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刺客聶隱娘》,深度尋訪侯孝賢的春秋敘事和禪詩美學

2020-12-24 電影敗家子

五年前的零點首映

或許《刺客聶隱娘》是侯孝賢導演的最後一部在內地上演的電影。

後續確定由他導演的作品,只有一部講述「宅男戀上河神」的未定名電影,主演依然是舒淇,我們大概率無法在銀幕上得見。所以我在看《刺客聶隱娘》時,孤寡、遺世的味道更濃。而他最令人動容的敘事手法更加淡泊、光影造景愈發和諧圓潤。

《刺客聶隱娘》概念海報

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就是個特別喜歡深夜去影院的人。尤其是預判為佳作的電影,往往深夜去追0點首映。五年前的那個晚上也是,正好加班到快凌晨,期待了近半年的《刺客聶隱娘》,沒有不第一時間拜謁的理由。能夠半夜據守在影院看侯孝賢首映場的人,基本上都是真愛。他們觀影素質好,中途沒有雜音。

最後的鏡頭漸隱、結束的聲音漸強時,沒有人離座。

敘事:隱介藏形、以寡敵眾

《聶隱娘》的原著,只有短短1700多字,不愛讀書的人,就著譯文也能全部讀完,其實志怪之味甚重。但到了電影裡,侯孝賢找到了一個非常絕俏的主題:孤獨。且不說作為女主角的臺詞之簡,之短,之少,整部影片中,除了打鬥戲和末尾與磨鏡少年的徐徐隱去,聶隱娘的角色在全片中只有一個字:藏。

利刃之所以能成名器,在於藏鞘而不在於出鞘。她把她的鋒利、兇狠、柔情、隱忍全部藏在屋梁上、山腰上、紗帳後甚至那一身黑色的行裝內,巧妙的是,通過「留白」的敘事手法,我們觀道姑而知窈娘,觀聶父聶母而知其女,觀田季安而知青梅竹馬,甚至,觀田元氏與瑚姬而知舊情之人。

隱介藏形、以寡敵眾的典型劇照

原本故事中的許多情節,如果放給其他導演拍攝,可能會重點突出營造峰迴路轉的戲劇感,比如周韻飾演的田元氏,一角雙面,完全可以打造成為機鋒厚黑的宮闈權謀戲,但難能可貴的是,電影克制住了。克制住了是為了保留那點救世藥一樣的中國美學,畢竟美學這種事,太奢侈了。他以近乎孤寡的故事結構,講述了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以寡敵眾卻打得行雲流水。

都說侯孝賢追求詩意。其實在我看來,他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詩情,其實就是自身氣質的因緣際會,他的才情會在無形中像天性般流露。所以西方評論界雖然很難理解中國的詩歌美學,但對侯孝賢的電影卻通常不吝讚美。因為發自肺腑的意境和素雅,通過近乎等比的克制與寫實來表現,能夠讓人有跨越語言的通感。

再談敘事:侯氏春節筆法

大部分觀眾很難在侯孝賢的電影中,找到他們所喜歡的密集強烈的喜劇衝突。事實上,侯孝賢的片子裡,每個畫面的範圍,都像晶體一樣靜止著,人物也只是在這個範圍內,與周遭環境趨同,無始無終。早期有《風櫃來的人》,現在有《刺客聶隱娘》,都是靜靜地旁觀、冷冷地記述。只不過背景逐漸剝去繁華和現代的痕跡,從物質豐富的現代化都市,逐漸轉移到了偏安一隅的鎮子、質樸冷峻的魏晉中唐。

侯孝賢的筆與削,在這個鏡頭展現良多

美得像詩的電影很多,但敘事也像詩的電影就極少了,從光影、敘事到氣質,都青出於藍地綻放著唐詩意味的電影,就只侯孝賢一家。我們感覺不到人物間有什麼品德指向上的衝突,他們只是自然地演繹著自己的故事,而我們則像神明、像後世的史學家般,像透過歷史濾鏡般靜靜地看著他們。

這份歷史濾鏡,就是侯孝賢敘事的核心技巧:筆與削。遠景近乎靜止、近景寫實演進;遠景人物融入環境,近景環境服務人物。以小見大、尊重偶然、不可預知。何時遠而筆自然、削眾生?何時近而削自然、筆眾生?這是侯孝賢電影最值得琢磨、最值得學習,也最見功力的地方。孔子編春去,也只一筆一削,使得「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因此我給侯導的敘事特色也取名「春秋敘事」,擬作小結。

