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兒童電影市場低迷 兒童片為什麼兒童不愛看

2021-01-07 國際在線

近幾年來,國產兒童電影市場持續低迷。2018年,兒童片年產量近百部,但真正在院線排片放映或在其他新媒體平臺播放、具有評分數據指數的不足10部,這其中還包括諸如「小戲骨系列」網絡電影等其他非典型的兒童電影作品。數量不足、質量堪憂,再加上社會影響力較小,很難滿足兒童成長過程中對電影產品的價值引導需求與觀賞娛樂需求。針對這種現象,相關主管部門多次推薦優秀兒童片上線,排片率以及票房數據卻不理想,在引發積極的社會反響、帶動優秀兒童片佳作頻出等方面收效不大。比如,電影頻道製作中心出品的高水準兒童電影《那年八歲》,藝術表現細膩流暢,情感表達溫暖真摯,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主流價值取向,卻在上映期間市場表現慘澹,即便安排兒童節二度上映,仍未能獲得大眾尤其是兒童觀眾群體的足夠重視。兒童電影在當下面臨的尷尬現狀可見一斑。

兒童片為什麼兒童不愛看?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基於市場數據調研及受眾採訪基礎上的論證分析,總結出三個原因。首先,從電影市場及產業大環境來看,發達的媒介及開放的文化傳播政策已經將我國電影創作放置於國際電影市場競爭之中。國產兒童電影創作,不論是從敘事內容上還是視聽製作水準上,都受到比以往更為激烈的多維度挑戰。在網際網路環境下,觀眾都上了網,國產兒童電影同樣也面臨著網上海量內容,尤其是兒童電視綜藝、動畫片、網絡短片等的衝擊。

其次,從傳播規律來看,優質的內容資源是電影獲得好口碑、高收益的保障。然而,由於創作群體的年齡與受眾群體的年齡存在代際鴻溝,使得兒童電影在創作視角、創作體驗度等方面與兒童受眾之間存在天然屏障。即使是優質的兒童電影,也可能因為離兒童生活太遠、無法使他們產生心理共鳴等問題,而難以被目標受眾所接受。由於受到商業思維的影響,電影市場一度呈現出浮躁喧囂的不良趨勢,大製作、快餐式生產漸成規模,擠佔了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打磨而又不易獲得較高經濟回報的中小成本兒童電影的生存空間。部分創作者開始向已經具有一定觀眾基礎的電影IP,乃至電視綜藝、動畫片IP借鑑內容元素,導致兒童電影創新乏力,敘事空洞且缺乏思想及藝術深度。此外,為了縮短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很多兒童電影選取兒童演員出演。但兒童演員畢竟不是專業演員,一旦產生流量,過分追求商業利益,就會影響其正常的學習生活以及生理健康成長。有些兒童電影為了宣傳營銷,甚至出現炒作、消費未成年兒童演員的情況,對整個社會兒童價值培養體系造成衝擊。

最後,從傳播特徵來看,兒童觀眾無法獨自前往電影院觀看兒童電影,需要成年人的陪同。這就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兒童電影創作在吸引低齡受眾主體的同時,必須適當地考慮到成年人的欣賞及審美喜好;另一方面,現代人學習工作繁忙,成人與兒童之間的陪伴時間本就有限。再加上觀看電影的便捷度無法同電視、網際網路等日常視聽媒介相提並論,所以他們能共同擁有的觀影時間少之又少。

究竟如何應對兒童電影兒童觀眾不愛看的難題?在結合電影市場、電影創作、電影傳播、兒童受眾心理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後,筆者產生了一些體會。首先是政策上的扶持力度應進一步加大,運用獎勵機制鼓勵優秀兒童片的創作,壯大兒童片創作隊伍。其次是在保證內容價值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加入一些與當下兒童關注熱點話題密切結合的元素,引發他們的心理共鳴。最後,要對兒童電影觀眾進行有目的、有價值的觀影引導,組織兒童電影深入中小學生課堂,組織兒童與父母共同觀影的活動,搭建親子電影院等觀影平臺,使觀看兒童電影成為每一個家庭日常休閒娛樂的習慣性內容。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兒童群體對優質電影內容的需求始終存在。到電影院觀影的兒童觀眾,不單單需要從虛擬動畫大電影中獲得樂趣,也渴望在來源於現實生活、由同齡人表演的、能讓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的兒童電影中獲得思想與價值的啟迪。相信在政策、創作、產業及宣發的多方重視之下,優秀兒童電影頻現、伴隨兒童精神成長始終的局面將不再遙遠。(作者:朱星辰)

(原文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國產兒童電影市場低迷 兒童片為什麼兒童不愛看)

