現的票房收入增長只是中國電影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拓寬影院外電影發行放映和周邊營銷的產業鏈條,注重後產品的開發和電影文化的二次輻射,形成圍繞電影放映多向傳播的全產業鏈是實現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應當樹立全面的版權意識,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通過開發高品質、創意性的電影後產品逐步拓展市場空間,降低對票房的依賴,從體制機制及其效益層面徹底摒棄「唯票房論」。

  挑戰八:電影市場同質化嚴重、差異化電影市場體系未能有效建立和推進

  從受眾角度而言,當前中國「新觀眾」群體的電影消費和欣賞趣味普遍以好萊塢電影和網際網路碎片化思維為基準,導致其有別於其它國家特別是電影發達國家主流觀眾的行為模式和消費方式,對此差異化的進一步認知有助於找到化解矛盾和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截止2017年5月底,中國電影的銀幕數量已逾45000塊,年底可能達到50000塊,2021年甚至可能達到80000塊。不過,當前影院建設已呈現出分化、分流格局:一方面持續推進的城鎮化建設對新增銀幕尚有需求空間,但同時存量影院也出現難以為繼、盈利下降的趨勢;加之電商平臺介入後,影院終端過於依賴網絡銷售,缺乏自己的目標客戶,以至於經營能力弱化。面對挑戰和機遇,爆發式增長的市場終端應成為結構性調整的催化劑。院線應主動提升自身實力來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觀眾,從內部變革著眼,在追求增量的同時也注意經營的細分和差異化定位,避免陷入「靠片吃飯」的放羊式經營狀態。

  毫無疑問,差異化電影市場體系建設(包括當前經常性成為媒體關注焦點的藝術院線建設)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也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但確確實實是中國電影從粗放型、數量型向精細化、集約化、普惠化方向轉變的關鍵所在。換句話說,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不能僅僅惠及商業大片,更不能僅僅是為好萊塢電影做嫁衣。對於具有文化多樣性和文化特殊性特徵的中國電影市場,應儘快推動和布局我國的差異化電影市場體系,建立健全特色化、差異化院線放映模式,才能保障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電影能夠平等、高效並且最大層面地對接自己的目標受眾,同時也在最大層面上實現自身應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挑戰九:電影觀念跟不上電影實踐的發展變化,電影觀念滯後時不時讓電影實踐層面無所適從、不知所措

  1984年,關於電影是不是商品曾經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論,不僅沒有達成共識,而且反對的聲音相當強大。其後近二十年間,由於電影觀念層面沒有新的進展和突破,電影改革也是舉步維艱。2002年黨的十六大以後,在觀念上對電影商品屬性的認識取得重大突破,電影被明確定義為「可經營的電影產業」,也才有了全面電影產業化改革和連續十多年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度發展。可以說,中國電影產業在實踐層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不可逆轉的巨大變化,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按照西方國家的電影理論和市場經驗無法解釋的產業現象,其複雜性和多變性是前所未有的。

  相對於中國電影產業在實踐層面的變化和發展,在電影觀念層面經常出現滯後的、保守的、固步自封的情形,不能有效、有說服力的解釋和闡釋各種電影實踐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現象。不少人的電影觀念依然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方法論層面則是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對各種新的電影現象和情況視而不見。

  2016年底,張藝謀導演的《長城》再次引發了「商業—藝術」、「作者—市場」的相關爭論,湧現出眾多無視中國電影市場因素和中國電影工業現狀的前提而對張藝謀及其電影進行極端否定批判的言論,電影觀念滯後無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批判的武器固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批判的武器有時候也能產生某種決定性的作用。

  電影觀念的滯後性在理論學界還表現為另一種情形,就是完全用西方電影理論套用中國電影,有時甚至是削足適履,不符合西方電影發展的標準要求就會受到義正辭嚴的指責和諷刺。

  伴隨著新世紀以來市場化、產業化的歷史性進程,中國電影面臨著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商業大片的衝擊和挑戰,面臨著國內文化市場以及大眾休閒生活多樣化的影響,社會文化語境也呈現出了複雜、多元、眾聲喧譁的狀態。中國社會的大眾生活及其審美表現方式、文藝的價值取向等,都迅速地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換、轉向、轉型。但是,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沒能追蹤電影實踐的發展並且對新的電影現象作出及時的反應,卻出現了學術化、學科化的轉換、轉向、轉型,與中國電影實踐不是相向而行而是漸行漸遠。理論之樹想要常青,就必須與時俱進,與實踐聯繫更加緊密並且發生良性互動。如鍾惦棐先生30年前所言,「解放了的思想呼喚思想的再解放,更新了的觀念需要觀念的再更新」,這種前瞻的電影觀念在今天仍能產生耳提面命、如雷貫耳的作用。

  挑戰十:中國電影在可持續推動市場繁榮和發展的同時,能否同步提高電影的思想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