美學:唐詩與禪詩

電影作品對於侯孝賢導演來說,遠不只是講故事的道具,更是他強烈的士大夫憂患意識和悲憫天性的輸出渠道,所以我們能從中讀出層層遞進的道理、思考與設問。所以他鏡頭下的人物,也都天然具備了叩問社會命題的個性與從容。但他們並不激烈,只是淳樸地於巨大的天空下、廣闊的大地上,遵從內心地訴說與選擇著。從而同時展現出如唐詩般絢爛角色內心,和像禪詩般靜謐的故事氛圍,由此生出一種衝突強烈,但又嚴肅高雅的美感。

禪林的禪詩意味
絢麗的唐詩意味

有「臺灣新電影保姆」之稱的廖慶松,曾形容侯孝賢是外表像冰山而內心似火爐的人,然後他哈哈一笑說,這不就是一座冰封的活火山嗎?這個形容異常準確地抓住了侯孝賢的性格特點,同時也概括了他的作品美學。

我們看《刺客聶隱娘》,會感覺到自然、高遠和出塵,這是他禪詩的一面;但只要沉浸度稍微深沉些,你就會發現,那份自然裡其實埋藏著人間煙火,而高遠的意味,其實只是角色複雜內心的保護殼,以至於連帶著出塵的氛圍也映射出人物潛臺詞的熙熙攘攘。這種靜中藏動、隱介藏形的套路,是侯孝賢作品的首要美學特徵。那麼問題來了,這種唐詩與禪詩琴瑟和鳴的手段,要怎樣才能邁向極致呢?侯孝賢用多部電影回答了這個問題:人世間,唯死生事大。

以孤獨為主題,升華為寂滅的美學

用生與死,表現唐詩繁榮與禪詩孤寂的混合體,結果如何呢?讓我們套用物理學上的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寂滅」。《刺客聶隱娘》的主題是孤獨,別人與我不同,別人與別人不同,外冷內熱的衝突中、生離死別的煉化後,剩下的就是寂滅——盛世後永恆的冷寂。所以,在侯孝賢的電影中,唐詩與禪詩都不是終點,此二者碰撞後的寂滅,才是他美學的極致體現,是用冰冷打動人心的高級體驗。

我們雖然跟著他的鏡頭,冷眼看透生死無常,似乎是站在第三者的安全角度上,發出一聲聲嘆息和跟隨節拍的心跳,但最後發現自己也在還在那寂滅的電影宇宙中。一切歸於沉寂時,其中也包括我們自己。這種美學體驗十分古典,但卻超越時代。

寂滅的過程
唐詩與禪詩的碰撞

尤其在《刺客聶隱娘》中,這種「唐禪寂滅」的電影語法被發揮到了前所未有巔峰。因為即便在《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前作中已然用到爐火純青,但是當把「唐禪寂滅」語法帶到古意盎然盛極而衰的中唐時,你會發現,每一個場景與其說是在用鏡頭探訪彼時彼朝的現場,不如說,是直接用鏡頭在策劃一場巨大的寂滅儀式。於是觀影過程中,觀眾在面對青山綠水阡陌小莊的空鏡頭時,真好像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又或者是行在大山大川中,是「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即便是路上的短促武戲,那種洗鍊和肅殺,也是「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的境界。毫不誇張地說,《刺客聶隱娘》的每一個鏡頭,都可以找到一句唐詩當註腳。這些唐詩浩瀚似繁星,最後撞擊到一起產生的寂滅過程,就是電影本身。

我們的時代對故去中國的認知完全只能想像。可侯孝賢曾說,當你在創作時,觀眾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時候,沒有參照,只有獨冥。而他獨冥的聶隱娘所處的時代,就是那一幅幅山水畫卷,有著寫意畫的意境,又有工筆畫的精緻。這種意境,我在西安的殘牆中沒有找到,沒想到,在這部電影裡,不是看到,是驚豔地邂逅了。

再說美學:留白才是主體

在「唐禪寂滅」的語法原則下,敘事必然有大量的「留白」。侯孝賢所有的電影中,「留白」看似一種電影語言,或者像很多影評人說的,已經發展成一種敘事手法,但我覺得,「留白」才是侯的美學主體。「留白」凌駕於敘事:看著某一場景,我們無法知道下一個場景和這一個場景的必然聯繫性,但「留白」處提供的想像就是敘事的動力。比如《刺客聶隱娘》中精彩絕倫的一場戲:田季安和瑚姬紗帳夜聊,聶隱娘隱於紗帳外,此時,田季安和瑚姬在紗帷飄然的場景中寥寥數語,帳後的隱娘內心即便萬馬千軍,也只能靠我們的想像。

