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聶隱娘,濃鬱東方美學意蘊的影像表述,你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2021-01-09 靈動聊娛樂

侯孝賢的電影是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影像呈現、觀察和思考生命的。具體表現在反武以文、反西歸中、反虛入實、反言如默、反動為靜等方面,形成了該影片關注「前因後果無情節」、演員「無表演的表演」、影片「無導演的導演」的特點。影片的敘述手法和獨特的風格,不僅和導演的審美趣味、生命體驗、生活閱歷密不可分,還與他對電影本身的認知理解有關,更是與導演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我們國人對人生的觀察理解能力有關。這因為如此,侯孝賢導演用其侯氏風格的東方美學讓世界驚豔,使得自己在世界電影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 反動為靜的表現形式   電影的本質是行動,而行動是通過鏡頭來體現的。如今的電影是把好萊塢電影作為了標杆,將數位技術和所謂的大片做得近乎完美。可是在不久前出現的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卻與之背道而馳:電影中到處充斥的都是靜,有時光的靜謐,心靈的淨靜、氛圍的穆靜,場景的空靜,人物的默靜,以及觀眾們屏聲斂氣的寧靜,更是有部分觀眾在觀影的途中沉沉的睡去所帶來的安靜,這與以往我們看到的電影是截然不同的。而這一切,全憑攝影機不易察覺、不動聲色的平緩移動。有趣的是,經統計整部影片有200多個鏡頭,其中有將近30個絕對靜止的鏡頭,而導演就是以運動著的鏡頭營造了這種靜止的氛圍。  所謂導演的「反骨」不僅傳承了以往的傳統風格,更是探索出過去的東方民族和它具有的安寧、靜謐、恬然的氣質稟賦。侯孝賢導演的這部影片,運用了寂靜的空長鏡頭,使用了非職業演員的表演,將日常的生活化場景進行了呈現,進一步消除了戲劇性衝突的設計情節以及電影的運動本質。使得觀眾在電影中進行了東方美學的思考。   從反動為靜這一視角,使導演一直對爬樹的體驗記憶猶新,而這一特別的視角,讓侯孝賢導演在今後的許多影片中隱隱約約都有一種俯瞰人生和觀察世界的視角。   這是一種俯視的視角,更是一種萬物眾生自我靜觀的視角,有著那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因此它就成為了專屬與自然界的一種視角;可是又近觀平視普通生命,因此不免會落寞孤寂,因此也是一種特別仁慈、悲憫、孤獨的視角。所以,個人的觀察視角和獨特感受,被賦予救贖的努力、信仰的執著、人倫的超越以及時空的凝滯,所以更是具有普遍的含義。   侯孝賢導演在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俯拍鏡頭,更是犧牲了演員的形象以及觀眾的觀影習慣,就是為了強化這樣的風格和視角,使得很多演員的外形上特別的身長推斷,就是為了強化和凸顯這樣特別的視角,進而在復牌鏡頭上刻上了鮮明的印記和厚重的東方文化氣息。

  二、 反虛入實的表現形式   不管是在中國藝術中具象的實踐層面,還是中國哲學與文化中抽象的理念層次上,虛並不代表著物質是空虛的,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情懷和境界。電影的本質,是對與光影進捕捉、觀察和呈現。古代的地中海的地貌特徵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給西方文化在光的捕捉、觀察、以及呈現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侯孝賢導演在影片《刺客聶隱娘》中著重於內在、迷濛、氰氯的心理和情感的觀察及呈現,將聶隱娘第一次回到家中的過堂風和後來室內不知來源而又無處不在的風等視覺,這是與在西方電影中刻意捕捉和呈現物力、外在、直接、透徹的光影並不相同。