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貝貝》導演宋崇:現在的兒童電影大多是「偽兒童片」

2021-02-08 澎湃有戲

撰文:澎湃新聞記者 陳晨

1988年,一個「帶電的孩子」驚豔一代青少年的童年。戴著紅手套的貝貝,能控制交通燈,能提前打下課鈴,還能和外星人「攀親戚」。這個善良又有趣的兒童形象成為中國電影銀幕上的經典,憑藉想像力帶來的天馬行空也彌補了技術匱乏年代的缺憾。當時,好萊塢已經花3000萬美元做出風靡全球的《E.T》,而兒童電影製片廠則花了47萬人民幣,拍攝了一部迄今也能夠位列許多人心中「最佳」系列的兒童科幻片。

《霹靂貝貝》海報


《霹靂貝貝》的導演宋崇拍過不少兒童片,在「貝貝」橫空出世前,一部《閃光的彩球》也曾得到當時青少年們的喜愛,也是因為這部影片,讓當時年事已高的兒影創辦者、老影人於藍來到上海「挖」他去了北京。上世紀90年代,宋崇拍攝的《三毛救孤記》,幾乎是救了因為效益壓力重重的安徽電影製片廠。


宋崇這樣評價《霹靂貝貝》在他創作生涯中的意義,「它豐富了我創作兒童片和科幻片的創作經驗和自信心,了解了兒童演員的特點和兒童觀眾的觀賞心理。」


退休後的十幾年,宋崇在上海開設影視專業的高校教書,還時常會講起拍攝《霹靂貝貝》的經歷。學生從80後教到95後,大家都喜愛著霹靂貝貝,這讓宋崇十分欣慰。「觀眾是上帝,能被上帝關注和垂愛是多麼幸福的事。在課堂上,學生一聽我是《霹靂貝貝》的導演立即會鼓掌歡呼,一下我和學生親近許多,我就陶醉了。」

宋崇


從對「特異人」和「外星人」的好奇出發


三十年後,和宋崇談起當年拍攝《霹靂貝貝》的來龍去脈,他還是記憶猶新。回想拍攝初衷,宋崇說,貝貝故事的啟發是「特異功能」,當時一段時間航天部在研究各種神奇的特異功能,電影中「人體研究所」也確有其事。早些年,宋崇在北影廠曾經拍了一部關於特異人的紀錄片,請全國有特異功能的人來表演,有人能耳朵識字,有人能手掌識字,「有些事是你不能了解的。」但這部紀錄片只作為內參,沒有公開過,因為沒法解釋的事情就容易歸類封建迷信,或者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引發詐騙。

《霹靂貝貝》截圖


影片編劇張之路曾經是個物理老師,寫「帶電的孩子」中有不少物理知識,但宋崇覺得不夠神奇。當時《E.T》風靡世界,全世界對外星生命充滿好奇,於是電影中又加入了飛碟、外星人等元素,增加影片的新鮮感。


而這些元素意味這電影的製作難度大大提升。以前做導演,只要考慮怎麼講好故事,把握演員表演。而拍攝《霹靂貝貝》,充滿了各種設計機關和小心思。


「其實這個片子,我們拍得很節約,用了當時上影廠最好的特效團隊,一部分用了特效動畫,比如水倒流的膠片倒放,或者用疊加二次曝光,先拍醫院,再拍飛碟,疊化合成。還有一些人飛起來的威亞鏡頭,不過那時候摳像技術不成熟,還得靠逆光拍攝之類的方法規避掩藏。」

《霹靂貝貝》劇照


另外,劇組當時參考《E.T》做了一個三米直徑的飛碟,掏空了幾個洞,裡面裝上燈,用吊車吊起來移動,這就是當時的「大製作」鏡頭。


當時電影的美工,是後來拍了《大氣層消失》《紫日》的導演馮小寧,他給外星人的形象設計一套連體衣,買了幾千個亮片,當時正和馮小寧談戀愛的演員劉佳,用約會時間把亮片手工縫上去,「光一打就閃閃發光,衣服太金貴,馮小寧怕被別人穿壞了,就親自穿親自扮演外星人。」宋崇給我們透露了一個幕後小八卦。


當時對於場景的選擇,也有考慮到做個對比,「生活的景都是當時最好最現代的,因此家、學校這些場景都是在深圳拍的,當時深圳的現代化遠遠走在全國前列。但一些科幻的場景,比如飛碟出現的時候,瞎子復明的時候,反而選擇了一些古老的文化,例如長城、碑林。」