心境的留白
陰謀和恐懼的留白

所有的韻味都在畫面之外,所以對話鏡頭不需要正反打,不需要切換,留白本身就是主體、就是美,而美,具有說明一切、說服一切的力量。就像開場不久道姑送隱娘回聶府,隱娘母親交玉玦予隱娘一場戲,鏡頭用了好幾分鐘拍攝隱娘母親對故去經年宮闈變遷的靜靜講述,我們不知道中間經歷了什麼樣的澎湃;最後一個鏡頭,隱娘已泣不成聲。

說孝賢

本片的編劇阿城先生曾經寫過《且說侯孝賢》,裡面說到:「《悲情城市》是伐大樹倒,令你看斷面,卻又不是讓你數年輪以明其大,只是使你觸摸這斷面的質感,以悟其根系綿延,風霜雨雪,皆有影響,不免傷殘,又皆渡得過,滋生新鮮。」

《刺客聶隱娘》就是一個斷面,可是為了這個斷面,我們知道,必須了解整棵樹的通身、部位以及生長的土壤。就像導演說的準備工作,通讀《資治通鑑》,研究時間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只為了一個中唐時的小故事。

孤寂的時代斷面

《且說侯孝賢》還稱:「中國沒有史詩,只稱詩史。」、「中國詩有一個特點是意不在行為,起碼是不求行為的完整,這恐怕是中國詩不產生史詩的重要原因罷。孝賢的導演剪接意識是每段有行為的整體質感,各段間的邏輯卻是中國詩句的並列法,就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四句,它們之間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係嗎?沒有,卻『沒有』出個體來。孝賢的電影語法是中國詩,此所以孝賢的電影無疑是中國電影,認真講,他又是第一人,且到現在為止似乎還沒有第二個中國導演這樣拍電影。」

懂侯孝賢的人,煙火氣得去問朱天文,她稱他為「豹子」;但懂美學的,還能再多一人,就是阿城先生。

寡合者侯孝賢

作為院線電影,《刺客聶隱娘》的6000萬出頭的票房,可謂慘澹。雖然我為此片貢獻了三張電影票,還安利了許多人去觀影,但也只是儘儘心力。真是生命中美好的體驗之一,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在大銀幕前欣賞一部偉大作品的誕生。而這種體驗,必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

有人說打鬥拙劣,我真的笑了

儘管如此,我也絲毫不想吝嗇自己的讚美,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部打了多少中國當代電影臉面的作品。侯孝賢說,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拍了。不過後面他又跟了句,沒辦法,我只會這樣拍。

好一個萬幸的「沒辦法」,就像電影宣傳語說的那樣:一個人,沒有同類。說的其實是侯孝賢自己,也是電影本身:一部電影美至寂滅,必然沒有同類,孤高寡合。

侯孝賢

別說什麼你看到一半睡著了——世界上真正高級的電影,還真有不少能讓周公屢屢臨幸。我也愛看簡單刺激的爆米花電影,但不應喪失感悟真正大家至美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該片上映近五年後,突然敢於寫它的原因:我一直在思考和反芻,最近終於能將它的敘事和美學,總結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了。

美人曠野毛驢,電影中是黑白的

敘事:用遠近時空的春秋筆法,隱介藏形、以寡敵眾。

美學:唐詩與禪詩碰撞出的寂滅,才是最好的留白。

參考文獻

[1]王毅.談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思想的發展[J].上海科技教育,1999.

[2]胡阿祥.中古文學地理研究[M].世界圖書出版社,2014.

[3]周冬瑩.日常時刻、身體-影像與時間的晶體——侯孝賢電影中的時間研究[J].當代電影,2016.