於是,侯孝賢導演就在影片中將自然界流動的空氣具象化了,表現為草影的幻化光彩、燭影的飄搖恍惚、雲影的須臾飄忽、嵐影的空靈縹緲。更是在聶隱娘給父親熬藥的簡陋茅屋中,也賦予了氰氯幽吵、煙霧繚繞的東方化美感。而縹緲燭影、幽緲紗影更是充斥了冷清空寂的房屋,轉化和營構為幽靜的東方式的審美空間,診釋和暗示了人物關係和情緒上的微妙變化以及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來無蹤去無影的風,是影片中尤為重要的敘事語言。   電影藝術中最困難的就是該如何引導觀眾進入到故事環境、人物性格以及影像意境當中。該部電影的故事背景是發生在大唐盛世,而人物特定為冷血殺手,在人們看來這就是典型的武俠動作片。然而侯孝賢導演以他獨特的東方人視角與獨特的慧眼,把嵐作為敘述語言和視覺要素融入攝影中,輕重緩急、表裡虛實、古往今來、晨昏明暗、裡外近遠、高低上下,消除了空間而又創造了空間,掩映又敞開,融入了視覺又消除了視覺。   這所有的一切,與侯孝賢導演獨特的經歷和獨立的思考是密不可分,使他看待事物會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一個俯視者的角度。用這種出乎其外又入乎其中的視角和經歷,侯孝賢導演定會單刀他人眼中未捕捉到的,思考他人腦中沒有的思想。時間一長,肯定會引發大家對人生進行體察和對人性的全面關注,到最後肯定會得到一個具有綿延時間和有著強大空間張力的答案:所謂的蒼涼就是我們所說的虛,貫穿於不同人生不同階段以及不同層面的人性當中,表現在影響上,就會變成很實在的一個東西,將風作為神,將嵐作為體,營造出續的精氣神和形體貌,憑藉四兩撥千斤的睿智,成功的將東方式的抽象化哲學具體的表現出來。

  三、 反言如默的表現形式   從電影誕生的那一刻起,人們可以從屏幕上聽到人物開口講話的聲音,自此銀幕上開始有了各種聲響以及滔滔不絕的對話。布列松和小津安二郎對侯孝賢的導演風格有著特別深刻的影響,所以在他的電影裡會有越來越少的對白以及臺詞,甚者還要減少演員的面目表情。而這種追求徹底在《刺客聶隱娘》上表現出來了。在這部影片當中我們會看到呆板犯傻的張震以及木訥漠然的舒淇。這不但能將演員對於導演反表演、反戲劇等藝術概念的理解表現出來,也會把演員的實際表演理念和探索實踐進行一個質的飛躍。所以我們覺得劇中舒淇的背影甚至比她的面孔更具有表現力;而片中靜默的張震為其顯赫的身份,多元性的性格以及心理上的衝突等很多方面的表現有著特別充分的依據和強大的氣場;稻穀身上的靜默,將她的身隱心顯、百竅心計、糾結情仇、顯赫身世等無聲無息地表現出來。因此,在大熒幕上,所有演員的含蓄、節制、冷靜、內斂、情感上的流露、醞釀以及表演都必須要避開某種立場和情緒的偏激,不然會使觀眾喪失對影片的思索與回味。

相關焦點

  • 看電影 ▍《刺客聶隱娘》與候氏美學
    從《海上花》《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紅氣球》《最好的時光》《千禧曼波》,再到最新的《刺客聶隱娘》,她是最大的幕後功臣之一,「侯氏美學」的開創及實現者。侯孝賢睽違七年,交出一部《刺客聶隱娘》,用侯氏風格的東方美學在坎城迷倒一眾西方媒體,「很遲緩,很輕柔,畫面美到讓你屏住呼吸」,「一部需要凝望,而不只是觀看的佳作」,好評如潮,更博眾評委青眼相待,摘得最佳導演獎。而黃文英除擔任電影藝術指導、服裝指導、造型指導外,還將她在電影中所展現的本領化作一本《刺客聶隱娘》。
  • 如詩如畫的《刺客聶隱娘》:淺析東方古典視覺美學
    如詩如畫的《刺客聶隱娘》:淺析東方古典視覺美學原創:海山嵐人 海山嵐人文/海山嵐人豆瓣7.3分的《刺客聶隱娘》,在一半掌聲中呈現「一幅驚世絕倫的山水畫」,在一半鼾聲中敲下「一組催眠版古典寫意風景幻燈片」。
  • 《刺客聶隱娘》:看那慢時光
  • 透過《刺客聶隱娘》,深度尋訪侯孝賢的春秋敘事和禪詩美學