而《霹靂貝貝》的「神奇」感,也延續到了宋崇之後的創作中。拍《三毛救孤記》的時候,宋崇讓三毛頭上的毛可以豎起來,這也得益於之前的積累,宋崇已經非常善於設計這些小機關。「當時用了玩具小汽車裡的齒輪,裝在三根毛底下,再用遙控控制,三根毛就可以分別站起來。孩子們看了就覺得特別新奇喜歡。」


選演員靠「吹牛」 


宋崇常給學生們講《霹靂貝貝》選演員的故事,妙趣橫生。拍攝兒童片那些年,他有些發覺好苗子的「絕招」。


《霹靂貝貝》海選的時候來了上千個孩子,這些孩子來自全國的少年宮,才藝不相上下。宋崇給他們出了道題,讓孩子「吹牛」,問他「你是怎麼來的?」要求要用想像力回答,牛皮吹得越大越好。「有的孩子說,我坐小汽車來的,我坐飛機來的,這就沒什麼想像力。有的說我騎掃帚來的,我坐飛碟來的,那就比較好玩,我繼續讓他編。還有說騎毛驢來的,我說『那你騎毛驢回去吧』。」


這樣一輪篩選掉只剩幾百個孩子,宋崇又讓他們吹牛,「你今天吃了什麼?」有的孩子說「吃妖怪」「吃星星」,有的孩子說「吃泡飯」,宋崇說,「那你再回家吃泡飯吧。」


「吹牛是小演員展示自己閱讀量、知識面和想像力的表現。」宋崇說,因此,有些較真說「老師說好孩子不能撒謊」的乖小孩,宋崇也認為並不一定適合做演員。


吹完牛剩下了幾十個孩子,宋崇又用做遊戲觀察孩子的性格、反應和膽量。最後篩選到只剩十幾個孩子的時候,才分配角色。之後再給這些孩子上表演課培訓,訓練他們做小品。


「孩子的小品也能看出想像力,當時給他們設定了一個規定情境——天氣很熱,你在房間裡做功課,飛進來一個蒼蠅。結果孩子為了打蒼蠅,啪一巴掌就拍到了我臉上。想想也是好玩得不得了。」宋崇哈哈笑著回憶當年的情形。

《霹靂貝貝》劇照


演貝貝的小男孩張京,是當年全國故事大王的冠軍,說到這個孩子的發掘,宋崇說當時確定不需要找很好看的小朋友,但是需要有特點。「張京頭大,看起來虎頭虎腦的,像有特異功能的孩子。」


拍孩子多的群戲,宋崇回想每天收工回家腦袋都要炸了,因為孩子們實在是太鬧騰。可宋崇偏偏還喜歡挑調皮的孩子。


1982年,宋崇拍攝《閃光的彩球》,一個班30多個孩子帶到寧波拍攝,最頑皮的男主角只有宋崇能製得住,於是連晚上睡覺,宋崇都和他睡一間。在兒影廠的日子,宋崇學會了管小孩,恩威並施,「到寧波山裡,孩子們就滿心想去玩,就乾脆先放兩小時的假,讓孩子們去採花。等回來再給他們玩花,他們也沒興趣了。你要先滿足他們的興奮點,管是管不住的。」


關於這部電影還有個小插曲,《城南舊事》的導演吳貽弓曾經很得意自己挑選的英子的演員沈潔,是當時宋崇挑過那個班裡「撿漏」來的。說起這段往事,宋崇依然遺憾。「我不是沒挑中她,我一眼就知道這個小女孩太好了,可是一個班三十多個孩子,我們一律不許家長跟著,這個孩子的家長非要跟,一個家長跟,全班家長就都要跟了,我不能為她破例。」宋崇是個注重「規矩」的導演。


宋崇自己說小時候很頑劣,他拍的兒童片,以前的同學看了就說,「活脫脫是宋崇小時候」。「你得有兒童的生活。現在有些女同志拍兒童片拍不好,她們選演員喜歡奶油漂亮的,拍戲喜歡循規蹈矩的、乖乖的。」宋崇說,「我拍兒童片的理論是,兒童片導演必須是頑劣兒童出身的『大孩子王』。」