相關焦點

  • 國產兒童電影如果還只拍給兒童看,沒市場
    與之相對的是,以好萊塢和日本為代表的世界主流兒童佳片卻呈現另一種趨勢,即兒童商業大片元素越來越低齡化,而動畫大片卻一直堅持成人化,這樣做到讓成年人看了不覺得「弱智」,兒童看了不覺得難以理解,其樂融融的「合家歡式」兒童片才會延續成功。未來如何能好看?
  • 於藍追問:國產兒童電影拿什麼和商業大片競爭?
    院線為何不待見國產兒童電影    「2009年至2010年的兩年時間裡,中國共拍攝製作了105部兒童片,去年更是達到了55部,」張之路說,顯然我們不是沒有兒童電影,甚至並不缺乏好的兒童電影,但是與觀眾見面的比例只能用「可憐」來形容。與國產兒童片沒有檔期相比,已經建立口碑的好萊塢兒童大片卻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常勝將軍。
  • 《霹靂貝貝》導演宋崇:現在的兒童電影大多是「偽兒童片」
    宋崇自己說小時候很頑劣,他拍的兒童片,以前的同學看了就說,「活脫脫是宋崇小時候」。「你得有兒童的生活。現在有些女同志拍兒童片拍不好,她們選演員喜歡奶油漂亮的,拍戲喜歡循規蹈矩的、乖乖的。」宋崇說,「我拍兒童片的理論是,兒童片導演必須是頑劣兒童出身的『大孩子王』。」
  • 好看的國產兒童電影去哪了?
    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457.1億元,兒童電影票房收入約83億元。而從近幾年暑期檔和六一檔看,幾部國產動畫系列電影《潛艇總動員》《賽爾號》《三隻小豬》等輪番上映,卻頻頻被詬病:內容幼稚、粗糙且同質化。不少觀眾表示無奈,為何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越來越少,好看的中國兒童電影都去哪了?「潛艇」系列動畫電影曾5年蟬聯同檔期國產動畫票房冠軍。
  • 從輝煌到冷落,兒童電影該何去何從
    「近年來,動畫電影有了突破,但大部分真人兒童電影,在思想形式和內容上缺乏創新、觀念陳舊、題材單一,技術藝術表現手段相對落後。」江西電影製片廠導演鍾海這樣評價當下中國兒童電影創作的現狀。鍾海「咱們現在兒童電影沒少拍,但影片質量滯後於生產數量,大部分國產兒童電影既沒有獲得國內主流電影市場的支持,也缺乏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 這是兒童不宜的兒童片,也是成年人的恐怖片
    香玉來給大家推薦一部兒童片。主演呢,是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故事呢,發生在一個幼兒園裡。不過有趣的是,這部標榜為「兒童片」的電影恰恰「兒童不宜」。它只是借兒童的視角,來反映成人世界的規則——《看上去很美》Little Red Flower《看上去很美》改編自王朔的最後一部小說。在這之前,王朔的所有小說基本都被改編成了電影,而且均獲得了成功,比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米家山的《頑主》等。
  • 《福星高照朱小八》:國產兒童動畫電影也找對路子了
    普通觀眾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當然不見得要在觀影前對電影做「盡調」,但了解了《朱小八》的出品公司,至少能幫助觀眾對電影先建立起初步的信心。  與相當一部分兒童動畫電影一樣,《朱小八》的海報和預告片都有些「趕客」。這大概也是作為兒童動畫電影,由於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導致的宣發上的通病和先天不足。
  • 這部被遺忘的國產兒童電影,你看過嗎?
    所以,今天婊姐想推薦一部被遺忘的國產兒童電影《我的九月》。 有人說:這部電影是中國影史最好看的兒童電影。 因為,這部電影裡有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記憶。 我的九月  The September of Mine 這部連海報都很土的電影拍攝於1990年,距今已經有快三十年的歷史了。 電影由當時的「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兒童片。
  • 國產兒童電影圖鑑:以多部影片為例,探討兒童電影的整體發展
    早在1922年,上海影戲公司出品的為主角的短片《頑童》作為我國的第一部兒童片上映了。雖然之前也有《盲童教育》,《養真幼兒園》等展現兒童生活的片子,但它們更像是記錄片,而《頑童》有情節,也是由兒童扮演的,整體展現了孩子的童趣,是有故事色彩的影片。可以說《頑童》拉開了中國兒童電影史的第一幕。
  • 《樹上有個好地方》豆瓣8.0,「兒童片是給童心未泯的人看的」
    ,他還是會不自覺回想起他第一次拍攝兒童長片的那個遙遠的暑假。「我的兒童電影不光是給孩子看的,它是給所有童心未泯的人看的。如果你真正的理解了這句話,會發現兒童電影創作的門一下子打開了。」張忠華說。電影中另一個重要角色「粉提老師」則是由劉盼飾演,劉盼並非專業演員,大學學習的專業是新聞系。而為什麼選擇劉盼,張忠華不避諱的回答,「她是我太太。」
  • 《巴啦啦小魔仙之魔箭公主》:國慶檔兒童電影的突圍
    (2)國慶檔難得的合家歡大電影今年國慶檔電影市場火爆,除了頗受矚目的四部不同類型的成人指向的電影之外,兒童電影市場也在爭奇鬥豔。10月1日,同時有三部兒童電影上映:兩部動畫電影《極地大反攻》、《天眼傳奇》以及真人兒童魔幻電影《巴啦啦小魔仙之魔箭公主》,加上已經上映20天的《小黃人大眼萌》,總共4部電影分割國慶檔兒童市場。在這三部新上映的兒童片中,《巴啦啦小魔仙3》脫穎而出,無論是票房、上座率還是口碑都遙遙領先,首映2天票房已超過1000萬元,遠遠高於同檔期的其他國產兒童片。據業內人士保守估計,該片票房預計可達6000萬元。