    早期有《風櫃來的人》,現在有《刺客聶隱娘》,都是靜靜地旁觀、冷冷地記述。只不過背景逐漸剝去繁華和現代的痕跡,從物質豐富的現代化都市,逐漸轉移到了偏安一隅的鎮子、質樸冷峻的魏晉中唐。這個形容異常準確地抓住了侯孝賢的性格特點,同時也概括了他的作品美學。我們看《刺客聶隱娘》,會感覺到自然、高遠和出塵,這是他禪詩的一面;但只要沉浸度稍微深沉些,你就會發現,那份自然裡其實埋藏著人間煙火,而高遠的意味,其實只是角色複雜內心的保護殼,以至於連帶著出塵的氛圍也映射出人物潛臺詞的熙熙攘攘。
  • 尹鴻:聶隱娘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刺客
    一個個不動聲色的人物內心的翻江倒海在令人窒息的沉默和緩滯中呈現出來。用一個女刺客的「哈姆雷特式」的猶豫呈現了人倫情愫對政治正確的超越。內容和人性深度上並無驚人之處,表達卻完全東方語法和修辭。笙曲弦音與鳥叫蟬鳴的音樂音效在不緊不慢的鼓點調度下絲絲入扣。哈姆雷特式的刺客故事聶隱娘本是一個傳奇故事。
  • 刺客聶隱娘:一部電影的誕生
    但一提及她是侯孝賢的御用藝術指導,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從《海上花》《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紅氣球》《最好的時光》《千禧曼波》,再到最新的《刺客聶隱娘》,她是最大的幕後功臣之一,「侯氏美學」的開創及實現者。
  • 獲坎城大獎的《刺客聶隱娘》被罵爛片?你沒懂侯孝賢的隱顯美學
    為了走進聶隱娘的心裡,候導一點一點偷偷掀開她隱藏的東西,凝視了她的內心。通過聶隱娘作為刺客卻不能殺人的反常故事,來揭開聶隱娘的存在狀態、生命認知和價值觀的崩塌和重建。如果你看不懂影片講述了什麼,那是因為你不懂「隱」的真正含義,候導隱藏了什麼?聶隱娘又隱藏了什麼?
  • 電影《刺客聶隱娘》,他的爭議與藝術成就,你是如何評價的?
    電影《刺客聶隱娘》播出時出現了奇觀:觀眾先是紛紛屏攝,然後半數睡倒,結束後邊吐槽看不懂邊離開。很自然的,電影引發了兩極化的爭議,一方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心因深情而無疆」,對其讚不絕口,奉為經典;一方大呼爛片,「好山好水好無聊」辜負了侯導盛名。兩方唇槍舌劍,吵得不亦樂乎。
  • 《刺客聶隱娘》,本片最大的特色是基於唐詩的傳統美學畫面
    《刺客聶隱娘》,本片最大的特色是基於唐詩的傳統美學畫面我看完了《刺客聶隱娘》這部電影,網上對於《聶隱娘》的評價都很極端,好的全五星好評,差的基本就是一星到頂了,我給的是3星半,中等偏上的分數,當然,這個分數是基於侯孝賢之前所有的片子為標準打的,並不適用於和院線正在上映的其他片子做比較
  • 得到坎城大獎的《刺客聶隱娘》被罵的壞電影?你不懂侯孝賢美學
    他會用小對話讓你有很多空白想像空間。這段話是理解這部電影的關鍵:侯孝賢不在乎觀眾,他甚至主張背棄觀眾。他關心的是聶隱娘作為一個孤獨沒有同類的人,他是如何和解。為了進入聶隱娘的心臟,輔導員秘密打開東西隱藏在她中的凝視顯示她心臟。通過聶隱娘作為刺客而不是殺人異常故事,揭示聶隱娘存在狀態、生命認知和價值觀的崩潰和重建。
  • 《刺客聶隱娘》美則美矣,但依然是沒有「俠」的武俠片
    >轉發朋友圈不需要聯繫撰文:鴻帆終於在大銀幕上看到了《刺客聶隱娘》。《英雄》把華語武俠片的影像美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張藝謀的武俠片,見「權力」。《一代宗師》中,王家衛用一種有歷史縱深的表述替代了此前的「小資」調調,構建出一種「拳有南北,國無南北」的中國格局,但他的坐標顯然落在香港;而明眼人一眼就可看出,《刺客聶隱娘》中唐代藩鎮與中央的關係,充滿了對今日兩岸關係的隱喻。然而,這兩部電影最終並沒有跳出兩位導演過往的格局。
  • 《刺客聶隱娘》:以後再也不會有人這樣拍電影了