《霹靂貝貝》劇照


兒童片就是為孩子拍的


《霹靂貝貝》當然也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在今天看來,讓貝貝完全成為一個普通小孩才能融入集體的選擇,與當時強調集體和共性,並不提倡個性的社會價值觀有關。宋崇透露,其實後來陸陸續續有好多孩子寫信來,問為什麼要讓貝貝失去帶電的能力,「他們說應該給貝貝身上裝個開關。」但當時,主創們認為,電影最後希望落到解決孩子孤獨的問題,回到常態。「即便異類能夠融入集體,孤獨感似乎解決不掉。很多文學作品都是這麼做的,為了回歸平凡,寧願失去。」


不知這樣的遺憾,是否會在未來得到彌補。2015年,在廣電備案的網站上曾出現《霹靂貝貝》續集立項的消息,導演是當時影片的編劇張之路。


劇情簡介顯示,這部叫《霹靂貝貝歸來》電影講述的不再是貝貝童年的故事,貝貝成了年輕的大小夥子,超能力覺醒懲惡揚善。宋崇透露,這些年,很多人找來想要拍續集,他都拒絕參與。「一來是因為再拍很難超過它,始終沒想過哪條路,能突破原來(的作品)。如果要拍,一定要突破。現在肯定是做了也不討好。而且這個電影每年電視上都還在放。」對宋崇來說,《霹靂貝貝》,拍一次就夠了。


不可否認,30年後,仍有許多人懷念《霹靂貝貝》《泉水叮咚》《大氣層消失》《小鈴鐺》等兒童片,是因為今天的「兒童片」實在沒落,基本上只能選擇動畫片。


宋崇介紹,兒童片曾經是中國踐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產物,過去蘇聯有兒童電影製片廠,後來中國的兒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家兒童電影製片廠。曾經的兒影是「獲獎專業戶」,不僅在國內外獲獎無數,每年6部生產指標出產的電影,也是「根本不夠放」。

《霹靂貝貝》劇照


到了1990年代末,兒影廠和北影廠等8家單位合併成立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兒影廠的所有員工被打散分到了中影集團的各個部門,兒影廠的生產任務,轉而由集團下屬的第三製片公司承擔。2005年,在第三製片公司的基礎上,中影動畫產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專攻動畫片生產。而一直以生產兒童故事片為主的兒影廠,只剩下「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這塊金字招牌,仍作為出品單位偶爾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而兒童電影的生產也從「計劃」被推進了「市場」。


「過去是拍片子的是頭,管發行,後來倒過來,發行成了頭。」宋崇認為,兒童片其實有著巨大的市場,只是沒有得到重視和適當的方式。


例如孩子不像成年人,可以自主選擇影片,很多時候觀看的內容,需要學校和家長來篩選,過去學校組織看電影的方式,其實是適合兒童片發行的。而如今,因為重視學習和安全,學校組織外出看電影,甚至春遊的活動都越來越少。


另外,創作的「源頭」也沒有得到重視,「過去我們搞過一個計劃叫『金蘋果園』,就是把作家們當作『金蘋果樹』,一搖就一個『金蘋果』。當時我就跟作家們說,只要你們來北京,我就招待你們,你們需要什麼樣的寫作條件,我都滿足你們,條件就是你們要給我寫本子。」所以,當時有許多即便不是專攻兒童文學創作的作家,也會給兒影寫劇本。


做過兒影廠廠長的宋崇,這些年還是會陸續收到一些來尋求幫助或者建議的邀請,一些影視公司說想拍「兒童片」,但在宋崇看在,如今真正為孩子拍的影片少之又少,大多數的電影,不過是用孩子做主角的「偽兒童片」。


在宋崇看來,早年一些革命題材電影,比如小蘿蔔頭在各個監牢送情報,「其實這個片子不適合孩子看,孩子看過覺得恐怖,這就不算是好的兒童片。有些片子講家庭離異,看得孩子很擔心家長離婚,憂心忡忡,這也不是好的兒童片。」


而近年來,不少文藝片,以孩子為主角,是以兒童的視角舒解成年人的情懷甚至批判,例如《八月》《嘉年華》《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等,這些影片自有其藝術價值,但孩子並不能從中獲得觀影的愉悅。


《西小河的夏天》的導演周全藉由電影表達自己對於童年記憶和故鄉的追思;《八月》的導演張大磊曾表達片中的小男孩是以「闖入者」的角度去致敬父輩;在平遙電影節上獲得多項大獎的華語電影《過昭關》的導演霍猛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選用孩子作為主角,因為孩子能夠更純粹的傳達導演看待事物的眼光,以及用一種更具對比度的方式承載影片關於生死思考的主題。