[4]陳怡泉.淺析臺灣電影新浪潮中的本土性——以侯孝賢導演作品為例[J].電影評介,2014

[5]鄭向陽.侯孝賢電影中知識分子精神的呈現[J].電影評介,2015

相關焦點

  • 得到坎城大獎的《刺客聶隱娘》被罵的壞電影?你不懂侯孝賢美學
    這段話是理解這部電影的關鍵:侯孝賢不在乎觀眾,他甚至主張背棄觀眾。他關心的是聶隱娘作為一個孤獨沒有同類的人,他是如何和解。為了進入聶隱娘的心臟,輔導員秘密打開東西隱藏在她中的凝視顯示她心臟。通過聶隱娘作為刺客而不是殺人異常故事,揭示聶隱娘存在狀態、生命認知和價值觀的崩潰和重建。
  • 獲坎城大獎的《刺客聶隱娘》被罵爛片?你沒懂侯孝賢的隱顯美學
    而聶隱娘隱藏的私人感受和內心世界,正是侯孝賢想要外顯的對生命和存在狀態的解讀。阿黛主要從敘事之隱、鏡頭之隱、聲音之隱和人物之隱四個角度,來解讀侯孝賢的隱與顯。《刺客聶隱娘》就是典型的反線性敘事,這也是很多人表示看不懂的重要原因。在影片敘事中,導演故意淡化和隱去了很多情節,所以,影片呈現片段化敘事的風格。這些片段化敘事,雖然隱去了故事情節和來龍去脈,但卻顯露了導演的其他意圖。比如,在影片開頭就是寥寥數語,道姑讓聶隱娘去刺殺大僚,但大僚是誰?導演沒說;刺殺之後的故事走向如何?
  • 看電影 ▍《刺客聶隱娘》與候氏美學
    但一提及她是侯孝賢的御用藝術指導,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從《海上花》《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紅氣球》《最好的時光》《千禧曼波》,再到最新的《刺客聶隱娘》,她是最大的幕後功臣之一,「侯氏美學」的開創及實現者。
  • 《刺客聶隱娘》:侯孝賢把聶隱娘寫成了一個完人!
    作為同是描寫盛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影視劇作品,2015年的《刺客聶隱娘》和2017年的《妖貓傳》比較起來,更加具有一種寫意山水的禪意,用疏寥的筆觸,稀薄的敘事,大量的留白與空鏡的堆積,通過一種刻意稀釋的情感和氛圍,來填補那種即將進入末世的悵寥之感!
  • 尹鴻:聶隱娘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刺客
    它像是一組需靜觀的活動影「畫」,以靜寫動,意在言外。一個個不動聲色的人物內心的翻江倒海在令人窒息的沉默和緩滯中呈現出來。用一個女刺客的「哈姆雷特式」的猶豫呈現了人倫情愫對政治正確的超越。內容和人性深度上並無驚人之處,表達卻完全東方語法和修辭。笙曲弦音與鳥叫蟬鳴的音樂音效在不緊不慢的鼓點調度下絲絲入扣。
  • 《刺客聶隱娘》:侯孝賢把湖北的山川拍得真美
    如果說,要我選出近十年以來,最好的國產電影,我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手中的一票,投給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刺客聶隱娘》的取景地遍布海內外,有一部分是在臺灣,還有一部分是日本的京都,但是幾乎90%是在湖北省境內。
  • 《刺客聶隱娘》:侯孝賢把湖北的山川拍得如此美
    《刺客聶隱娘》:侯孝賢把湖北的山川拍得如此美 2020-02-19 0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刺客聶隱娘》,本片最大的特色是基於唐詩的傳統美學畫面
    《刺客聶隱娘》,本片最大的特色是基於唐詩的傳統美學畫面我看完了《刺客聶隱娘》這部電影,網上對於《聶隱娘》的評價都很極端,好的全五星好評,差的基本就是一星到頂了,我給的是3星半,中等偏上的分數,當然,這個分數是基於侯孝賢之前所有的片子為標準打的,並不適用於和院線正在上映的其他片子做比較
  • 虛實相生:侯孝賢《刺客聶隱娘》對傳奇《聶隱娘》的改編之道
    《刺客聶隱娘》是一部古裝題材的文藝武俠電影,取材自裴鉶短篇小說集《傳奇》裡的《聶隱娘》,由侯孝賢執導,舒淇、張震、妻夫木聰、阮經天等主演,於2015年8月在上映。魏帥首先派聶隱娘刺殺劉昌裔,然而劉昌裔對刺客聶隱娘以禮相待,後來魏帥又再三派刺客精精兒和空空兒刺殺劉昌裔,而劉昌裔並不報復,二人的人品高下立判。所以小說作者不直說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其名,而是籠統地稱之為「魏帥」,以便對其進行委婉的諷刺和譴責。電影中的田季安並非如此,從與隱娘的多次對決和朝堂上的議事以及其他情節來看,田季安是一個重情、能隱忍,甚至還有一些仁愛之心的人。
  • 從長鏡頭和古意敘事法 淺析《刺客聶隱娘》的傳統文化審視與孤獨
    2015年上映的《刺客聶隱娘》其實是一部準備了3年才拍成的電影。沉默的聶隱娘《刺客聶隱娘》的故事內容其實很簡單,有三條線:聶隱娘被擄走成為殺手、和田季安的青梅竹馬感情、唐朝和魏博之間的暗中政治割據。在外在和內在相結合的特點下,藏著侯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視以及思考,並且內斂地表達著他堅持著中國傳統文化之路上的孤高和寡。下面將從這部電影的外在和內在展開分析。以長鏡頭為依託的外在在《刺客聶隱娘》這部電影中,依舊帶有侯孝賢獨樹一幟的「長鏡頭」拍攝方式。
  • 如詩如畫的《刺客聶隱娘》:淺析東方古典視覺美學