    從《海上花》《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紅氣球》《最好的時光》《千禧曼波》,再到最新的《刺客聶隱娘》,她是最大的幕後功臣之一,「侯氏美學」的開創及實現者。侯孝賢睽違七年,交出一部《刺客聶隱娘》,用侯氏風格的東方美學在坎城迷倒一眾西方媒體,「很遲緩,很輕柔,畫面美到讓你屏住呼吸」,「一部需要凝望,而不只是觀看的佳作」,好評如潮,更博眾評委青眼相待,摘得最佳導演獎。
  • 聶隱娘 刺客的成本
    為何名為「隱」?謝海盟說,「隱」指的就是刺客在等待時機的當下,隱匿其形影,聶隱娘的「隱」,是藏身在光與影交際,隨著光影變化伺機而動,迥異於一般人對刺客晝伏夜出的印象。「『刺客的成本』是我們借這部片要向觀眾展示的東西,各行各業、各樣的所作所為都是有成本的,刺客當然也不例外 .」
  • 《刺客聶隱娘》:隱娘劍出鞘方顯江湖本色
    影片由侯孝賢執導,改編自唐傳奇小說,講述了舒淇飾演的聶隱娘劍術學成後,出關刺殺青梅竹馬的幼時戀人田季安(張震飾)的故事。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片兒姐今天帶你來領略這部電影的故事。《刺客聶隱娘》豆瓣評分8.3,電影排拍攝輾轉於大陸、臺灣、日本進行實景拍攝,外景遍布湖北武當山、神農架、利川、隨州、內蒙古等地。
  • 刺客聶隱娘——好是不好?
    《刺客聶隱娘》讓臺灣導演侯孝賢獲得了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也是他於內地上映的第一部電影。按理說來,這應該是一部相當不錯的電影,值得人們走進電影院。然而,就目前來看,《刺客聶隱娘》的口碑卻遭遇了滑鐵盧,僅從豆瓣評分來看,上映一天就從上映前的8.2跌倒了7.7,不少觀眾甚至表示「無聊至極」,「看的睡著」。這到底是誰的問題?是坎城的評審們不懂中國文化?是中國的觀眾不懂這種情懷?還是導演的指導不接地氣?
  • 《刺客聶隱娘前傳》來了!原來聶隱娘之前的故事是這樣的!
  • 孫力珍 侯東曉丨侯孝賢電影中的「慢美學」與女性意識——從《南國再見,南國》到《刺客聶隱娘》
    [1]轉引自張憲堂《熱的文本、冷的影像:〈刺客聶隱娘〉的影像與書寫》.《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臺北),2017年第6期,第58頁。[2]婁逸:《無聊與沉思的時刻:「慢美學」電影中的時間痕跡與目光》,《電影藝術》2018年第5期,第94頁。
  • 今晚再看《刺客聶隱娘》!
    就在那個時候,侯孝賢忽然感到時間停了下來,能有一個角度,看見他自己所身處的時間與空間,一種寂寞的心情湧上心頭。侯導常說,日後會拍電影,多半要追溯自此。但直到拍完《小畢的故事》,朱天文丟給侯導一本《沈從文自傳》,他才真正尋回這自童年起就埋下的鏡頭美學。這種「沈從文式」的視角,有一種胸襟,總是很遠地俯視著世間發生的一切悲歡離合。很客觀,但也很悲傷。侯導說,這是導演的視角,也正是他的眼裡的人世江湖。
  • 《刺客聶隱娘》: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與此同時,田季安自幼被公主道姑帶到山上修煉劍法的表妹聶隱娘滿師歸來。她謹遵師父教誨,奉行殺一人以救萬人的理念,接連手刃多位大僚,而此次歸來則將狙擊目標鎖定在田季安身上。劍術已成,道心未堅,俠女聶隱娘捷若猿猱,隱跡紅塵。 《刺客聶隱娘》這部影片雖然出自侯孝賢導演之手,有舒淇、張震等一眾大牌明星的加持,豆瓣評分7.3,但是在上映之後,還是最終以票房慘澹收尾。
  • 文藝片難逃「票房毒藥」魔咒:《刺客聶隱娘》黯淡離場
    就在近期,《碟中諜5》與《小黃人》等商業大片相繼上映,同檔期的唯一一部文藝片《刺客聶隱娘》卻已經悄然離場。  根據第三方票務機構的統計數字,截止到9月15日下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午4時,《刺客聶隱娘》的當日票房進帳僅4.6萬元,票房累計總額6094萬元,排片數量已不足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