而除了上述過於「作者化」的「偽兒童片」,宋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因為國家對於拍攝兒童片一直有五十萬到一百萬不等的補貼,不少片方為了補貼而選擇加入兒童視角, 最後也搞成了不倫不類的「偽兒童片」。


「我們以前專門討論過一個標準,兒童片必須滿足三點,為孩子們拍的戲,以孩子為主角,兒童喜聞樂見,符合這些概念,才能算是真正的兒童片。」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相關焦點

  • 專訪丨《霹靂貝貝》作者張之路:兒童電影的阿Q
    張之路【對話】兒童電影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更廣泛的可能性澎湃新聞:宋崇導演有透露過,一開始你的劇本(《霹靂貝貝》)裡有很多物理科普小知識,但是後來他沒有保留,關於這點當時編劇和導演的合作是有些分歧的嗎?比如有一個細節,貝貝剛出生的時候,孩子躺在搖籃裡,因為它帶電,他手上就帶著一個鐵鏈子,被接在暖氣上,看完樣片我跟宋崇說,貝貝的爸爸是電工,電工最基本的常識得知道,地線接在暖氣上是錯誤的,要接在自來水管上。但宋崇覺得這不是很重要,覺得這是個童話,所以可以這樣。這一點就像你剛才說的,我比較強調科學性,我作為一個物理老師總覺得有點難受。
  • 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
    「霹靂貝貝」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宋崇、翁路明導演,張之路編劇,於1988年上映,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兒童科幻片。
  • 還記得《霹靂貝貝》嗎?作者靈感竟來自門把手靜電
    從《流浪地球》到《上海堡壘》,人們討論著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發展的N種可能。  其實,在30多年前,有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也曾風靡一時,影片中那個孤獨的、會放電的小男孩,曾是許多80後揮之不去的記憶,這部電影叫做《霹靂貝貝》,原著作者、編劇便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
  • 電影《霹靂貝貝》32年後演員現狀:片中的兩位老藝術家,已離世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1988年。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霹靂貝貝》上映,電影改編自作家張之路的小說《帶電的孩子》,由宋崇和翁路明執導。直至今天它依舊是一代人,童年不可磨滅的記憶——如今,32年過去了,當年在影片中,飾演貝貝,及貝貝同學、父母、老師的這些演員現在生活是什麼樣的呢?皮哥就帶著大家一探究竟——飾演劉貝貝的張京,是導演宋崇在在「全國故事大王」比賽上發現了的。
  • 《霹靂貝貝》:被復仇者聯盟遺漏的少年丨丨國產腦洞電影大賞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值班壹讀君丨琬瑜今天壹讀君(yiduiread)推薦的電影是《霹靂貝貝》。看過了這部,《冰雪奇緣》什麼的全都是老梗了。導演: 翁路明 / 宋崇編劇: 張之路主演: 張京 / 王瑩 / 章萍 / 劉長 / 鄢麗娜 / 更多...
  • 80後懷舊老電影《霹靂貝貝》
    《霹靂貝貝》是我兒時喜歡的科幻之一,電影主要講述一個出生帶電小孩的神奇經歷,看完總是和小夥伴們模仿其中的動作。該片可謂是國產第一部兒童科幻片了,1988年上映,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由宋崇、翁路明導演,雖然距今已30多年過去了,依舊是75後、80後的美好記憶。
  • 「霹靂貝貝」之父張之路新作《吉祥的天空》:寫北京胡同裡的童年往事
    80後的童年記憶裡,一定少不了《霹靂貝貝》這部電影,它的編劇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今年「六一」前夕,張之路出版了新作《吉祥的天空》,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男孩吉祥的成長故事。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不僅是一位七旬老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更承載了他對兒童文學創作的理解。
  • 4部國產老電影:每年的冬天,我們都會變成霹靂貝貝
    《霹靂貝貝》導演: 翁路明 / 宋崇編劇: 張之路主演: 張京 / 王瑩 / 章萍 / 張毅 / 鄢麗娜「每一年的冬天,我都會變成霹靂貝貝」這大概是小編看過的對這部電影的記憶描述中最形象的一句話了。每個乾燥的冬天,我們脫下秋褲的時候身上噼裡啪啦釋放的靜電,確實會讓人想起《霹靂貝貝》這部電影中那個雙手能夠放電的男孩貝貝。