  春節檔之後,中國電影票房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與春節檔國產片大包大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從2017年3月開始,以好萊塢為主的外片佔據了市場的主力地位。3月份全國公映新片30部,進口片只有7部,但票房佔比超過90%, 二季度以來多部好萊塢大片的排片佔比超過70%,在這種境況下談論中國電影的價值觀,不免有點尷尬。這種壟斷現象的產生,主要因為當前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市場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終端資源配置體系,無法通過限制單片排映上限來維護文藝市場的公平競爭,其結果就是造成多樣化市場格局被抑制。在這種情況下,鞏固當前國產電影市場份額並維持在50%以上,絕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遑論主流價值觀在國產電影中的有效表達、有效傳播。

  電影是市場是產業,也是文化是藝術,思想和價值觀是電影的靈魂和根基,也是電影市場和電影產業發展的支撐。文化的競爭本質上是價值觀的競爭,而國家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的文化價值,最終取決於能否提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銜接、對最大群體的民眾富有包容力和感召力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確立文化自信理念的根基。在喧囂的市場化背景下,當下不少電影創作還浮於生活的表層,沒有真正深入生活中尋找有內涵、有質感的故事。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現實,不斷提高電影創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此基礎上探尋人類精神世界,是中國電影美學當前應當堅持的方向。中國電影要想在國內市場進一步贏得更多的觀眾以及市場份額,並在海外市場進行更加有效的國際傳播,則必須建立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銜接、富有包容力和感召力的價值觀,同時找到富有人文內涵、藝術張力的中國故事,並且以電影化的方式智慧地講好故事,使之具備現代電影的敘事格局和視聽品質。

  面對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發展新要求,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的共識。電影是輸出價值觀和思想觀的一種軟實力。當前國產電影更應著重提高國家形象的對外展示,從整體上提升中國電影的文化內涵,精心打造「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主流電影品牌,形成具有中華文化標識的文化產品,進而幫助中國傳統文化完成現代化轉型並實現對外有效傳播。

  《湄公河行動》、《戰狼》等新主流大片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將類型敘事和愛國精神相縫合,所彰顯的國家實力和英雄形象正是中國電影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態度;《長城》作為一次借水行舟的跨國合作實驗,將中國元素有效藉助於電影高科技手段進行充分的電影化表達和國際化傳播,如能持續有效激活這種戰略性資源,將會獲得更多的戰略性支點,在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將獲得更加主動性的地位,中國電影在有機會創作偉大復興時代的電影藝術高峰的同時,也將為世界電影發展繁榮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查看作者更多的觀點>>>>>> 