  • 亞洲兒童電影的人文性 |《閃光的事業——兒童電影研究文集》
    這兩種兒童片都能傳遞積極的思想,引導兒童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在美國兒童電影中,幻想型作品是深受青睞的類型,其最賣座的兒童電影,如《獅子王》(The Lion King)、《精靈旅社》(Hotel Transylvania)、《怪物史萊克》(Shrek)等系列,都屬於此類。迄今為止,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兒童電影產業化並獲得巨大利益的國家。
  • 5部如水晶般純淨的兒童電影,其實更適合給大人們看!
    說起童年,黎叔只能是默默無語兩眼淚啊,那樣美好的東西從此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只能泡一杯清茶,靜靜地看一部電影,回味美好的時光。這是一部溫暖溫情、心曠神怡的好電影,淨化心靈之佳作。黎叔再次為你奉上的是一道暖暖的瑞士奶酪火鍋。4、《狐狸與孩子》(2007)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美味大餐,屬於大自然的那份美麗。有點兒像紀錄片,卻比風光片有趣,比兒童片安靜。又是一個長著雀斑的可愛的法國小姑娘,小狐狸怎麼也可以這麼地萌萌噠。片子還告訴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一起踏過了幾座春秋,領悟了愛不是追逐佔有。
  • 電影評論 | 20世紀80年代來的臺灣地區現實題材兒童電影文化透視
    ,在對此類影片的討論中,一般不歸入兒童片的範疇。結果觀影過程中,電影院的孩子們滿場飛,孩子們根本不明白電影在講什麼,不大一會兒工夫,看電影的孩子就在電影院到處亂跑」[10]的現象。類似《冬冬的假期》這樣的兒童影片,其並不是「適合小孩看的兒童電影」,而是以小孩為題材內容,服務對象其實是成年人。
  • 百態番外篇|兒童節連看7部國產動畫電影
    等待電影開場的小朋友們那麼作為小朋友們的節日,六一兒童節毫無疑問是動畫電影扎堆的檔期。不提《哆啦A夢》這樣外來的「大IP」作品,各類國產動畫也都會在這個時間段集中上映,至少能夠在電影票的購買平臺上營造出一派兒童動畫市場也頗為熱鬧的場面。但到底這些動畫的質量如何呢?
  • 最好的兒童電影由孩子們自己選
    昨晚,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主席侯克明表示,本屆影展向全球同行發出邀請後,大約10多天內,就收到全球不同國家電影人的踴躍報名。其中,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將其作品《太陽之子》送來影展做首映,「可以說,國際同行相當支持我們。」侯克明表示,影展期間,廣州的少年兒童看電影、寫影評,選出自己喜歡的影片。其中很多小朋友寫的影評非常準確、生動。
  • 西安臨潼本土兒童電影《樹上有個好地方》6日上映
    9月1日記者獲悉,由西安臨潼籍導演執導、臨潼一線教師學生出演、在臨潼當地拍攝的兒童題材電影《樹上有個好地方》將於9月6日在愛奇藝正式上映。該影片先後獲得陝西電影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國產新片展推薦影片、第8屆中國影視「學院獎」(教師組)劇情片一等獎等獎項、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提名獎等多項大獎,並分別入圍第22屆美國布魯克林國際電影節和第24屆德國SCHLINGEL(施林格爾)國際兒童電影節。
  • 時光倒流三十年,國產電影你怎麼看?
    用評分來判斷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最高分竟然是一部兒童片!怎麼樣?是不是很意外?別驚訝,1990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整個大環境還是百花齊放的。兒童片也是一個類型電影,也會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並不是像我們今天說的那樣,兒童電影就是動畫片,就是正能量,就是弱智劇情。如果你真的看完了《我的九月》的話,就不會認為兒童電影+正能量是一個非常差勁的組合了。
  • 《昆蟲總動員》——什麼是好的兒童電影?
    唯獨這次,我真實地感覺到「幸福」: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看的電影——客戶引進這樣好的兒童電影,是功德;讓中國小朋友看到這樣的電影,是善事。我們只是參與了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點兒工作,都會跟著感覺到驕傲。我都長大很久了還是兒童文學、兒童電影的愛好者。但是中國本土的兒童文學、兒童電影一直存在一個特別大大問題,就是總要給孩子做價值觀的植入。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近年來,一些優秀的國產兒童電影在敘事上有所突破,體現出了鮮明的兒童本位意識。兒童本位論強調兒童不是縮小化的成人,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志趣、意志和行為習慣。在電影創作範疇內,「兒童本位」意識則要求電影創作以兒童為本源,以兒童作為觀賞的主體進行創作,以服務於兒童為重心。國產兒童電影在兒童本位意識的推動下,在主體敘事視角、影像敘事風格和故事敘事節奏上,都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