  • 看電影 你有萬磁王,我有《霹靂貝貝》
    這是一部兒童劇神作《霹靂貝貝》是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就算在今天,中國也始終沒有拍出過幾部像樣的科幻片。寧浩在接受新京報的採訪時,曾列過他心目中的十佳電影。張之路陸續還創作了《魔錶》、《足球大俠》、《危險智能》《瘋狂的兔子》等一系列兒童科幻文學作品。紛紛被改編成了電影,在全國各地公映。可能很多觀眾並不知道。我們國家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專門生產兒童電影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
  • 因一部電影知名 他為何不喜歡被叫「霹靂貝貝之父」?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三十多年前,一部帶著科幻色彩的兒童電影《霹靂貝貝》曾風靡一時,很多觀眾至今都還記得那個身體帶電的小男孩。這部電影的走紅,也讓人們知道了原著作者張之路的名字。最近,張之路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因為新書《香山慈幼院》的出版。
  • 說一說中國歷史上十六部科幻片排行榜,霹靂貝貝是我兒時的回憶
    他對機器人說:「我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現在好了,你可以去幹我不喜歡幹的事了。」機器人也煩了,它對趙書信表示,也希望像人類一樣,有個性。當有一天智能人多了,就聯合起來,擁護趙書信做領袖..
  • 老電影裡的兒歌 ||《綠色錢包》《霹靂貝貝》《苗苗》這些80年代的電影歌曲還記得嗎?
    你拍手,我拍手大家一起拍拍手你唱歌、我跳舞大家拍手來伴奏歡樂的歌聲困難的少年你拍肩、我拍肩大家一起拍拍肩嬌滴滴、樂呵呵我們生活比比肩童年的時光多麼美好幸福的微笑留在心間電 影 簡 介《霹靂貝貝》(Electric boy)是1988年由宋崇導演、張之路編劇的中國第一部經典兒童科幻片,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
  • 從輝煌到冷落,兒童電影該何去何從
    30年後,仍有許多人懷念《霹靂貝貝》《泉水叮咚》《大氣層消失》《小鈴鐺》等兒童片,這些影片不僅在當年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在今天仍然為長大的70後、80後,甚至90後們津津樂道,成為真正影響過幾代人的文化經典。《霹靂貝貝》「兒童片沒落」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只要孩子們還需要電影,這個話題就有反覆被提及的必要性。
  • 追尋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馮小寧曾導演的《大氣層消失》、參與的《霹靂貝貝》,曾是一代人的記憶,那些「土味科幻」是中國獨特環境下孕育出的作品。《流浪地球》火爆之後,張之路有點為自己感到惋惜。五年前,他的《霹靂貝貝2》被買去版權,至今仍未拍攝。「如果《霹靂貝貝2》拍了,那些看過《霹靂貝貝》的人的孩子,也差不多到他們當初那麼大了。」張之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 「霹靂貝貝」之父推新作 《吉祥的天空》展60年代兒童視角
    「霹靂貝貝」之父推新作 《吉祥的天空》展60年代兒童視角 2020-09-07 19:25: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燕玲 責任編輯
  • 國產兒童電影市場低迷 兒童片為什麼兒童不愛看
    數量不足、質量堪憂,再加上社會影響力較小,很難滿足兒童成長過程中對電影產品的價值引導需求與觀賞娛樂需求。針對這種現象,相關主管部門多次推薦優秀兒童片上線,排片率以及票房數據卻不理想,在引發積極的社會反響、帶動優秀兒童片佳作頻出等方面收效不大。
  • 國產兒童電影如果還只拍給兒童看,沒市場
    其中,諸如反映西雙版納大自然風情的《紅象》、充滿童真童趣的《小刺蝟奏鳴曲》、由國寶熊貓出演半紀錄式的《熊貓歷險記》、詩情畫意、立意深遠的《哦,香雪》、第一部兒童科幻片《霹靂貝貝》、廣受讚譽被稱為「永遠最佳」的《我的九月》、春風化雨的師德教育片《苗苗》和《燭光裡的微笑》、用童話故事傳達「環保意識」的《大氣層消失》等各種題材廣泛、創意新穎的佳片名作頻出。
  • 國產兒童電影竟然這麼硬核?《流浪地球》導演也受啟發
    《霹靂貝貝》1988年本片堪稱8090後的腦洞啟蒙,作為國產科幻經典,《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曾表示自己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科幻片就是此片。,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部十足的兒童電影,但影片中大量重複的臺詞「瘋狂的兔子」,卻成了不少孩子的童年陰影。