    如詩如畫的《刺客聶隱娘》:淺析東方古典視覺美學原創:海山嵐人 海山嵐人文/海山嵐人豆瓣7.3分的《刺客聶隱娘》,在一半掌聲中呈現「一幅驚世絕倫的山水畫」,在一半鼾聲中敲下「一組催眠版古典寫意風景幻燈片」。
  • 刺客聶隱娘:一部電影的誕生
    但一提及她是侯孝賢的御用藝術指導,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從《海上花》《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紅氣球》《最好的時光》《千禧曼波》,再到最新的《刺客聶隱娘》,她是最大的幕後功臣之一,「侯氏美學」的開創及實現者。
  • 孫力珍 侯東曉丨侯孝賢電影中的「慢美學」與女性意識——從《南國再見,南國》到《刺客聶隱娘》
    [1]轉引自張憲堂《熱的文本、冷的影像:〈刺客聶隱娘〉的影像與書寫》.《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臺北),2017年第6期,第58頁。[2]婁逸:《無聊與沉思的時刻:「慢美學」電影中的時間痕跡與目光》,《電影藝術》2018年第5期,第94頁。
  • 侯孝賢的倔強,長鏡頭中的《刺客聶隱娘》
    2015年5月24日晚,侯孝賢導演憑藉電影《刺客聶隱娘》獲得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瞬間就颳起了一陣「侯孝賢風」。影片《刺客聶隱娘》也被觀眾從各種角度審視,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影片的評價較為兩極分化,喜歡的人極度讚揚,不喜歡的人認為無趣,然而是什么元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
  • 刺客聶隱娘,濃鬱東方美學意蘊的影像表述,你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影片的敘述手法和獨特的風格,不僅和導演的審美趣味、生命體驗、生活閱歷密不可分,還與他對電影本身的認知理解有關,更是與導演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我們國人對人生的觀察理解能力有關。這因為如此,侯孝賢導演用其侯氏風格的東方美學讓世界驚豔,使得自己在世界電影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 侯孝賢回顧影展走進英倫 《聶隱娘》十月上映
    侯孝賢導演將於威尼斯影展結束後赴英國倫敦訪問,9月14日將與英國著名華語電影專家 湯尼·雷恩(Tony Rayns)進行一場大師對談,暢談他的創作理念以及華語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湯尼·雷恩同時也是侯孝賢新作《刺客聶隱娘》英文字幕的主筆,與侯導有深厚且長久的友誼。
  •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青鸞不鳴,盡在無言.
    想必青鸞不鳴,是因為即使鳴了,也無人懂得,索性不鳴,這份孤寂想必你我都懂。作為華語電影為數不多的大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電影一舉拿下今年坎城最佳導演獎。《聶隱娘》是侯導在內地公映的首部影片,侯導曾提到說:「以前大家都是在DVD機上認識我,這次終於有機會在大屏幕上看到我的作品,很有意思。」
  •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2015 日本完整版 [1080P]
    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國際版刪去了磨鏡少年(妻夫木聰飾)在木屋生火取暖,憶起與妻子(忽那汐裡飾)的生活片段(約3分20秒),僅在日本公映版得以保留
  • 《刺客聶隱娘》:以後再也不會有人這樣拍電影了
    但一提及她是侯孝賢的御用藝術指導,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從《海上花》《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紅氣球》《最好的時光》《千禧曼波》,再到最新的《刺客聶隱娘》,她是最大的幕後功臣之一,「侯氏美學」的開創及實現者。
  • 侯孝賢在一班法國電影編輯的打分中,輸給了另一位亞洲名導(附《電影手冊》的《聶隱娘》影評)
    作者Vincent Malausa系《電影手冊》編輯,去年坎城電影節前就預料《刺客聶隱娘》將是坎城的大事件之一 《聶隱娘》是侯孝賢闊別八年後重返影壇之作它表現出的一種省略立刻產生了價值,在鏡頭處理上,他讓舒淇扮演的帝國刺客聶隱娘在第一個鏡頭出現,畫中的這個女人既像靜待獵物的野獸,也像暗夜的蝴蝶,她悄無聲息地從森林中穿過,同時對獵物的行動路線進行著精密地計算。導演在幾分鐘內就展現出自己的美學風格和敘事上的野心(相對於剪輯而言),女主角始終避免劇烈的運動姿勢,從而製造出了加速感和懸疑效果(同敵人打鬥的瞬間,畫面看起來則是近乎凝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