相關焦點

  • 饒曙光|少數民族電影與共同體美學
    電影《我的喜馬拉雅》海報 少數民族電影與共同體美學   饒曙光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總結近期少數民族電影的創作實踐,以「共同體敘事」達成「共同體美學」,或許可以為少數民族電影的繁榮發展提供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認知少數民族電影的「共同體敘事」,首先需要進一步釐清「少數民族電影」的概念。新世紀以來,關於少數民族電影創作的「內視角」與「外視角」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
  • 中晉電影「青年電影人曙光計劃「,扶持中國電影新生代
    為進一步解決這些焦點問題,國內孕育而生了眾多針對年輕導演的扶持計劃,例如: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浙江青年電影節、青蔥計劃、寧浩&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等,不少年輕導演、年輕編劇都得到了挖掘與培養。國產電影市場也全面啟動,2018年國產片共上映393部,外語片共引進122部。票房過億的影片有80部,票房過10億的有16部。
  • 中科曙光工業設計師榮獲2020光華龍騰中國設計業十大傑出青年
    本月17日,2020年第16屆光華龍騰獎頒獎典禮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中科曙光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主任牛旭,榮獲2020年光華龍騰獎「設計業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光華龍騰獎由光華設計發展基金會於2005年在團中央支持下設立,2011年經國家獎勵辦批准成為中國設計領域人才表彰國家級獎項(國 科獎社證第0223號),是國內唯一評選設計人才的國家級獎項。其中「中國設計業十大傑出青年」獎,為表彰中國設計業優秀創新青年的貢獻而設立。
  •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要把「走出去」變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
    11月12日,在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電影分論壇上,業內著名出品人、製片人、編劇、學者齊聚,共同探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贏得更多認同。「中國電影走出去真的很不容易。」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著名學者饒曙光在論壇現場表示,世界電影傳播秩序已經形式,不要跟著美國思路走,應該堅持中國思路。
  •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熱議2018中國電影,推出2018十大國片
    12月30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2018十大國產影片推介發布會暨2018中國電影回顧座談會"在京舉行。
  • 中晉電影發行有限公司推青年電影人曙光計劃
    當前,中國影視文創產業正處於黃金髮展時期,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影視產業在國際舞臺上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票房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的,體現了國內電影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但是繁榮的背後人才稀缺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影視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成為業內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 2019中國十大影響力電影/電視劇排行榜發布
    7月27日,由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國際影視發展研究院合作推出的《中國電影藍皮書(2020)》、《中國電視劇藍皮書(2020)》舉行了首發式,並發布了2019中國十大影響力電影/電視劇排行榜。
  • 如何共構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應建立起整體...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孫科 記者 鄭超/文 時碩/圖 當下,電影的傳播手段正在發生著裂變,多種傳播方式給電影的創作帶來挑戰和機遇,如何「共構、共謀、共建」大電影市場?
  • 專家談應對好萊塢:中國電影有「走出去」焦慮症
    實錄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影視大講堂」演講者: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 饒曙光演講實錄: 饒曙光:眾所周知,中國電影和好萊塢關係從中國電影誕生以來,有很多複雜的互動關係
  • 饒曙光:臺灣電影導演侯孝賢 拍」中國詩」的電影人
    7月17日晚,「電影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侯孝賢攜《悲情城市》、《海上花》等7部電影與觀眾見面。這不僅是對臺灣電影的一次深情回顧,更是對華語電影未來的展望。   在臺灣新電影導演中,侯孝賢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也最具詩人氣質和人文精神。
  • 《今日影評》饒曙光解析《2018中國電影年度調查報告》
    百位專業影評人萬餘位觀眾參與,用數據洞悉中國電影市場發展。2019年1月4日,《今日影評》特別邀請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家協會會長饒曙光,從專業的角度評析中國電影的年終述職報告。  兩份片單從兩種角度解析中國電影  喜劇與現實題材反應社會需求與電影傳承  《2018中國電影年度調查報告》用數據的方式分析梳理了2018年的中國電影,並匯總出來自專業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兩份片單。饒曙光在《今日影評》中表示,這兩份片單對中國電影市場都極具指導意義,觀眾評選較為注重觀影體驗,影評人評選更加注重影片藝術表達和藝術創新。
  • 頭條 電影如何「走出去」: 整體布局電影對外傳播
    可見,相較於進口片的強勢地位,中國國產片仍面臨不小的挑戰;而相對於國內市場的突飛猛進,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依然不太理想。  遭遇瓶頸,中國電影「走出去」面臨系列難題合拍片,打開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道門。
  • 中國智慧醫療2021十大發展趨勢
    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相關利好政策密集出臺,新冠疫情爆發及持續,5G、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新基建加快推進,當前醫院信息化程度普遍較低、剛性需求大等多種利好因素共同驅動中國智慧醫療進入行業高景氣的黃金五年。2015~2019年,中國智慧醫療年均複合增長率28.3%,按當前的增速保守估計,2025年中國智慧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大關。
  • 第23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活動日程安排表出爐
    全天101名觀眾評委觀摩影片學術活動部孫崇磊汪小平孫崇磊嶽逢春10全天港澳特區、臺灣代表團嘉賓採風榆中興隆山賓客接待部饒曙光唐偉堯郭 巍金小平1108:30中國電影論壇6號廳藝術活動部宣傳策劃部李景富韓德才姜曉紅劉文燕趙中東王 檸1510:00金雞國際影展開幕式97國際影城7號廳藝術活動部饒曙光韓德才郭 巍趙中東16
  • 電影如何「走出去」: 整體布局電影對外傳播(第465期)
    可見,相較於進口片的強勢地位,中國國產片仍面臨不小的挑戰;而相對於國內市場的突飛猛進,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依然不太理想。 遭遇瓶頸,中國電影「走出去」面臨系列難題 合拍片,打開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道門。
  • 《銀河補習班》講述中國航天史不為人知的「曙光計劃」
    影片講述中國航天史不為人知的「曙光計劃」相信很多觀眾都會被這部電影中的父子情所打動,影片中鄧超和白宇的精彩演繹也讓人感到驚喜不已。其實不僅如此,這部電影的背後還有一件更加有意義和值得去做的事情,那就是致敬中國航天。導演俞白眉認為,航天員最能代表中國人的夢想,這也是電影中的主角設定為航天員的原因。
  • 迎接曙光 -中國電影出版社1966年 懷舊電影連環畫冊
    迎接曙光 -中國電影出版社1966年 懷舊電影連環畫冊
  • 全球電影的至暗時刻迎來中國曙光
    唯獨中國電影業率先走出低谷,影院復工率達80%,近1個月票房破9億元(且不算影院讓利50%),一部抗日戰爭題材影片累計7億元,為世界之最。上海、北京兩大國際電影節先後舉行。的確,雄起的中國電影在全球電影至暗時刻帶來了曙光!
  • 饒曙光:中國電影理論批評的新時代、新追求、新作為
    2021年1月24日下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召開了「新媒體時代的專業影評——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成立40周年研討會」。我作為會長代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首先致辭。四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1年1月24日,在鍾惦棐先生的帶領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正式成立,並且得到了夏衍先生、陳荒煤先生、張駿祥先生的鼎力支持。參與創辦的還有羅藝軍先生、梅朵先生、餘倩先生等。
  • 中國電影如何在份額不足20%的世界市場站穩腳跟?喇培康、饒曙光等大咖這樣說
    在世界舞臺上,中國電影人又該怎樣講好中國故事?論壇現場,喇培康與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著名學者饒曙光,知名編劇、導演、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束煥,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戰狼2》《流浪地球》《我和我的家鄉》製片人、發行人張苗等人圍繞「講好中國故事贏得價值認同——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之道」展開深入探討,解碼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並在國際上贏得更多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